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压力应激与挫折
- 格式:ppt
- 大小:479.00 KB
- 文档页数:28
如何正确面对压力和挫折人生的道路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挫折与挑战,总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
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坏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你怎样面对挫折和压力。
因此,如何处理这些压力与挫折,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适度的压力与挫折对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能够促使我们远离懒惰,增强我们的行动能力,提高我们的意志力与责任心,促进我们完成各种任务,获得成功。
心理健康定义上的压力,一般指心理紧张与心理应激,指某些刺激事物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的精神负担,伴随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的状态。
人生挫折,是指人们未达成某种目标,在付出努力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阻碍困难,因此对个人心理精神上造成的痛苦感觉。
也可以理解为人们经常遭受的逆境状态与不幸感受。
人生的压力与挫折,实际上是人们的社会实践现实与理想状态的矛盾与冲突。
如对自身能力的怀疑,目标带来的紧张感,未能达成目标的实践等。
对于理想目标的落空,对人们的心灵造成极大的打击,从而诱发人们自我崩溃放弃毁灭或努力奋斗改变现状的动力。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为自身条件限制,产生的压力与挫折感是多方面且经常性的。
例如外貌长相,经济压力,性格因素等因素使个人在完成目标时经常感到压力与困难挫折。
受个人主观认知偏差等影响,人们对于理想与现实不匹的失落往往是隐形的。
此外,目标是否恰当,定位是否合适,方法是否合理等,困难重重,都会影响人们是否能达成目标,让人倍感压力,让人感到与目标遥远的距离感,引起内心的落差失落。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
人们在竞争的社会生存,就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与挫折。
在日益开放自由化全球化的世界中,人们交往活动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国际分工更大的经济市场也促进人们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使人们面临更多的压力,增加了遭受挫折的风险。
但是对此我们不应消极逃避忽视、自暴自弃,应直面正视人生的各种压力挫折,勇于面对,积极寻找战胜困难的有效途径,坚守目标不放弃,勇往直前。
应激反应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应激反应是人们在面临压力、挫折或创伤时产生的一种自然反应。
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经历各种各样的应激事件,如考试压力、工作挑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
然而,人们对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却存在差异。
一些人能够应对并逐渐适应新环境,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感到不知所措,无法有效调节情绪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应激反应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提升自我调节能力的方法。
第一部分:应激反应的表现当遭遇应激事件时,人们的身心会呈现出一系列的反应。
身体上的表现包括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肌肉紧张等,这些是人体进入应激状态的自然反应。
另外,人们在应对应激事件时,情绪上也会有所波动,可能出现焦虑、烦躁、易怒等情绪。
行为方面,一些人会变得冲动、易于激动,而有些人则会变得消极、退缩。
这些应激反应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第二部分: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性自我调节能力是指人们调节自身情绪、思维和行为以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一个人在应对应激事件时的表现和恢复能力。
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应环境变化,并有效应对挫折和压力。
而弱的自我调节能力则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障碍等问题。
因此,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对个体的发展和健康非常重要。
第三部分:提升自我调节能力的方法1. 培养情绪意识: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于自我调节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应对。
2. 学会情绪管理技巧:情绪管理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应激事件。
例如,通过正面思考、积极心态和放松练习来保持情绪稳定。
3. 增强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我们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心态、灵活思维和逐步曝露自己于新的环境中,来增强适应能力。
4. 寻求支持和建立支持系统:与他人分享困扰和问题,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并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第一节压力与挫折概括一、压力概括(一)心理压力的界定1.什么是心理压力我国学者黄希庭对压力的界定:“心理学上所说的‘压力’ 往常有三种含义。
一是指现实存在的拥有威迫性的刺激,即压力源;二是指人对压力事件的反响,即压力反响;三是威迫性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觉,即压力感”。
学者车文博认为,心理压力是指人们在平时生活中经历的各样生活事件,忽然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 学习压力、家庭关系紧张) 等以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
郭年峰教授认为: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响共同组成的一种认知行为体验过程。
(二)心理压力源的分类压力源是指个风光对的拥有威迫性刺激情形,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生活中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成为压力根源。
压力既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面环境;既可能来自是生理方面,也可能来自心理方面,大概能够分为以下几方面:(1)生物性压力源这是一组直接阻挡和损坏个体生计需求的事件,诸如躯体创伤、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
假如突发的灾害性和创伤性事件都是悲观的、没法控制和预测的,会给个体带来特别难以料想和控制的压力。
创伤性事件发生时,个体往常会出现应激状态,产生激烈而长久的悲观情绪体验,这类情绪反响可能在灾害后立刻发生,也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发生,变为慢性综合症,甚至造成严重精神障碍。
(2)社会性压力源这是一组直接阻挡和损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
分为两大类:一是纯社会性的,如环境污染、人口剩余、交通拥堵、艾滋病威迫、恐惧主义活动、被监管等社会事件都会给人造成积累性的影响,成为生活中的压力源。
二是由自己情况(如个人心理阻碍、传得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性、社会交往不良)等等。
(3)精神性压力源这是一组直接阻挡和损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事件和外在事件。
包含错误的认识构造、个体不良经验、道德矛盾及长久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色等。
现实生活中,多半压力源都涵盖着两种以上要素,特别是精神压力源和社会压力源,有时是水乳交融的状态,一定把压力源作为有机整体加以考虑。
护理工作的应激与对策发表时间:2013-12-25T08:53:56.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1期供稿作者:刘继红[导读] 护理工作者应激是指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需求与护士的生理、心理素质不相适应的一种身心失调状态。
刘继红(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白云大道中医院护理部 471400)【摘要】应激是指护理工作中各种需求与护士的生理、心理素质不相适应的一种心身失衡状态。
它可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但个体不仅仅只受应激情境的摆布,而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高级生命体,采取正确有效的应激反应处理方法,能够通过有效的应对努力来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从而消除或降低应激水平[1]。
【关键词】护理应激对策【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215-02 护理工作者应激是指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需求与护士的生理、心理素质不相适应的一种身心失调状态。
持续高水平应激对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有显著的影响。
因此,应正确处理应激反应,从而增进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工作质量[2]。
本文就护理人员心理应激状况和防御方式的特点进行了专项研究,以期为护理人员如何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应对应激,增进心身健康和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入选条件:工作时间在一年以上五年以内,年龄在20~30岁,受教育程度:中专10人,大专12人,本科18人,共40人。
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交流能力,无精神障碍。
1.2调查方法首先讲明目的和意义,本着自愿的原则,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护士的心理问题;每题以“是”、“否”作答。
2 结果护士的心理压力是工作环境的要求,与其自身的应激源之间的一种不平衡认知所致,多数人在面对心理压力时会出现身心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头痛、恐惧、焦虑、忧虑、失眠、脾气暴躁、身心疲乏、内分泌失调等。
如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会出现工作倦怠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无工作成就感,40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66%的人有疲乏感,50%的人情绪不稳定,40%的人易被激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