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 格式:docx
- 大小:14.36 KB
- 文档页数:3
细胞外液渗透压:渗透压、酸碱度(pH值)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细胞外液渗透压:渗透压是溶液本身的一种性质,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来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血浆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血浆的渗透压与0.9%的NaCl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大致相等,故0.9%的NaCl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前者又叫生理盐水。
凡高于0.9%的NaCl溶液者称为高渗溶液,低于这则成为低渗溶液。
血浆渗透压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血浆中的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另一部分是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于血浆中小分子晶体物质非常多,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晶体渗透压。
细胞内液:细胞内液是机体细胞总体所含的体液。
细胞的平均水含量约70%,细胞内液量约占体重的40%(女性约占体重的35%)。
这是由于细胞内液绝大部分存在于骨骼肌群中,女性的肌肉不如男性发达,但体内脂肪较多(脂肪的含水量仅为10%~30%),因此女性的细胞内液占体重的百分率较低。
细胞内液中重要的阳离子是K+(约150mmol/L),Mg2+(20mmol/L),主要阴离子是P3-和蛋白质。
体液是高等动物细胞内所有液体成分的总括,不包括植物。
体液又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核液,细胞器的基质的细胞液;细胞外液:主要有组织液、血浆(非血液)、淋巴、脑脊液。
人体体液约占体重的65%左右,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称细胞内液,是原生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小部分存在于细胞外,称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
细胞内液并不是细胞液。
细胞液是指液泡内的液体,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之稳态与环境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掌握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同时,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推理、分析、概括,发现生物学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学会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不直接提出内环境概念,而是通过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稳态的含义。
本章的知识可以说是学习本册的基础,由微观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延伸到个体生活的外环境,由内环境的稳态延伸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1的学习,对细胞的结构、生命历程等有了一定的掌握,细胞又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能自然接受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
[教学目标]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概念图和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讨论[教学设计]教学导入就像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一样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且依赖环境而存在,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结合“问题探讨”并思考讨论本栏两个讨论题。
(多媒体展示)知道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
那么机体的其他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过程设计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板书)首先让学生完成【思考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过渡进入新的知识领域。
【思考1】细胞本身有没有什么结构能反映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有,是什么,并作相应的解释。
(学生讨论交流)(有,细胞膜,因为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磷脂是一种由亲水端和疏水端组成的,磷脂亲水端分别朝向细胞内、细胞外,疏水端相向对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人教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王健(江苏省兴化中学225700)设计思路:《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是“情景导入→问题探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小结→拓展评价”。
本章的引入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在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
最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教学过程是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围绕这个资料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要点。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学时采取了先复习渗透作用再引入渗透压的概念,并且结合旁栏思考题,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和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学时简单提一下即可。
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的黑体字内容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第4页2、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第5页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
第9页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10页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11页6、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他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第18页7、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
第22页8、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第23页9、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第46页10、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第52页11、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
第53页12、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把器官、把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第54页13、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第57页14、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第69页15、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
第92页16、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第94页17、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100页18、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第106页19、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其他环境因素有温度、重力。
第107页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的黑体字内容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2023年高考强基计划疯狂特训(全国甲卷)( 三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6 小题,每题6 分,共计36分,)1. 某种核糖体失活蛋白(RIP)由A、B两条肽链组成。
RIP作用于靶细胞时,B链与细胞膜上特定的受体E结合后引导A链进入细胞,A链与核糖体结合后催化rRNA水解。
