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27.72 KB
- 文档页数:1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及下肢手术的麻醉体会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129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作为老年患者髋关节及下肢手术的麻醉方法,现报告资料与方法2010年1~12月择期骨科手术200例,男116例,女84例,年龄78.8±9.5岁,体重50.1±7.2kg,人工髋关节置换术5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复dhs内固定术89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5例,膝关节镜手术35例,胫腓骨骨折切复钢板内固定术21例。
80%患者并存1~2种其他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后遗症、慢支及肝肾功能不全等,asaⅰ~ⅲ级。
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后半开放式面罩吸氧,开放静脉,输入羟乙基淀粉200/0.5,监测心电图(ecg)、自动化无创性测压(nibp)、平均动脉压(map)、二氧化碳分压(spo2)、术中不能打止血带者行右颈内或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连接传感器连续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日本光电多功能监护仪)。
术前30分钟肌注咪达唑仑(力月西)2~3mg,阿托品0.5mg(hr>100次/分改用东莨宕碱0.3mg),剧烈疼痛者给予吗啡5mg肌注。
选择l3~4隙穿刺,失败者改向上或下一间隙穿刺,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经硬膜外穿刺针(18g)置入腰穿针(25g)行腰麻,见脑脊液溢出后注入重比重液(0.75%布比卡因0.8~1.1ml+10%葡萄糖注射液0.5ml)1.3~1.6ml,拔出腰麻针,经硬膜外穿刺针向头侧置入导管2.5~3.5cm,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固定好导管。
平卧患者,控制麻醉平面不高于t102小时,经硬膜外导管给予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5分钟后注入0.5%左布比卡因(伊捷卡)5ml/小时以维持麻醉,术中均给予丙泊酚(迪施宁)2~5mg/(kg小时)微量泵恒速输注以观察指标:①分别记录患者入室后、麻醉前、麻醉(注入腰麻药)后即刻、注药后5分钟、注药后10分钟、注药后15分钟、切皮、术毕的心率(hr)、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二氧化碳分压(spo2)、中心静脉压(cvp)。
500Vol.32 N o.4Journal of Aerospace Medicine Apr2021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麻醉苏醒期两种体位的效果比较李璐[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麻醉苏醒期两种体位的效果及护理u方法分析11丨例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U=53)给予拔管后取平卧位,试验组(n=58)给予拔 管后取半卧位。
比较两组患者的在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期间的恶心、呕吐、低血压、氧饱和度(Sp02)发生情 况及疼痛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入PACU后,试验组出现低血压,恶心,呕吐,头晕,V A S评分为(3.28 士0.56)分,均较对照组少。
但两组出现不适情况除恶心情况试验组显著较对照组少(P<0.05),其他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〇.05)。
两组患者入PACU后15 min、20 min时SP02情况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5),但入PACU后10 min及出PACU时Sp02情况比k(P>〇.〇5)。
PACU的停留时间试验组显 著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莩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麻醉苏醒期采用伴卧位,舒适 度更佳,有助于患者平稳度过麻醉苏醒期。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麻醉苏醒期;体位护理;平卧位;半卧位[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 -1434.2021.04.069老年人发生股骨颈骨折以及股骨头坏死的现象是较 为多见的,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由于 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出血量较多[n,对患者造成一定的 刺激与创伤,术后一段时间麻醉药物的作用未完全消退,仍有一部分残留,特别是老年患者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不利的影 响。
因此增强患者在麻醉恢复室麻醉间的护理尤为重 要。
