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及低温工程
- 格式:pdf
- 大小:274.07 KB
- 文档页数:10
低温制冷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述低温制冷工程是利用低温技术将物体冷却至低温状态的一种工程,主要用于冷藏冷冻食品、药品、化工原料、生物制品等。
低温制冷工程的施工方案是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高效进行,提供低温设备的安装调试、工程监测、工程保障等各项服务,保障低温制冷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二、施工流程1.前期准备(1)确定施工地点和条件,进行勘察和测量,做好基础工程准备。
(2)组织技术人员对施工地点进行详细勘察,确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
(3)制定施工计划,明确施工过程中所需材料和设备,并与相关供应商进行联系购买。
(4)准备好施工人员和相关资质。
2.基础施工(1)按照施工图纸和方案进行基础工程的施工,包括地基处理、基础板浇筑、设备安装基础等。
(2)施工过程中要保证基础的平整、牢固和符合相关标准。
3.设备安装(1)将低温制冷设备按照图纸进行安装,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冷却器、控制系统等。
(2)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和精确度,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管道连接(1)进行冷媒管道的连接,包括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的连接、冷媒循环管路的连接等。
(2)管道连接过程中要注意管道的选材和连接密封,确保冷媒不泄漏。
5.电气调试(1)进行低温制冷设备的电气连接和调试,包括控制系统的接线和调试。
(2)确保设备能够按照设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自动控制。
6.系统调试(1)进行整个低温制冷系统的调试,包括压缩机的启停、制冷剂的循环、温度控制的测试等。
(2)调试过程中要对各个部件和系统进行全面检测,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7.验收交付(1)在完成所有设备安装和调试后,进行设备的验收和交付。
(2)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测和测试,确保设备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8.施工总结(1)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施工工作提供参考。
(2)整理并归档相关施工文件和资料,做好工程交底和资料档案的整理。
三、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相关证书和资质,严格按照法规和标准进行施工。
制冷及低温工程授予学位工学硕士学位In the field of refrigeration and low temperature engineering, obtaining a Master's degree in Engineering isa prestigious accomplishment. The program offer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various topics related to cooling systems, cryogenics, and thermodynamics. Through this degree, students gain advanced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are sought after by industries such as food processing, pharmaceuticals, and manufacturing. Graduates from this program possess a strong foundation in the principles of refrigeration and low temperature engineering and are equipped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solutions in this field.在制冷及低温工程领域,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是一个备受赞誉的成就。
该专业提供了对冷却系统、低温技术和热力学等各个相关主题的全面研究。
通过这个学位,学生们可以获得高级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在食品加工、制药和制造等行业中备受青睐。
该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制冷及低温工程原理基础,并有能力为该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做出贡献。
The curriculum for this degree program typically consists of both theoretical coursework and practical laboratory experience. Students learn about subjects such as heat transfer, fluid dynamics, refrigeration cycles, cryogenic materials, and energy efficiency. They also gain hands-on experience working with state-of-the-art equipment used in industry settings.这个学位项目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实验室经验两部分。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一、学科简介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依托于“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和“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主要研究低温环境的获取理论与方法,工质在低温下的热力学性质及其能量传递机理,制冷装置、气体制备工艺的设计与控制,制冷系统的仿真与优化,以及工业系统中低温余热的回收与利用等。
