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前言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28
空间深空探测低温制冷技术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
探索深空是空间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任务,而低温制冷技术则是深空探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论文将着眼于低温制冷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低温制冷技术的发展现状低温制冷技术是目前深空探测中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
它可以将探测器中的物体降至极低的温度,使其达到理想的工作状态。
目前,人类已经掌握了多种低温制冷技术,例如:机械制冷、磁制冷、压缩气体制冷、吸收制冷、等温制冷等。
这些制冷技术在深空探测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机械制冷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制冷技术之一。
它利用机械压缩或膨胀制冷剂,将制冷剂的温度降低,从而实现制冷。
该技术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并且制冷效果稳定,但是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不适合应用于探测器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
磁制冷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制冷技术。
它利用磁性材料在磁场作用下热中微子的磁热效应来进行制冷。
该技术的特点是无气体污染、低温度梯度、低震动、高效率,因此在未来深空探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目前该技术的制冷量还比较小,且制冷机械磨损较快,需要改进和改进。
压缩气体制冷技术是一种将气体从高压区域压缩至低压区域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特点是无需制冷剂,直接利用气体的压缩膨胀过程,从而实现对物体的制冷。
该技术的优点是没有制冷剂泄漏问题,并且制冷速度快,可以满足时效性需求,不过由于制冷时涉及到高压气体,所以需要考虑安全问题。
二、低温制冷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深空探测任务的不断深入,低温制冷技术也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未来,发展低温制冷技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制冷效率。
目前,各种制冷技术的制冷效率都有所不足,需要寻求更加高效的制冷方式。
比如,利用新材料进行制冷、采用多种制冷技术的复合制冷等方式,从而更好地提高制冷效率。
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制冷设备的结构和设计。
目前制冷设备的重量、体积还有待进一步减小,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制冷设备的结构和设计。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一、学科简介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依托于“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和“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主要研究低温环境的获取理论与方法,工质在低温下的热力学性质及其能量传递机理,制冷装置、气体制备工艺的设计与控制,制冷系统的仿真与优化,以及工业系统中低温余热的回收与利用等。
制冷与低温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航天航空、石油化工、汽车,以及食品、药品、医疗设备与空调制冷装备的生产等领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学科现有教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6人,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名左右。
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级人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队意识、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宽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并掌握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有独立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成果。
博士生在学期间,除了完成论文工作外,还要独立承担部分科研工作、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等活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且在国内同行产生一定影响;外语、计算机、实验技能和应用写作水平达到博士毕业生要求。
三、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3年,总学分不少于10学分;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4年,总学分不少于10学分。
四、研究方向1 余热回收制冷技术与装备2 热泵技术3 冷冻干燥原理与技术4 制冷系统的仿真与优化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六、学位论文要求1.文献阅读和调研课程学习在第一学期进行并修满学分,同时开始文献阅读、调查研究等工作,确定论文研究方向。
2.论文的选题和开题选题结合科研实际,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按要求及时完成并提交文献综述报告、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计划。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082504)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人机与环境工程(082504)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0807)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二、培养目标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机与环境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3.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三、培养方向人机与环境工程(082504)环境控制、环境模拟、人机工程、航空航天生命保障技术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飞行器环境控制及制冷技术、高效传热技术、制冷系统仿真和优化设计、电子设备冷却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为保证培养质量,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
导师(组)负责制订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鼓励有条件的交叉学科、共建学科组织导师组进行集体指导。
