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静脉性充血
• 静脉性充血是指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 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於积于小静脉和毛细
血管内,称淤血(congestion)
• 也称为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 • 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
• 淤血较动脉性充血常见,均为病理性。
(一)病因 1. 静脉受压迫:肿瘤、寄生虫、结石、
【结局和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充血一般 为暂时性的血管反应,病因消除后充血消 散。如果病因持续作用,由充血可转变为 淤血,甚至引起水肿和出血等变化。
充血是机体的一种防御适应性反应,通过 充血能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代谢、机能和 抗病能力增强。
但充血也有不利的影响,如充血发生在脑 组织或脑膜可使颅内斥升高而引起神经症 状;己发生硬化的小动脉充血常导致血管 破裂而引起出血。
猪脾脏淤血
(三)后果:持续淤血的后果 ①淤血性水肿(congestive edema)或积液 ②淤血性出血(congestive hemorrhage):
漏出性出血 ③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 ④组织器官淤血性硬化(congestive sclerosis):
淤血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硬化、肺褐色硬化 ⑤侧支循环建立:代偿作用:超出代偿一系 列的代谢、机能和结构的改变。
而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充血属于病理 性充血。
2、病因:能引起动脉充血的原因很多, 包括机械、物理、化学、生物性因素等, 只要达到一定强度都可导致充血。
【病理变化】充血时,
眼观:组织或器官体积轻度增大,局部色 泽鲜红,在活体充血部位的温度升高。 镜检:充血组织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管腔内充满血液。 如果充血发生于急性炎症过程,在充血组 织中还可见渗出的浆液、纤维素和中性粒 细胞,以及局部实质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等 病理变化(图1-1、附图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