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红外习题
- 格式:ppt
- 大小:7.94 MB
- 文档页数:17
红外光谱习题一、选择题1、红外光谱是 ACEA 、分子光谱B 、原子光谱C 、吸光光谱D 、电子光谱E 、振动光谱 2、当用红外光激发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时,化学键越强,则:ACEA 、吸收光子的能量越大B 、吸收光子的波长越长C 、吸收光子的频率越大D 、吸收光子的数目越多E 、吸收光子的波数越大 3、在下面各种振动模式中,不产生红外吸收的是:AC A 、乙炔分子中对称伸缩振动 B 、乙醚分子中不对称伸缩振动 C 、CO 2分子中对称伸缩振动 D 、H 2O 分子中对称伸缩振动E 、HCl 分子中H -Cl 键伸缩振动 4、下面五种气体,不吸收红外光的是:DA 、O H 2B 、2COC 、HClD 、2NE 、4CH 5、分子不具有红外活性的,必须是:DA 、分子的偶极矩为零B 、分子没有振动C :非极性分子D 、分子振动时没有偶极矩变化E 、双原子分子 二、问答题1、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是什么?是否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为什么?答:条件:激发能与分子的振动能级差相匹配同时有偶极矩的变化。
并非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具有红外吸收活性,只有发生偶极矩的变化时才会产生红外光谱。
2、何谓基团频率? 它有什么重要用途?答:与一定结构单元相联系的振动频率称为基团频率基团频率大多集中在4000-1350 cm -1,称为基团频率区,基团频率可用于鉴定官能团。
3、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基本依据是什么?简要叙述红外定性分析的过程。
答:基本依据:红外对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具有鲜明的特征性,因为每一化合物都有特征的红外光谱,光谱带的数目、位置、形状、强度均随化合物及其聚集态的不同而不同。
定性分析的过程如下:(1)试样的分离和精制;(2)了解试样有关的资料;(3)谱图解析;(4)与标准谱图对照;(5)联机检索。
4、和是同分异构体,如何应用红外光谱检测它们?答:后者分子中存在-C=O ,在1600cm-1会有一强吸收带,而前者则无此特征峰。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有机物结构时, 试样应该是( )A. 单质 C. 纯物质B. 混合物 D. 任何试样6.氟化镧单晶氟离子选择电极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A. 氟离子在膜表面的氧化层传递电子;B. 氟离子进入晶体膜表面的晶格缺陷而形成双电层结构;C. 氟离子穿越膜而使膜内外溶液产生浓度差而形成双电层结构;D. 氟离子在膜表面进行离子交换和扩散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2.在红外光谱分析中,用KBr制作为试样池,这是因为( )A. KBr 晶体在4000~400cm-1范围内不会散射红外光B. KBr 在4000~400 cm-1范围内有良好的红外光吸收特性C. KBr 在4000~400 cm-1范围内无红外光吸收D. 在4000~400 cm-1范围内,KBr 对红外无反射3. 下述哪种分析方法是基于发射原理的?()A.红外光谱法B.荧光光度法C.核磁共振波谱法D.分光光度法4.在含羰基的分子中,增加羰基的极性会使分子中该键的红外吸收带( )A. 向高波数方向移动B. 向低波数方向移动C. 不移动D. 稍有振动5.红外光谱法, 试样状态可以是( )A. 气体状态B. 固体状态C. 固体, 液体状态D. 气体、液体、固体状态都可以6.下列化合物中荧光最强、发射波长最长的化合物是( )。
A. B.C. D.7.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试样混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差别。
A. 沸点差B. 温度差C. 吸光度D. 分配系数8.下例说法正确的是()A.透光率与浓度成直线关系B.摩尔吸收系数随波长而改变C.分光光度法测定红色物质时,用红色光测定D.玻璃棱镜适用于紫外光区9.所谓荧光,即指某些物质经入射光照射后,吸收了入射光的能量,从而辐射出比入射光 ( )。
A. 波长长的光线;B. 波长短的光线;C. 能量大的光线;D. 频率高的光线10.发射光谱定量分析选用的“分析线对”应是这样的一对线 ( )A. 波长不一定接近,但激发电位要相近B. 波长要接近,激发电位可以不接近C. 波长和激发电位都应接近D. 波长和激发电位都不一定接近11.原子发射光谱是由下列哪种跃迁产生的?( )A. 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B. 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C.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D.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12. 可以概述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在产生原理上的共同点是( )A.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的跃迁B. 