全髋置换术的麻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了人工股骨头及全髋关节以来,人工关节置换术在临床越来越广泛,使骨科学的范围和内容有了很大改变,也给麻醉带来了新的课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麻醉医师有更宽的知识面,对病人的病史、合并症要有充分的了解,做好术前准备,术中监测和管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一、粘合剂的使用在全髂关节置换术中运用骨粘合剂(骨水泥),是在骨髓腔内填入骨水泥,再将人工假体插入,可提高人工关节的稳定性,避免松动和松动引起的疼痛,有利于病人早期活动和功能恢复。
但在使用过程中,其毒性可被所接触的局部组织、心脏、血管和肺脏吸收引起“骨水泥综合征”。
表现为:1.肺微血栓形成,病人可感胸闷、心悸。
2.心电图显示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包括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3.低氧血症,心输出量减少4.肺高压5.低血压预防骨水泥综合征的发生,应当在用骨水泥时1.严密监测PaO2,PaCO2,ETCO2,SpO2,Bp,HR,ECG等;2.增加吸氧浓度;3.停用氧化亚氮;4.补足血容量;5.必要时给予升压。
二、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全髋关节置换,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据报道,全髋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有的研究高达80%。
肺栓塞发生率为3.2%~9.4%,这些病人中有50%死亡。
有报道,全髋置换术后死亡的病人50%与肺栓塞有关。
肺栓塞对病人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病人死亡率高,而且容易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跳骤停相混淆。
对麻醉科医师来说,对术中发生的肺栓塞有足够的警惕非常重要。
1.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术中应密切观察手术操作步骤及病人的反应;(2)严密监测HR、Bp、SpO2、PaO2、ETCO2等,对大面积肺栓塞的治疗进行复苏、支持和纠正呼吸与循环衰竭。
主要方法包括1.吸氧、镇痛,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抗休克。
2.空气栓塞时,应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头低位,使空气滞留于右心房内,防止气栓阻塞肺动脉,再通过心脏机械性活动而逐渐进入肺循环,也可通过经上肢或颈内静脉插入右心导管来吸引右心内空气。
龙源期刊网 高龄高危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两种麻醉方式比较研究
作者:谷思汉
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07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医疗条件的进步,“长寿高龄”已不再是手术与麻醉的禁忌证。
相反,为了改善生活质量与消除病痛,长寿高龄患者行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逐年增多。
但长寿高龄患者常并存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重要器官功能低下,加上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大,失血多,手术及麻醉耐受能力较差。
以往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的麻醉主要为全麻,腰麻,硬膜外麻醉等单一麻醉方法,容易造成高龄患者生理机能干扰等诸多局限。
在众多高危因素并存的条件下,都使麻醉的选择和管理增加了难度,麻醉风险极大。
因此,长寿高龄高危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麻醉是较为棘手的问题。
现对该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期间高龄高危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两种麻醉方式进行临床对比研究,旨在探索既能满足手术麻醉要求,又能降低对高龄高危患者的生理干扰的最佳麻醉,将结果现报道如下。
调整导管深度,保持通道顺畅,固定深静脉导管。
2 结果60例施行该方法操作的患者中2次以内操作成功有43例,成功率为71.6%;3次穿刺成功有15例,成功率为25%;2例改行右颈内静脉穿刺,失败率3.3%。
60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血肿、血胸、气胸、纵膈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3 讨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既往有两种方法,锁骨下穿刺法多见。
现在有资料表明锁骨下静脉锁骨上穿刺法因导管较少误入歧途,在紧急情况下易于取得成功,发生气胸一类的并发症较少而受到推崇[2]。
而该法的应用多以胸锁乳突肌锁骨头(或前斜角肌)与锁骨夹角平分线上操作。
该组病例为肥胖病例在全麻下操作完成。
肥胖患者肌性标志不明显,在全麻下肌肉松弛无张力,所以以骨性标志更可取且位置固定。
锁骨下静脉前面有锁骨和锁骨下肌,后上方有锁骨下动脉,两者之间隔以前斜角肌,内后方为胸膜顶[3],静脉在锁骨下内1/3及第一肋骨上行走[1]。
静脉最高点在锁骨中点略靠内侧,此外静脉最高点可高出锁骨上缘[4]。
对于初学者只要选择好穿刺点、角度和方向,穿刺成功率将有所提高。
肥胖患者颈部脂肪堆积且相对较短,与颈内静脉穿刺操作相比避开肥厚的皮下组织和脂肪和相对较难触及的颈内动脉的搏动而提高穿刺成功率。
与锁骨下方穿刺和颈内静脉穿刺相比,远离肺尖和胸膜顶,远离锁骨下动脉可以减少发生血胸、气胸、损伤锁骨下动脉撕裂的危险。
