性别角色特点及其与人格、心理健康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42.21 KB
- 文档页数:7
性别角色特点及其与人格、心理健康的关系
张娅琴;杨槐
【摘 要】对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对性别角色特点、性别角色与人格、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梳理发现:性别角色特点表现在类型方面、研究的特殊群体方面、跨文化方面,性别角色与人格、心理健康各因素相关显著,性别角色的类型对人格、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8)008
【总页数】4页(P96-98,102)
【关键词】性别角色;人格;心理健康
【作 者】张娅琴;杨槐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成都611130;绵阳师范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四川绵阳621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848.6
性别角色是人类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角色,是在生理差异基础之上,通过社会文化对其个体的不同期待,而逐渐形成的性别社会化定型。人类性别角色同其他物种性别角色一样皆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但其独特之处在于人类社会有其特有的互动方式,人是以语言和符号为基础的人际互动过程。性别角色一旦形成,个体诸多的心理行为因素皆表现出相应的性别角色特征。生物意义上的性别提供的是个体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而社会意义上的性别角色则是提供的个体社会符号化的性别差异。尽管个体的性别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个体的某些心理、行为特征是直接地受到性别角色的影响而非生物遗传因素的直接作用。目前,对个体心理行为的研究非常注重性别的差异,但归根结底这种差异大多源于个体的社会化性别类型,因而,可以说性别角色的研究是认识人类其他心理和行为特征的重要基础。
对于性别角色的概念早期研究者大多使用性角色(sex role),西方学者J.Money(1955)提出了性别角色(gender role)概念,而后的研究者将性别角色概念用来表示男女之间社会文化学方面(gender)以区别于生物学(sex)方面的差异[1],因此,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性别角色(gender role)反映着个体的社会性别,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所要求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
早期研究者根据生理性别差异将性别分为男性化和女性化两极,认为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位于单一维度的两极,两者是相互对立,如果个体在某一个特质上具有较多的特征,在另一个特质上则具有较少的特征,性别角色类型的判断就是依据在某一特质倾向上的多寡来进行判断。个体在生物性性别与性别角色相一致说明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即男性具有更多男性化特质、较少的女性化特质,女性具有更多女性化特质、较少的男性化特质是较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心理就更健康;对于男性和女性过多地表现出相反的性别特质则视为更多心理健康问题。
但研究者很快发现性别角色的两极化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1964年Rossi提出了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可以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所具备的心理、行为特征,而个体相关行为表现出较好的适应,并认为双性化是最佳的性别角色类型,而非传统的单级化的性别角色。[2]Constantinople通过回顾单一双极维度男性化——女性化测试在成年人中的主要应用,并提出相应的质疑,推翻了该假设。[3]为了进一步研究双性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Bem编制了性别角色问卷(Bem Sex Role Inventary,简称BSRI),运用男性性别量表和女性性别量表得分差值进行比较,当男性化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量表得分,视为男性化性别角色,反之为女性化性别角色,差异不显著是为非单一化,即双性化性别角色。该研究成功地证实了双性化经验和逻辑上的独立性,是可靠、有效的。[4]但 Spence (1974)指出该研究并未将非单一化类型进行详细的区分,并不能回答个体在男女在两个量表中得分都高和都低的现象,因此进一步将性别角色分为双性化、未分化两个类型。[5]至此,性别角色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四类成为最普遍的分类方法,至今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再没有突破。
(一)性别角色的类型特点
男性化特点包括暴躁、拖拉、自私挑剔、势力专营、主动活跃、放纵浮躁和持之以恒等,女性化特点为温和友好、直率爽直、优柔寡断、坦诚善良等。[6]对性别角色类型讨论最为激烈的是双性化,众多研究往往根据其操作定义将其视为同一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两种较明显的个性行为特征,男生和女生均可能表现出双性化的角色,即具有较明显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特点,从这一点来看,性别角色是相对灵活的。就理想的性别角色的讨论来看,主要有三个基本类型: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男性化模型。一致性模型认为男性具有男性化特点,女性具有女性化特点是最理想的模型形式;双性化模型认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上得分都高的人是最理想的模型形式;但男性化模型认为个体在男性化特质较高才是最理想的形式。支持双性化模型的观点一致占据重要的位置,国内研究者以大学生为被试也同样得到证明,认为具有双性化特质的个体更可能有较高的心理健康与自尊。[7]
(二)特殊群体的性别角色特点
有研究对同性恋的角色调查发现,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性别角色中均为双性化和未分化的类型较多,男同性恋中女性化类型较多于男性化,女同性恋中男性化类型多于女性化[8]。根据同性关系中角色区分将角色分为主动型、被动型、两可型,进而研究发现无论是男同性恋还是女同性恋被动型中,女性化类型多于男性化类型,主动型中男性化类型多于女性化,两可型中男性化类型和女性化类型无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说明双性化类型的人发展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更大,间接否定了双性化并非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对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状况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各约占三分之一,具体而言,传统占优势的单性化已让位于非单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成同步增长的态势,男性化比例男大学生高于女大学生,女性化比例女大学生高于男大学生[9]。可见,大学生中性别角色与其生理性别一致性较高的仍然为主体趋势,比较符合社会化定型,而为分化型大学生的增长态势表现出了更多的担忧。
(三)性别角色的跨文化特点