辐射能与气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的辐射C. 辐射能与原子内层电子产生的跃迁D. 辐射能与气态基态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13.符合朗伯特-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位置()A. 向短波方向移动B. 向长波方向移动C. 不移动,且吸光度值降低D. 不移动,且吸光度值升高14.在极谱分析中, 通氮气除氧后, 需静置溶液半分钟, 其目的是: ( )A、防止在溶液中产生对流传质B、有利于在电极表面建立扩散层C、使溶解的气体逸出溶液D、使汞滴周期恒定15.控制电位库仑分析的先决条件是()A、100%电流效率B、100%滴定效率C、控制电极电位D、控制电流密度16.库仑分析的理论基础是()A、电解方程式B、法拉第定律C、能斯特方程式D、菲克定律17. 用原子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分析时,作为谱线波长的比较标尺的元素是( )A. 钠B. 碳C. 铁D. 硅18.下述哪种分析方法是基于发射原理的?()A.红外光谱法B.荧光光度法C.核磁共振波谱法D.分光光度法19.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光的吸收符合(), 即吸光度与待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而进行分析检测的。
红外分光光度法课后答案1.分子吸收红外光能级跃迁,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答:①分子吸收的红外辐射应具有刚好满足分子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
②分子振动只有使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形式才能吸收红外辐射。
2.何为红外非活性振动?答:分子发生能级跃迁需要产生偶极矩的变化,如果只振动而无偶极矩变化,那么红外光谱上无吸收曲线。
3.乙酰乙酸乙酯存在酮式和烯醇式两种互变异构体,二者的红外光谱有何区别?答:烯醇式红外吸收中的羰基和羟基振动频率因为其内部形成氢键而向短波移动。
4.苯甲酸乙酯和苯乙酸甲酯可否用红外光谱区别?为什么?答:能;①苯乙酸甲酯的乙基因为和苯环的大π键形成p-π共轭,其振动频率向短频方向移动。
②苯甲酸乙酯的羰基因为和苯环形成π-π共轭,其振动频率向短频方向移动。
5.试推测分子式为C9H6O2的化合物结构。
答该红外图谱中有关炔基的振动频率并未标出,但图上可以明显的看见其特征吸收峰。
另在920cm处的吸收峰为苯的芳氢面内伸缩振动引起的。
6.一化合物为无色可燃液体,有果子香味,沸点为77.1,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其分子式为C4H8O2,推测其结构式。
答:Ω=2+2x4-8/2=1,故含有双键。
842cm处的吸收属于乙基的面内摇摆振动频率。
9.一白色粉末,有特殊气味,熔点为76.5,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
质谱分析,确定分子式为C8H8O2.试推测其结构式。
答:Ω=2+2x8-8/2=5,故含有苯环或为芳香化合物。
927cm处为芳氢的面内振动引起的。
1690处的吸收峰为高强吸收峰,无干扰峰,可确认为羧基的羰基基团。
8.某未知物的分子式为C10H12O.推断其结构式。
答:Ω=2+2x10-12/2=5,故含有苯环或为芳香化合物。
1390、1365cm处的两个峰,分裂峰,吸收强度几乎相同,说明含有偕二甲基(异丙基)。
830cm的吸收峰说明苯环上含有对位取代。
2820、2720cm处的特征吸收峰则表示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
六、红外吸收光谱法(193题)一、选择题( 共61题)1. 2 分(1009)在红外光谱分析中,用 KBr制作为试样池,这是因为: ( )(1) KBr 晶体在 4000~400cm-1范围内不会散射红外光(2) KBr 在 4000~400 cm-1范围内有良好的红外光吸收特性(3) KBr 在 4000~400 cm-1范围内无红外光吸收(4) 在 4000~400 cm-1范围内,KBr 对红外无反射2. 2 分(1022)下面给出的是某物质的红外光谱(如图),已知可能为结构Ⅰ、Ⅱ或Ⅲ,试问哪一结构与光谱是一致的?为什么? ( )3. 2 分(1023)下面给出某物质的部分红外光谱(如图),已知结构Ⅰ、Ⅱ或Ⅲ,试问哪一结构与光谱是一致的,为什么?4. 2 分(1068)一化合物出现下面的红外吸收谱图,可能具有结构Ⅰ、Ⅱ、Ⅲ或Ⅳ,哪一结构与光谱最近于一致?5. 2 分(1072)1072羰基化合物中,C = O 伸缩振动频率出现最低者为 ( )(1) I (2) II (3) III (4) IV6. 2 分(1075)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色散元件的材料为 ( )(1) 玻璃 (2) 石英 (3) 卤化物晶体 (4) 有机玻璃7. 2 分(1088)并不是所有的分子振动形式其相应的红外谱带都能被观察到,这是因为 ( )(1) 分子既有振动运动,又有转动运动,太复杂(2) 分子中有些振动能量是简并的(3) 因为分子中有 C、H、O 以外的原子存在(4) 分子某些振动能量相互抵消了8. 2 分(1097)下列四组数据中,哪一组数据所涉及的红外光谱区能够包括CH3- CH2-CH = O的吸收带( )9. 2 分(1104)请回答下列化合物中哪个吸收峰的频率最高? ( )10. 