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 格式:ppt
- 大小:13.71 MB
- 文档页数:13
试述判别岩层顶底面的标志有哪些:(1)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方面:斜层理,凹面向上;粒序层理:由底到顶由粗到细;波痕,对称波痕,波峰尖端指向顶面;泥裂,楔形裂隙尖端指向底面。
(2)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方面:绳状构造,位于熔岩表面;气孔构造,气孔分叉向下;枕状构造,凸面向上,底面平坦。
(3)小构造方面层间劈理与层理关系:纵弯正常层序——岩层倾向与劈理倾向相反;岩层倾向与劈理倾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劈理倾角;纵弯倒转层序——岩层倾向与劈理倾向相同,岩层倾角大于劈理倾角。
层间小褶皱与层理的关系,类似层间劈理(至少举出一种)。
试述同沉积断层的基本特点:答:(1)一般为走向正断层,断面上陡下缓的钓状。
(2)上盘地层明显增厚。
(3)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愈来愈大,断距具深程性。
(4)常在上盘发育逆牵能上能引构造或反向断层。
简述断层存在的标志有哪些:答:(1)地貌标志——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山岭和平原的突变,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水平特点。
(2)构造标志——地质体的突然中断和错移,构造强化现象(节理、劈理、小褶皱、挤压破碎、擦痕、构造透镜体、岩层产状急变)(3)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4)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
(5)岩相和厚度的急变。
试述张节理和剪节理的主要特征:答:张节理——a、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b、节理面粗糙不平;c、节理面绕过砾石;d、多开口为矿脉充填;e、不规则树枝状、网络状、放射状、同心圆状;f、尾端变化为树枝状、多须分叉,杏仁状结环。
剪节理——a、产状较稳定,延伸较远;b、节理面平直光滑有时有擦痕;c、节理面切割砾石;d、节理面紧闭,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与主剪裂面交角5°-15°;e、常成共轭X型节理系;f、尾端变化为折尾,变形结环,分叉。
简述纵弯滑褶皱的基本特征:答:指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成为褶皱的作用。
(1)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整个褶皱无统一的中和面,常产生ⅠB型褶皱。
如何利用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判断沉积岩层的顶底面?1.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可以用来判断岩层顶底面2.波痕无论是原型还是印模的尖端都指向岩层底面3.楔状裂缝和尖脊状印模额的尖端都指向岩层底面4.某些藻类形成的叠层的穹状纹层的凸出方向即指示岩层的面向璞状构造凹面都指示岩层的顶面,腕足类化石其凸面方向往往指示岩层的面向V字形法则:1.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等高线相同。
但岩层界线的紧闭程度开阔。
2.当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大于地形坡度角时,则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等高线相反。
3.当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小于地形坡度角时,则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等高线相同。
地质界线的紧闭程度比等高线紧闭程度大4.直立岩层的界线在平面图上为一直线,不随地形的山脊和水谷而变化水平岩层地质界限的特点1.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面的出露界线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2.岩层出露宽度是其上层面与下层面出露界线间的水平距离3.在岩层层序正常的情况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的岩层之上4.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岩层厚度如何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不整合接触形成的时代通常相当于不整合接触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所缺失的那部分地层的时代角度不整合接触的时代是构造运动相对强烈的时期如何确定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1.依据地层新老关系:走向断层或纵断层,一般地层较老的一盘为上升盘2.依据牵引构造:牵引构造弧形弯曲的凸向指向本盘的滑动方向3.依据擦痕、阶步:擦痕的线端指向对盘的滑动方向,阶步的陡坎指向对盘的滑动方向4.依据断层派生的羽状节理:断层派生的羽状节理与断层相交的锐角方向指向本盘的滑动方向5.依据断层两侧的小褶皱:小褶皱轴面与断层相交的锐角方向指向对盘的滑动方向6.依据褶皱核部的宽度差异:背斜褶皱变宽盘为上升盘,变窄盘为下降盘。
向斜褶皱变宽盘为下降盘,变窄盘为上升盘兰姆赛根据等斜线型式,把褶皱分成三类五型:I类:等斜线向内收敛,内弧曲率较大。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一、名词解释1.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叫做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2.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产出状态,常采用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的数值来表示.3.产状要素-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4.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岩层的走向.5.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真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向,就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6.倾角-层面上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7.视倾向-在层面上凡与该点走向线不直交的任一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所指的倾斜方向,叫视倾向或假倾向.8.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或假倾角.9.真厚度-真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10.视厚度-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剖面上或在与岩面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立剖面上测得的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是视厚度.11.“V”字形法则-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呈交切关系,并有一定规律,即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和坡度角不同,“V”字形形态也有所不同,(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且岩层界线弯曲度小;(2)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反;(3)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且岩层界线弯曲度大。
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12.露头宽度-岩层顶、底面出露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13.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14.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层序有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某些地层.15.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产状又不相同.16.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但产状基本相同.17.层序-新、老岩层的排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