遵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本学科普通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2.5年。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在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依据培养方案,获得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鼓励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开始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学术学位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月。
五、知识和能力结构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由学位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如下表所示。
知识和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对研究生业务理论素质、科学及人文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创新意识素质等培养要求,要取得相关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培养方案获得表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极低温制冷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温度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许多领域,如半导体、天文学、低温物理学、材料科学等都需要极低温环境,为此,如何制造出温度极低的环境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这就需要一种极低温制冷技术。
制冷技术一直是热门研究领域,人们一直在不断地尝试创新,并探索出各种方法来降低温度。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冷却技术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最近,随着物理和化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各种实验的不断展开,人们终于发现,目前的制冷技术只能制造超低温环境,而不能满足一些特殊领域的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方式--极低温制冷技术。
极低温制冷技术即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制冷机制,使温度达到极低的程度。
目前最流行的极低温制冷技术有三种:一、反常材料热力学制冷反常材料热力学制冷技术(ATC)是一种新型的制冷技术,它利用超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环境的物理特性制冷。
它采用特殊的材料,这些材料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表现出反常热力学效应,即在加热时会变冷或在冷却时会变热。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非常低的温度(几乎接近绝对零度)。
ATC制冷技术虽然能够制造出极低温的环境,但它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改进来提高效率。
二、核磁共振制冷核磁共振制冷(NMR)是一种基于原子和分子的量子力学理论的制冷方法。
它是利用分子和原子的磁性性质进行制冷,通过磁场和放射性频率等变化来控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降低温度。
此外,NMR制冷技术也可以被用于制造高精度的磁场测量仪器等。
三、低温等离子体制冷低温等离子体制冷(LTPC)是一种用等离子体加热和冷却的方法。
在LTPC 中,等离子体被创建在一种混合的气体中,并且通过微波或激光等加热源进行控制。
这种方法可以降低系综的温度,并使得实验精度更高。
LTPC制冷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于生产低谷度的原子束和分子束等。
总的来说,极低温制冷技术是一项很有前途的研究领域,它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包括半导体材料生产、生命科学研究、材料物理、纳米技术等。
工程热物理前沿探讨摘要:概述了工程热物理学科及其重要性。
从工程热物理的学科体系出发分析它们的开展方向,综合各分支科学的涵、开展趋势、开展目标,预测工程热物理可能的开展趋势。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开展方向Prospect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Abstract:This articlesummarizes what is EngineeringThermalPhysics and itsimportance .Form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engineering thermal physical, we analyze their development .bining the content, development tendency withdevelopment target of various scientific branches of engineering thermal physical ,we have predictedits possibledevelopment tendency.Key word:EngineeringThermalPhysics, development tendency1.工程热物理学科概述工程热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能量以热的形式转化的规律及其应用的技术科学。
它研究各类热现象、热过程的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工程实践。
按其应用又可包括:能源利用、热机、流体机械、多相流动等。
工程热物理学有着自己的根本定律:热力学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Newton力学的定律、传热传质学的定律和化学动力学的定律。
在这些定律和反映其本质的根本方程的根底上,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在特别设计的实验装置上进展多种细致、可靠的试验,以发现其特有的规律和根本特征,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并在工程实践加以应用、验证、不断完善。
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领域,该专业主要涉及制冷、冷冻、空调、低温物流等方面的技术和应用。
针对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冷空调行业:制冷空调行业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方向之一。
毕业生可在空调制造、销售、安装、维修等环节从事相关工作,如空调设计师、安装工程师、维修技师等。
2. 能源行业:能源行业也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热门方向之一。
毕业生可以在石油、天然气、核能、风能等行业从事相关工作,如能源研究员、工程师、技术员等。
3. 医疗行业:医疗行业也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之一。
毕业生可以在医院从事冷库、冷链等方面的工作,如冷链物流师、冷库管理师等。
4. 食品行业:食品行业也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之一。
毕业生可以在食品加工行业从事保鲜、贮藏、烘焙等方面的工作,如食品工程师、食品安全管理师等。
总之,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广泛,涵盖了多个行业和领域,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 1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6月,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化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