2 分(1114)在下列不同溶剂中,测定羧酸的红外光谱时,C=O 伸缩振动频率出现最高者为( )(1) 气体 (2) 正构烷烃 (3) 乙醚 (4) 乙醇11. 2 分(1179)水分子有几个红外谱带,波数最高的谱带对应于何种振动 ? ( )(1) 2 个,不对称伸缩 (2) 4 个,弯曲(3) 3 个,不对称伸缩 (4) 2 个,对称伸缩12. 2 分(1180)CO2的如下振动中,何种属于非红外活性振动 ? ( )(1) ←→ (2) →←→ (3)↑↑ (4 )O=C=O O = C =O O = C =O O = C = O↓13. 2 分(1181)苯分子的振动自由度为 ( )(1) 18 (2) 12 (3) 30 (4) 3114. 2 分(1182)双原子分子在如下转动情况下 (如图),转动不形成转动自由度的是 ( )15. 2 分(1183)任何两个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 )(1) 1/2 h (2) 3/2 h (3) h (4) 2/3 h16. 2 分(1184)在以下三种分子式中 C=C 双键的红外吸收哪一种最强? ( )(a) CH3- CH = CH2(b) CH3- CH = CH - CH3(顺式)(c) CH3- CH = CH - CH3(反式)(1) a 最强 (2) b 最强 (3) c 最强 (4) 强度相同17. 2 分(1206)在含羰基的分子中,增加羰基的极性会使分子中该键的红外吸收带 ( )(1) 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2) 向低波数方向移动(3) 不移动 (4) 稍有振动18. 2 分(1234)以下四种气体不吸收红外光的是 ( )(1)H2O (2)CO2 (3)HCl (4)N219. 2 分(1678)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 r=72,红外光谱指出,该化合物含羰基,则该化合物可能的分子式为 ( )(1) C4H8O (2) C3H4O2 (3) C3H6NO (4) (1)或(2)20. 2 分(1679)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 )(1) 分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2) 原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3) 分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4) 分子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21. 1 分(1680)乙炔分子振动自由度是 ( )(1) 5 (2) 6 (3) 7 (4) 822. 1 分(1681)甲烷分子振动自由度是 ( )(1) 5 (2) 6 (3) 9 (4) 1023. 1 分(1682)Cl2分子基本振动数目为 ( )(1) 0 (2) 1 (3) 2 (4) 324. 2 分(1683)Cl2分子在红外光谱图上基频吸收峰的数目为 ( )(1) 0 (2) 1 (3) 2 (4) 325. 2 分(1684)红外光谱法试样可以是 ( )(1) 水溶液 (2) 含游离水 (3) 含结晶水 (4) 不含水26. 2 分(1685)能与气相色谱仪联用的红外光谱仪为 ( )(1) 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2) 双光束红外分光光度计(3)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 (4) 快扫描红外分光光度计27. 2 分(1686)下列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图上1675~1500cm-1处有吸收峰的是 ( )28. 2 分(1687)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在3500~3100cm-1处有吸收谱带, 该化合物可能是 ( ) (1) CH3CH2CN(4) CH3CO-N(CH3)229. 2 分(1688)试比较同一周期内下列情况的伸缩振动(不考虑费米共振与生成氢键)产生的红外吸收峰, 频率最小的是 ( )(1) C-H (2) N-H (3) O-H (4) F-H30. 2 分(1689)已知下列单键伸缩振动中C-C C-N C-O键力常数k/(N·cm-1) 4.5 5.8 5.0吸收峰波长λ/μm 6 6.46 6.85问C-C, C-N, C-O键振动能级之差⊿E顺序为 ( )(1) C-C > C-N > C-O (2) C-N > C-O > C-C(3) C-C > C-O > C-N (4) C-O > C-N > C-C31. 2 分(1690)下列化合物中, C=O伸缩振动频率最高者为 ( )32. 2 分(1691)下列化合物中, 在稀溶液里, C=O伸缩振动频率最低者为 ( )33. 2 分(1692)羰基化合物中, C=O伸缩振动频率最高者为 ( )34. 2 分(1693)1693下列的几种醛中, C=O伸缩振动频率哪一个最低? ( )(1) RCHO(2) R-CH=CH-CHO(3) R-CH=CH-CH=CH-CHO35. 2 分(1694)丁二烯分子中C=C键伸缩振动如下:A. ←→←→CH2=CH-CH=CH2B. ←→→←CH2=CH-CH=CH2有红外活性的振动为 ( )(1) A (2) B (3) A, B都有 (4) A, B都没有36. 2 分(1695)下列有环外双键的烯烃中, C=C伸缩振动频率最高的是哪个? ( )37. 