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节选)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单元第十课一、课内双基1、“用最精美确立的形式来逗出不行名言、难于凑泊的境地”这一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以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名言”这里是称说、描绘的意思。
B、“凑泊”这里是形成的意思C、这句话是由上句“状难写之景,如在当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归纳出来,而对上句话有讲解作用。
D、这句话在构造上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下边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C )A、文章题目是“谈中国诗”,“谈”而非“论”,表示其行文风格,并不是板着面貌发言,而是“炉边夜话”一般的聊天。
B、“中国诗”,规定了“谈”的内容,也关涉谈的方法,应与“非中国诗”比较而谈。
C、“若是一位只会赏识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不可以对整个本国诗尽责”,意思是一个人假如知识面狭小,就不可以正确理解诗的内容。
D、作者以为,只有采纳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论,得出合理的结论。
3、下边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A、爱伦·坡“他不懂中文,太惋惜了”,这句的意思是说爱伦·坡没读过中国诗,眼光如豆,才提出可笑的主张。
B、“中国诗是文艺赏识里的闪电战”“闪电战”一是指赏识中国诗的时间快,二是指中国诗篇幅短。
张建术C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不过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这句的意思是说中国诗跟西洋诗对比,显得简洁轻灵。
D 、“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形象深刻地说了然“简短的诗能够有悠久的意味”。
【分析】 本句不是嘲讽爱伦·坡眼光如豆, 而是烘托中国诗的高出想象的短小精华。
4、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D )A 、作者以为,像各国人都是人同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一样点。
B 、中国诗里有“西洋的”质量,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
C 、在中国诗里是琐碎的,单薄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亮圆满,反过来也同样。
谈中国诗答案(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
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
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
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比喻简短轻灵!(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
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
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
形容力气极大。
关键句: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思路:⑴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明确:中国诗的特征。
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
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谈中国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谈中国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0课谈中国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第10课谈中国诗·知识概览·【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成(存),一字中书。
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研读英国文学。
后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辑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学习目标】1.了解钱钟书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文学常识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
三、字音字形1.注音一蹴()而就梵()文轻鸢()剪掠精髓()数()见不鲜颦蹙()吞声咽()理一蹴(cù)而就梵(fàn)文轻鸢(yuān)剪掠精髓(suǐ)数(shuò)见不鲜颦蹙(píncù)吞声咽(yàn)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彗星白炽灯一蹴而就言者无罪,闻者足诫B.羡妒入场券如雷灌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跻身杀手锏响遏行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D.精湛辨证法轻鸢剪掠瓜熟缔落,水到渠成答案C。
A中诫应为戒,警惕的意思;诫,警告的意思。
B中灌应为贯,贯通的意思;灌,浇、灌溉、倒进去或装进去的意思。
D中的辨应为辩,缔应为蒂。
四、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课下能力提升(十) 谈中国诗(时间:40分钟分值:44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发现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________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2)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________出来。
(3)中国的艺术和思想结构,________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A.鉴赏分辨常常B.鉴赏分析往往C.欣赏分辨常常 D.欣赏分析往往解析:选C 鉴赏:鉴定欣赏,多用于艺术品、文物等。
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分辨:辨别。
分析:把一种事物、一种现象、一种概念分成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常常”和“往往”都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存在和出现。
“往往”多表示重复出现的情况有一定的规律性,用“往往”的时候,句子中要说明重复出现这种情况的其他情况、条件和结果。
“常常”只是说明重复出现的某种情况或动作行为,不受其他情况、条件的限制。
“常常”可以用在主观的想法、愿望,也可以用在将来的情况;“往往”没有这些用法,一般用在过去。
另外“常常”的否定式多用“不常”,也可以说“不常常”。
“往往”没有否定式。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每天早晨,集市上就涌来了购买海鲜的顾客,但货物虽多,数见不鲜....,有的鱼已经死亡多日了。
②毋庸讳言,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联赛管理和服务水平距离真正的职业化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③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文恬武嬉....,人民富裕,一直是中国老百姓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④为了繁荣我市的文化艺术生活,五一期间,文化局将组织我市的绘画高手到全市各中学舞文弄墨....,即兴创作,一展风采。
⑤官窑瓷器一般都是专门供给宫廷的御用品,存世量相当少,在民间更是凤毛麟角....,有些收藏者动辄说自己收到了“官窑”,很让人怀疑。
⑥古巴在政治上深谙左右逢源....的生存之道。
《谈中国诗》课后练习答案141;u)D、精髓(su‹) 赝(y…n)品自怨自艾(yŒ) 角(ju†)斗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彗星白炽灯一蹴而就言者无罪,闻者足诫B.羡妒入场券如雷灌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跻身杀手锏响遏行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D.精湛辨证法轻鸢剪掠瓜熟缔落,水到渠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
