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建设
- 格式:pptx
- 大小:12.70 MB
- 文档页数:15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标准本标准制定的依据:1.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 号)2.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 号)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 号)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5.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 号)一、课程建设标准制定的目的及意义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 号)文件精神,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建设一批能体现职业岗位需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
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课程建设工作标准用以指导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规划与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特色与创新等。
(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定位以及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 课程定位结合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清晰地描述出课程的性质、作用和课程目标。
具体工作有:,确定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在专业人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中的地位与作用,即本课程所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包括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
在描述时应表达“会用⋯⋯知识做⋯⋯事情”的具体要求。
通常采用的动词有: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定、使用、挑选等;程序类:、录摘读排序、连接、制造、调整、准备、安装等;理会类:理会、阅、布置等;寻找等;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选择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
一、指导思想以我国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原则,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实训教学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工作目标1. 提高实训教学资源建设水平,完善实训教学体系。
2. 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 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 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为企业和学生提供优质实训服务。
三、具体措施1. 完善实训教学体系(1)优化实训课程设置,将行业最新技术、工艺、标准融入实训教学。
(2)加强实训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3)建立健全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实训教学质量。
2. 提升实训教学质量(1)强化实训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实训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2)加强实训教学考核,对学生的实训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3)开展实训教学研究,探索实训教学模式和方法。
3. 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1)提高实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2)加强实训教师与企业交流,提升实训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
(3)鼓励实训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
4. 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1)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2)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机会。
(3)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四、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2023年1月-2023年3月):制定实训教学工作计划,开展实训教学资源调研,制定实训教学方案。
2. 第二阶段(2023年4月-2023年6月):完成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开展实训教学培训,实施实训教学。
3. 第三阶段(2023年7月-2023年9月):总结实训教学经验,开展实训教学研究,完善实训教学体系。
4. 第四阶段(2023年10月-2023年12月):开展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推广实训教学成果,持续改进实训教学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课程体系建设要点范唯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课程体系建设要点范唯一、引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要点入手,深入探讨范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解和见解。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课程建设要点1.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注重专业性、实用性和就业导向,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建设要符合这一特点,做到紧扣行业需求、贴近实际工作、注重实践应用。
2.课程建设要点(1)职业能力导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工作能力。
课程内容可以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渐深入到实际技能培养和实训环节,最终达到让学生能够胜任具体工作岗位的目标。
(2)行业对接和需求引领课程体系建设要与行业需求对接,充分了解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确保课程内容和结构与行业动态保持一致。
范唯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以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导向,精准定位,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
(3)实践教学和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要注重实践教学和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项目,让学生能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学习和实践,从而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4)综合素质培养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体系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
这些素质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范唯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解和见解范唯是一名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着独到的见解。
范唯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与行业需求对接,贴近实际工作。
他指出:“只有紧跟行业趋势,聚焦市场需求,才能培养出更加合格的职业人才。
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一)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引言现如今,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升职业院校的专业实训教学水平,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学条件建设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列出一些关键的标准,以帮助职业院校加强实训教学。
实训基地的建设标准•应提供适当的面积,以容纳所需的设备、材料和学生数量。
•实训基地应按照各专业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实训设备和工具。
•实训基地的布局应合理,便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操作。
•实训基地应有足够的安全措施,以确保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安全。
实训教师的条件要求•实训教师应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熟练操作所需的设备和工具。
•实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实训活动。
•实训教师应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便与其他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
实训教学管理机制•学校应建立实训教学管理机构,并明确各个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学校应制定实训教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学校应加强实训教学的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实训课程设置和实施•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制定具体的实训课程设置方案。
•实训课程的设置应符合行业标准和新兴技术发展趋势。
•学校应制定实训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合理性。
实训教学资源的投入•学校应合理配置实训教学资源,包括设备、工具、材料和技术支持等方面。
•学校应与相关企业或行业组织合作,共享实训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应加强对实训教学资源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结论建设一套科学、规范的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通过遵守以上标准,我们可以使实训教学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培训。