全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37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59人,副研究员41人,高级工程师32人。
理化技术研究所是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凝聚态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及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在学博士生和硕士生260余人。
理化技术研究所是以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为学科背景,以技术创新与发展为主的研究机构。
总体目标是根据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实验和产业化的前期工作。
突出技术创新的战略性、关键性和集成性,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在努力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同时,加速中试工艺线或示范线建设,加强与行业、地方、企业的合作,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和新思路,把理化技术研究所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的研究机构。
重点研究领域为光功能材料与器件、低温工程学新技术、绿色化学合成新技术、能源材料与新技术。
全所下设若干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研究组。
中国感光学会、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中国制冷学会低温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挂靠在理化所。
负责出版的刊物有《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高校代码:99999
所在省市:北京
学校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北一条2号
___:
学校传真: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低温热力学技术在制冷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制冷是一项重要的科技,它广泛地应用于空调、冰箱、冷库、制热制冷系统、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
热力学理论是制冷技术的基础,而低温热力学技术则是制冷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低温热力学技术是指在低于常温下(-273.15°C)应用热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气体、液体、固体的物理特性以及相变规律。
因此低温热力学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制冷行业。
具体来说,低温热力学技术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低温热力学技术可以解决制冷系统中的工质选择问题。
根据热力学的规律,不同的工质在不同的温度下有不同的性质。
因此,为了在特定温度下实现最佳的制冷效果,需要选择最适合的工质。
低温热力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工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质,为制冷系统的工质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低温热力学技术可以解决制冷系统中的配套设备选择问题。
制冷系统除了需要核心制冷设备外,还需要各种辅助设备如制冷液泵、制冷蒸发器、制冷压缩机等。
低温热力学技术可以分析不同设备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效应,为配套设备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三,低温热力学技术可以提高制冷设备的效率。
制冷设备的效率与工质性质、物质相变规律以及设备结构等因素有关。
低温热力学技术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优化制冷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提高制冷设备的效率。
除了以上三方面的应用外,低温热力学技术还可以解决制冷行业中的其他问题,如工质滞留时间的估算、制冷管路的设计、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回收等。
需要指出的是,低温热力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如物理学、化学、材料学、机械学等。
只有在这种交叉学科的合作下,才能深入研究低温热力学技术,并为制冷行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总结起来,低温热力学技术是制冷行业中的一项重要应用,它可以解决制冷系统中的工质选择、配套设备选择和效率提高等问题。
而要深入研究和应用低温热力学技术,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低温热力学技术将会在制冷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低温制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低温制冷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它能够应用到许多不同的领域,比如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
此外,低温制冷技术也常被用于制作更高效的电子设备和芯片。
本文将对低温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低温制冷技术的背景及发展历程低温制冷技术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研究。
当时主要应用于科研领域,如低温物理学和热力学等。
后来,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低温制冷技术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术领域。
1950年代移植手术的开展,为低温制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移植手术中,医生需要将人体器官保存在低温条件下,而低温制冷技术恰好可以胜任这一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低温制冷技术在医学、生物学以及食品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二、低温制冷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低温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降温使物质内部的分子振动减小,从而达到降低温度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低温制冷方法有以下几种:1. 压缩制冷法压缩制冷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低温制冷方法,主要通过压缩和膨胀工作物质来实现制冷。
压缩制冷设备通常包括蒸汽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等。
2. 吸收制冷法吸收制冷法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进行制冷的方法,它主要是利用溶剂和吸收剂之间的吸收反应来实现制冷。