2 分(1696)一个含氧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在3600~3200cm-1有吸收峰, 下列化合物最可能的是 ( )(1) CH3-CHO (2) CH3-CO-CH3(3) CH3-CHOH-CH3 (4) CH3-O-CH2-CH338. 2 分(1697)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在3040-3010cm-1和1670-1620cm-1处有吸收带, 该化合物可能是 ( )39. 2 分(1698)红外光谱法, 试样状态可以是 ( )(1) 气体状态 (2) 固体状态(3) 固体, 液体状态 (4) 气体, 液体, 固体状态都可以40. 2 分(1699)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有机物结构时, 试样应该是 ( )(1) 单质 (2) 纯物质(3) 混合物 (4) 任何试样41. 2 分(1700)试比较同一周期内下列情况的伸缩振动(不考虑费米共振与生成氢键)产生的红外吸收峰强度最大的是 ( )(1) C-H (2) N-H (3) O-H (4) F-H42. 2 分(1701)一个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上在3000cm-1附近只有2930cm-1和2702cm-1处各有一个吸收峰, 可能的有机化合物是 ( )(2) CH3─CHO(4) CH2= CH-CHO43. 2 分(1702)羰基化合物中, C=O伸缩振动频率最低者是 ( )(1) CH3COCH344. 2 分(1703)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器多用 ( )(1) 电子倍增器 (2) 光电倍增管(3) 高真空热电偶 (4) 无线电线圈45. 2 分(1704)红外光谱仪光源使用 ( )(1) 空心阴级灯 (2) 能斯特灯(3) 氘灯 (4) 碘钨灯46. 2 分(1705)某物质能吸收红外光波, 产生红外吸收谱图, 其分子结构必然是 ( )(1) 具有不饱和键 (2) 具有共轭体系(3) 发生偶极矩的净变化 (4) 具有对称性47. 3 分(1714)下列化合物的红外谱中σ(C=O)从低波数到高波数的顺序应为 ( )(1) a b c d (2) d a b c (3) a d b c (4) c b a d48. 1 分(1715)对于含n个原子的非线性分子, 其红外谱 ( )(1) 有3n-6个基频峰 (2) 有3n-6个吸收峰(3) 有少于或等于3n-6个基频峰 (4) 有少于或等于3n-6个吸收峰49. 2 分(1725)下列关于分子振动的红外活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1)凡极性分子的各种振动都是红外活性的, 非极性分子的各种振动都不是红外活性的(2) 极性键的伸缩和变形振动都是红外活性的(3) 分子的偶极矩在振动时周期地变化, 即为红外活性振动(4) 分子的偶极矩的大小在振动时周期地变化, 必为红外活性振动, 反之则不是50. 2 分(1790)某一化合物以水或乙醇作溶剂, 在UV光区204nm处有一弱吸收带, 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有如下吸收峰:3300~2500cm-1(宽而强); 1710cm-1, 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 )(1) 醛 (2) 酮 (3) 羧酸 (4) 酯51. 3 分(1791)某一化合物以水作溶剂, 在UV光区214nm处有一弱吸收带, 在红外光谱的官能团区有如下吸收峰:3540~3480cm-1和3420~3380cm-1双峰;1690cm-1强吸收。
红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红外光谱分析中,用KBr作为样品池,这是因为:(3 )(1)KBr晶体在4000-400cm-1范围内不会散射红外光(2)KBr在4000-400cm-1范围内有良好的红外光吸收特性(3)KBr在4000-400cm-1范围内无红外光吸收(4)在4000-400cm-1范围内,KBr对红外光无反射2. 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色散元件的材料为:(3 )(1)玻璃(2)石英(3)卤化物(4)有机玻璃3.二、填空题1. 一般分析上所说的红外光谱区域是指(中红外区)。
2. 在分光光度计中,常因波长范围不同而选用不同材料的容器,现有下面三种材料的容器,各适用的光区为:(1)石英比色皿用于(可见、紫外光区)(2)玻璃比色皿用于(可见光区)(3)氯化钠窗片吸收池用于(红外光区)三、问答题:1.指出指纹区的波长范围、特点及用途。
答:范围:400~1500cm-1特点:峰密集,峰形对分子结构变化十分敏感,是整个分子的特征。
用途:特征基团的进一步确证,整体结构确定,确定苯环上取代基的数目、位置及碳链长短等。
2.红外吸收光谱法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答:定性依据是峰的位置和数目,定量依据是峰的高度。
3.如何利用红外吸收光谱来区分伯、仲、叔醇?答:利用C—O基团特征峰,伯醇:~1050cm-1;仲醇:~1100cm-1;叔醇:~1150 cm-1。
4.一含氮化合物,分子量为53,红外吸收光谱图如下,推断化合物的结构。
16103067 14122222980答:①3300~3500无峰,无N-H峰。
②2222峰,有C≡N或C≡C基团。
③小于3000处无峰,无饱和C-H键,即无-CH3和-CH2-。
④根据分子量,除N外只能含3个C,H H||C = C||H C ≡N5.某化合物其红外光谱图如下, 试推测该化合物是: HO-C6H4-Cl还是ClCH 2CH 2-CO-CH 2CH 3? 为什么?答:因为3255cm -1有强吸收说明有OH 。
