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4-31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a
- 格式:doc
- 大小:178.00 KB
- 文档页数:8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上海单科·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考点】思想潮流的演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的“器物”。
“造成新文化”,强调的文化层面变革,“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A项错误;“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故B项正确;“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与“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孔教地位不符合,故C项错误;“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体现学习西方涉及思想文化层面,“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考点】中体西用思想——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解析】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1903年不会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故A项错误;《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只是“团体”等部分新名词,并非全部新名词,与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无关,故B项错误;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向西方学习技术,故C项错误;“‘团体’……‘观念’”等新名词涉及到意识形态,而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6·江苏单科·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限时·规范·特训本套题做题时间为3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一、固基题组(本题组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小题,合计24分)1. [2014·湖南永州模拟]观察下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B. 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C. 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D. 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图片提供信息分析判断能力。
图片反映的是在坚持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反映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
答案:D2. 下面是1896年在上海一度发行量较大的报刊,其采用了孔子纪年方法。
这一报刊()A. 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B. 竭力主张推翻清朝统治C. 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 极力提倡民主和科学解析:据图片中“强学报”和题干中“1896年”“采用了孔子纪年方法”的信息,可判断这是维新派创办的报刊,故选C项。
A、B 两项属于革命派的主张,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答案:C3. [2014·福建宁德检测]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在此,他强调首先应()A. 实行君主立宪B.学习西方民主C. 争取国家独立D.实现个人自由解析:题干中的材料可以解释为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小己自由”即民主权利,不是迫在眉睫的,由于西方列强入侵,所以“国群自由”即民族利益才是最迫切需要维护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民主权利的内容,是“小己自由”,故排除。
答案:C4. [2014·湖北黄冈模拟]17、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发生在中国的维新运动都是宣扬民权民主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两者的社会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是()A. 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B. 运动领导者的学识水平和宣传力度不同C. 宣扬民权民主思想的方式和途径不同D. 倡导者思想的丰富程度和成熟程度不同解析:17、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因此出现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而19世纪末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因此没有使思想得到深刻的解放。
第31课时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历程:①林则徐、魏源与“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历程: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与严复的维新思想;②维新变法的思想影响;③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3.新文化运动:①背景;②主要内容;③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及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P170,“师夷长技”思想1.背景(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2)读书人埋头读经,远离现实。
(3)读书人与统治者沉迷“天朝上国”不能自拔。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代表人物(1)林则徐⎩⎪⎨⎪⎧①地位: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著作:《四洲志》、《华事夷言》。
(2)魏源⎩⎪⎨⎪⎧①著作:《海国图志》。
②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3)洋务派⎩⎪⎨⎪⎧①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学法点睛 本知识点归纳为“一、一、二、二”巧记速记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能因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就否定其历史功绩。
实录“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指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以求富国强兵。
,维新思想与共和思想1.维新变法——维新派(1)背景⎩⎪⎨⎪⎧①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②学习西方问题上突破了“器物”限制。
③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单元概览第30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纲要求]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考点一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一、“师夷长技”的主张昏睡百年,睁开双眼。
学习西方,抛弃旧观。
师夷长技,则徐魏源。
寻求真理,《资政新篇》。
介绍世界,《瀛环志略》。
举办洋务,为解忧患。
中体西用,制度不变。
自强求富,企业创办。
筹划海防,南(洋)北(洋)福建。
甲午战败,洋务破产。
二、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要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 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 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 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代表⎩⎪⎨⎪⎧ ①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
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 子改制考》,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2)影响:戊戌变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归纳提升]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1)继承: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
二者都主张变法,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2)发展: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没有与实践相结合。
康梁维新思想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
而且,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发展成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一、“师夷长技”思想史料 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多年出使外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考察和学习曾尖锐批评“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
”张树声则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明确提出:“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
”解读 史料充分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即遭到了一批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
它实在不是一条富国强兵之路。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真题再现]
1. [2014·北京高考]《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注意题干中的“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故A项不符合题意;向西方学习代议制明显不符合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更与戊戌变法无关,排除C、D两项。
《海国图志》仅仅是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所涉及而已,故B项正确。
答案:B
2. [2014·课标全国卷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中改革科举制的相关问题。
A项是读书人反对梁启超主张废八股的原因,而不是事件本身产生的影响,所以A项错误。
梁启超等人也是知识分子,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
上极为保守,故C项错误。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说法错误,如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故D项错误。
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因主张废除八股取士而遭到参加会试的大多数举人敌视,恰恰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3. [2014·江苏高考]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
诸生所对,皆
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
咸有裨于国家大计。
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
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问题。
第(1)问,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此可知符合这个意思的是“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另一方面坚持传统纲常礼教。
第(2)问,“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主要指的是其向西方学习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即可。
要注意符合逻辑,表述成文。
答案:(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略。
4. [2014·四川高考](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
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格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解析:(3)问,从材料四中“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可知,这是对“中体西用”在传播西学方面的肯定,这一结论的得出建立在对当时特定历史背景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
戊戌变法忽视了顽固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力量弱小的条件;辛亥革命忽视了民族危机的严重和清政府的腐朽;新文化运动忽视了当时北洋军阀混战、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和当时知识精英的追求。
答案:(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
[师说高考]
[仿真练习]
1. [2015·江西六校联考]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说过:“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于目前。
”这表明鸦片战争后()
A. 统治阶级上层对中外现状缺乏正确的认识
B. 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C. 中国近代社会和平繁荣
D. 中国近代社会士大夫醉生梦死
解析:由“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于目前”可知当时统治阶级上层对中外现状缺乏正确的认识。
故选A。
答案:A
2. [2014·德州质检]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
A. 反对君主制度
B. 介绍研究西学
C. 宣传民主政治
D.传播社会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的西学东渐。
注意题中时间点“道咸(1821~1861年)以后”,可知“新”在介绍研究西学,B项包括A、C,社会主义传播是在清朝灭亡以后。
答案:B
3. [2014·北京朝阳区质检]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
他们主张()
A.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 “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D.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早期维新派主张的理解能力。
他们的主张是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A项是顽固派,B项是鸦片战争后的地主阶级抵抗派,D项是革命派。
故选C。
答案:C
4. [2014·河北模拟]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清代三百年学术思潮概括为“以复古为解放”。
“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
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
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
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
”意在表明()
A. 复古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禁锢
B. 清代学术思想因复古而停滞不前
C. 对传统学术的整理和反思有利于思想进步
D. 清代崇古思想盛行不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复宋”“复汉唐”“复西汉”“复先秦”体现了对原先思想的反思。
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5. [2015·江西吉安段考]1921年《学艺杂志》之《文学与国家关系》一文中写道:“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
数典而忘祖,舍田而耘,立见其败。
”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
A. 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固思想
B. 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价值
C. 反对中西文化的调和
D. 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窠臼
解析:材料把中学与西学分别看作是“田”“耘”,认为中学为根,西学为辅,可见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窠臼。
答案:D
6. [2014·佛山质检]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
”这一时期影响中
国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
A. 全面吸收西方文化
B. 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 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D. 形成尊重自然和宽容的心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本质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史实及“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的原理可知中国近代解放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反对专制制度的上层建筑即法制和民主。
故选C。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