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介绍-仙桃简介PPT(经典版)
- 格式:pptx
- 大小:24.02 MB
- 文档页数:21
仙桃特产简介目录仙桃特产简介 (1)地理环境 (1)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 (1)仙桃美食仙桃特产 (2)仙桃之桃 (3)鱼米乡之鱼 (4)鱼米乡之米 (8)沔阳三蒸 (10)沔阳三腊 (14)沔阳三宝 (17)沙湖咸蛋(沙湖盐蛋) (17)沔城藕 (22)红庙罗卜 (26)仙桃特产 (28)九珠皮蛋 (28)毛嘴卤鸡 (30)郑场豆豉 (32)莲蓬莲子莲子羹 (34)沔阳麻鸭板鸭 (38)范关酒 (42)其他特色食品 (44)仙桃特产简介地理环境仙桃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有“鄂中宝地、江汉明珠”之称。
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2°55'—113°49'、北纬30°04'—30°3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具有南北兼优的气候特点。
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仙桃耕地200万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全国重要的粮、棉、油、鱼、猪、蛋生产基地。
全市粮食面积140万亩,棉花面积40万亩,油菜面积100万亩,蔬菜面积60万亩,水产面积56万亩,淡水产品养殖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二。
年出栏生猪100多万头,出笼家禽800多万只,禽蛋产量50万吨,淡水养殖面积60万亩,产量40万吨,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前景十分广阔。
仙桃美食仙桃特产沔阳三蒸,仙桃的一道传统名菜,即粉蒸肉、粉蒸鱼、粉蒸蔬菜。
沔阳三蒸至少有600年历史,相传元末渔家子弟陈友谅在沔阳揭竿而起率众起义,在攻陷沔阳县城后,为犒劳兵士,陈友谅的夫人潘氏亲自下厨,她别出心栽,将肉、鱼、藕分别拌上大米粉,配上佐料,装碗上甑,猛火蒸熟。
蒸出的肉、鱼、藕味美质融,兵士啧啧称赞,从此民间常用“三蒸”款待宾客,喜庆佳节。
沔阳三腊,腊鱼,腊肉,腊鸡,与沔阳三蒸齐名,风味独特,享誉荆楚。
每逢春节前2月左右,开始准备,选料制作讲究。
腌制后可保存长久,苍蝇蚊虫都进不得。
湖北省仙桃市概况仙桃北依汉⽔,南靠长江,是江汉平原中⼼城市,素有“江汉明珠”美誉,是荆楚⽂化的重要发祥地之⼀。
仙桃,原名沔阳,拥有1500多年的建制历史,是湖北省省辖市、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城市、亚洲体操之乡。
仙桃紧靠武汉,具有贯通南北、承东启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318国道、汉宜⾼速铁路、沪渝⾼速横贯东西,随岳⾼速公路和武汉城市圈环线孝仙嘉⾼速纵穿南北。
仙桃南到⼴州、北到北京、东到上海、西到成都等特⼤城市均在1000公⾥半径之内。
仙桃崇⽂重教,⾃古被誉为“⽂化之乡”、“状元之乡”,⼈才资源⼗分丰富。
仙桃是国家园林城市、⾸批国家全域旅游⽰范区、国家卫⽣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仙桃⾼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级⾼新区。
2017年仙桃⼊选全国投资潜⼒百强县市,居全国第15位。
2017年7⽉⼊选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全国排名第86位。
2017年10⽉仙桃重返中国综合实⼒百强县市,全国排名97位。
仙桃由来仙桃市仙桃市东邻省会武汉,西接荆州、宜昌,北依汉⽔,南靠长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
仙桃拥有1500多年的建制历史,是荆楚⽂化的重要发祥地之⼀,是闻名全国的亚洲体操之乡、⽂化之乡、状元之乡、鱼⽶之乡。
古时,汉⽔之南,有⼀条⽀流,名⽈ ' 锦瑞河 ' 。
河由⽼矶头处⼊⼝,绕龙华⼭的延脚南流后⽽向东,形成 ' 凤颈分流 ' 的两河三岸三⾓洲的龙华⼭。
三⾓尖端,劈江分⽔,减缓汉江流速,使⽔上过往⾈楫渔船在此停泊,形成码头,由此得名 ' 尖⼑嘴 ' ,传扬于千⾥汉江。
嘉靖⼗年 ( 公元 1531 年 ) ,沔阳州府派官驻此统领船运事务。
嘉靖四⼗三年 ( 公元 1564 年 ) 驻军防匪。
⾃此商贾云集,⽇渐繁荣。
明末,李⾃成起义军逼近沔阳,官府增兵驻守布防,取名⽈ ' 仙镇哨 ' ,继⽽设⾏政机构于此,命名⽈ ' 仙镇公署 ' ,形成统⼀镇区。
仙桃市文化艺术沔阳民歌内容十分丰富,仙桃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据新修《沔阳志》载,大致可分为八种,即: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谣、新民歌等。
这些民歌大都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表达了他们悲喜的情绪和憎爱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代表作有《襄河瑶》、《哪有闲空回娘家》、《月望郎》、《双撇笋》、《薅黄瓜》、《十枝梅》等。
沔阳花鼓戏为湖北地方剧种,又称沔阳花鼓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仙桃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在民间,盛传着“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
传统剧目有《十三款》、《站花墙》等。
沔阳渔鼓是曲艺的一种,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
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
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
沔阳皮影戏是仙桃众多的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鲜花。
在我国皮影戏艺术行当中,沔阳皮影戏又以玲珑剔透的影象,优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幽雅动听的拌奏而独具一格。
沔阳皮影又分为上路子、中路子、下路子。
上路子腔借鉴民间小调如薅草歌、打硪歌和鸡鸣腔等,中路子腔融入了汉剧、楚剧等唱腔,诠释了沔阳皮影的海纳百川,下路子腔曲调婉转悠扬,是沔阳渔鼓腔的正源。
沔阳皮影戏有传统剧目三百多个,创作的现代剧目二十多个,多以盘朝剧为主要剧目,偶尔穿插新编剧。
其中《皇历迷》、《螺仙女》、《武松打虎》、《火焰山》、《三请樊梨花》、《薜丁山征西》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
沔阳雕花剪纸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
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