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性之光读后感想
- 格式:docx
- 大小:16.94 KB
- 文档页数:3
点亮生命之光读后感《点亮生命之光》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励志读物,它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基础,讲述了如何在困境中点亮生命之光,战胜困难,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找到生命的光芒。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自己的经历,比如失业、家庭问题、健康问题等等,但是他总是能够在困难中找到生命的光芒,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成长。
这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气馁,而是要坚定信念,积极面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点亮生命之光。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明白了人生中总会有挫折和失败,但是这些并不是我们停滞不前的理由,而是我们成长的契机。
只有在面对困难时,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只有不断地挑战自己,我们才能不断地成长,不断地点亮生命之光。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生活中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要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学会在困难中寻找乐趣,这样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点亮生命之光。
总的来说,《点亮生命之光》是一本充满正能量和启发的励志读物,它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勇敢面对,这样才能找到生命的光芒。
同时,我也明白了生活中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但是我们要学会接受,积极面对,这样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生活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只要我们勇敢面对,不断挑战自己,我们一定能够点亮生命之光,实现自我成长。
《点亮》读后感《点亮》读后感1读一本好书,像一杯春日里的香茗,让人唇齿留香;像一盏黑暗中的明灯,照亮前方的道路;又像寒冬中的一盆炭火,给予人们温暖的力量。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点亮》的书,使我心境豁然开朗,得到了净化!这本书是由十三个著名作家联合编写而成,每一篇都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教我们学会了去爱,去坚强,去感恩,去珍惜,去成功。
在这么多篇精彩的美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心的下面,脚的上面》这篇。
它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对根雕情有独钟,可惜怀才不遇,家里的生活条件是极其贫困,但他仍然坚持着,没有放弃。
多年后他终于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根雕家。
当记者问起他,当经历那么多的困难时,他是如何坚持下去的?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又指了指自己的脚,说:“很简单,所有的困难我都放在心的下面,脚的上面。
现场的观众无一不被这句话感动。
是啊,面对任何的挫折、困难、打击、失败将他们放在心的下面,脚的上面是何等的睿智的心态!将那些负荷放在心的下面,是为了不让心灵承受那无谓的负荷,而将他们放在脚的上面,是不忘记那些痛苦的时光,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如果没有将困难、挫折放在心的下面,脚的上面。
根本就谈不上成功,唯有直面困难,把挫折当做人生向前进的号角,才能创造人生的奇迹。
在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上,有许多有伟大理想却一事无成的人,因为他们只是空有一身抱负,却不付出实际努力去争取,而是怨天怨地,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这种心态就是远离成功的致命弱点。
我曾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已经六十几岁的老奶奶来到一个招聘会上,一个人填写了六十几份各类求职应聘表,许多人都以为是她自己要找工作,一打听才知道,她是为他26岁的儿子来应聘的。
他的儿子整天闲在家里,一天到晚打牌、聊天。
这个例子不就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了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为了目标而前进,才能有所作为,将那经历的一切将他们放在心的下面,脚的上面。
《点亮》读后感2前几天,闲来无事的时候便看了一本金波爷爷著的《点亮上橘灯》。
超个人心理学及相关书目推荐、部分书籍读后感----巫小仙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主流心理学主要以病理学为依据,认为心理健康只不过是身体上“没有病”而已。
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健康包含着更高的要求,是人的内在潜能和价值的最高实现,达到身心健康长寿、超凡脱俗的境界。
对于超个人心理现象和神秘的内心体验的研究,主流心理学要么认为它毫无意义、要么斥之为病态的或宗教的。
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病理的自我分裂和超越自我的非认同是有重大差异的;并且认为所谓神秘体验中也存在着科学真理。
科学心理学不去研究,那就只能让位给宗教。
针对主流心理学的这些不足,马斯洛、萨蒂奇、格罗夫等人多次协商,决心建立“第四种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
1969年春《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1971年超个人心理学会正式建立。
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三人外,还有塔尔特(C.Tart)、沃什(R.N.Walsh)、威尔伯(K.Wilber)、克瑞普纳(S.Krippner)、阿玛斯(A.H.lmaas)等人.超个人心理学关心的是那些与“终极的人类能力或潜能”有关的心理学方面。
萨蒂奇曾指出:“这种新出现的超个人心理学(第四势力)特别关注对成长、个人和种族的超越需要、终极价值、统一的意识、高峰体验、存在价值、神入、神秘体验、敬畏、存在、自我实现、本质、极乐、惊叹、终极意义、超越自我、精神、一体性、宇宙意识、个人与种族的协同一致、最高的人际了解、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现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最高的觉知、反应与表达,以及相关的概念、经验和活动等实证的与科学的研究,对它们的认真贯彻实施和研究发现”。
超个人心理学有三个关键性主张:第一,超个人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以外,还有精神(或灵性)的层面;第二,超个人心理学家揭示一般人的自我迷失。
