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学院毕业要求
- 格式:pdf
- 大小:186.15 KB
- 文档页数:23
中科院研究生报考条件
中科院是中国最高学府,也是国家卓越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拥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为了鼓励对科学有热情的优秀学生,中国科学院招收研究生,而报考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硕士研究生的申请者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位,其他类别的学历要求以中国科学院的有关规定为准。
其次,研究生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一般要求至少要参加TOFEL考试获得500分以上,也要求考生要年满18周岁,并保证身体健康。
此外,报考者在入学前还需要提供学历、成绩单原件和复印件,也要准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如论文、报告、科研项目成果等,以及一封推荐信。
进入中科院就读的考生可能需要参加选拔面试或测试项目,包括计算机、数学、物理、考古等专业,以考察考生的学术能力。
考生还要准备一份自荐书,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学术理想和目标。
总之,要想报考中科院研究生,就必须量力而行,努力学习,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能拿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录取通知书。
在中科院就读,将会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丰富的学术知识积累,以及大量的学术研究经历。
把握这个机会,将会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也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能在国内外科技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 1 -。
中国科学院大学保研—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保研(推荐免试)推免硕士办法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3年接收推荐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或攻读硕士学位(包括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工作已经开始,现将相关事项公告如下:一、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保研(推荐免试)申请条件:1.遵纪守法,道德品质好,有较好的科研工作潜质,有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必须是201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且学生所在院校必须是教育部规定的具有当年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的高校。
3.学生应获得其所在高校推荐免试资格,学术型或全日制工程硕士分别占用其所在高校相应的推荐免试生名额。
4.申请人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成绩优异,在学期间无重修科目或补考记录,未受过纪律处分。
5.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6.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和研究所科研工作特殊要求,心理健康状况优良。
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保研(推荐免试)申请者需提供以下材料1.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盖章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复试通过后提交。
2.《近代物理研究所推荐免试生申请表》。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须本人签名。
4.《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信息简表》,须本人签名。
报名确认后提交。
5.《考生个人简历及自述表》。
6.所在学校院系党政部门出具的《考生现实表现情况表》。
7.所在学校教务部门(或院系)出具并加盖公章的大学本科前三年所修课程成绩单(五年制的提供前四年课程成绩单)。
8.英语等级证书复印件。
9.身份证复印件。
10.一寸彩色免冠照片一张。
11.已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获得专利授权或其它原创性工作成果证明的复印件。
12.大学期间获奖证书复印件。
13.对申请有参考价值的其它材料。
14.部分表格可在近代物理研究所网站研究生教育主页文档下载中下载。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简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英文名: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1978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是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正规高校,是一所专门从事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型现代化研究型高等院校。
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与其他正规高校一样,招生纳入国家计划,学位授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了我国的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
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的综合优势,更有利于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国科学院2000年9月向国务院提出,将当时全院109个研究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并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础上,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组建成立。
重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由北京的3个教学园区、京外的5个教育基地、分布全国的100余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组成;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培养体系”;完善了在集中教学园区完成为期一年的课程教学、进入研究所跟随导师在科研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形成了以研究生院为平台和形象、以培养单位为基础和延伸的完整教育体系。
资源整合形成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拥有以研究所为基础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和一流科研实践条件。