已知细胞癌变后膜上的受体E数量会增多。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IP的A、B链主要依赖肽键相连接B.RIP可以用于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C.RIP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延缓细胞衰老D.RIP作用后B链结构不变表明B链具有酶的作用2. 如图是几种常见的单细胞生物,有关这些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各细胞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和DNAB.具有核膜的细胞是①②③C.②③⑤一定是异养生物D.⑤能进行光合作用3. 溶酶体具有细胞内消化功能,其内部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溶酶体执行功能时伴随其膜组分的更新B.溶酶体破裂后,其内部各种水解酶的活性会升高C.细胞质基质中的H+被转运到溶酶体内需消耗能量D.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也有分解作用4. ADP的结构简式是()A.A−P∼PB.A−P∼P∼PC.A∼P∼P∼PD.A−P5. 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图象,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DNA数为8,染色单体数为0B.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C.染色体P和Q 上的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如果P为X染色体,则Q一定是Y染色体6.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a.若两对相对性状遗传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则此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一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而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若杂交后代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d.孟德尔得到了高茎∶矮茎=30∶34属于“演绎”的内容e.孟德尔发现问题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先杂交再测交f.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一定出现9∶3∶3∶1的分离比g.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产生过程中,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中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卷II(非选择题)二、解答题7. 如图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要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________和Cl−,血浆pH值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等离子有关。
(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期末复习基础知识填空考点1 体内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的全部以____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3)作用之一:是体内细胞生活的_____环境。
考点2 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1.主要成分(1)血浆(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
2. 本质: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____。
考点3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和作用一、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 渗透压(1)概念:溶液中_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
(2)影响渗透压的因素溶质微粒数目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越大越高越少越小越低(3)决定血浆渗透压的物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 酸碱度2.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左右。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 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考点4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 原因(1)外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2)内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 实例——体温变化(1)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
(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____℃。
3.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___________中。
第1章章末综合检测(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关于细胞生活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
体液是指细胞的内分泌液和外分泌液B。
人体细胞生活在各种内、外分泌液中C.人体皮肤细胞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氧气D。
皮肤被烫起的水泡中主要含有组织液解析:体液是指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人体皮肤细胞直接从组织液(内环境)中吸收氧气;皮肤被烫起的水泡中主要含有组织液。
2。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细胞直接生活的人体内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血浆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淋巴C.泪腺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总是组织液D。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总是淋巴液解析:毛细血管壁一侧是血浆,另一侧是组织液,故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一侧是淋巴,另一侧是组织液,故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淋巴和组织液;泪腺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总是组织液,不能误认为泪液也是它的内环境;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液中时,其内环境总是淋巴液,而当它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中,其内环境就是血浆。
3.如图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
血浆和组织液中的各种成分可相互渗透B.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各种成分可相互渗透C.血浆和淋巴在各自的运输管道中都是单向流动的D.血浆蛋白含量的增多会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减少解析: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一般不能渗透到组织液中;通常情况下,由于毛细淋巴管壁特殊的构造,组织液的各种成分可渗透进入淋巴,而淋巴的成分不能渗透进入组织液;因心脏和血管等瓣膜的关系,血浆和淋巴都是单向运行的;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一般不能渗透到组织液中,所以血浆蛋白含量的增多难以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更不可能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减少。
4。
血浆中的1个Na+可能来自1个( D )①小肠上皮细胞②红细胞③毛细血管壁细胞④淋巴细胞⑤神经或肌肉细胞A.①B.①②C。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
(2)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3)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及图解,明确各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结合图像总结组成内环境的三种重要成分之间存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新知预知】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体液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液的组成: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体液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________(2)内环境○1内环境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内环境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各种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组成:________(约90%)________血浆 ________ (约10%)________(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
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基础知识填空默写(每天打卡)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2天时间:月日1.体液包括(约占)和,其中构成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主要包括、、。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3.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送的其他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P5)4.内环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渗透压、和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6.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越多,即渗透压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7.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细胞液渗透压,其大小主要决定于和两种溶质的含量,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和。