大多数人盲目和错误地认同自己所扮演的某种角色、自己的人格、自我观念,或认同自己在平常清醒的意识状态下所含含糊糊觉察到的所谓“我”,但这些都不是我之所以为我,也就是说,都不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2024年理想点亮人生的读后感2024年,我有幸读完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书籍,这本书为我的人生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读《追寻自我:蜕变之书》,我深受启发,收获颇多。
这本书的作者描绘了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主人公通过经历一系列考验和挑战,最终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作者把人生比作一场漫长的旅程,每个人都要经历自己的探索和蜕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不懈、奋力前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生没有捷径,成功不会从天而降。
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真正的你自己,必须付出大量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
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是必然的,但如果我们能积极应对,善于思考和总结经验教训,就能够一步步走向成功。
正如书中所说:“不同的路,同样的成就”。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只要我们热衷于追求,并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与人为善。
在我们的生活中,与人为善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帮助,更能够提升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带来心灵的满足感。
我深深地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在我的人生中,曾经有许多人给予过我帮助和鼓励。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我才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因此,我也希望能够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回馈社会,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帮助,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怀。
这本书还深深地触动了我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在书中,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的自我探索和思考,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我反思自己的过去,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这并不是令我沮丧和绝望的原因,相反,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和努力,去不断地改进自己,克服自己的缺点。
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收获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书中的主人公常常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但他从不气馁,总是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样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也激励着我去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点亮》读后感800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叙事作文、写景作文、抒情作文、童年作文、童话作文、山水作文、状物作文、观察日记、英语作文、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all kind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you, such as narrative composition, landscape composition, lyric composition, childhood composition, fairy tale composition, landscape composition, composition, observation diary, English composition,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点亮》读后感800字《点亮》读后感800字一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言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
自助之光,照亮梦想之路作文
“哎呀,我不想起床!”早上,我嘟囔着,把脑袋往被子里缩了缩。
妈妈的声音立刻在门外响起:“宝贝,快起床啦,要迟到咯!”我不情不愿地爬起来,眯着眼开始穿衣服。
来到学校,我无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
同桌小明看到我这样,凑过来问:“咋啦,没睡醒呀?”我懒懒地回答:“是啊,好困啊。
”“那你昨晚干嘛啦?”小明好奇地追问。
“哎呀,我昨晚看漫画看得太晚了。
”我有点后悔地说。
这时,老师走进了教室,开始上课。
我努力让自己打起精神来,可还是忍不住走神。
老师讲的知识就像一群小蜜蜂在我脑子里嗡嗡乱转,我怎么也抓不住重点。
我心里暗暗着急,哎呀,这样下去可不行啊!
下课后,我看着作业本上的难题,发起了愁。
小明见状,笑着说:“别愁啦,我来帮你呀!”于是,他耐心地给我讲解起来,我一边听一边点头,心里渐渐有了思路。
“哇,原来是这样啊,小明你太厉害啦!”我开心地说。
“嘿嘿,这有啥,咱们互相帮助嘛!”小明挠挠头。
在小明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作业。
我突然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是依赖别人,要学会自助啊!就像在黑暗中,如果自己不努力寻找光明,怎么能看到希望呢?自助就像是一束光,能照亮我们追逐梦想的道路呀!想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
以后的日子里,我不再偷懒,而是努力学习,遇到困难也尽量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我发现,当我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我就像一只小小的蜗牛,慢慢地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而自助之光,始终照亮着我前行的路。
难道不是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助之光在自己的生命中闪耀啊!。
《点亮自性之光》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点亮自性之光》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为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应如何具足自身的能量,去照彻光明自性。
克氏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透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