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殚超越的勇气。
C.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豪气。
D.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的感受美国的生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商务、交流、购物上的不少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不少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这条河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恶果。
D.此次赛事看点颇多,上届冠军得主丹麦选手佛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与印尼老将苏吉亚相遇,他们将上演一场争夺冠亚军的好戏。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在中国的章回小说中,每回结束必写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难道作者不怕这样一下子把读者从故事里拉出来,明白这故事原是他编造的吗?同样,在京剧《三岔口》中,任堂惠与刘利华的全部'夜战',竟然都是在灯火通明中进行的。
为什么没有观者指责这种不真实已经近乎荒唐,反倒看得更加津津有味?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一根马鞭便是一匹千里神骏,几个打旗的龙套便是浩浩三军,抬一下脚便是进一道院或出一道门。
谈中国诗(节选)阅读答案谈中国诗(节选)钱钟书①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②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第10课谈中国诗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媲.美(pì) 空泛.(fàn)焚膏继晷.(guǐ) 压轴.戏(zhòu)B.腐.化(fǔ) 笑靥.(yè)茅塞.顿开(sè) 麻.麻亮(mā)C.狡黠.(xié) 颦蹙.(cù)命运多舛.(chuǎn) 文绉.绉(zhōu)D.精髓.(suǐ) 赝.品(yàn)自怨自艾.(yì) 角.斗士(jué)解析:C项,“黠”应读xiá。
答案:C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________。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②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________不讲。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________;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③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________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A.暗合忽略差异除非B.契合忽略差别除非C.契合忽视差异因为D.暗合忽视差别因为解析:暗合:没有经过商讨而意思恰巧相合。
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忽略:没有注意到,疏忽。
忽视:不注意,不重视。
差异:差别,不相同的地方。
差别:形式或内容上的不同。
除非:表示唯一的条件,相当于“只有”,常跟“才、否则、不然”等合用;表示不计算在内,相当于“除了”。
因为: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答案: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什么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行动点首先是领导干部放下那种居高临远....的架子,走进群众,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为人民谋利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根本点。
《谈中国诗》同步练习基础知识达标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媲.美(pì) 空泛.(fàn)焚膏继晷.(guǐ) 压轴.戏(zhòu)B.腐.化(fǔ) 笑靥.(yè)茅塞.顿开(sè) 麻.麻亮(má)C.狡黠.(xié) 颦蹙.(cù)命运多舛.(chuǎn) 文绉.绉(zhōu)D.精髓.(suǐ) 赝.品(yàn)自怨自艾.(yì) 角.斗士(jué)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彗星白炽灯空中楼阁言者无罪,闻者足诫B.羡妒入场券如雷灌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跻身杀手锏响遏行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D.精湛辨证法轻鸢剪掠瓜熟缔落,水到渠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每天早晨,集市上就涌来了购买海鲜的顾客,但货物虽多,数见不鲜....,有的鱼已经死亡多日了。
B. 凭他的能力,只要他出任主教练,就能一蹴而就....地解决球队当前的问题。
C.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文恬武嬉....,人民富裕,一直是中国老百姓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D.为了繁荣我市的文化艺术生活,五一期间,文化局将组织我市的绘画高手到全市各中学舞文弄墨....,即兴创作,一展风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切儿童文学作品都应该永远持着守护童年的立场,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爱与希望,传递古老传统中的善与美。
B.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就必须防止“精神懈怠”。
C.自从实施飞行员培训计划后,学员报名十分踊跃,有航空爱好者,有想开飞机节省时间的企业家,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
D.今年,辽宁农信继续推进“阳光信贷工程”,致力于为农户打造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信贷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广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1解析:C项中眉眼颦蹙(pín cù)。
答案:C2解析:A项中婉—蜿,B项中采—彩,C项中拔—跋、敬—儆。
答案:D3解析:辨析近义词可以从意义、感情色彩、语境义、用法等几个方面辨析。
从意义上辨析,要辨析词义的轻重不同(或程度高低不同)、词义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语的个体和集体(或具体与概括)的不同。
援例:引用成例。
岑寂:寂静,寂寞。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答案:B4解析:A项不合逻辑;C项有歧义;D项搭配不当。
答案:B5解析:分析文章中心除通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之外,还要分析文章的小标题或题目和文章的议论或抒情部分。
参考答案: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6解析:注意相同位置词语意义的对应。
参考答案:意义的确定,侧重于读者一边,取决于理解力和想象力;意义的控制,侧重于作者一边,取决于创造力。
7解析:文章中通过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是常用的方法,我们在分析其作用时,实际上是分析其证明什么观点,要么中心论点,要么分论点,要结合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来理解。
参考答案:①字有直指的和联想的两种意义。
②字的联想意义不易控制,它可以使诗文意蕴丰富。
8解析:B项错在“直指和联想的意义相结合”,太过于绝对。
答案:B9解析:从第二段可以看出,梵高在他自己的时代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人,他不但没有依靠他的艺术而高贵富有,还过着衣食无靠的生活,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的艺术、他的画没有得到人们的赏识。
为什么他没有得到在他死后的一百多年后应该得到的一切?是因为没有一个识千里马的伯乐,当时的艺术界还没有赏识他的画的能力。
参考答案:梵高的艺术无人欣赏,穷困潦倒的他只好用自杀来反抗这不公平的社会。
10解析:他们与梵高的对比,反衬出清贫和朴实的生活更能创造出令人敬畏的作品。
本小题有三个要点:①“突出”(或“表现”);②“生活”;③“画风”。
参考答案:反衬;突出他清白无瑕的生活和不同凡俗的独特画风。