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条件是什么是否所有的分子振动都能引起红外吸收光谱为什么①分子中某官能团的振动频率与外界辐射频率相等②分子中有偶极矩的变化不是,物质吸收辐射能量的实质是外界辐射迁移它的能量到分子中去,而这种能量的转移是通过分子偶极矩变化来实现的,并非所有的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只有发生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谱带。
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有哪些外部因素:试样状态(气液固)、测试条件、溶剂极性内部因素:(1)电效应①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大,基团的振动频率想高频移动②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振动频率降低③偶极场效应(2)氢键,使基团的频率降低(3)振动偶合(4)费米共振(5)立体障碍(6)环的张力以单聚焦质谱仪为例,说明组成仪器各个主要部分的作用及原理1、真空系统,质谱仪的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必须处于高真空状态。
2、进样系统将样品气化为蒸汽送入质谱仪离子源中。
样品在进样系统中被适当加热后转化为气体。
3、离子源,被分析的气体后蒸汽进入离子源后通过电子轰击(电子轰击离子源)、化学电离(化学电离源)等转化为碎片离子然后进入4、质量分析器,自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束在加速电极电场作用下被加速获得一定的动能,再进入垂直于离子运动方向的均匀磁场中,由于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方向做圆周运动,使不同质合比的离子顺序达到检测器差生检测信号而得到质谱图。
5、离子检测器,通常以电子倍增管检测离子流。
比较电子轰击离子源、场致电离源及场解析电离源的特点。
解:(1)电子轰击源,电子轰击的能量远高于普通化学键的键能,因此过剩的能量引起分子多个键的断裂,产生许多碎片离子,因而能够提供分子结构的一些重要的官能团信息,但对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或极性大,难气化,热稳定性差的有机化合物,在加热和电子轰击下,分子易破碎,难以给出完整分子离子信息。
(2)在场致电离源的质谱图上,分子离子峰很清楚,但碎片峰则较弱,因而对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有利,但缺乏分子结构信息。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一、选择题1、人眼能感觉到的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
A、400nm~760nmB、200nm~400nmC、200nm~600nmD、360nm~800nm2、在分光光度法中,透射光强度(I)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I/I0称为( )。
A、吸光度B、吸光系数C、透光度D、百分透光度3、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在被适当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位置( )。
A、向长波方向移动B、向短波方向移动C、不移动D、移动方向不确定·4、对于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其浓度为c0时的透光度为T0;如果其浓度增大1倍,则此溶液透光度的对数为( )。
A、T0/2B、2T0C、2lgT0D、5、在光度分析中,某有色物质在某浓度下测得其透光度为T;若浓度增大1倍,则透光度为( )。
A、T2B、T/2C、2TD、T1/26、某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很大,则表明( )。
A、该物质溶液的浓度很大B、光通过该物质溶液的光程长C、该物质对某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很强D、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该物质时其检出下限很低7、在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某有色物质的浓度时,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比色皿外壁有水珠B、待测溶液注到比色皿的2/3高度处)C、光度计没有调零D、将比色皿透光面置于光路中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透光率与浓度成正比B、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C、摩尔吸光系数随波长而改变D、玻璃棱镜适用于紫外光区9、在分光光度分析中,常出现工作曲线不过原点的情况。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情况有( )。
A、试液和参比溶液所用吸收池不匹配B、参比溶液选择不当C、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太低D、被测物质摩尔吸光系数太大10、质量相等的A、B两物质,其摩尔质量M A>M B。
