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基础-1(黑白)
- 格式:ppt
- 大小:17.03 MB
- 文档页数:31
《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2010年修订课程名称:商业插画教学对象:适用建筑装饰专业专业,学制三年学时:总学时60,(实践学时50、理论学时10)课程性质(必修/选修):必修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造型基础》是建筑装饰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后续许多课程的基础平台课程。
是让学生用最简单的工具将物体或空间以图形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述,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内容的基础训练,学会用图形的语言对物体和空间进行分析和表述;培养学生对造型结构、空间结构、尺度比例具有理性分析能力和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提升学生所必须具有的视觉审美、技术图解和表述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认识设计素描(2学时)1.教学目的本章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什么是素描,什么是设计素描。
了解设计素描的发展和分类,理解设计素描与设计的关系。
了解设计素描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兴趣,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拓展艺术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设计所需的创造思维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什么是素描,什么是设计素描,设计素描与设计(2)教学难点设计素描与设计3.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图片欣赏法4.教学内容:(1)设计素描与素描(2)设计素描与设计(3)设计素描的发展与教学内容了解:素描的分类理解:设计素描的发展,设计素描的基本内容掌握:素描的概念,如何培养设计所需的创造思维能力,如何培养设计表达能力第二章结构素描(22学时)1.教学目的结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其围绕着对自然物象的研究与表现,并以此培养学生造型的基本技能。
结构素描注重对事物构造原理的把握,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表现方法,是学习后续内容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学生设计创新的基本素质。
其学习任务是研究几何石膏和静物的基本构造,包含物向外在形态之中的内部构造,物体的造型特征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数字造型基础1》课程标准一、课程概况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数字造型基础1》课程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学生开设的造型基础必修课。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造型基础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结构与空间认识的理解能力,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提高美术造型能力,初步掌握素描表现语言,具备基本的艺术审美能力,为今后图像处理、图形绘制、动画创作、三维建模等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在课程中不光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巧,同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习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做人原则和学习态度。
三、课程培养目标1、总体目标本课程以造型能力训练、美学意识培养和创造性思维为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造型、光影、空间的观察与塑造能力,为数字媒体设计技术、观念和创造力打基础。
2、知识目标(1)了解表现对象的组合关系,掌握基本的造型要求,熟悉空间表现的透视变化,熟悉素描构图的规律和方法。
(2)了解光影的变化,物象的虚实、主次以及线条的穿插关系在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3、能力目标(1)构图合理、比例和形体结构关系准确。
(2)画面具有一定的空间感、体积感和质感。
(3)能较好把握画面整体关系,特别是主次和虚实关系的处理。
(4)所表现的对象造型准确,明暗对比恰当,色调和谐统一。
4、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感受能力与反应能力。
(2)培养学生对视觉信息的接受、记忆、分析、理解,转化和结构重组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审美修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5)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课程设计思路1、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课程内容,运用“以训带练,以练带学”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实践为主渠道的教学体系。
《造型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造型基础学分:4计划学时:64适用专业:艺术设计、摄影摄像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前言1.l课程性质本课程所学习的内容是从事艺术设计、摄影摄像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方面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职业审美素养。
要求从业人员掌握造型的基本原理,认识形与色的体系,形体的空间关系,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及综合材料表现方法。
运用新媒体艺术、当代艺术的观念、方法在造型训练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启迪创意设计灵感,为创作完成构思和表现提供有效的观察、表现手段。
本课程学习中主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和综合材料手段,完成造型训练项目,掌握一定的造型制作能力,使学生拓展眼界,提高审美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演变本课程是艺术设计、摄影摄像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三个专业通识基础课程。
在加强专业融合背景下,融合创新,发挥专业特点,以具体的项目实施完成造型训练,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整合课程内容,拓宽课程视野。
1.2设计思路本课程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认识形式美的法则,掌握造型基本规律和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形与色调和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课程目标1.l总体目标本课程在于突出专业融合发展特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以创意设计为核心,调整传统绘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形体、结构、空间、色彩、构成、表现、创意、材质等形态的重要元素敏感感受与把握。