制冷与低温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航天航空、石油化工、汽车,以及食品、药品、医疗设备与空调制冷装备的生产等领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学科现有教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6人,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名左右。
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级人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队意识、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宽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并掌握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有独立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成果。
博士生在学期间,除了完成论文工作外,还要独立承担部分科研工作、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等活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且在国内同行产生一定影响;外语、计算机、实验技能和应用写作水平达到博士毕业生要求。
三、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3年,总学分不少于10学分;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4年,总学分不少于10学分。
四、研究方向1 余热回收制冷技术与装备2 热泵技术3 冷冻干燥原理与技术4 制冷系统的仿真与优化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六、学位论文要求1.文献阅读和调研课程学习在第一学期进行并修满学分,同时开始文献阅读、调查研究等工作,确定论文研究方向。
2.论文的选题和开题选题结合科研实际,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按要求及时完成并提交文献综述报告、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计划。
第一章制冷的热力学基础1、分析高低温热源温度变化对逆向卡诺循环制冷系数的影响。
答:制冷系数与低温热源的温度成正比,与高低温热源的温差成反比。
当高低温热源的温度一定时,制冷系数为定值。
制冷系数与制冷剂的性质无关。
2、比较制冷系数和热力完善度的异同。
答:制冷系数与热力完善度的异同:1.两者同为衡量制冷循环经济性的指标;2.两者定义不同。
制冷系数为制冷循环总的制冷量与所消耗的总功之比。
热力完善度为实际循环的制冷系数与工作于相同温度范围内的逆向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之比。
3.两者的作用不同。
制冷系数只能用于衡量两个工作于相同温度范围内的制冷循环的经济性,热力完善度可用于衡量两个工作于不同温度范围内的制冷循环的经济性。
4.两者的数值不同。
制冷系数一般大于1,热力完善度恒小于1。
第二章制冷剂、载冷剂及润滑油1、为下列制冷剂命名:(1)CCI2F2:R12 (2)CO2 :R744 (3)C2H6 :R170 (4)NH3 :R717 (5)CBrF3:R13 (6)CHCIF2 :R22 (7)CH4 :R50 (8)C2H4:R150 (9)H2O :R718 (10)C3H6 R270 2、对制冷剂的要求有哪几方面?答:1、热力学性质方面(1)在工作温度范围内,要有合适的压力和压力比。
即:PO>1at,PK不要过大。
(2)q0和qv要大。
(3)w和wv(单位容积功)小,循环效率高。
(4)t排不要太高,以免润滑油粘度降低、结焦及制冷剂分解。
2、迁移性质方面(1)粘度及密度要小,可使流动阻力减小,制冷剂流量减小。
(2)热导率3、物理化学性质方面(1)无毒,不燃烧,不爆炸,使用安全。
(2)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经得起蒸发和冷凝的循环变化,不变质,不与油发生反应,不腐蚀,高温下不分解。
(3)对大气环境无破坏作用,即不破坏臭氧层,无温室效应。
4、其它原料来源充足,制造工艺简单,价格便宜。
要大,可提高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减小换热面积。
一、制冷空调渗透到国计民生,浅述制冷与低温技术学科的作用:制冷空调渗透到国计民生,从平水的衣食住行,即空调、食品冷藏保鲜、通暖空调、车用空调、冷冻医疗等方面,到涉及研究理论物理科学最前沿的超流氮,都离不开制冷空调。
例如丁肇中先生为了研究理论物理,找到预测的可能存在的粒子,要在大气层中借助超导材料收集,而超导材料要在超低温下才能正常工作,而利用密封超流氮制造超低温环境的任务也就交给了制冷与低温工程,而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又在全中国科研实力最强,所以当初丁肇中先生首先选择了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的王如竹教授来完成这项任务。
而在任务结束以后,该试验平台也成为了上海市科学示范平台供科研使用。
而在民生方面更是不胜枚举,该学科在是人类生活更舒适等方面可谓功不可没!空调甚至被评为二十世纪改变人类的发明!另外在国计方面,新能源的研究可以使我国打破西方可能的能源垄断。
纵观近期世界范围动乱,大抵都是由于争端能源,在地球有限的能源情况下,能否更好地利用能源、利用更多种类的能源无疑直接关乎国家的未来!如果将来一旦发生战争,凭借我们对于新能源的研究,也可以打破敌国对我们可能的能源封锁!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主要是研究获得并保持低于环境温度的原理与方法,实现该条件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低于环境温度的条件下工程应用。