该法实际带有盲目操作性,可发生上腔静脉梗阻、膈神经或臂丛神经损伤、锁骨下血管穿破出血、止血困难等危险[2],故初学者一定要有经验医师指导完成,不可麻痹大意,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1] 佘守章,岳云.临床监测学[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2] 谢柏樟.实用麻醉技术[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58.[3] 张励才.麻醉解剖学[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4.[4] 黄建成,钱若筠,罗兴,等.介绍一种新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点定位方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54.(收稿日期:2007211206)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的麻醉体会王心怀(古交矿区总医院,山西古交030200) [关键词]全髋置换术;麻醉;方法 [中图分类号]R61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0420492201Exper i e nce of the Anaesthesi a i n the E lder ly Pa tien ts w ith W hole H ip R epla ced O pera t i o nWANG Xin2hua i(The Genera l H ospit a l of Gujiao D i gging,Gujiao,Shanxi030200,China) Key wor d s:W hol e hip rep laced operati on;Anaesthesia;M ethod 老年人由于骨质的变化,股骨颈骨折时有发生,全髋关节置换是老年人的常见手术。
分析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csea)的临床效果,为更好的选择麻醉方式提供参考。
方法:60例老年患者在行使髋关节置换术时应用csea,观察麻醉效果、阻滞平面、术中术后麻醉并发症,记录手术前(基础值)、麻醉诱导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及30分钟的hr、sbp、dbp和sp(o2)的改变。
结果:在向蛛网膜下隙注入药物后5分钟后出现麻醉平面,20分钟后麻醉平面固定,无呼吸抑制,麻醉时长1—1.5小时。
csea 起效时间短暂,镇痛效果良好。
结论:对于老年患者的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csea,应当注意应用规范,可以起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中图分类号】r6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22-01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老年患者中施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数量逐年增多,而老年人通常伴有各种心血管疾病给手术也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而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方式又直接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
以下是我院近些年来6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csea 的情况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65—85岁,体重45—70kg,asa(美国麻醉医师学会)ⅲ~ⅳ级,其中合并高血压17例,冠心病5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糖尿病8例。
心电图:伴有st-t不同程度改变的23例,频发房性早搏5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已完善检查并控制病情。
1.2 麻醉方法患者术前半小时肌注咪唑安定1-2mg,东莨菪碱0.3mg。
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6%羟乙基淀粉300ml输注,检测中心静脉压及桡动脉压。
常规面罩吸氧3-5l/min,监测hr、ecg、sp(o2)等生命体征为麻醉前的基础值。
老年股骨头坏死和股骨头外伤常见手术之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刺激大、出血多、需用骨粘合剂等特点,使围手术期风险性增大。
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提高患者安全、手术疗效的关键。
作者总结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对89例65岁以上的老年高龄全髋置换术患者的麻醉处理体会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89例,平均年龄为(75±10)岁,男性45例,女性44例,体重42~76kg。
手术前各项检查基本正常,既往无特殊病史39例、合并冠心病15例、高血压24例、糖尿病8例、慢支炎肺气肿3例、对合并症患者予以系统治疗达到ASAⅡ ̄Ⅲ级。
麻醉方法高血压患者,一直用降压药到手术当日。
入室后面罩吸氧去氮,开放静脉,ASAⅢ级以上者行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监测cvp,常规监测ETCO2,SpO2,Bp,HR,ECG,尿,体温等。
快速输平衡液300~500ml后。
全部选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用依托咪脂0.2~0.6mg/kg,芬太尼0.2mg,维库溴铵0.07~0.15mg/kg,丙泊酚1~2.5mg/kg静注,经口明视插管。
根据血压、心率情况给予麻黄碱、阿托品维持循环稳定。
麻醉维持用丙泊酚微量泵入和0.5~1.0MAC异氟醚吸入,间断加入维库溴铵。