不论他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也不能点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透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将它点燃。
作者简介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公元1895年5月12日—公元1986年2月16日),印度哲学家。
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
在二十世纪一度对西方哲学和宗教领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信息的革命,其思想近年来才被中国大陆知识分子慢慢熟知,影响力也逐步慢慢扩大。
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读书笔记拿到这本书,或许我们就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自性之光呢如何点亮自性之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的问题会得到详细的解答。
克里希那穆提在这书里写道:“这份光明是别人无法点亮的,不论那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
无论在天上或地上,都没有人可以点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透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来将它点亮。
”在我个人看来,自性之光就如人心中的一股潜力,无形透明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我们可能没有发现过,就像有些疾病存在潜伏期一样,没有到显现的时候,你无法观测到它,无法感知到它。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这光存在,它等待着我们的探索,发现,然后点燃,让它从身体中释放,大发光芒!可是我们又如何去点亮这股光呢?克里希那穆提主张通过完全认识自己,进行冥想来接近真理。
就从“不要以人类的思维方式思考”这一点看,克里希那穆提希望我们破除一切的思想禁锢,从自己的心出发,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让我们人类自己的固定模式锁住。
第一章不要以人类的思维方式思考若想为当今文化及社会结构带来根本的改变,我们就必须换上崭新的意识和截然不同的道德观。
这是个显而易见的事,然而无论是左派、右派或革命分子,都似乎无视于它的存在。
任何的教条,任何的方程式,任何的意识形态,均是老旧意识的一部分,它们是由四分五裂的念头虚构出来的--左派、右派或中间派皆然。
这样的活动无可避免将导致左派、右派和集权主义之间的流血冲突。
这就是我们周遭的世界正在发生的事。
虽然有人已经认清我们必须在社会、经济和道德上做些改变了,不过连这种反应也是从老旧意识之中生起的,而思想便是其中最主要的造作者。
人类陷入的混乱、困惑及悲惨境遇,都在陈旧的意识范畴之内,如果不进行深刻的自我转化,那么人类所有的活动--政治、经济或宗教--只可能为彼此及地球带来毁灭。
对神智清明的人而言,这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每个人都必须点亮自性之光,这份光明就是律法,此外别无律法了。
其他所有的法则都是支离破碎和自相矛盾的。
点亮自性之光意味着不去追随他人的见解,不论它有多么恰当、合乎逻辑、富有历史性或是具有说服力。
如果你正站在某个权威、教条或结论的阴影之中,你就无法点亮自性之光了。
德性并不是由思想组合成的,它不是环境压力所能促成的,它既不属于昨日,也不属于传统。
德性本是爱之子,而爱不是一种欲望或享乐。
性行为或感官享受并不是爱。
“解脱”指的就是点亮自性之光,这不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抽象事物。
真正的解脱乃是从依赖、执著、渴求经验之中解放出来。
从思想的结构中解放出来,便是点亮了自性之光。
在这份光明之中,所有的行动都可以毫不矛盾地自然产生。
只有当内在的光明与行动产生分裂时,矛盾才会出现。
理想或准则是我们设想出来的一些无聊的思维活动,它是无法与自性之光同时并存的;它们会彼此否定。
当观察者出现时,这份光明,这份爱,便荡然无存了。
观察者的结构本是由思想组合成的,它永远不会是清新自由的。
没有任何体制、修炼方法或“如何”可以带来解脱。
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心得体会《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写了很多有关名人的故事,那么关于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该怎样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理想点亮人生小学生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1】我最近迷上了一本书叫做《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深刻的道理,让我在学习上更感悟真理、升华爱国情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拼搏精神,在练习中也会锻炼品质、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启迪智慧。
引导我们成为新一代有理想的人,成为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达尔文9岁时对他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的奥秘,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
为此他一直积极准备,在希鲁兹伯学校,校长斥责他是个想入非非的“不务正业”的学生。
但是,在动植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探讨,终于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
写出了《物种起源》。
所以,对理想的坚持,定会拥有好的人生道路。
我从前还没有理想,自从我读了这本书,我就有了一个理想,就是当一名人民警察,维护社会治安,我们的家乡一定会因为我的努力而变得更加和谐!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2】“一个人成不成功,在于他的信念与精神。
”这是飞向蓝天的第一个人杨利伟说的话。
也正是在这句话的影响下,他战胜了重重困难,实现了自己儿时的飞天梦想。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就像我的妈妈。
我妈妈小时候想当医生,可是长大后她却当上了教师。
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其实,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有时大人会问小孩:“小朋友,你长大想做什么?”这时,会有许多小朋友冥思苦想。
因为他们的理想有很多,不知道该回答哪个好。
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也许他们才会有自己真正的理想目标,如果他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理想,但是最终也没能实现它,那就表示他没有把他的信念与精神汇集在一起朝这个目标努力前进。
我的理想是店铺,像钱学森一样用所学的知识再回报祖国。
自古以来,人们便对光有着无尽的向往。
光,既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在追求光的过程中,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体会到了奋斗的意义,明白了坚持的力量。
以下是我对追光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光的力量1. 光是希望的象征。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光,就是那一抹希望的曙光。
