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齿轮齿圈径向跳动.doc
- 格式:doc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7
实验一 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熟悉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方法;2.了解齿圈径向跳动对齿轮传动的影响; 3.练习齿轮公差表格的查阅。
二、仪器说明齿轮径向跳动测量仪的结构如图所示。
1-底座; 2-工作台固紧螺丝; 3-顶针固紧螺丝; 4-被测齿轮; 5-升降螺母 6-指示表抬起手柄; 7-指示表; 8-测量头; 9-中心顶针; 三、测量原理齿圈径向跳动r F 是指在齿轮一转范围内,测头在齿槽内或齿轮上,于齿高中部双面接触,测头相对于齿轮轴心线的最大变动量。
它主要是由齿轮加工中毛坯安装的几何偏心和齿轮机床工作台的跳动或插齿刀的偏心等引起的。
这种误差将使齿轮传动一周范围内传动比发生变化。
为了测量各种不同模数的齿轮,仪器备有大小不同可换的球形测量头,此外仪器还备有两支杠杆。
外接触杠杆——成直角三角形,用于测量端面及伞齿轮; 内接触杠杆——成直角形,用于测量内孔的跳动及内齿轮的跳动。
本实验因是测量圆柱直齿轮齿圈径向跳动,不需要选用内外接触杠杆。
测量时直接把球形侧头接在指示表的量杆下即可。
四、测量步骤1.查阅仪器附件盒表格,根据被测齿轮模数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球形测量头; 2.擦净测头并把它装在指示表量杆的下端;3.把擦净的被测齿轮装在仪器的中心顶尖上,安装后齿轮不应有轴向窜动!借助升降螺母5与抬起手柄6调整指示表,使指示表有一到二圈的压缩量; 4.依次顺序测量各个齿面,并把指示表的读数记下;5.处理测量结果并判断合格性。
r F ∆=max r -min r合格条件:r F ∆≤r F 为合格 五、思考题1.测量r F ∆有何意义?2.为什么不同模数的齿轮要采用不同大小的球形侧头去测量齿圈径向跳动呢?。
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实验报告
引言:
齿轮齿圈径向跳动是齿轮齿圈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大小和分布情况会直接影响齿轮齿圈的精度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齿轮齿圈径向跳动进行准确测量是十分必要的。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齿轮齿圈径向跳动来分析其分布情况,为优化制造和装配工艺提供数据支持。
实验原理:
齿轮齿圈的径向跳动是指在轴向和周向的测量范围内,齿轮齿圈中心点相对于理论中心点的最大偏移量。
实验中,将齿轮齿圈固定在测量装置上,利用外径测量仪等设备对其进行测量,得到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数据。
实验步骤:
1. 准备测量装置和测试设备,包括外径测量仪、齿轮齿圈夹持器等。
2. 将待测齿轮齿圈夹持在装置上,确保其稳固无松动。
3. 进行径向跳动测量,逐步轮转齿轮齿圈,记录不同位置的径向跳动值。
4. 将测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其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测量结果,齿轮齿圈径向跳动值在不同位置存在一定的
差异,但总体来说,跳动值分布较为均匀,未出现明显的异常情况。
结论:
通过对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得出其分布情况较为均匀的结论。
这对于制造和装配工艺的优化提供了较为实际的参考意义。
同时,实验中使用的测量方法和设备也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
齿圈径向跳动实验报告齿圈径向跳动实验报告引言:齿圈径向跳动是指齿圈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径向偏移现象。
这种现象在机械工程领域中非常常见,对于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和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实验目的:1.测量齿圈径向跳动的幅值和频率。
2.分析齿圈径向跳动产生的原因。
3.提出减少齿圈径向跳动的解决方案。
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装置由一台旋转机械设备和相应的测量仪器组成。
首先,我们将齿圈安装在机械设备上,并通过电机驱动齿圈旋转。
然后,使用光学传感器对齿圈的径向跳动进行测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调节电机的转速和加载不同的负载来模拟实际工作条件。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齿圈径向跳动的幅值和频率数据。
实验结果显示,齿圈径向跳动的幅值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范围内幅值变化不大。
而齿圈径向跳动的频率则与转速呈正相关关系,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加。
讨论:齿圈径向跳动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齿圈本身的制造误差、装配误差、工作负载不均匀等。
首先,齿圈的制造误差会导致齿圈的几何形状不规则,从而引起径向跳动。
其次,装配误差会使得齿圈与其他部件之间的配合不完美,进一步增加了径向跳动的可能性。