经相同方式发色后,在某一波长下测得其吸光度相等,则在该波长下它们的摩尔吸光系数的关系是( )。
A、εA>εBB、εA<εBC、εA=εBD、2εA>εB11、影响吸光物质摩尔吸光系数的因素是( )。
《仪器分析》课程习题集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习题【说明】:本课程《仪器分析》(编号为10005)共有单选题,填空题1,计算题,简答题,填空题2,填空题3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简答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1.已知:h=6.63×10-34 J s则波长为100nm的光子能量为A. 12.4 eVB. 124 eVC. 12.4×105 eVD. 0.124 eV2.某符合朗伯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当浓度为c时,其透光度为T0;若浓度增加1倍,此时吸光度为A. T0/2B. 2T0C. -2 lgT0D. (-lgT0)/23.分子光谱是由于而产生的A. 电子的发射B. 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以及核间相对位移引起的振动和转动C. 质子的运动D. 离子的运动4.共振线是具有的谱线A. 激发电位B. 最低激发电位C. 最高激发电位D. 最高激发能量5. pH 玻璃电极产生的不对称电位来源于A. 内外玻璃膜表面特性不同B. 内外溶液中H+浓度不同C. 内外溶液的H+活度系数不同D. 内外参比电极不一样6.当pH玻璃电极测量超出电极使用的pH范围的溶液时,测量值将发生"酸差"和"碱差"。
"酸差"和"碱差"将使得所测量pH值分别A. 偏高和偏高B. 偏低和偏低C. 偏高和偏低D. 偏低和偏高7.色谱分析中,要求两组分达到基线分离,分离度应是A. R ≥ 0.1B. R ≥ 0.7C. R ≥ 1D. R ≥ 1.58.在气相色谱分析中,为了测定农作物中含硫农药的残留量,应选用下述哪种检测器?A. 热导池B. 氢火焰离子化C. 电子捕获D. 火焰光度9.红外光谱法中的红外吸收带的波长位置与吸收谱带的强度,可以用来A. 鉴定未知物的结构组成或确定其化学基团及进行定量分析与纯度鉴定B. 确定配位数C. 研究化学位移D. 研究溶剂效应10.带光谱是由下列哪一种情况产生的?A. 炽热的固体B. 受激分子C. 受激原子D. 单原子离子11.在光学分析法中,采用硅碳棒作光源的是A. 原子光谱B. 分子光谱C. 可见分子光谱D. 红外光谱12.荧光分析法和磷光分析法的灵敏度比吸收光度法的灵敏度A. 高B. 低C. 相当D. 不一定谁高谁低13.氢化物原子化法和冷原子原子化法可分别测定A. 碱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B.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C. Hg和AsD. As和Hg14.经常不用的pH电极在使用前应活化A. 20分钟B. 半小时C. 一昼夜D. 八小时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参比电极是提供电位测量标准的电极,它必须是去极化电极B. 新用玻璃电极不用在水中浸泡较长时间C. 离子选择电极电位选择系数K pot ij越大,该电极对i 离子测定的选择性越好D. 控制电流电解分析法的选择性优于控制电位电解分析法16.在其它色谱条件不变时,若使理论塔板数增加3 倍,对两个十分接近峰的分离度是A. 增加1倍B. 增加3倍C. 增加4倍D. 增加1.7倍17.选择固定液时,一般根据原则A. 沸点高低B. 熔点高低C. 相似相溶D. 化学稳定性18.在发射光谱中,光源的作用是A. 发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B.将试样蒸发、离解、原子化、激发,产生光辐射C. 提供仪器照明D. 辐射出试样的连续光谱19.红外光可引起物质能级跃迁的类型有A. 分子的电子能级的跃迁、振动能级的跃迁、转动能级的跃迁B. 分子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C. 分子振动能级及转动能级的跃迁D. 分子转动能级的跃迁20.能在近紫外光区产生吸收峰的电子跃迁为A. n—σ*B. σ—σ*C. π—π*D. n—π*21.对于下列关于1.0 mol L-1 CuSO4溶液的陈述,哪些是正确的?A. 改变入射光波长,ε亦改变B. 向该溶液中通NH3时,ε不变C. 该溶液的酸度不同时,ε相等D. 改变入射光波长,ε不变22.光学分析法中使用到电磁波谱,其中可见光的波长范围约为A. 10~400 nmB. 400~750 nmC. 0.75~2.5 mmD. 0.1~100 cm.23. Na原子的下列光谱线间哪个能发生跃迁?A. 32S1/2-43S1/2B. 32P1/2-42D5/2C. 32S1/2-32D5/2D. 32S1/2-32P1/224.下列哪种仪器可用于合金的定性、半定量全分析测定A. 折光仪B. 原子发射光谱仪C. 红外光谱仪D. 电子显微镜25. H2O在红外光谱中出现的吸收峰数目为A. 3B. 4C. 5D. 226.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和单波长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区别是A. 光源的个数B. 单色器的个数C. 吸收池的个数D. 单色器和吸收池的个数27.玻璃膜电极使用的内参比电极一般是A. 甘汞电极B. 标准氢电极C. Ag-AgCl电极D. 氟电极28.电位滴定法不需要A. 滴定管B. 参比电极C. 指示电极D. 