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中成药
- 格式:ppt
- 大小:194.00 KB
- 文档页数:70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成药在我们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用泛围越来越广,服中成药也必须要知道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七厘散、狗皮膏、万应膏、金不换膏这些药物局部外用时,很容易被皮肤吸收,轻者发生局部炎症,重者引起全身中毒。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后果相当严重。
如用于下肢溃疡、神经性皮炎、酒糟鼻等,更容易引起过敏,所以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当提高警惕。
六神丸为消肿解毒药,常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症。
除孕妇禁用外,体质虚弱者也应慎用。
例如一位患者因患疖肿与咽喉干痛而服六神丸后,竟产生皮肤奇痒、烦躁不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嗜睡昏迷,以及胸闷不适、喘气困难、心率缓慢、心律不齐等症状,经过及时治疗才转危为安。
这主要是因为该药含有蟾酥等有毒成分,因此患者切勿乱用。
逍遥散主要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倦怠无力等症。
有患者因患三叉神经痛而服用此药,结果一周后出现点状粉红色丘疹(属于药疹的一种),既感寒冷,又发高烧,头部胀痛,无法入睡,同时面部及下肢也都出现了浮肿。
停止服药后对症治疗方获痊愈。
三仙丸、安宫丸、朱砂安神丸、参茸卫生丸这类药物都含有朱砂(硫化汞),久服可导致汞中毒。
如脑外伤患者长期服用安宫丸,会出现腰痛、少尿、血尿、蛋白尿,甚至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又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患者持续服用朱砂安神丸、参茸卫生丸,容易引起口腔炎、恶心呕吐、蛋白尿、赤痢等慢性汞中毒。
云南白药既可止血又可祛淤,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外伤的治疗,而且在治疗胃肠、子宫出血等方面,也有明显的疗效。
但有人误以为服用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于是超量服用,以致发生中毒事故。
主要表现为头痛、心慌、呕吐、胸部灼痛、口舌与四肢麻木,甚至产生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症。
使用中成药的原则1、注意中成药中的西药成分,避免叠加用药。
目前我国约有200多种中成药中含有西药成分,虽然比例不大,但很多老百姓缺少专业经验,不了解药物成分,容易与西药叠加服用,造成严重不良反应。
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与合理用药【摘要】目的:分析中成药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分析患者不良反应报告。
结果:119例患者不良反应以脑病科、肝病科、推拿科、外科最高,其中112例(94.12%)为静脉滴注给药,7例(5.88%)为口服用药,不良反应症状主要以恶心、呕吐、胃不适、胸闷、皮肤潮红、瘙痒、畏寒、寒战、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由此可见,中成药在静脉滴注和口服用药时应尤为注意用药方案是否合理。
结论:中成药静脉滴注和口服用药不良反应较多,不良反应多表现为消化系统、皮肤疾病,临床用药时应重视药物使用合理性,提高中成药用药规范性,降低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中成药主要将中草药加工浓缩制成方剂,相较于常规中草药,中成药配方已固定,无需煎煮,随时可服用,方便携带,异味小,可准确控制剂量,见效快,且效果更好。
近年来,我国在传统医药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中成药使用率明显提升,不良反应随之上升,中成药安全性和合理用药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研究表明[1-2],中成药合理用药涉及方面较多,包括用法用量、用药途径、禁忌证、合并用药等,一旦以上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119例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57例,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48.5±5.3)岁。
1.2方法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对给药途径及相应症状进行统计。
2结果2.1中成药不良反应科室构成比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分别分布于脑病科、肝病科、推拿科、外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急诊科、脾胃科、风湿科、老年病科、妇产科、内分泌科、妇科、乳腺科、肾病科、肿瘤科、儿科、呼吸病科、儿童康复科,由此可见,各科室均存在中成药不良反应,其中又以脑病科、肝病科、推拿科、外科最为集中,其具体分布详见下表1。
中成药说明书一、维C银翘片【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规格】每片含维C49.5mg,对乙酰氨基酚105mg,马来酸氯苯那敏1.05mg。
30片/瓶。
【用量用法】口服,一次2片,一日3次。
【不良反应】可见咽痛、嗜睡、口渴、虚弱感;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热及粒细胞减少,过敏性休克、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懈症。
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肝功能异常。
【禁忌】严重肝功能不全禁用。
【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3、不适用于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明显,无汗,头痛身酸,鼻塞流清涕。
4、本品含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
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酒精的饮料;不得服用于本品成份相似的其他抗感冒药;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膀胱颈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青光眼、高血压和前列腺肥大者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5、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服药3天后服药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如胸闷、心悸到呢个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弱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二、双黄连颗粒【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规格】毎袋装5g (相当于净饮片15g)。
10袋/盒。
【用量用法】口服或开水冲服,一次2袋,一日3次;6个月以下,一次2/5袋~3/5袋;6个月至一岁,一次3/5袋~4/5袋;一岁至三岁,一次4/5袋~一袋;三岁以上儿童酌量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中成药副作用
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它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这里将以非处方药中常见的中成药副作用为例进行介绍。
中成药副作用主要包括药物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中毒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等。
首先,药物过敏反应是中成药副作用的常见类型。
由于个体差异,有些人对药物成分可能存在过敏反应。
常见的过敏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等,严重情况下还可出现呼吸道水肿、心血管系统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等。
其次,胃肠道反应也是中成药常见的副作用。
这些药物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刺激作用,导致恶心、呕吐、腹泻、胃痛等不适感。
同时,它们还可能导致胃炎、溃疡等胃肠道病变。
此外,中成药中还存在一些植物毒素,如阿魏酸、马钱子碱等,容易导致中毒反应。
例如,某些中成药含有马钱子制剂,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昏迷甚至死亡。
最后,其他不良反应也是中成药副作用的一部分。
例如,某些中成药可能影响肝功能,导致肝损伤或肝功能异常;某些中成药可能影响肾功能,导致肾损伤或肾功能异常;某些中成药还可能影响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并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使用中成药时,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注意药品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同时,对于有过敏史、胃肠道易敏感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慎重选择使用中成药,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不适反应,以便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调整。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中成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其疗效确切稳定、使用方便、易于携带和保存,深受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的重视,中国现有的中成药有8 000余种,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品种和新剂型也相继出现。
随着中成药的普及,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凸显。
两重性是药物的基本特性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即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以引起不良反应。
标签: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预防措施很多患者受中成药无副作用、比西药安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适当或滥用中成药,以至起不到应有的疗效,不仅造成了中药资源的大量浪费,还严重地影响了中成药的安全性评价。
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包括辨证地选择药物的品种、剂型、用法、用量、使用疗程、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引发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
近年来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中成药尤其是中成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逐年成倍增长[1-2],合理使用中成药,并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意义重大,本文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加以分析。
1 产生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1.1 药物的自身因素药物本身具有两重性,中成药也不例外是一把“双刃剑”,其即可起到防病治病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3]。
某些中成药还含有毒性成分,如朱砂、蟾酥、川乌、马兜铃、细辛等,过量或长期使用即可引起中毒,导致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还有中成药包装说明不清晰,或中药被农药、化肥污染变质,假冒伪劣品种混杂也是导致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1.2 不合理用药大部分患者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中成药无不良反应,在剂量方面要求不严格,随意增加药量或长期服用造成蓄积,导致患者超剂量服用。
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用,如马兜铃、关木通、鸦胆子等超量或长期服用很容易出现肝肾方面的副作用甚至会造成成瘾性[3],超剂量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