最后,工作负载不均匀会使得齿圈在运动过程中承受不均匀的力,从而引起径向跳动。
解决方案:针对齿圈径向跳动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首先,优化齿圈的制造工艺,减少制造误差,提高齿圈的几何精度。
其次,加强装配过程的控制,确保齿圈与其他部件之间的配合精度。
最后,通过合理设计工作负载分布,减少齿圈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从而降低径向跳动的发生。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齿圈径向跳动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齿圈径向跳动是机械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优化制造工艺、加强装配过程的控制以及合理设计工作负载分布,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齿圈径向跳动的发生,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齿轮径向跳动的测量实验报告齿轮径向跳动的测量实验报告引言:齿轮作为现代机械中不可或缺的传动元件,其运行状态对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寿命有着重要影响。
而齿轮径向跳动作为齿轮运行中的一种常见问题,对齿轮传动效率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齿轮径向跳动的方法,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探索相应的改善方案。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测量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了解齿轮径向跳动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二、实验装置与方法1. 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了一台标准的齿轮传动装置,包括两个齿轮和一个电动机。
齿轮采用了标准的齿轮制造工艺,具有一定的精度和质量保证。
2. 实验方法:首先,将两个齿轮装配在传动装置上,并通过电动机驱动齿轮运转。
然后,使用激光传感器对齿轮的径向跳动进行实时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记录并分析齿轮径向跳动的变化规律。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实验测量与数据记录,我们得到了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1. 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实验结果显示,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在不同工况下有所差异。
在正常运行状态下,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较小,通常在0.01mm以下。
而在高速运转或负载较大的情况下,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会明显增大,甚至超过0.1mm。
2. 齿轮径向跳动的原因: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齿轮径向跳动的主要原因是齿轮的制造和装配误差,以及齿轮与轴之间的间隙。
制造误差包括齿轮的几何形状和表面质量等方面的偏差,而装配误差则包括齿轮的安装位置和相对角度等方面的误差。
这些误差会导致齿轮在运转中产生不稳定的径向力,从而引起齿轮径向跳动。
3. 改进方案:为了减小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案:(1)提高齿轮的制造精度:通过优化齿轮的制造工艺和加工设备,减小齿轮的制造误差,提高齿轮的几何形状和表面质量,从而减小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
(2)优化齿轮的装配方式:在齿轮的装配过程中,采用精确的定位和调整方法,确保齿轮的安装位置和相对角度的准确性,减小齿轮的装配误差,从而减小齿轮径向跳动的数值。
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测量齿轮径向跳动的方法。
2. 加深理解齿轮径向跳动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
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测量齿轮齿圈径向跳动。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齿轮径向跳动F r 为计量器测头(圆形、圆柱形等)相继置于每个齿槽内时,从它到齿轮轴线的最大和最小径向距离之差。
检查中,测头在齿高中部附近与左右齿面接触。
即min max r r F r -=。
四、测量步骤
1. 根据被测齿轮的模数,选择合适的球形测量头装入指示表测量杆的下端。
2. 将被测齿轮和心轴装在仪器的两顶尖上,拧紧固紧螺钉。
3.调整指示表测量头位于齿宽的中部,使测量头位于齿槽内。
调整指示表10的零位,并使其指针压缩1—2圈。
4. 每测一齿,须抬起提升手把,使指示表的测量头离开齿面。
逐齿测量一圈,并记录指示表的读数。
5. 处理测量数据,从GB/T10095.2-2001查出齿轮径向跳动公差Fr ,判断被测齿轮的适用性。
思 考 题
1. 齿轮径向跳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对齿轮传动有什么影响?