手术结束前10min停用异氟醚,丙泊酚。
待肌力恢复,自主呼吸恢复,呼吸平稳,意识恢复,呼唤能睁眼的情89例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麻醉体会唐署峰(农垦总局第一职工医院,云南景洪666100)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中图分类号:R68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4141(2012)06-0589-02收稿日期:2012-08-23作者简介:唐署峰(1971~)男,2008年毕业于昆明医科大学,主治医师,从事麻醉专业19年。
云南医药2012年第33卷第6期况下,脱氧10min后观察,SpO2能保持95%以上,拔除气管导管。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体会
发表时间:2014-01-15T16:39:24.7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作者:张明祥赵姝[导读] 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大、失血多,术中可能出现骨水泥不良反应的特点。
张明祥赵姝(云南省楚雄州中医院麻醉科 675000)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178-01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均寿命的延长,骨折疾病的治疗模式已从“骨折”为中心转为以“高龄患者”为中心。
对老年患者术前评估,高度警惕衰老引起的常见疾病,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术前仔细评价其相关器官系统储备功能情况。
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大、失血多,术中可能出现骨水泥不良反应的特点,老年患者大部分整体器官功能降低,特别是心肺代偿储备能力降低,多数又合并有其它脏器病变,增加了手术麻醉的危险性。
临床资料: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连续观察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择期手术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60-80岁,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33例,股骨颈骨折17例,行全髋置换术36例,半髋置换术14例,硬膜外麻醉8例,硬外导管注入1%利多卡因和0.25%罗哌卡因合剂,腰硬联合20例,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100—150mg,全麻15例,全麻诱导用舒芬太尼、丙泊酚、爱可松,术中维持用七氟醚、瑞芬太尼、丙泊酚、爱可松等,硬膜外复合全麻7例。
术中输液是复方电解质、羟乙基淀粉。
讨论:由于脂肪或骨髓栓塞以及通气/血流失调均可造成肺上皮细胞损伤,因此发生肺水肿和低氧血症的可能性增加,围手术期有必要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应正确评估呼吸循环功能,积极改善心肺功能,加强营养治疗,调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提高机体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
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大,失血多,去除截股骨头,扩大股骨髓腔和休整髋臼时出血速度快,而老年患者体液总量少,常有血容量不足,加上心血管储备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失血性低血压和休克,故术前应尽量纠正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术中应加强对血容量的监测与及时补充,力求血压平稳。
肺栓塞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率高大35%,严密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及时发现术中低氧血症,对早期发现肺栓塞有利。
髋关节置换术中可能出现骨水泥反应,对于采用骨水泥粘合假体时,由于单体入血可引起一过行外周血管扩张、低血压、心跳减慢等,应充分补充血容量,使用骨水泥前常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术中准确把握混合后骨水泥温度,减少单体吸入,降低髓腔压力,并且加强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老年人肺泡弹性、肺顺应性降低、气体交换功能降低,使重要脏器的氧供接近临界状态,加之合并慢性肺部疾患使麻醉手术期更易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故麻醉维持浓度宜低每次药量宜少且术中持续低流量吸氧,连续监测吸氧饱和度,这样有利于及时发现呼吸功能的改变,提高麻醉手术的安全性。
选择正确穿刺点,术中镇痛完全。
尽量控制阻滞平面,分次少量给药,防止平面过广,同时处理好麻醉及术中并发症,避免血压大幅度波动。
辅以少量镇静、镇痛药以消除病人紧张情绪,常规吸氧。
加强术中监测,如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体温、尿量等。
应用骨水泥时,血压下降较多见,大部分血压下降在20mmHg以内,术中应给予重视,尤其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良的病人,更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须及时输血补液,严密观察,确保病人安全。
参考文献
[1]米勒麻醉学。
第6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