目前,有320余位两院院士、4200余名博士生导师、3900余名硕士生导师,直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
遍布各研究所的4个国家实验室、5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0余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0余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依托。
理论物理专业(070201)培养方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培养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将物理理论与实际问题关联起来的、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研究与应用性专业人才.3。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4。
硕士研究生应达到的要求:(1)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跟踪学科动态;能广泛获取各类相关知识,对科技具有敏感性.(2)具有项目组织综合能力和团队工作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3)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能流利阅读专业文献,有较好的听说写译综合技能。
(4)获得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结果.5。
本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有:高等量子力学,群论,广义相对论,统计物理和多体理论,量子场论,宇宙学,物理中的数学方法,激光物理,光电子物理,计算物理,专业英语等课程,另外还要参加教学实习,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撰写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硕士生毕业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中学教学以及在相关企事业任职.二、学习年限1。
培养方式采用课堂教授、讨论、专题发言与课后自学、写读书笔记;社会调研与教学实习;参与科研与学术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生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2。
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培养年限总长不超过5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与导师(一)研究方向1.引力与宇宙学,导师主要有翟向华教授、张宏升研究员、冯朝君副研究员等.2。
量子宏观效应与量子场论,导师主要有刘道军研究员、奚萍副研究员等.3.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导师主要有张敬涛研究员、冯勋立研究员、张一副教授等。
4。
计算物理,导师主要有叶翔研究员、谢逸群副教授、吉凯副教授、梁云烨副教授等。
中科院下属属于行政级别中科院(中国科学院)是我国最高学术机构和自然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机构,下设多个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
这些下属机构根据其性质和职能的不同,有不同的行政级别。
本文将就中科院下属机构的行政级别进行详细介绍。
一、研究生院中科院下属的研究生院是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和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
研究生院属于中科院的行政级别,并直接向中科院负责。
二、研究所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所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机构,根据其性质和职能的不同,行政级别也不同。
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研究领域广泛的研究所行政级别较高,如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等;而规模较小、研究领域相对专业的研究所行政级别较低,如某某研究所、某某研究中心等。
三、实验室中科院下属的实验室是开展科学实验与研究的基础单位,行政级别一般较低。
实验室一般属于某个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的下属单位,其主要任务是为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提供科研支持和技术服务。
四、研究中心中科院下属的研究中心是围绕特定的研究领域或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机构。
研究中心一般属于某个研究所的下属单位,行政级别较低。
五、其他机构除了上述提到的研究生院、研究所、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中科院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机构,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研究中心等。
这些机构的行政级别根据其性质和职能而定,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行政级别。
需要指出的是,中科院的不同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行政级别虽然有所差异,但各个机构之间在学术研究和科学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合作和联系。
中科院下属机构的行政级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科研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但并不是评价一个研究机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唯一指标。
总之,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机构根据其性质和职能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行政级别。
这些研究机构在推动我国科学研究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物理(甲)》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大学理科的《大学物理》或《普通物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包含力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热学等。
二.考试要求:(一) 力学1. 质点运动学: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矢径;参考系;运动方程;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圆周运动;运动的相对性。