2. 为什么测量齿轮径向跳动时,要根据齿轮的模数不同,选用不同直径的球形测头?
齿轮齿圈径向跳动测量实验报告。
齿轮测量⽅法齿轮测量齿轮齿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得测量⼀、⽬得熟悉测量齿轮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得⽅法。
加深理解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得定义。
⼆、内容1、⽤周节仪或万能测齿仪测量圆柱齿轮齿距相对偏差。
2、⽤列表计算法或作图法求解齿距累积总偏差。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单个齿距偏差pt f 就是指在分度圆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相对法测量时,公称齿距就是指所有实际齿距得平均值)。
齿距累积总偏差F p 就是指在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间得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之差得最⼤绝对值,即最⼤齿距累积偏差(m ax p F )与最⼩齿距累积偏差(m in p F )之代数差。
在实际测量中,通常采⽤某⼀齿距作为基准齿距,测量其余得齿距对基准齿距得偏差。
然后,通过数据处理来求解单个齿距偏差pt f 与齿距累积总偏差P F ,测量应在齿⾼中部同⼀圆周上进⾏,这就要求保证测量基准得精度。
⽽齿轮得测量基准可选⽤齿轮得内孔、齿顶圆与齿根圆。
为了使测量基准与装配基准⼀致,以内孔定位最好。
⽤齿顶圆定位时,必须控制齿顶圆对内孔得轴线得径向跳动。
在⽣产中,根据所⽤量具得结构来确定测量基准。
⽤相对法测量齿距相对偏差得仪器有周节仪与万能测齿仪。
1、⽤⼿持式周节仪测量图1为⼿持式周节仪得外形图,它以齿顶圆作为测量基准,指⽰表得分度值为0、005mm ,测量范围为模数3—15 mm 。
周节仪有4、5与8三个定位脚,⽤以⽀承仪器。
测量时,调整定位脚得相对位置,使测量头2与3在分度圆附近与齿⾯接触。
固定测量头2按被测齿轮模数来调整位置,活动测量头3则与指⽰表7相连。
测量前,将两个定位脚4、5前端得定位⽖紧靠齿轮端⾯,并使它们与齿顶圆接触,再⽤螺钉6紧固。
然后将辅助定位脚8也与齿顶圆接触,同样⽤螺钉固紧。
以被测齿轮得任⼀齿距作为基准齿距,调整指⽰表7得零位,并且把指针压缩1—2圈。
然后,逐齿测量其余得齿距,指⽰表读数即为这些齿距与基准齿距之差,将测得得数据记⼊表中。
实验五齿轮齿图径向跳动的测量
一、测量原理及器具
齿圈径向跳动误差ΔFr是在齿轮一转范围内,将量头依次插入齿槽中,测得量头相对于齿轮旋转轴线径向位置的最大变动量。
可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如图3—29)、万能测齿仪或普通偏摆检查仪上带小圆柱和千分表进行测量(如图3-30)。
二、仪器主要技术参数
型号:DD300
被测齿轮模数范围:1~16 m m
测量最大直径:300 m m
顶针最大高度:150 m m
图8=1 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测量齿圈跳动图8-2 用偏摆检查仪测量齿圈跳动
三、测量步骤
1、安装齿轮:将齿轮套在检验心轴上,用仪器的两顶尖顶在检验心轴的两顶尖孔内,心轴与顶尖之间的松紧应适度,即保证心轴灵活转动而又无轴向窜动。
2、选择测量头:测量头有两种形状,一种是球形测量头,另一种是锥形或V形测量头。
若采用球形测量头时,应根据被测齿轮模数按下表选择适当直径的测量头。
也可用试选法使量头大致在分度圆附近与齿廓接触。
3、零位调整:搬动手柄6放下表架,根据被测零件直径转动螺母4,使测量头插入齿槽内与齿轮的两侧面相接触,并使千分表具有一定的压缩量。
转动表盘,使指针对零。
4、测量:测量头与齿廓相接触后,由千分表进行读数,用手柄6抬起测量头,用手将齿轮转过一齿,再重复放下测量头,进行读数如此进行一周,若千分表指针仍能回到零位,则测量数据有效,千分表示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为齿圈径向跳动误差ΔFr。
否则应重新测量。
四、填写测量报告单
按步骤完成测量并将被测件的相关信息、测量结果及测量条件填入测量报告单7~12中。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报告实验一: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一、测量器具说明立式光学计也称立式光学比较仪,是一种精度较高且结构简单的光学仪器,适用于外尺寸的精密测量。