根据温度的不同,它又可划分为制冷工程和低温工程两个领域,前者涉及环境温度到120K温度范围的问题,后者涉及低于120K温度范围的问题(一般按温度范围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120K以上,普冷;120~0.3K,低温;0.3K以下,极低温)。
本学科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的地位越显重要。
本学科在机械、冶金、石油、化工、食品保存、人工环境、生物医学、低温超导以及航天技术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所以说,制冷技术关乎国计民生。
二、新能源是一个战略新兴产业,浅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新能源的研究可以使我国打破西方可能的能源垄断。
1.相变制冷:利用液体在低温下的蒸发过程或固体在低温下的融化或升华过程从被冷却的物体吸取热量以制取冷量。
2.气体绝热膨胀制冷:高压气体经绝热膨胀以达到低温,并利用膨胀后的气体在低压下的复热过程来制冷3.气体涡流制冷:高压气体经涡流管膨胀后即可分离为热、冷两股气流,利用冷气流的复热过程即可制冷。
4.热电制冷:令直流电通过半导体热电堆,即可在一段产生冷效应,在另一端产生热效应。
5制冷系数:消耗单位功所获得的制冷量的值,称为制冷系数。
ε=q 。
/w 。
6.热力完善度:实际循环的制冷系数与工作于相同温度范围内的逆向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之比。
其值恒小于1。
7.热力系数:获得的制冷量与消耗的热量之比。
用ζ0表示8.洛仑兹循环:在热源温度变化的条件下,由两个和热源之间无温差的热交换过程及两个等熵过程组成的逆向可逆循环是消耗功最小的循环,即制冷系数最高的循环。
9.逆向卡诺循环:当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的温度不变时,具有两个可逆的等温过程和两个可逆的绝热过程组成的逆向循环,称为逆向卡诺循环1. 人工制冷:用人工的方法,利用一定的机器设备,借助于消耗一定的能量不断将热量由低温物体转移给高温物体的连续过程。
2.制冷:从低于环境温度的空间或物体中吸取热量,并将其转移给环境介质的过程称为制冷。
3.制冷循环: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热力过程总称为制冷循环4.热泵循环:从环境介质中吸收热量,并将其转移给高于环境温度的加热对象的过程。
5.制冷装置:制冷机与消耗能量的设备结合在一起。
6.制冷剂:制冷机使用的工作介质。
1、氟里昂制冷剂 :饱和烃类的卤族衍生物。
2、共沸混合制冷剂: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制冷剂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具有共同的沸点一类制冷剂。
单位质量制冷量 ;压缩机每输送1Kg 制冷剂经循环从低温热源所吸收的热量。
制冷系数和热力完善度: 单位容积制冷量:压缩机每输送1m3以吸气状态计的制冷剂蒸汽经循环从低温热源所吸收的热量。
绪论一、名词解释制冷、制冷机、制冷量、制冷剂、制冷循环二、概念制冷与低温划分的温度标准;制冷的发展历史(现代制冷技术开始的标志,最早被发现的制冷剂、谁发明第一台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第一台空气制冷机、第一台氨压缩式制冷系统、第一台家用冰箱?谁在哪年首次发现氟利昂12?未来制冷技术的发展体现哪3个需要和4个方面)第2章制冷方法一、名词解释潜热、显热、吸收剂、吸附剂、珀尔贴效应二、概念制冷方法根据是否存在物质相变可分为两大类;干冰和冰、冰盐的制冷能力大小比较。
哪些具体的制冷方法属于相变制冷?液体蒸发制冷循环必须具备哪四个基本过程?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蒸气吸收式制冷系统、蒸汽喷射式制冷系统、蒸气吸附式制冷系统和半导体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第3章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一、名词解释热源、热汇、热泵型制冷机、性能系数、循环效率、单级压缩、容积效率(又叫输气系数)、制冷剂代号含义(包括国际标准代号和CFCs、HCFCs、HFCs、FCs的含义)、制冷剂安全等级含义(例如A2)、共沸混合物制冷剂、标准蒸发温度(又叫标准沸点)、临界温度、ODP、GWP、TEWI、复叠式制冷、亚临界循环、跨临界循环二、概念要点1. 应用COP和循环效率在评价制冷循环经济性时,两者的异同?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的理论循环作了哪些假设?3. 熟练掌握用压力-比焓图描述各种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工作过程。
4.获得液体过冷的方法有哪些?液体过冷、压缩机吸气过热对制冷循环经济性能的影响。
5. 冷凝温度变化、蒸发温度变化对制冷循环的性能影响。
6. 制冷剂的分类。
判断某种物质是否适合作为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应该考虑哪些方面?7. 共沸混合物制冷剂具有哪些优点?8. 氟利昂制冷剂具有哪些共性?氨、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具有哪些特点?9. 会判别单级、多级和复叠式压缩制冷分别适用的制冷温度范围,以及什么原因导致单级压缩或多级压缩制冷循环存在局限性?10. 能够熟练地绘出两级压缩制冷循环和简单的二元单级压缩复叠式制冷循环的系统流程图,并说明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