2.质点动力学: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惯性参照系;牛顿运动定律;功;功率;质点的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保守力;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与转化定律;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3.刚体的转动: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角速度矢量;质心;转动惯量;转动动能;转动定律;力矩;力矩的功;定轴转动中的转动动能定律;角动量和冲量矩;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
4.简谐振动和波: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运动学特征(位移、速度、加速度,简谐振动过程中的振幅、角频率、频率、位相、初位相、相位差、同相和反相);动力学分析;振动方程;旋转矢量表示法;谐振动的能量;谐振动的合成;波的产生与传播;面简谐波波动方程;波的能量、能流密度;波的叠加与干涉;驻波;多普勒效应。
5.狭义相对论基础:理解并掌握:伽利略变换;经典力学的时空观;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洛仑兹变换;同时性的相对性;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狭义相对论的动力学基础;相对论的质能守恒定律。
(二) 电磁学1.静电场: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库仑定律,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及电势,场强与电势的叠加原理。
理解并掌握:高斯定理,环路定理,静电场中导体及电介质问题,电容、静电场能量。
了解:电磁学单位制,基本实验。
2.稳恒电流的磁场: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磁感应强度矢量,磁场的叠加原理,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应用,磁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及应用。
理解并掌握: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安培定律。
运动电荷的磁场、洛仑兹力。
了解:磁介质, 介质的磁化问题,电磁学单位制,基本实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面试问题篇一: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考试复试规则硕士研究生复试规程物理科学学院20xx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规程一、复试时间:20xx年3月30-4月1日3月30日下午1:30-5:00报到报到地点:研究生院中关村教学园区东小楼208物理科学学院。
3月31日下午2:00-2:50笔试3:00-3:30心理测试地点: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教学楼n-108。
4月1日上午8:30面试地点: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教学楼n-509。
(先在n-108等候)。
二、参加复试考生需提交的材料:1、准考证、个人有效证件(学生证、身份证、军官证等);2、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交验原件(应届生入学时提交);3、大学本科成绩单原件(应届生加盖学校教务部门公章,非应届生加盖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4、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单。
5、英语水平证书、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奖证书等复印件;6、考生个人简历(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网的“硕士招生”栏目“网上下载”区下载填写);7、近期正面免冠1寸照片1张;三、体检:1、体检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路12号,中关村医院体检中心;2、时间:20xx年3月31日上午7:40;3、务必空腹参加体检;参加体检的考生携带一张照片准时到中关村医院体检中心集合。
四、复试基本条件:1、初试外语成绩、政治成绩不低于40分;2、初试专业课单科成绩不低于70分;3、初试总成绩不低于280分;4、以上分数线如有低于国家分数线的,以国家分数线为最低复试分数线。
五、复试名单确定:实行差额复试。
对统考生,以物理科学学院分数线线上考生的120%为复试人数;对调剂生综合考虑,主要是专业对口、成绩优秀的予以考虑,最后通知学生参加复试。
六、复试考核形式和内容: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考察考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及培养潜能等。
复试内容:1、专业知识笔试:满分为100分,时间50分钟。
科目为: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工与流体力学基础。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所,其博士生的毕业要求与其他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基本相同,如下:
1. 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
2. 在学术研究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成果,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素养。
3. 完成博士课程学习并通过相关考核。
4. 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I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具体要求根据学科不同而有所区别。
5. 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并获得评审委员会的认可。
6. 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开发和应用价值转化能力。
7. 学术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术前瞻性和应用前景。
总之,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博士毕业要求不仅考核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还包括综合素质的考核。
博士研究生应该具
备较高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培养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说说中科院研究生的毕业出路问题文/吴宝俊又是一个夏天,高年级的研究生格外忙碌,有人延期,有人答辩,有人出国,有人工作,每个人都有心事,大家偶尔凑在一起,聊得都是何去何从的问题。
我注意到有不少低年级的研究生和尚处在大学阶段的年轻朋友也很关注研究生的毕业去向问题,所以在这篇文章里以过来人的身份跟大家聊聊科学院研究生的毕业情况,以供大家参考。
研究生的毕业去向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每个专业的情况都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我只能站在自己专业的角度进行评论,所谈及的也只是个人的感受和看法,文中如涉及一些统计数据,一切都应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中国科学院是官办科研机构,包括遍布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个研究所,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科学家,或者说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线人员,所以科学院最主要的研究生培养学制是直博,通过5-7年的弹性学制直接向研究生授予博士学位。