图1-1是仪器的外形图。
二、实验步骤1、选择测头(本实验应选择刀口形测头),并把它安装在测杆上。
2、根据被测工件的基本尺寸或某一极限尺寸选取几块量块,并把它们研合成量块组。
3、接通电源,将量块组放在工作台上,对仪器进行粗调节、细调节和微调节,使零刻线与固定指示线重合。
调节后的目镜视场如图1-4所示。
按动测杆提升器数次,检查测杆的稳定性。
4,抬起测头,取下量块,换上被测工件,放下测头使与工件表面接触,在工件表面均布的三个横截面上分别对工件进行测量10~15次(每个截面测3~5次),见图1-5。
记录每次的测量读数。
5、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并判断工件的合格性。
实验二: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实验三:齿轮径向跳动测量一、仪器说明在偏摆检查仪上测量齿圈径向跳动(ΔF r)图4-2 齿圈径向跳动二、实验步骤:1.根据模数m,确定测量棒直径d=1.68m。
2.将被测齿轮套在测量心轴上,心轴装在仪器的顶尖间,然后调整好百分表的测量位置。
3.测量时,每测一齿,须抬起百分表测量杆,将测量棒换位,依次逐步测量一圈,将测得的数值记入报告中。
4.取其跳动量的最大最小两个数值,两数之差即为ΔF。
r实验四:公法线长度测量一:仪器说明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变动量(ΔF W )图4-1 公法线千分尺测量齿轮公法线 二:实验步骤:1.根据齿轮的已知参数求出跨齿数n 和公法线长度W 。
2.根据所得的公法线长度选择测量范围相适应的公法线千分尺,并用标准棒校对零线。
3.逐次测量所有的公法线实际长度,记入表中。
4.找出最大值Wmax 与最小值Wmin ,则:ΔF W=Wmax-Wmin。
5.将ΔF W与所查出的公差F W比较写结论。
实验五:分度圆齿厚测量一、仪器说明:用齿轮游标卡尺测齿厚偏差(ΔEs)实验六:测量螺纹主要参数一:测量螺纹各参数(1)螺纹中径测量螺纹中径是指一个假想园柱的直径,该园柱的母线通过牙型上沟槽与凸起两者宽度相等的地方,对于单线螺纹,它的中径也等于在轴截面内,沿着与轴线垂直方向量得的两个相对牙形侧面向的距离。
齿圈径向跳动实验报告齿圈径向跳动实验报告引言齿圈径向跳动是指齿圈在旋转过程中出现的径向振动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机械设备的故障,因此对齿圈径向跳动进行研究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进行的齿圈径向跳动实验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和测量齿圈在旋转过程中的径向跳动,以便更好地了解齿圈系统的动态特性。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得出一些关于齿圈径向跳动的规律和特点,为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实验装置我们使用了一台专门用于齿圈径向跳动实验的设备。
该设备由一个电动机、一个齿圈和一套传感器组成。
电动机提供动力,驱动齿圈旋转;传感器则用于测量齿圈的径向跳动。
实验步骤1. 将齿圈安装到设备上,并确保齿圈与电动机的轴线对齐。
2. 启动电动机,使齿圈开始旋转。
3. 使用传感器测量齿圈的径向跳动,并记录数据。
4. 在不同转速下重复步骤3,以获得一系列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关于齿圈径向跳动的数据。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我们观察到齿圈的径向跳动幅度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在高速旋转时,齿圈受到的离心力增大,从而导致了更明显的径向振动。
其次,我们发现齿圈的径向跳动频率与转速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随着转速的增加,齿圈的径向跳动频率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在高速旋转时,齿圈的惯性力增大,从而导致了更高的振动频率。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齿圈的径向跳动存在一定的周期性。
