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仪器分析第四版红外吸收光谱法
- 格式:ppt
- 大小:613.50 KB
- 文档页数:56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一、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概述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物质的红外光吸收能力来探测它们的物质组成的技术。
它特别适用于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
通过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可以检测物质中的有机键、C-H键、C-O键或N-H 键的存在和位置,从而鉴定出物质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红外光吸收法的原理是,物质中的分子、晶体或其他结构会在不同的波长处吸收光,产生光谱,这些吸收光谱是物质的独特特征,反映出物质的特性。
根据这种特性,分析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样品,并从所得到的光谱中提取出电子激发、分子振动等信息,从而得到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原理是,当物质受到红外幅射的照射时,它的分子会产生振动和旋转,这些振动和旋转的能量会转化为更高能量的电子跃迁。
这些电子跃迁会引起物质材料吸收一些具有特定波长的红外光,从而产生在不同波长的吸收光谱,通过分析这些吸收光谱,就可以求取物质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化学所属教研室:分析化学课程代码:ZBB092021课程名称:仪器分析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分学时: 1 学分/ 18学时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仪器分析》是四年制化学教育本科专业类的专业选修课,是在学生学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化学教育专业教学的要求,本课程教学以解决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为主,讲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化合物结构鉴定上的应用。
(二)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本课程面向化学专业全体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课程实施理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拓宽视野的过程。
3.注重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本门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4. 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1.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针对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本着为地方经济、教育服务的原则,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
2.总体设计原则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有机、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波谱知识、原理,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业5一、 判断题( F )1、红外吸收光谱就是物质分子被红外光所激发,由振动激发态跃迁到振动基态所产生的光谱 ( T )2、H 2O 是不对称结构分子,所有是红外活性分子( F )3、分子吸收红外光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化学键越强的吸收光子的数目越少。
( T )4、醛、酮、羧酸、酯等的羰基的伸缩振动在红外光谱中所产生的吸收峰频率是不同的。
( T )5、分子中必须具有红外活性振动是分子产生红外吸收的必备条件之一。
( F )6、红外吸收光谱中1380cm -1附近有没有吸收峰是判断有没有亚甲基的重要依据。
( T )7、红外吸收光谱中,2720cm -1是醛类化合物的唯一特征峰,它是区别醛酮的唯一依据( T )8、红外吸收光谱的吸收池是金属卤化物的晶体压成薄片制成,这种薄片可透过,红外光而不产生吸收,但易吸水受潮,因此放置红外光谱仪的仪器室应控制一定的湿度。
( T )9、分子式为C 7H 9NO 的不饱和度Ω=1+7+1/2(1-9)=4.( T )10、红外光谱法测定的物质必须纯度高,不含游离水。
( F )11、采用压片法制样时,样品量越多越好。
( T )12、一张比较理想的红外光谱图,其透光率应处于15%-70%范围内为宜。
( T )13、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峰特征性很强,最适合对纯物质进行定性鉴定。
( F )14、通过基频振动峰公式计算所得的基频峰均应该在红外光谱图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位置。
( T )15、利用红外光谱图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时既要管能团区在找出官能团的位置,还应该在指纹区找到对应的峰进行佐证。
二、 选择题1、HCl 在红外光谱中出现吸收峰的数目是( )。
A .1 B.2 C.3 D.42、红外吸收光谱中,芳烃的C=C 骨架振动吸收峰出现在( )cm -1。
A.2400~200B.1900~1650 C .1600~1400 D.1000~6503、以下分子中不产生红外吸收的是( )。
仪分第一章、仪器分析的定义: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通过测量表征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的性质参数及其变化规律来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状态及结构的方法。
判断仪器的好坏: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线性范围及选择性等。
仪器分析的特点是:易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无损分析、分析速度快缺点的准确度较低,不适用于常量和高含量的测定。
第二章、光学分析方法,按能量交换分: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按作用结果分:原子光谱(线状光谱)和分子光谱(带状光谱)。
非光谱法没有能级之间的跃迁。
分子跃迁:原子能级跃迁、振动和转动。
光学光谱仪器基本上都由五部分组成:1、光源,2、单色器,3、试样池,4、检测器,5、信号显示系统。
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原子吸收:气态基态原子对于同种原子发射出来的特征光谱辐射具有吸收能力的现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由:锐线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等四部分组成。
原子吸收光谱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比较:它们都是在电磁辐射作用下,吸收辐射能发生核外层电子的跃迁所产生的。
其波长范围均在近紫外到近红外光区。
原子吸收光谱与紫外-可见光谱的主要区别在于吸收机制不同,前者属于原子光谱,是由原子所产生的吸收,是线状光谱,而后者是属于分子光谱,是分子所引起的吸收,产生带状光谱,谱带很宽。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1灵敏度高,检测限低;2测量精度好,3选择性好,4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5仪器比较简单,操作方便,价格较低廉,一般实验室都可配备。
缺点是:多元素测定尚有困难;测定难熔元素还不能令人满意。
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最小、跃迁概率最大,因此对大多数元素来说,这条共振线也就是最灵敏的谱线。
