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3、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4、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5、墨家: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6、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施“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了多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

7、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

8、乾嘉学派: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9、敬授民时,尧舜时代的大事之一,即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将告知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

10、中国古代整体思维: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所谓的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11、“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二、简答题

1、中华文化多维性特点的原因有以下三个: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2、我国古代在黄河、淮河治理上的失误原因是:一,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二、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于消失,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为害更加严重。三、明清统治者片面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明清之后,黄河夺淮入海,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灾害。

3、分封制的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4、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有以下几点:一、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思想。三、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5、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前代选官制度比较,具有以下三个显明的特点:一、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试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推荐;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德望以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6、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7、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的三种思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

8、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有:一、对联。二、预言和字谜。三、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

9、中国人的修辞观包括:一、古人特别重视言辞的内容,提出言辞应该诚信。二、特别注意语言的传达效果。三、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对象、时机、分寸。四、言语形式方面,存在追求质朴和追求华美这一对矛盾。主张言辞质朴,如孔子、老子。对言语华丽文采的追求,如陆机等。

三、论述题

1、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2)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3)社区文化活可以保护地方文化遗产。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第一,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第三,佛教的广泛传播,使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3、“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有: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负面影响:一、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二、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三、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四、“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4、科举制的正面作用: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动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负面影响: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5、“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一、孔子阐发了《诗经》当中体现出来的中和之美,对《诗经》做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评价,反映了他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认为和则正,正则美。二、屈原的《离骚》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满腔悲愤,但最后还是抑制住了强烈的情感,将悲愤转化为“上下求索”的动力。三、白居易《琵琶行》诉说了自己被贬后所遭遇的社会黑暗和世态炎凉,最后将自己的哀伤和怨恨转化为遇到知音的欣慰。以上是中和之美在中国古代文学具体实践中的体现。四、中和之美有其消极影响,如限制了作者真实感情的自由抒发,使得古代艺术的感染力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特征:首先,它有鲜明的时代性。第二,它有浓郁的民族性。第三,它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第四,它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第五,它有深广的群众性。第六,它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