指示剂29.如果试样中各组分无法全部出峰或只要定量测定试样中某几个组分,那么最好应采用下列定量分析方法中的哪一种?A. 归一化法B. 外标法C. 内标法D. 标准加入法30.用气相色谱法定性是依据A. 色谱峰面积B. 色谱峰高C. 色谱峰宽度D. 保留时间31.在分光光度法中,运用朗伯-比尔定律进行定量分析时采用的入射光为A. 白光B. 单色光C. 可见光D. 紫外光32.波数(σ)是指A. 每厘米内波的振动次数B.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C. 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D. 一个电子通过1V电压降时具有的能量33.下列羰基化合物中C=O伸缩振动频率最高的是A. RCOR’B. RCOClC. RCOFD. RCOBr34.原子吸收法测定钙时,加入EDTA是为了消除下述哪种物质的干扰?A. 盐酸B. 磷酸C. 钠D. 镁35.锐线光源的作用是A. 发射出连续光谱,供待测元素原子蒸气吸收B. 产生波长范围很窄的共振发射线,供待测元素原子蒸气吸收C. 产生波长范围很窄的共振吸收线,供待测元素原子蒸气吸收D. 照射待测元素原子蒸气,有利于原子化作用3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用玻璃电极测定溶液的pH值时,它会受溶液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影响B. 在用玻璃电极测定pH>9的溶液时,它对钠离子和其它碱金属离子没有响应C. pH玻璃电极有内参比电极,因此整个玻璃电极的电位应是内参比电极电位和膜电位之和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7.指示电极的电极电势与待测成分的浓度之间A. 符合能斯特方程式B. 符合质量作用定律C. 符合阿仑尼乌斯公式D. 无定量关系38.经常用作参比电极的是A. 甘汞电极B. pH玻璃电极C. 惰性金属电极D. 晶体膜电极39.用气相色谱法定量通常根据A. 色谱峰面积B. 保留时间C. 保留体积D. 相对保留值40.相对保留值是指某组分2与某组分1的A. 调整保留值之比B. 死时间之比C. 保留时间之比D. 保留体积之比41.溶剂对电子光谱的影响较为复杂,改变溶剂的极性A. 不会引起吸收带形状的变化B. 会使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变化C. 精细结构并不消失D. 对测定影响不大42.原子发射光谱是由下列哪种跃迁产生的?A. 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B. 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C.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D.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43.下列分子中,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是A. CO2B. H2OC. SO2D. H244.下列哪些因素影响有色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A. 入射波长B. 待测溶液浓度C. 光源强度D. 吸收池厚度45.分子轨道中电子跃迁对应的电磁波谱区为A. X射线区B. 紫外区C. 紫外和可见区D. 红外区46.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呈高斯分布的是A. 多普勒变宽B. 自吸现象C. 分子吸收特征D. 原子吸收特征47. pH电极在使用前活化的目的是A. 去除杂质B. 定位C. 复定位D. 在玻璃泡外表面形成水合硅胶层48.电位分析法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第一章绪论问答题1. 简述仪器分析法的特点.第二章色谱分析法1.塔板理论的要点与不足是什么?2.速率理论的要点是什么?3.利用保留值定性的依据是什么?4.利用相对保留值定性有什么优点?5.色谱图上的色谱流出曲线可说明什么问题?6.什么叫死时间?用什么样的样品测定? .7.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间距离决定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还是扩散速率?为什么?8.某一色谱柱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理论塔板数n很大,塔板高度H很小,但实际上柱效并不高,试分析原因。
9.某人制备了一根填充柱,用组分A和B为测试样品,测得该柱理论塔板数为4500,因而推断A和B在该柱上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分离,该人推断正确吗?简要说明理由。
10.色谱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哪几种?当样品中各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在组分中只需要定量其中几个组分时可选用哪种方法?11.气相色谱仪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2.气相色谱仪的气路结构分为几种?双柱双气路有何作用?13.为什么载气需要净化?如何净化?14.简述热导检测器的基本原理.15.简述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6.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分别是如何影响的?17.为什么常用气固色谱分离永久性气体?18.对气相色谱的载体有哪些要求?19.试比较红色载体和白色载体的特点。