这是由于齿圈的结构和材料的特性所决定的。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齿圈的周期性振动特性,并为相关工程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模拟和测量了齿圈的径向跳动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我们发现齿圈的径向跳动幅度和频率与转速呈正相关,并且存在一定的周期性。
这些发现对于齿圈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齿轮检测报告模板篇一:互换性实验四_齿轮精度测量报告模板汕头大学实验报告学院: 工学院系: 机电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年级: 10级成绩: 姓名: 学号: 组:实验时间: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四、齿轮精度测量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二、实验原理(齿圈径向跳动误差△Fr概念)三、主要仪器设备四、实验内容及实验数据记录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齿轮径向跳动误差曲线图(X轴:n为齿序,Y轴:i为读数,以实际读数的最大值为纵坐标最大值,以实际读数的最小值为纵坐标的最小值):齿圈径向跳动误差ΔFr=数据分析:六、质疑或建议篇二:吊车质检报告样板机构核准证号:TS7110065-20XX检验报告编号:HY-20XX-5764-2672流动式起重机监督检测报告注册代码:25698658752968593258设备名称:汽车起重机黑龙江哈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卧虹桥项目部检验机构:黑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检验日期: 20XX年11月05日黑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声明1、本中心对所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负相应责任,用户未按要求进行整改或整改之后未经本中心确认的,本中心概不负责。
2、本报告书无检验、审批、批准人员签章和未加盖本中心的检验专用章货公章无效。
3、本报告书应用计算机打印输出或者钢笔填写,字迹工整,涂改无效。
4、未经本中心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本报告内容,复印件未加盖本中心“红章”无效。
5、受检单位对检验结论有异议,应在收到检验报告之日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本中心提出。
检验单位地址:哈尔滨市珠江路100号联系电话:*************传真号:*************投诉电话:*************流动式起重机监督检验报告项目表报告编号: HY-20XX-5764-2672流动式起重机监督检验报告项目表报告编号: HY-20XX-5764-2672注:①*项为重要项目;②改造、大修后的流动式起重机必须进行静载、动载试验。
实验二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
实验人员:李洲,刘自成,龚佳健
实验温度:t=17℃
实验时间:4月6日
指导教师:杨浪萍,张楚书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测量齿圈径向跳动误差的方法;
2、加深理解齿圈径向跳动误差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
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测量齿轮的齿圈径向跳动误差F。
r
三、实验仪器说明及测量原理
测量齿圈径向跳动误差可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万能测齿仪等测量。
图2.1为跳动检查仪的外形图。
被测齿轮与心轴一起装在两顶针之间,两顶针架装
在滑板上。
转动手轮,可使滑板作纵向移动。
扳动提升手柄,可使指示表放下进
入齿槽。
为了测量不同模数的齿轮,仪器备有不同直径的球形探测头。
图2.1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
齿圈径向跳动误差F,是指在齿轮一转范围内,测头在齿槽内或轮齿上,
r
于齿高中部双面接触,测头相对于齿轮轴线的最大变动两。
如图 2.2所示。