性别角色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被认为是社会文化对个体性别行为规范的期望,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行为模式。性别角色总是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民族的印记。[10]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性别角色自然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研究认为,汉族大学生与少数族大学生性别角色期望均有双性化的趋势,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女性性别角色期望程度高于汉族大学生[11]。也有学者比较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性别角色的差异,将性别角色分为工作性别角色和家庭性别角色,认为中美对于工作性别角色的性别平等态度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对于家庭性别角色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美国人对工作角色的性别平等态度比家庭角色强,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12]此研究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性别角色存在差异提供了支持。
从性别角色的定义来看,性别角色是讨论个体关于社会期望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式,是个体表现出来的相对持久一种人格特质;而人格是一系列心理特质和个体防御机制,是相对持久的、能够影响他人对心理、生理、社会环境互动和适应的心理特质。[13]从某种意义上说性别角色是人格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研究表明男性化得分与外向性呈正相关,与神经质呈负相关,与精神质的相关不显著,而女性化得分显示出与愉悦性强的相关,但与其他人格维度只存在着弱相关。[14]还有其他研究也得到相同结论,即男性化与外向性呈正相关,与神经质呈负相关,而女性化却不尽一致。[15-16]国内研究者李少梅(1998)以BSRI与16PF工具,比较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人格特质,而认为双性化在人格发展上具有较理想的水平。卢勤等人(2004)运用修订后的Bem性别角色量表探讨性别角色与人格的关系,发现男性与外向性、才干、处世态度有较高的相关,女性与善良、人际关系有较高的相关,男性化、女性化与情绪的相关不显著。[17]总之,男性化与人格维度的外向性呈正向关得到了一致的验证,说明性别角色与人格某些维度的相关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性别角色主要以类型划分,大多研究从各个不同的类型出发来考查心理健康的水平,试图探索出哪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表现得更优异。而心理健康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包括的因子较多,衡量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而难以作出较为一致的结论。有研究认为性别角色与状态焦虑有显著的负相关,男性化焦虑水平低,双性化焦虑水平次之,之后是女性化,而未分化焦虑水平最高。[18]从心理适应水平的角度考查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性别角色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适应水平,女性化个体心理适应水平最好,其次是未分化和男性化,双性化个体心理适应水平最低。[19]从人际困扰的角度研究发现,双性化者和男性化者在人际困扰量表上得分显著低于女性化者和未分化,男性量表与人际困扰量表呈负相关,女性量表与人际困扰没有显著相关。[20]有研究将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考查了性别角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无论是通过方差分析还是回归分析都发现,双性化特质在主观幸福感的认知侧面和情感侧面都表现出较高的分数,是较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21]从这些相关研究来看,性别角色类型的能够为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一定的预测作用。
性别角色的研究尽管经历了从概念、特点到对心理相关因素预测的发展过程,但从研究的具体领域来看,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应用研究都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性别角色的理论架构中,突出的问题在于性别角色的分类,而分类的问题又集中在分类的方法上,目前较多的研究运用中位数分类法,此法较为单一,对数据处理缺乏推断统计的可能。一般而言,对性别角色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两性角色的认识来预测个体行为与心理的相关因素,但已有研究却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性别角色的预测作用。本文从性别角色与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大多研究支持性别角色对人格、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但对于其他相关心理因素却鲜有提及,人格作为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因素,也未曾有研究对人格在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因此,对性别角色的应用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关文献】
[1] David Haig.The Inexorable Rise of Gender and the Decline of Sex:Social Change in
Academic Title,1945-2001[J].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2004,33(2):87-96.
[2] Ashmore R D.Sex,gender,and the individual[M]// Handbook of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Pervin LA ed.New York/London:the Guilford press,1990:
486.
[3] Constantinople A..Masculinity-Femininity:An exception to a famous dictum?[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3,80:389-407.
[4] Bem,S.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42;155-162.
[5] Spence J,Helmreich R,Stapp J.The Personal Attributes Questionnaire:A measure
of sex role stereotypes and masculinity-femininity[J].JSAS Catalogue of Selected
Documents in Psychology,1974,32(4):43-44.
[6] 王登峰,催红.中国人性别角色量表的建构及其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1-9.
[7] 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角色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7(4): 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