吸收制冷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利用低温废热进行制冷,因此比压缩制冷更加节能高效。
3. 磁制冷法磁制冷法是一种新型的低温制冷技术,主要利用磁场对材料进行控制来实现制冷。
该技术具有高效、环保、可靠等优点,目前在电子、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低温制冷技术的应用低温制冷技术的应用极为广泛,涉及多个领域。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 移植手术移植手术是低温制冷技术最早被应用的领域之一。
在移植手术中需要保存人体器官,低温制冷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器官得以长时间保存,从而提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2. 电子制造低温制冷技术在电子制造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制冷技术的国内外发展趋势与应用分析随着现代工业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同时,一些特殊的行业,如航天、地质勘探等行业也对高效、稳定、可靠的制冷系统越来越有需求。
因此,制冷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相关的技术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着重就制冷技术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应用做一些分析和总结。
一、国外制冷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国外各个行业中,制冷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制冷技术逐渐往节能、环保领域发展。
1. 制冷效率提高先进的制冷技术不仅能够使冷却效果更好,同时也能够提高制冷效率。
美国公司Ingersoll Rand就研发出了随着需求调整工作量的变频空调。
它的制冷系统能够自动调整发生器和制冷机的工作中,使其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更高的制冷效率。
近年来,各个国家也越来越注重环保和节能方面的研究,制冷系统的效率也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2. 技术整合不同的制冷技术在运用上往往会出现冲突,一些国外专家就提出了技术整合这一观点,通过整合,可以解决冲突问题,使不同技术在某些领域共存。
例如,一个针对太阳能散热领域的项目考虑采用多种制冷系统整合使用,例如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和太阳能光伏板,以获得更佳的结果。
3.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也将会给制冷技术带来不小的推动。
通过VR技术,人们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对制冷系统进行测试、维护。
法国一家公司研发出一种利用VR技术来模拟制冷技术维修的应用程序,包括一系列制冷系统的情境模拟,帮助技术人员更好的了解制冷系统的维护和运作原理。
二、国内制冷技术的发展情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之一,制冷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同时,随着人们对高效、节能、环保的需求的增加,制冷技术的应用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国内制冷技术发展的现状。
1.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由于用于制冷的设备种类相对固定,市场竞争机会也相对固定。
但在消费正常和科技进步的情况下,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制冷及低温工程1、学科概况制冷及低温技术是研究获得并保持低于环境温度的方法、装置及其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防、空间技术、科学研究以及人民生活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本学科以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为基础,并与数值计算、优化理论、自动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互相渗透,主要从事制冷、空调及低温工程技术以及能源、环境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是1986年国家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天津商业大学重点学科,具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的学术队伍。
在天津市“十五”建设项目和中央共建项目资助下,本学科实验条件和测试手段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学科专业在制冷系统的优化及节能技术、食品冷链技术与装置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多项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工程热物理领域的坚实理论基础和相应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能够独立从事本学科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
2、研究方向(1)制冷系统的优化及节能技术围绕制冷系统的节能和环保两大热点研究问题,本研究方向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现代化测试手段,开展环保工质制冷系统及商用制冷、冷冻装置系统性能及部件优化匹配方法的研究。
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 传热传质分离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研究及利用高温导热介质进行余热利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关键技术研究。
(2) 热泵空调器结霜工况下工作特性和系统匹配技术及低温恒湿系统的工作特性和优化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3)使用多元工质的制冷系统制冷剂分布特性、自然混合工质在制冷装置中应用及自然工质复叠式制冷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2)食品冷链技术本研究方向在传热学、热力学、流体力学及食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紧紧围绕食品的生产采集、流通与贮藏等环节,主要研究保证食品品质的关键技术及系统和装置的性能优化方法。
所况介绍研究所概况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拥有制冷及低温工程国家博士点重点学科和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并承担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方向)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
研究所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学科现有教授12人、研究员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高级工程师1人、行政助理1人和技工3人。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占96%。
具有在读博士生83人,在读硕士生101人,3名在站工作博士后。
学科拥有一批治学严谨、造诣深厚、科研成果显著、站在学科前沿、学术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科带头人。