它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前行的方向,给予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
2. 光是智慧的象征。
古人云:“万物生长靠太阳。
”光,不仅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能量,还照亮了人类的智慧。
在追求光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光是美丽的象征。
阳光、月光、星光,它们各自展现出不同的美丽。
在追求光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追光的历程1. 追求光明。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追求光明。
从火把到蜡烛,从油灯到电灯,从太阳能到核能,人类不断探索,努力追求更高效、更环保的光源。
2. 追求知识。
在追求光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积累知识。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科技革命,人类在追求光的过程中,实现了从愚昧到文明的飞跃。
3. 追求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追求光就是实现梦想的过程。
在追光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努力,挑战自我,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追光的感悟1. 坚持的力量。
在追光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2. 团结的力量。
追光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团队、整个民族的事情。
在追求光的过程中,我们要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3. 自我超越。
在追光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爱心传递。
在追光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传递爱心。
只有关爱他人,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追光,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追求光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坚持、团结、自我超越和爱心传递。
点亮自性之光读后感想
《点亮自性之光》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The Light InOneself》,这本书很深奥,需要很认真地去思考,《点亮自性之光》。
读书的时候,我们并不是
要完全同意这作者的观点,毕竟就像读《红楼梦》一样,一千个人读就有一千
种不同的看法。
拿到这本书,或许我们就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自性之光呢?如
何点亮自性之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的问题会得到详细的解答。
克里希
那穆提在这书里写道:“这份光明是别人无法点亮的,不论那人有多么老练、
聪明、博学或是神圣。
无论在天上或地上,都没有人可以点亮你的自性之光,
除非你能透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来将它点亮。
”在我个人看来,自性之光就如
人心中的一股潜力,无形透明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我们可能没有发现过,
就像有些疾病存在潜伏期一样,没有到显现的时候,你无法观测到它,无法感
知到它。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这光存在,它等待着我们的探索,发现,然
后点燃,让它从身体中释放,大发光芒!可是我们又如何去点亮这股光呢?克
里希那穆提主张通过完全认识自己,进行冥想来接近真理。
有人认为,“这就
好象一个医生不给病人开药,而是让病人自己学习各种医药知识,自己研究自
己的病,完全通过自己的意志让自己康复。
这对普通人来说怎么可能呢?要知
道普通人他有吃药和看病的权利。
”
确实,在看完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时,我同样觉得那是不大可能实现的事情。
因为在这个社会中,物欲横流、功名利禄可以说成了绝大多数人的追求,
谁能够静下心来去冥想,去认识自己?即使我们不去追求富贵名利,我们淡泊
一切,但我们好像仍会生活在自己制造的矛盾中,难以不被外界的事物影响。
就从“不要以人类的思维方式思考”这一点看,克里希那穆提希望我们破除一
切的思想禁锢,从自己的心出发,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让我们人类自己的固定
模式锁住。
他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我们总是企图去改革,去发展自己,但是
我们却又常常为常规束缚。
我们常常为自己定下很多规则,我们认为“无规矩
不成方圆”,所以各种各样的规矩也就诞生了。
我们难以想象没有规则,我们
这个社会会变成怎么样;我们也无法想象没有了规则的约束,我们会如何。
大概我们都会这样想,没有了规则,社会肯定会一团乱,人们没有约束就
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我们大概不会认为人在没有规则时仍能和谐相处,社
会仍能够秩序井然。
从书中,我领悟到这样一些想法:规则是人定出来的,所
以人约束了人自己。
要点亮自性之光必须解脱,从思想中解脱出来。
否则就会
滋生更多的矛盾,更多的约束。
这个过程只有自己可以帮助自己,外力对于我
们是没有作用的,内因是点亮自性之光的关键。
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还要求我
们要保持“心的寂静”。
我们的心要“不负重担”,要“自由”“不较量”,
这样才能冥想,才能够做到他所说的“全心全意的听”,才可以点亮自性之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变化了,人的心也在变化。
人不断地给自己要求,希望
自己能够获得更多,享受更多。
所以,我们的心在情感上承担着很大的压力。
我们的心负荷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憎恨怨嗔,我们的心超负荷了,因此常
常躁动不安,聆听也就丧失了,不悦也就滋生了,烦恼也随之而来。
试想,哪
一天我们可以放下手上的工作,不管外面的事情,只是静静地躺着,听着自己
心跳的声音,让心也清闲一下,那该有多好!只有心寂静了,我们才可以去全
心全意地聆听,才能够冥想。
聆听,在别人眼中似乎很容易。
但是仔细想想,
聆听不只是两只耳朵的事情。
聆听,需要用心。
只有用心地聆听了,才能进入
冥想的状态。
而这种状态不是你自己有目的地去进入的,而是在全心全意聆听
时不知不觉地进入。
这个就像佛家所说的“空”的境界。
为了能够达到“心的
寂静”、“全心全意地聆听”,我们就必须像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活在善意里”。
这个给我的启示是,活在善意里就会少了很多的恐惧、愤怒、悲伤、焦虑、寂寞、沮丧、忧郁等的不好的情感,那么心就会更容易地静下来。
可是我们人很难摆脱自己原有的心态和自己原有的压力,因此也就很难彻
底的良善。
同时,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良善并不是简单的的乖顺听从,也不是
到寺庙里简单地去拜拜神佛或者向天祈祷。
良善需要我们从自己的身上发掘,
良善是一颗没有冲突的心,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是对别人发自内心的关怀、
勤勉和爱。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活在良善中,那么孔子的“大同社会”还会远吗?