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是我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点教育机构,其课程设置规定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专业素质、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实习机会、推动行业发展、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发展课外拓展项目、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定向培养人才和适应社会需求等十二个方面展开回答。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实践课程,如实验课、实训课和实习等,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专业素质。
课程设置规定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这包括加强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引入新的技术和理论成果,使学生能够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并具备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拓宽知识面。
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除了专业课程外,还应设置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如语言文化、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等。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设置规定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以开设一些创新课程,如创新思维培训、科研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人才。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社会调研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加实习机会。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课程设置规定应增加实习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实习锻炼,进一步熟悉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并积累实践经验。
同时,高等职业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推动行业发展。
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还应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
学校可以根据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与行业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和技能培训。
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1.需求分析:根据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进行职业专业实训教学需求分析,确定实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2.教学资源准备: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准备实训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场地、设备、材料等。
确保教学资源的充足和质量。
3.实训教师培训:为实训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教学方法、实训环境管理、安全意识培养等。
4.课程设计:根据实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
课程应包含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操作的指导,以及综合实训的组织。
5.学生选拔和分组: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专业方向,进行适当的学生选拔和分组。
确保学生在实训教学中能够发挥其优势和特长。
6.实训教学过程:根据课程设计和学生分组情况,组织实训教学过程。
教师应做好实训环境的准备和管理,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实训质量。
7.实训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实训教学进行评价,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表现等。
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生毕业和就业的参考。
8.实训设施维护:对实训教学所需的设施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教学设施的维护包括日常保养、安全检查、故障排除等。
以上是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的整体流程,其中每个环节需要展开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可包括如下内容:- 需求分析:对相关行业的工作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行业标准和要求。
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实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并确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 教学资源准备:根据目标和要求,确定实训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场地、设备、材料等。
确保资源的充足和质量,并根据需要进行采购和更新。
- 实训教师培训:制定培训计划,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课程。
培训内容包括教学方法、实训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安全意识培养等。
培训方式可以包括理论培训、实际操作和实训实习。
- 课程设计:根据目标和要求,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
课程应包含一定的理论知识讲解,实践操作指导和综合实训组织。
中国西部科技 2013年01月第12卷第01期总第282期 111高职院校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汤恩斌(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扬州 225001)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可比性。
通过阐述,指出指导老师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政策导向,制定出评价方案,与其他高职院校同类课程比较,找出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共性与个性,提出创新教育。
关键词:建立;实训;评价;体系DOI:10.3969/j.issn.1671-6396.2013.01.053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管理的高技术应用型、生产第一线人才的重要使命,其培养过程中最突出的特色是实践性和开放性,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正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通道,是学生学习操作技术、锻炼动手能力的客观评价。
笔者通过多年从事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对兄弟院校同类工作比较研究,认为当前建立高职院校实训课程评价体系要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可比性。
1 科学性科学性旨在实训过程中,指导老师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公平、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掺杂个人情感,主观臆断。
以往高职院校不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训课程遵循的都是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生的评价按照“一考定终身”,评价模式过于呆板。
近年来以新课改为代表的以能力为本位模式逐步取代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崭露头角。
而我们实训课程的评价体系也应跟随时代的步伐,摆脱旧观念,科学合理的给学生进行评价。
1.1 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应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不能按照指导老师的个人意愿和喜好来确定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由于教育的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与受教育对象有一定的制约。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标准本标准制定的依据: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2.《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5.《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一、课程建设标准制定的目的及意义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建设一批能体现职业岗位需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
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课程建设工作标准用以指导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规划与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特色与创新等。
(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定位以及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定位结合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清晰地描述出课程的性质、作用和课程目标。
具体工作有:(1)在专业人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即本课程所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包括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
在描述时应表达“会用……知识做……事情”的具体要求。
通常采用的动词有: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定、使用、挑选等;程序类:排序、连接、制造、调整、准备、安装等;理会类:理会、阅读、摘录、寻找等;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选择、布置等;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