现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名、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2名、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3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5名。
学科带头人王如竹教授系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长江学者。
该学科紧跟市场发展需要,以家电、能源与环境等重要支柱产业为发展先导,积极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在人材培养、研究开发和基地建设方面发奋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其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部分处于国际先进。
人才培养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重视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反映研究所传统特色的《制冷与低温原理》本科教学课程获得了2005年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制冷空调学科前沿》课程则已经成为制冷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最受欢迎的创新教学课程系列。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每年有许多研究生获得各类奖励,例如所培养的博士生张鹏和王丽伟分别获得2002年和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吴静怡、孙志高分别获得2003、2005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王丽伟博士还获得了2007年国际制冷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IIR James Joule Young Researcher's Award)。
产学研与政府合作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以“基础研究带动学科发展,产业需要引导研究方向”为学科建设准则,与国际和国内的著名企业如日本大金、Carrier、Lennox、UTRC、日本松下、日本富士通将军、海尔集团、春兰集团、双良集团和江苏华扬等有着广泛和长期的合作。
摘自《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制冷学会编著制冷学科的定义、范围及重要性制冷学科的中心任务就是营造不同于自然界环境温度的微环境或物质状态,从较低的温度状态下提取热量,并在较高的温度状态下释放这部分热量。
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低于自然界环境温度的低温状态,称为狭义的制冷;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高于自然界环境温度的高温状态,称为“热泵制热”。
实际上这两种目的的物理过程相同,同属于制冷学科的基本任务。
制冷技术是伴随工业**而诞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传统技术,而同时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产生新概念、萌发新技术、扩充新领域。
制冷学科的应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制冷学科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研究平台。
无论是正负电子对撞的现代物理学研究还是受控热核聚变或低温超导等现代技术前沿,都需要制冷技术产生极端低温环境或提供精准的热环境状态。
制冷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制冷学科提供各种气体分离、气体液化技术,是诸多重化工业、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所提供的多种冷冻技术又是大型水利工程、地下工程的重要施工技术;而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级计算机、大功率激光器等前沿技术装备提供有效的冷却方式,则成为这些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制冷学科还应用于低温生物医学,提供有效的外科手术措施,保存和运送细胞、血浆、皮肤、软骨和各类器官等生物材料,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技术和方法。
而制冷学科最大的应用领域则是食品(包括农产品、水产品、禽类产品等)储藏保鲜和冷藏链。
随着食品供应模式从小规模就地产销的手工业方式向大规模生产加工和异地产销的现代工业模式的转变,食品冷藏冷冻储运和冷藏链系统成为现代食品工程中决定食品安全、优质与低损耗的重要的环节。
空调制冷与热泵工程则是另一项制冷学科的重要和广泛的应用。
以满足人的舒适要求为目标的空调制冷系统已经成为各种现代化民用建筑必须具备的条件。
空调制冷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新的发展时期,人们对于居住的舒适性和温度的适宜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所以,近年来我国加大国内制冷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进一步加强综合管理,应用先进的冰蓄冷技术、空气源热泵技术以及太阳能空调制冷技术等满足我国当前空调制冷技术的发展要求,结合当前的实际需求不断推广空调制冷技术,使当前各个领域都能够有效的调节温度,实现人们居住舒适度、食品的保鲜度以及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空调制冷;技术;发展趋势引言对空调制冷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能够进一步加强人们生活和生产实践的综合管控,有效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进一步对食品以及其他行业的温度调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空调制冷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领域,促进加工食品、冷藏、冷冻、建筑施工以及生物科学等行业发展,为我国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通过研究空调制冷技术能够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进一步实现新型材料以及新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1国内制冷技术的研究现状在制冷环节进行时,可以通过人工合成和自然物质进行制冷剂的应用,在第一阶段大多使用天然的制冷剂像乙醚和氨等,虽然这些制冷剂能够在自然界中直接提取,但是受科技水平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提取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效率不高质量不好的问题。
氟利昂是一种热力性能较好的制冷物质,已经逐渐将传统的乙醚和氨取代,但是在制冷剂发展初期,大量的使用氟利昂会破坏地球的臭氧层,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和生活。
所以,近年来氟利昂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逐渐使用丙烷以及氨等,成为最新型的制冷剂。
同时,在制冷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热声制冷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制冷技术,与传统的制冷系统相比,热声制冷技术能够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只需要使用惰性气体或者其他混合物就能够加强整体温度的管控,也能够避免对环境和臭氧层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