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经济专属区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42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知识网络】【重要图释】图1.17 “西部大开发范围示意图”从地域上看,西部大开发划定的区域除了西部经济地带外,还包括东部经济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中部经济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
大约在110ºE 以西的西北和西南。
共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0%,人口占28.5%,国内生产总值却不到20%。
【学习策略】【教材分析】本课先是分析各经济地带的发展特点,然后又站在更高的层次,从整体上讲述。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知识建构】学习策略:通过横向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三个经济地带的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培养联系实际进行地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理解三个地带协调发展的方向,深刻体会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及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导学程序:三个经济地带的优势、存在问题各有哪些?如何因地制宜确定各地带科学的发展方向? 原理透视: 一、东部地带 1. 东部地带的优势东部地带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和科技水平最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集中了我国的主要农业基地表1-11:我国主要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2)集中了我国的主要工业区表1-12: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地 位存在问题优势条件中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发展方向图1-13(3)交通便利铁路网、公路网密度大,集中了全国所有的海港,与东流入海的大江、大河连成纵横交错的水运网,还拥有部分陆上边界线,易于与国内外联系,集中了目前大多数高速公路。
(4)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额和直接利用外资均占全国很大份额。
(5)科技文化水平高东部科技文化水平高,人均受教育程度最高,高素质人才比例高。
(6)城市分布密集2.主要问题(1)能源、原材料不足;(2)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3)有些人口、城镇密集区出现环境污染问题(4)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比较严重3.发展方向(1)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使其对内成为为全国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咨询和信息的基地;对外逐步成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金融和海洋开发基地。
军事理论课堂笔记第一讲中国周边安全环境1. 什么是周边安全环境?答: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也就是说一国的周边国家或集团对其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入侵、渗透和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
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依据,是国家发张与强盛的基础。
2. 中国的国土面积?答: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3. 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给我国安全造成的影响?答:有利因素:大国本身就是维护周边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①边界线长,易遭外敌入侵②强邻众多,安全压力大③领土领海争端多,易发生冲突④周边热点多,安全面临着威胁4. 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主流?答:(1)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经消除或减弱(2)发展了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3)建立了多边的区域合作机制(4)解决了与大部分国家的边界问题(5)我国周边热点地区有点在逐渐降温5. 专属经济区?毗连区?领海?基线?内水?答:专属经济区:是指主权国家在邻接其领海的外部海域设立的经济管辖区。
毗连区:沿海国在毗连其领海以外一定范围内,为行使必要管制权而划定的区域。
领海:濒海国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海域,成为领海。
基线: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也算是测算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宽度的起点线。
内水:国家内陆和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水域,统称为内水。
6.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时间?成员国?特征?倡导的精神?答:2001年6月15日。
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上合的三大特点:新型安全观、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文明多样性、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开放等原则。
7. 周边热点地区对我国安全有哪些影响?答:新形势下,周边的“热点”中,对我国安全影响较大的是朝鲜半岛核问题和印度、巴基斯坦之间的对立。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重点讲解】一、浅谈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意义及其基本经验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1.背景(1)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
这些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准备了难得的国际环境,为创办特区提供了机遇。
(2)国内方面,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写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2.实行原因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1.3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 1.4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与发展(一)目标要求: 1. 识记要求:了解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划分依据和划分方案,三个经济地带差异表现(优势、问题及发展方向)及其成因分析。
2. 能力要求理解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地带性差异因素,学会综合分析三个经济地带的现状及前景预测。
(二)知识结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的增长变化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经济发展水平异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带的划分依据东、中、西三个经济地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GDP二. 内容讲解(一)三个经济地带1. 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
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经济地带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经济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水平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 )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 指标更具可比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 的差异要比GDP 总值的差距小得多。
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