只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在科学院各所中所占比例较小。
以我所在的中科院物理所为例,每年招收的研究生共有140人左右,但其中只有大约十分之一是硕士研究生,其余全部是博士研究生。
因而在这里我主要谈一谈科学院毕业博士的工作状况,目前的潮流趋势以及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一、科学院毕业的博士生,大部分会继续做博士后,其中出国继续深造是目前最大的趋势。
据我个人观察,科学院物理类专业每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超过半数会选择继续做博士后。
在学术水平相对较高的研究所(例如物理所,高能所,理论所),这个比例可能会达到70%甚至更高,其中大部分会选择直接出国做博士后,而在国内做博士后的毕业生中则有大约一半会在第一期博士后出站以后出国做第二期博士后。
毕业生出国做博士后所选择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
其它专业,诸如化学,生物等,情况也差不多(生物类出国的比例也许更高)。
这一部分出国的毕业生,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科学院培养出的水平最高,读博期间工作最出色,发表文章最优秀的毕业生。
研究生院物理科学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规范和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并根据研究生院直属院系学科特点,特制定培养方案总则,本方案适用于研究生院直属院系科学学位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进取、创新、协作、唯实的科研道德,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的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学科及研究方向(0702)物理(070201)理论物理1. 基本粒子理论2. 量子场论、弦论及数学物理3. 粒子宇宙学4. 原子分子物理5. 凝聚态理论6.统计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及复杂系统理论7.天体物理8.生物物理(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1.粒子物理2.原子核物理3.核技术及应用4.加速器物理(070203)原子与分子物理1.原子分子激发、电离和解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2、天体物理、等离子体中的原子分子过程;3、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070205)凝聚态物理1.凝聚态理论物理2.凝聚态实验物理3.原子分子物理4.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论(0801)力学(070102)固体力学1.冲击动力学2.弹塑性力学3.非线性动力学4.结构动力学(080103)流体力学1. 生物流体力学2. 空气动力学与气动热力学3. 电磁流体力学4. 流动稳定性及湍流5. 非定常流与涡运动6. 计算流体力学7. 实验流体力学8. 环境流体力学(0807)工程热物理(080701)工程热物理1.多相流动与传热传质、相变传热2.微尺度传热传质学3.流动和输运过程以及强化传热与冷却技术4.核能科学中的流动传热与传质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一)培养方式: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指导教师个别指导与导师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
(二)培养类型:研究生院直属院系研究生培养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相对独立的培养层次。
博士研究生按照招考方式,分为公开招考、硕博连读等两种类型。
(三)学习年限:实行基本学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可分为: (1)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2)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6年;(3)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学制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学生在基本学制的基础上最多可提前一年毕业。
四、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一)课程学习:研究生在学期间须按照所攻读专业的培养方案细则中的课程设置方案完成学位规定的学分。
(1)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9学分(含公共学位课7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
(2)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7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3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4学分。
(3)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25学分(含公共学位课9学分、专业学位课16学分)。
(二)课程设置方案物理科学学院各专业课程设置,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照学校和学院统一要求。
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下:理论物理学科基础课:高等量子力学 群论(1)粒子物理(1) 量子场论非平衡统计物理 微分几何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路径积分和量子物理导引 量子统计广义相对论 宇宙学凝聚态物理导论 固体理论介观物理和纳米电子学导论 原子分子光谱与结构理论量子光学 高等激光物理学非线性光学A 高等物理光学天文数据处理 高等天文学现代生物物理学概论 量子信息专业基础课:量子多体理论 规范场理论超对称超引力超弦 量子场论中的几何与拓扑 粒子物理(2) 群论(2)暴涨宇宙学 高等数理方法激光光谱学 光电子技术基础非线性光学B 天体物理中的辐射机制恒星大气中的辐射机制 分子模拟的原理与应用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 原子分子光谱与结构讨论课 生物系统中的统计物理 计算分子生物学原子核结构 原子核反应恒星内部结构和演化 恒星大气和谱线分析星系天文学专业课:超对称量子场论导论 规范场论和指标定理粒子物理前沿系列讲座 宇宙学前沿系列讲座中微子物理 凝聚态物理系列讲座量子调控及冷原子物理系列讲座光物理前沿系列讲座现代生物物理前沿系列讲座 天体物理前沿系列讲座其他相关课程(注)文献阅读课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基础课:高等量子力学 粒子物理(I)量子场论 原子核结构群论(1) 原子核反应粒子加速器技术(上) 物理研究中的计算机方法高等电动力学 束流光学专业基础课:粒子物理(II) 加速器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方法(一,二)激光加速技术与束流物理粒子加速器技术(下) 规范场论粒子物理实验 群论(2)同步辐射应用概论 