8.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9.下列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①剧烈运动产生乳酸、丙酮酸分解、蛋白质合成()②H2O2分解()③食物中淀粉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④抗原与抗体结合()⑤乳酸与NaHCO3反应()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时间:月日1.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2-4 /H2PO-4等。
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P9)2.当,或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P10)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体内高中生物选修一易混易错知识点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葡萄糖与O 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穿膜层数分析①葡萄糖至少穿过7层膜:小肠黏膜上皮(2层)→进毛细血管(2层)…→出毛细血管(2层)→组织细胞(1层)②O 2至少穿过11层膜:肺泡壁(2层)→进毛细血管(2层)→进红细胞(1层)…→出红细胞(1层)→出毛细血管(2层)→组织细胞(1层)→线粒体(2层)。
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小肠黏膜上皮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
5.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6.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2)适宜的温度和pH 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7.内环境:指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8.细胞内的环境:指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9.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均保持相对稳定才能说明内环境处于稳态,两方面缺一不可。
10.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11.中枢神经系统1)脑:大脑、小脑、脑干(位于颅腔内),聚集大量神经细胞,形成不同的神经中枢。
2)脊髓:(位于椎管内)12.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长突起外表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
13.反射与反射弧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①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②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时间生来就有后天形成刺激神经中枢非条件刺激(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条件刺激(信号刺激)大脑皮层举例归类:①缩手反射、②膝跳反射、③谈虎色变、④眨眼反射、⑤吮吸反射、⑥吃食物时分泌唾液、⑦望(谈)梅止渴、⑧排尿反射、⑨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①②④⑤⑥⑧③⑦⑨联系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1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形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 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知识点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知识梳理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错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①血浆:血液中除错误!血细胞外的液体.②组织液:存在于错误!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错误!细胞间隙液.③淋巴:错误!毛细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液,也叫错误!淋巴。
(3)常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2.内环境(1)概念:由错误!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即主要由错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
(2)内环境各成分及细胞内液之间的相互关系(3)作用:是错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错误!1。
血液、血浆、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的关系?提示:2.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内环境的区别?提示:3.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有没有内环境?提示:没有.内环境属于多细胞生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4.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属于内环境吗?提示:不属于。
因为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5.汗液、泪液、唾液和尿液属于细胞外液吗?为什么?提示:不属于。
因为它们不属于体内的液体,也不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典题分析题型一体液种类及其关系[例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某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解题分析]根据题干及图示可以判断出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即细胞外液,A正确;①为血浆,含有血浆蛋白,B正确;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即只有②,C错误;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及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D正确。
2 细胞外液的成分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淋巴液是内环境的一部分,属于细胞外液,A正确;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进入血浆中,B正确;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C正确;淋巴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D错误。
2.【答案】A
【解析】人体的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浆含有91%~92%的水分,7%的血浆蛋白,1%~2%为其它物质。
其他物质中,有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酶、激素、维生素、尿素和无机盐等。
A中的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属于其他物质;小分子蛋白质属于血浆蛋白;符合题意;B中的麦芽糖是二糖,必须在消化道水解成单糖后才能进入内环境中;不符合题意;C中的消化酶在消化道内;不符合题意;D中的呼吸酶在细胞内,不在血浆中,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引领
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内环境理化性质只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B.人体正常的体温保证了酶促反应所需温度
C.一般来说,溶液浓度高低和渗透压大小呈负相关
D.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的酸碱度将大大降低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只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而不是全部,A 错误;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人体正常的体温保证了酶促反应所需温度,B正确;一般来说,溶液浓度高低和渗透压大小呈正相关,C错误;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的酸碱度不会大大降低,D错误。
好题速练
1.关于细胞外液酸碱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到7.45之间波动
B.人体做剧烈运动时,静脉血浆中的pH暂时降低
C.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D.pH过高时,呼吸加快加强
2.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液中A.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多、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3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A正确;当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大量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pH略有降低,但在缓冲物质的作用下,很快会恢复稳定,B正确;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C正确;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强,此时的pH应该是过低,而非过高,D错误。
2.【答案】A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内环境的渗透压平衡取决于细胞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平衡。
组织细胞代谢活动加强时,代谢产物外排,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表现出组织液增多。
由于淋巴是组织液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的,且单向汇入血液循环,所以随组织液增加的同时,淋巴液的生成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