引导学生将新媒体艺术、当代艺术的观念、方法运用到设计、影像、媒体的实践中,提高审美、创新及动手能力,启迪创意设计灵感,为创作完成构思和表现提供有效的观察、表现手段,积极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造型能力,以适应现代设计的发展需要。
1.2具体目标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造型要素的分割与组合、色彩的空间构成与运用,研究视觉与表现形式,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新媒体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理论学习与综合构成实践密切相连的课程。
《造型基础》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点:在造型基础中,点是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具有定位和聚焦视线的功能。
它无大小、无方向性,在空间中起到构成和引导的作用。
2. 线:线是点移动轨迹的记录,可以表现长度和方向,具有分割、连接、引导视线等作用,同时也能表达情感与动态。
3. 面:面是由无数个点或线运动闭合形成的二维空间形态,具有面积感,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且能够围合成体。
4. 透视法:透视法是绘画和设计中表现三维空间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方法,如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等,以便真实地模拟物体远近的空间关系。
5. 质感:质感是指物体表面材质给人带来的视觉和触觉感受,通过线条、色彩、光影以及纹理等手法在平面设计中表现出材料的特性。
二、填空题1. 在造型元素中,______是最小的视觉单位,而______则是由点连续移动形成的基本元素。
答案:点;线2. 在黑白灰构成中,______代表了实体,______代表了虚无,______则代表了过渡。
答案:黑;白;灰3. 透视法中的灭点是______消失于画面深处的位置,依据灭点的数量,透视法可分为______透视、______透视和______透视。
答案:平行线;一点;两点;三点4. 平面构成中的正负形是指图形与背景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其中占据主要空间的部分称为______,留白或衬托部分称为______。
答案:正形;负形5. 对比在造型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体现在______对比、______对比、______对比等多个方面。
答案:形状;大小;颜色(也可以是位置、方向、明暗、疏密等多种对比形式)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点的视觉特性?A. 定位B. 聚焦视线C. 连续延伸D. 引导视觉流程答案:C2. 在平面构成中,将一个元素重复排列,形成秩序感的设计手法称为:A. 重复构成B. 渐变构成C. 对比构成D. 密集构成答案:A3. 在透视法中,当观察者正对物体,并且物体与画面平行时所采用的是:A. 一点透视B. 两点透视C. 三点透视D. 平行透视答案:D(平行透视和一点透视在本题语境下等同)4. 下列哪种线条形态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和速度感?A. 直线B. 曲线C. 波浪线D. 折线答案:D5. 关于面的描述,以下错误的是:A. 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B. 面可以由线移动闭合产生C. 面只能是二维空间中的元素,不能表现立体感D. 面可以通过色彩、肌理变化来丰富视觉效果答案:C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点在视觉上的大小关系?A. 改变点自身的尺寸B. 利用透视原理C. 通过周围环境的对比D. 使用不同的色彩E. 通过点的密集程度答案:ABCE2. 在平面构成中,以下哪些构成方式属于基本构成形式?A. 重复构成B. 渐变构成C. 发射构成D. 密集构成E. 对比构成答案:ABCDE3. 以下关于透视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 透视法用于模拟真实的空间深度感B. 一点透视适用于表现道路、走廊等场景C. 两点透视能更好地展示建筑物多面的立体结构D. 三点透视常用于绘制高层建筑或俯瞰视角的画面E. 透视法仅限于绘画领域,在设计领域不适用答案:ABCD4. 线条在造型设计中可以起到哪些作用?A. 分割画面B. 引导视线C. 表现动态与节奏D. 模拟质感E. 塑造立体空间感答案:ABCDE5. 下列关于面的描述正确的有:A. 面的形态可以是规则或不规则的B. 面的边界可以是由线形成的C. 不同材质和颜色的面可产生丰富的视觉层次D. 面可以塑造出三维空间感E. 面只有在实物模型制作中才有意义答案:ABCD五、判断题1. 线条的粗细变化可以影响到画面的空间深度感。
《造型基础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20141001课程英文名称:Literary Sketch课程总学时:64 讲课:6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建筑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0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造型基础一》是建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教学中强调把基本点放在加强造型意识的培养上。
引导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训练熟练的素描技术和技巧,掌握造型的科学规律和艺术表现、研究方法等知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为之后的课程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通过石膏几何形体和静物组合,进行结构素描、全因素素描等循序渐进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通晓造型的基本原理,掌握造型的方法步骤。
树立起素描的整体观念、透视观念、空间观念,理解造型艺术中的比例因素、形体因素、空间因素,能够客观、准确、全面的反映素描对象。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明确学习素描的目的,了解素描的基本概念及素描的分类,认识绘画材料的特性,了解素描造型的基本要素及造型手段。
2.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课程讲授掌握素描造型的基本透视原理及透视规律;认识形体的“三面五调”;明确形体的结构关系概念、空间关系概念、明暗关系概念、虚实关系概念。
通过课堂写生训练,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构图方法、造型方法;学会正确的线条使用方法及明暗调子的排列方法;掌握科学的明暗虚实处理方法。
3.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素描技法,能够运用素描语言准确的再现客观对象。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依据,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要环节,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迅速、有效的掌握观察形体、认识形体、塑造形体的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结合大量图片资料、范画资料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对艺术的理解力;采用集中式讲评与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辅导和解答;现场示范教学结合画面问题局部修改,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自身问题、领会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