核技术应用基础现代核电子学 亚原子理论与实验实验模拟与数据分析工具 现代核物理实验专业课:粒子物理前沿系列讲座 李政道讲座高能物理及其数据分析方法系列讲座中微子物理中国大科学工程装置系列讲座 文献阅读课极端条件下的核物质 核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重离子碰撞理论 QCD相变与同位旋物理现代核结构研究进展 超重核合成与放射性核束物理奇异性核物理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装置上的数据处理方法专题讨论量子色动力学在核结构中的应用 现代核物理专题讨论数据处理方法专题讨论 科学研究入门与学术规范讲座其他相关课程(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基础课:高等量子力学 群论(1)原子分子光谱与结构理论 量子场论高等激光物理学 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A 高等物理光学量子信息专业基础课:高等数理方法 群论(2)分子模拟的原理与应用 量子多体理论激光光谱学 光电子技术基础非线性光学B 天体物理中的辐射机制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 原子分子光谱与结构讨论课专业课:量子调控及冷原子物理系列讲座光物理前沿系列讲座文献阅读课 天体物理前沿系列讲座其他相关课程(注)凝聚态物理学科基础课:群论(1) 高等物理光学高等量子力学 现代物理问题的计算机模拟 凝聚态物理导论 介观物理与纳米电子学导论 固体理论 高等数学物理方法近代固体物理分析方法 非平衡统计物理物理学进展 量子光学量子场论 高等物理光学原子分子光谱与结构理论 量子信息高等激光物理学 微分几何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 非线性光学A 物理研究中的计算机方法专业基础课:群论(2) X射线晶体学微分几何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固体材料学量子多体理论 原子光谱与结构理论路径积分和量子物理导引 高等物理实验高等半导体物理 半导体器件物理非线性光学 薄膜物理激光光谱学 凝聚态物理专题光电子技术基础 超导物理半导体量子器件物理 团簇和纳米材料的分子设计原理表面物理 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非线性光学B 分子模拟的原理与应用原子分子光谱与结构讨论课 规范场理论专业课:凝聚态物理系列讲座 超对称量子场论导论规范场论和指标定理 量子调控及冷原子物理系列讲座光物理前沿系列讲座 文献阅读课其他相关课程(注)固体力学学科基础课:高等应用数学 数理方程数值分析 数学物理中的渐进方法张量分析 固体力学导论有限元方法(一) 力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基础泛函分析 实验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基础专业基础课:弹塑性力学 高等固体力学有限元方法(二) 固体力学中的变分原理非线性弹性问题中的有限元方法应用连续介质力学细观力学与纳米力学 复合材料及结构力学工程振动的实验与分析 高等实验固体力学结构动力学 高等动力学弹性动力学 塑性动力学板壳理论 应力波理论与应用振动理论 运动稳定性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力学 固体力学文献阅读可靠性与失效分析 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连续介质中的波(固体部分) 材料的变形、断裂和位错 断裂与损伤力学 微系统力学物理问题的力学模型 量纲分析专业课:固体力学专著阅读力学进展系列讲座现代材料力学和设计进展现代固体力学进展其他相关课程(注)流体力学学科基础课:数学物理方法 高等数学物理方法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 力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张量分析和矩阵代数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量纲分析专业基础课:高等流体力学 气体动力学基础计算流体力学 两(多)相流与热物理流体力学导论 热物理实验原理与技术专业课:旋涡运动基础 高超声速和高温气体动力学 非牛顿流体力学基础 地下水渗流力学电磁流体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热传导和热辐射 对流传热和传质高等工程热力学 燃烧理论生物力学 微纳米流体力学海洋工程中力学问题 微系统力学物理问题中的力学模型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基础教程高等强化传热技术 爆轰动力学力学进展系列讲座 理论流体力学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其他相关课程(注)文献阅读课工程热物理学科基础课:气体动力学基础 张量分析数学物理中的渐近方法 数学物理方法微分方程数值解 热传导与热辐射量纲分析 对流传热与传质热物理实验原理与技术 高等工程热力学专业基础课:燃烧理论 高等流体力学两相流动与热物理 计算流体力学计算传热学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基础教程流体力学导论 有限元方法专业课:燃烧学专论 传热传质学专论工程热物理计算方法专论 与新材料领域相关的传热问题高等强化传热技术 热科学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相变储能:理论和应用 叶轮机械高等气动热力学热力系统及设备最优化 热工设备过程数值模拟与控制先进热力循环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进展系列讲座 叶轮机械的应用和发展 计算流体力学中的无网格方法统计热力学 文献阅读课其他相关课程(注)注:各专业其他相关课程指夏季学期开设的本学科相关的系列讲座课程与高级强化课等(三)必修环节:研究生学位要求的必修环节分为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
(1)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入学第三学期、不迟于第四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博士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学期、不迟于第二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博连读研究生须按照硕士研究生的时间进程安排开题报告、且开题报告成绩将作为硕转博依据。
开题报告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等。
通过开题报告的学生可获得1个必修环节学分。
开题报告未通过的学生需要根据考核小组的意见,择期重新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未通过的研究生不得进入中期考核环节。
(2)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在入学第四学期、不迟于第五学期完成中期考核;博士研究生在入学第四学期、不迟于第五学期完成中期考核;硕博连读研究生在完成硕转博考核之后,须按照博士研究生的时间进程安排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等。
通过中期考核的学生可获得2个必修环节学分。
中期考核未通过的学生需要根据考核小组的意见,择期重新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未通过的研究生不得进入毕业答辩环节。
(3)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的公开进行的学术讨论均可认定为完成学术报告;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的“三助”工作、社会公益活动均可认定为完成社会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