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格式:ppt
- 大小:821.50 KB
- 文档页数:31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及主讲感受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及主讲感受——《恐龙无处不在》 1.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一句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例子,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严密相连的。
2. 给文章分段:(1)用一个科学观点即“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2~15〕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探究原因。
〔16〕得出结论—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总结全文。
3. 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严密相连的。
在科学领域的新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擅长联络,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络,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4. 如何理解“假如把这个发现~~重要得多。
”?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现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
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和联络起来的考虑,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答复,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这样又把本文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说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谷。
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
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
5. 本文采用什么说明顺序?优势是什么?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化浅出,通俗易懂。
讲课感受今天,我和张青青一起迈上了我期盼很久的地方——讲台。
今天,我和张青青也当一次教师,共同讲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当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教师的岗位时,我们心里无比的冲动,当我们说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说教师好的时候,我在心里就想:“早晚有一天,我要真正登上这个我所期待的地方,我要让这一切不再是空想,不再是梦想。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组课文,包括《膨胀的宇宙》和《地球的演变》。
这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宇宙的膨胀和地球的演变过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宇宙的膨胀和地球的演变过程;(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科学原理;(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文章中的科学原理;(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宇宙和地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3)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点1. 宇宙的膨胀过程及其原因;2. 地球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3. 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科学原理。
四、教学难点1. 宇宙膨胀和地球演变的科学原理;2. 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3.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概念;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中的科学原理;3.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的科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4. 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宇宙和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宇宙和地球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概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中的科学原理。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相关的科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奇妙的分子》和《原子》。
2.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简要介绍阿西莫夫的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两篇短文进行简要概述。
2. 选择一篇短文,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评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主要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阿西莫夫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科学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进行科学实验,加深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奇妙的分子》和《原子》阿西莫夫的短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接下来是店铺整理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欢迎阅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初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一、概括笔记这篇笔记主要讲述了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分别是《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阿西莫夫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发现的过程,以及科学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
二、主题思考阿西莫夫的短文主题集中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和科学思维的方式。
他认为,科学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验证、不断发展的思维方式。
因此,科学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发现新的事实,更依赖于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事实的解读能力。
三、科学方法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强调了科学观察和推理的重要性。
他指出,科学家们需要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新的科学事实。
同时,科学家们还需要通过推理和想象,将事实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科学理论。
这种科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四、人类文明在《被压扁的沙子》中,阿西莫夫提到了科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五、总结笔记通过阅读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这些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科学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验证、不断发展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供您参考,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
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教学研讨内容预览: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阿西莫夫认为,“科学是个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它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令人敬畏的新疆域感到惊奇”。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恐龙无处不在“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文章开头突发议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特别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引起了作者深入的思考:“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作者并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由此及彼步步追问:“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到第6、7段,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显然,一部分恐龙正是搭乘这班“航船”来到南极的。
第8、9、10、11段简明地介绍了“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泛大陆由合而分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精读课文,体会简练、逻辑性强、生动的语言,并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2.了解说明的内容和顺序,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4.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制作课件:《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意图。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刚才欣赏的是《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在自贡市和我们犍为文庙里都有恐龙的化石标本,而且犍为也有恐龙的主食桫椤树.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2.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这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3.研读探究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