影响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多普勒变宽和劳伦茨变宽。
实现峰值吸收测量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1必须使通过吸收介质的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严格一致,2发射线的半宽度远远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
第一章绪论问答题1. 简述仪器分析法的特点。
第二章色谱分析法1.塔板理论的要点与不足是什么?2.速率理论的要点是什么?3.利用保留值定性的依据是什么?4.利用相对保留值定性有什么优点?5.色谱图上的色谱流出曲线可说明什么问题?6.什么叫死时间?用什么样的样品测定? .7.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间距离决定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还是扩散速率?为什么?8.某一色谱柱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理论塔板数n很大,塔板高度H很小,但实际上柱效并不高,试分析原因。
9.某人制备了一根填充柱,用组分A和B为测试样品,测得该柱理论塔板数为4500,因而推断A和B在该柱上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分离,该人推断正确吗?简要说明理由。
10.色谱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哪几种?当样品中各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在组分中只需要定量其中几个组分时可选用哪种方法?11.气相色谱仪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2.气相色谱仪的气路结构分为几种?双柱双气路有何作用?13.为什么载气需要净化?如何净化?14.简述热导检测器的基本原理。
15.简述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6.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分别是如何影响的?17.为什么常用气固色谱分离永久性气体?18.对气相色谱的载体有哪些要求?19.试比较红色载体和白色载体的特点。
20.对气相色谱的固定液有哪些要求?21.固定液按极性大小如何分类?22.如何选择固定液?23.什么叫聚合物固定相?有何优点?24.柱温对分离有何影响?柱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25.根据样品的沸点如何选择柱温、固定液用量和载体的种类?26.毛细管色谱柱与填充柱相比有何特点?27.为什么毛细管色谱系统要采用分流进样和尾吹装置?28.在下列情况下色谱峰形将会怎样变化?(1)进样速度慢;(2)由于汽化室温度低,样品不能瞬间汽化;(3)增加柱温;(4)增大载气流速;(5)增加柱长;(6)固定相颗粒变粗。
第6章红外吸收光谱法6.1 内容提要6。
1.1 基本概念红外吸收光谱——当用红外光照射物质时,物质分子的偶极矩发生变化而吸收红外光光能,有振动能级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同时伴随着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透射率随着波长而变化的曲线。
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及所产生的红外光谱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称为红外吸收光谱法.振动跃迁-—分子中原子的位置发生相对运动的现象叫做分子振动。
不对称分子振动会引起分子偶极矩的变化,形成量子化的振动能级。
分子吸收红外光从振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振动跃迁。
转动跃迁——不对称的极性分子围绕其质量中心转动时,引起周期性的偶极矩变化,形成量子化的转动能级.分子吸收辐射能(远红外光)从转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转动跃迁.伸缩振动—-原子沿化学键的轴线方向的伸展和收缩的振动。
弯曲振动——原子沿化学键轴线的垂直方向的振动,又称变形振动,这是键长不变,键角发生变化的振动。
红外活性振动—-凡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则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诱导效应——当基团旁边连有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通过静电诱导作用会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变化,从而引起键的力常熟的变化,使基团频率产生位移的现象。
共轭效应——分子中形成大 键使共轭体系中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双键力常数减小,使基团的吸收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氢键效应—-氢键使参与形成氢键的原化学键力常数降低,吸收频率将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溶剂效应—-由于溶剂(极性)影响,使得吸收频率产生位移现象.基团频率——通常将基团由振动基态跃迁到第一振动激发态所产生的红外吸收频率称为基团频率,光谱上出现的相应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吸收峰,简称基频峰。
振动偶合——两个相邻基团的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振动偶合。
基团频率区—-红外吸收光谱中能反映和表征官能团(基团)存在的区域.指纹区——红外吸收光谱中能反映和表征化合物精细结构的区域。
仪器分析课后题答案(第四版)第⼆章⽓相⾊谱分析1. 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缩短,(2)固定相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4)相⽐减少,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为什么?答: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因为分配系数只与组分的性质及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性质有关.所以(1)柱长缩短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2)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4)相⽐减少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2.当下列参数改变时: (1)柱长增加,(2)固定相量增加,(3)流动相流速减⼩,(4)相⽐增⼤,是否会引起分配⽐的变化?为什么?答: k=K/b,⽽b=VM/VS ,分配⽐除了与组分,两相的性质,柱温,柱压有关外,还与相⽐有关,⽽与流动相流速,柱长⽆关.故:(1)不变化,(2)增加,(3)不改变,(4)减⼩3.能否根据理论塔板数来判断分离的可能性?为什么?答: 不能,有效塔板数仅表⽰柱效能的⾼低,柱分离能⼒发挥程度的标志,⽽分离的可能性取决于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异.4.在⼀根2 m 长的⾊谱柱上,分析⼀个混合物,得到以下数据:苯、甲苯、及⼄苯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20“, 2…2”及3?1“;半峰宽为0.211cm, 0.291cm, 0.409cm ,已知记录纸速为1200mm.h-1,求⾊谱柱对每种组分的理论塔板数及塔板⾼度。
解:三种组分保留值⽤记录纸上的距离表⽰时为:苯:(1+20/60)×[(1200/10)/60]=2.67cm甲苯:(2+2/60) ×2=4.07cm⼄苯: (3+1/60) ×2=6.03cm甲苯和⼄苯分别为:1083.7,0.18cm; 1204.2,0.17cm5.试述速率⽅程中A, B, C三项的物理意义. H-u 曲线有何⽤途?曲线的形状主要受那些因素的影响?解: A 称为涡流扩散项, B 为分⼦扩散项,C 为传质阻⼒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