20.对气相色谱的固定液有哪些要求?21.固定液按极性大小如何分类?22.如何选择固定液?23.什么叫聚合物固定相?有何优点?24.柱温对分离有何影响?柱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25.根据样品的沸点如何选择柱温、固定液用量和载体的种类?26.毛细管色谱柱与填充柱相比有何特点?27.为什么毛细管色谱系统要采用分流进样和尾吹装置?28.在下列情况下色谱峰形将会怎样变化?(1)进样速度慢;(2)由于汽化室温度低,样品不能瞬间汽化;(3)增加柱温;(4)增大载气流速;(5)增加柱长;(6)固定相颗粒变粗。
光谱概论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表达式表述关系正确的是()。
A.B.C.D.2.下述哪种性质可以说明电磁辐射的微粒性()。
A.波长B.频率C.波数D.能量3.光量子的能量正比于辐射的()A.频率和波长B.波长和波数C.频率和波数D.频率、波长和波数4.下面四个电磁波谱区中波长最短的是()A.X射线B.红外光区C.紫外和可见光区D.无线电波5.下列四种电磁辐射中能量最小的是()。
A.微波B.X射线C.无线电波D.g 射线二、简答题1.简述下列术语的含义:(1)电磁波谱(2)发射光谱(3)吸收光谱(4)荧光光谱2.请按照波长和能量递减的顺序排列下列常见的电磁辐射区:紫外光、红外光、可见光、X射线、无线电波。
3.常见的光学分析法有哪些类型?光谱概论习题答案A 2.D 3.C 4.A 5.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呈带状光谱,其原因是()A.分子中价电子运动的离域性质B.分子中价电子能级的相互作用C.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伴随着转动能级的跃迁D.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2.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中,极性溶剂会使被测物的吸收峰()A.消失B.精细结构更明显C.位移D.分裂3.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某有色物质在某浓度下测得其透光率为T;若浓度增大1倍,则透光率为()A.T/2 B.T2 C.T1/2 D.2T4.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有色化合物的浓度,相对标准偏差最小时的吸光度为()A.0.334 B.0.343 C.0.434 D.0.4435.下列表达正确的是()A.吸收光谱曲线表明吸光物质的吸光度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B.吸收光谱曲线以波长为纵坐标、吸光度为横坐标C.吸收光谱曲线中,最大吸收处的波长不一定为最大吸收波长D.吸收光谱曲线不能表明吸光物质的光吸收特性6.在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参比溶液的选择原则是().通常选用蒸馏水A.B.根据加入试剂和被测试液的颜色、性质来选择C.通常选用试剂溶液D.通常选用褪色溶液7.下列四种化合物中,在紫外区出现两个吸收带的是()A.乙醛B.乙烯C.1, 5-己二烯D.2-丁烯醛8.助色团能使谱带()A.波长变短B.波长变长C.波长不变D.蓝移9.不能用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性参数是()A.吸光度B.最大吸收波长C.吸收光谱的形状D.吸收峰的数目10.以下四种化合物,能同时产生B吸收带、K吸收带和R吸收带的是()A.B.C.D.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中,使用参比溶液的作用是()A. 消除试剂等非测定物质的影响B. 吸收入射光中测定所需要的光波C. 调节入射光的光强度D. 调节仪器透光率的零点12. 扫描K2Cr2O7硫酸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时,一般选作参比溶液的是()A. 蒸馏水B. H2SO4溶液C. K2Cr2O7的水溶液D. K2Cr2O7的硫酸溶液13.在比色法中,显色反应的显色剂选择原则错误的是()A. 显色反应产物的e值愈大愈好B. 显色剂的e值愈大愈好C. 显色剂的e值愈小愈好D. 显色反应产物和显色剂,在同一光波下的e值相差愈大愈好14.某分析工作者,在光度法测定前用参比溶液调节仪器时,只调至透光率为95.0%,测得某有色溶液的透光率为35.2%,此时溶液的真正透光率为()A. 40.2%B. 37.1%C. 35.1%D. 30.2%15. 下列化合物中,不适合作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用的溶剂是()A.水B.苯C.乙腈D.甲醇二、简答题1.电子跃迁的类型有哪几种?2.具有何种结构的化合物能产生紫外吸收光谱?3.为什么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时要加入盐酸羟胺溶液?4.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紫外分光光度法为什么总是选择在λmax处进行吸光度的测量?5.举例说明紫外分光光度法如何检查物质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