第10课谈中国诗清新俊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恬静闲适的王维,大江东去的苏轼,晓风残月的柳永,独上兰舟的李清照……或许,行云流水间,沉郁浩渺的情愫已然融化于笔捺纵横之中;抑或,顿挫凝滞的思绪早已化为兵车辘辘行。
那诗,那诗行,承载了千百年的诗史,我们只是莫名地敬仰;这词,这曲牌,婉转长吟了上千载,我们依然是懵懂地崇拜。
当大师旁征博引地诠释“中国诗”时,不知浸染于世俗名利的心灵,还能否回望,停顿,驻足守候呢?美字体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赏美文论快乐钱钟书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
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
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
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
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
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
所以我们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谈中国诗》阅读练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谈中国诗》一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在对比中外诗歌的异同中,阐释了中国诗的一般特征。
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B、作者概括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他认为中国叙事诗(戏剧诗)出现得异常之早,抒情诗随后,没有史诗。
因此,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C、作者指出,中国诗篇幅短小,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作者的分析里似乎没有包括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离骚》《长恨歌》等长诗。
D、作者认为,中国诗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B.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意思一样。
C.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作者认为这是正确的说法。
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D.“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诗是早熟的,因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没有出现过史诗和戏剧诗,而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B.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10 谈中国诗一、语基落实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轻佻./挑.灯夜战症.结/对症.下药石舫./坊.间流传B.施与./与.人为善当.真/势不可当.处.暑/处.变不惊C.脉络./恪.尽职守空.缺/空.谷足音数.叨/数.九寒天D.揾.泪/不瘟.不火仓廪./大义凛.然渐.次/东渐.于海思路解析A项,别离读tiāo/tiǎo,zhēng/zhèng,fǎng/fāng;B项,别离读yǔ/yǔ,dàng/dāng,chǔ/chǔ;C项,别离读luò/kè,kòng/kōng,shǔ/shǔ;D项,别离读wèn/wēn,lǐn/lǐn,jiàn/jiān。
答案A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影射譬喻注消酩酊酣醉B.含糊烂调疏朗遥思远怅C.因缘圆晕干躁回肠荡气D.斩截默契飘零得鱼忘筌思路解析A项,“消”应为“销”;B项,“烂”应为“滥”;C项,“躁”应为“燥”。
答案D3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适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1)在灌输、说教式教育中,教育者站在教学主导地位,以的方式给某些教学内容下“精华”或“糟粕”的概念。
(2)这次会议提出:切实增强和改良治理工作,把化治理和节约办学做实、做透,增进内涵建设,增进学校事业的可持续进展。
(3)“新医改方案就像,落不了地,雾里看花,下面的人不懂怎么实施。
”华西医院院长在做新医改解读主题报告时说。
A.居高临下周密空中楼阁B.高屋建瓴精细空中楼阁C.高屋建瓴周密空中楼阁D.居高临下精细空中楼阁思路解析“居高临下”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多含贬义。
“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1)句中说的是“在灌输、说教式教育中”,应选“居高临下”。
“周密”指精准细密。
“精细”指周密细致或指人精明细心。
形容“治理”应选“精细”。
“空中楼阁”比喻虚幻的事物或离开实际的理论、打算等。
10 谈中国诗课后篇巩固提升一、基础知识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
那么,请看济南吧。
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
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
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
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①。
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
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②。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
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看山顶上那个塔!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C.对偶、借代、排比D.对偶、借代、夸张,运用了比喻;“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运用了排比;“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更瘦硬了”,运用了比拟。
故选B项。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好地展现济南秋天的特点。
谈中国诗(节选)阅读答案
谈中国诗(节选)
钱钟书
①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②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
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节选自钱钟书《谈中国诗》,有删改)
1.对①②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2.对①②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钟书的文章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考。
D.选文行文机巧:明里赞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中讥讽西洋诗歌之短弊。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越短越好,长篇是没有价值的。
B.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是中国诗歌的特点。
C.外国诗不够含蓄,却是尖刻斩截的。
D.作者引用贾岛的诗,是想说明中国诗有很多是使用
疑问语气来作为结束的。
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满分3分)B,(B项理解不正确,中国的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但因此形成的特点是:富于暗示性,而不是深奥难懂)
2.(满分3分)D,(D项“暗中讥讽西洋诗歌之短弊。
”在文中并没有提及,属于无中有)
3.(满分3分)B,(A项“诗歌越短越好,长篇是没有价值的。
”理解不正确,原文是“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C项,“却是尖刻斩截的”表述不正确,原文是“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过于绝对化。
D项,“是想说明中国诗有很多是使用疑问语气来作为结束的”理解不正确,由原文可知,作者引用贾岛的诗目的是想说明中国诗具有含蓄的美。
所以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