世界还会硝烟不断吗?我们还会担心世界灭亡这一个预言吗?如果人真的
能够良善,这个世界肯定会更美。
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还提到了“潜意识的问题”、“秩序意味着美”。
他说:“我们的人生,从生到死,时时刻刻都在作战,虽然结婚、生子、功成名就,但内心或外在世界仍旧是个战场,无论在家里、办公室里、团体里、社区里,我们都在无止境地奋斗。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
人生。
痛苦、恐惧、绝望、焦虑,巨大无边的苦难,时时笼罩着我们,这便是
我们的人生。
也许有一小部分人已经观察到这种失序的状态,但并不企图寻找
外在的借口,虽然外在的肇因确实存在。
也许这一小部分的人已经观察到,并
且认清了这种失序的状态,他们不但在表层意识有了这份认识,而且在内心深
处也产生了觉悟。
他们既不接受也不拒绝这个失序、困惑、令人惊骇的乱象——包括我们自己内心的以及外在世界的。
”从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得之:不
是人们没有发现问题,而是发现问题之后我们并无行动。
我们有些人确实早已
意识到这种失序的.状态,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但是却没有什么人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改进。
口头的巨人,人们总是轻而易举地就成功地当选;而行动的先驱,人们总
是弃之如鸡肋。
意识中的糟粕倘若长期存在,那么我们就无法做到有序。
无序
也就意味着无美。
那么还谈何“心的寂静”、“全心全意地聆听”,更无法
“点亮自性之光”。
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提到了“冥想”,他认为只有通过冥
想才能够做到“点亮自性之光”,才能够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他所说的“冥想”并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一个人静静地进行沉思”,而是让我们的“整个
意识活动静止下来”“内心存有空间”“建立生活的秩序”,当“一切活动都
熄灭了,在那份空寂之中,只有巨大无边的静谧感、美以及不可思议的能量。
然后永恒的圣境就出现了。
”在我看来,虽然“冥想”能够使得我们去心静,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忘却焦虑、妒忌、纷争等,建立一定井然的秩序,但是我觉
得“冥想”并不能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我们要认识世界,然后去改造世界。
所以,
“冥想”过后,我们还是得行动。
当一切想法在脑海里呈现过,没有行动,还
是空话,还是纸上谈兵。
我们人类不大可能做到克里希那穆提那样的用“冥想”去改造世界,用“冥想”的察觉去带来秩序。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冥想”能够
让我们揭露万物的起源。
他说,“冥想”可以让我们突破一切的约束,跟万物
合为一体,从而心中产生爱和慈悲。
“有了慈悲心,智慧也会跟着产生——但
不是那种自恋式的聪明或是思想的智能,也不是从众多知识中产生的聪明才智。
智慧跟知识是毫无关系的。
”而我认为这种“冥想”的境界,我们平凡人根本
难以达到。
既然难以达到,那么所谓这股“冥想”的力量也就无法被运用到实
际当中,也许那只是一种理想的想法。
用“冥想”就能去揭露万物之源,这似
乎有悖于我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我们探求世界,改造世界都得从
实际出发,并不是“冥想”就可以解决的。
而且我认为知识与智慧并非是分裂的,二者是有联系的。
不能简单地说从
慈悲心中生出智慧,而知识对智慧就一点用处都没有。
倘若就像克里希那穆提
所说的那样“冥想可以让我们与万物合为一体”“从慈悲心中能生出智慧”,
那么我们还要去实践吗?我们努力地去做到“冥想”,世界是否就会因此而美
丽了?
读完《点亮自性之光》这本书,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如:如何让心
寂静;不能迷信权威;如何活在善意里等。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确实应
该静下心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改进。
当然我对书中的某些观点也持不
同的意见。
读书就是这样,使人不断地思考、改进,但又不迷信权威,不被书
给局限住。
我们读书是为了增进知识,拓宽视野,而不是为了局限自己,给自
己更多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