为了使测头球面在被测齿轮的分度圆附近与齿面接触,球形测头的直径d p应按下式选取:
d=1.68m(2-1)
p
式中m为齿轮模数(mm)
图2.2测量原理
四、测量步骤
1、根据被测齿轮的模数,选择适当的球形测头装入指示表的测量杆下端;
2、将被测齿轮和心轴装在一起的两顶尖之间,拧紧顶尖座锁手轮和顶尖锁紧
3、旋转手轮,调整滑板位置,使球形测量头位于齿宽中部。
借升降螺母和提
升手柄。
使是指表下降,直至测头伸入齿槽内且与齿面接触。
调整指示表,使其
指针压缩约1-2 圈,拧紧表架后面的紧固旋钮;
4、球形测头伸入齿槽最下方即可读数,每测完一齿,抬起提升手柄,使球形
测头进入第二个齿槽与齿面接触,以此类推,逐齿测量并记录指示表的读数;
5、根据齿轮的技术要求,查出齿圈径向跳动公差F r ,判断被测齿轮的合格性。
五、被测对象
图2.3 被测对象
齿轮基本参数见表1-1。
表2-1齿轮基本参数
六、被模数m 齿数Z 压力角α齿轮精度径向跳动误差测数据记录员:刘
3 18 20 12 171μm
自成
表2-2第一次测量数据
序号读数(um)序号读数(um)
1 28 10 135
2 22 11 130
3 61 12 112
4 64 13 103
5 91 14 86
6 104 15 61
7 124 16 20
8 131 17 9
9 114 18 3
齿圈径跳误差F r (um)135-3=132
合格性结论合格,在公差范围内。
表2-3第二次测量数据
2 40 11 66
3 40 12 43
4 53 13 32
5 63 14 4
6 7
7 15 25
7 90 16 21
8 113 17 105
9 104 18 99
齿圈径跳误差F r (um)113-4=109
合格性结论合格,在公差范围内。
表2-4第三次测量数据
序号读数(um)序号读数(um)
1 29 10 105
2 107 11 101
3 41 12 49
4 56 13 28
5 64 14 9
6 71 15 -21
7 89 16 -29
8 84 17 -13
9 101 18 7
齿圈径跳误差F r (um)107-(-29)=136
合格性结论合格,在公差范围内。
表2-5第四次测量数据
序号读数(um)序号读数(um)
1 40 10 70
2 29 11 30
5 68 14 -28
6 82 15 -11
7 100 16 -25
8 69 17 -16
9 66 18 -9
齿圈径跳误差F r (um)100-(-28)=128
合格性结论合格,在公差范围内。
表2-6第五次测量数据
序号读数(um)序号读数(um)
1 25 10 118
2 10 11 113
3 32 12 129
4 61 13 92
5 69 14 9
6 70 15 84
7 71 16 65
8 91 17 59
9 108 18 21
齿圈径跳误差F r (um)129-9=120
合格性结论合格,在公差范围内。
表2-7第六次测量数据
序号读数(um)序号读数(um)
1 6 10 112
2 41 11 110
3 39 12 100
4 54 13 96
5 61 14 80
8 106 17 26
9 112 18 4
齿圈径跳误差F r (um)112-4=108
合格性结论合格,在公差范围内。
表2-8第七次测量数据
序号读数(um)序号读数(um)
1 9 10 133
2 17 11 112
3 28 12 100
4 46 13 69
5 83 14 61
6 80 15 55
7 89 16 23
8 10 17 3
9 112 18 13
齿圈径跳误差F r (um)133-3=130
合格性结论合格,在公差范围内。
表2-9第八次测量数据
序号读数(um)序号读数(um)
1 -10 10 96
2 -6 11 94
3 16 12 113
4 21 13 76
5 35 14 82
6 52 15 42
7 61 16 30
8 71 17 21
齿圈径跳误差F r (um)113-(-10)=123
合格性结论合格,在公差范围内。
表2-10第九次测量数据
序号读数(um)序号读数(um)
1 -11 10 82
2 -1
3 11 88
3 -5 12 103
4 3 13 90
5 45 14 103
6 36 15 51
7 54 16 49
8 63 17 16
9 71 18 18
齿圈径跳误差F r (um)103-(-13)=116
合格性结论合格,在公差范围内。
表2-11第十次测量数据
序号读数(um)序号读数(um)
1 4 10 103
2 17 11 111
3 30 12 113
4 19 13 116
5 22 14 115
6 41 15 95
7 62 16 80
8 98 17 55
9 85 18 20
齿圈径跳误差F r (um)116-4=112
合格性结论合格,在公差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