低温制冷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众多的技术环节和工艺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从低温制冷工程施工的准备、施工过程和验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施工准备1. 设计审查:在施工前,应对制冷系统的设计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设计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同时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2. 材料准备:根据设计要求,准备相应的制冷设备、管道、阀门、绝热材料等施工材料,并对材料进行质量检查。
3. 设备验收:对制冷设备进行验收,确保设备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同时检查设备的安装尺寸和接口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4. 施工人员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和质量。
二、施工过程1. 设备安装: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制冷设备的安装,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节流装置等。
安装过程中应确保设备安装平稳、固定牢固,管道连接严密。
2. 管道施工:进行制冷系统的管道施工,包括管道布置、焊接、试压、清洗等。
管道布置应合理,避免交叉和摩擦;焊接应符合焊接工艺要求;试压和清洗应确保系统无泄漏和杂质。
3. 绝热施工:对制冷系统的管道和设备进行绝热施工,以减少制冷剂的泄漏和能量损失。
绝热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施工应均匀、密实。
4. 控制系统施工:进行制冷系统的控制系统施工,包括温度控制器、压力表、流量计等。
控制系统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5. 调试与试运行:在施工完成后,进行制冷系统的调试和试运行。
通过调整系统参数,确保制冷系统达到设计要求的制冷效果;试运行过程中,观察系统运行情况,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验收1. 验收依据: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以及设计文件、施工记录等资料进行验收。
2. 验收内容:检查制冷设备的安装质量、管道施工质量、绝热效果、控制系统运行情况等。
3. 验收程序: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审核、建设单位验收。
制冷低温工程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概述《制冷低温工程》是一门面向制冷与低温技术领域学习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制冷低温工程的基本原理、设备与系统,并帮助学生建立对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基本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能够理解制冷与低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 能够分析和设计制冷系统与设备;3. 能够应用制冷与低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4. 能够熟练掌握制冷与低温工程领域的基本实验技能;5. 能够了解制冷与低温工程在能源、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制冷与低温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制冷设备与系统的设计与分析;(3)制冷与低温工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4)制冷与低温工程的实验工艺与技术;(5)制冷与低温工程的相关法规与环保意识。
2. 教学方法:(1)理论课程教学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制冷与低温工程的基本理论;(2)实验课程教学采用模拟实验与实物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制冷与低温工程的操作技能与实验能力;(3)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1)制冷与低温工程基础概念;(2)热力学与热传导原理;(3)制冷循环过程与原理;(4)低温制冷剂与工质选型;(5)制冷设备与系统设计。
2. 实践课程(1)制冷系统组装与调试实验;(2)低温设备运行与维护实验;(3)制冷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实验;(4)低温制冷剂性能测试与评价实验。
3. 应用课程(1)食品冷链与冷藏技术;(2)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冷技术;(3)超导磁体与低温超导技术;(4)工业与能源领域的低温应用。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考核、实验操作等;2. 期中考核:以笔试形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核:以综合考核形式考核学生对制冷与低温工程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六、教学资源支持1. 实验设备与教材:提供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教材,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制冷与低温工程知识;2. 教师团队:建立由制冷与低温工程领域的专家和教授组成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与支持;3. 实习基地与行业合作:与相关生产企业、科研院校和行业协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相关技术需求。
制冷及低温工程(代码:080705)培养方案(硕士)一、专业(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1.制冷空调节能环保技术2.制冷压缩机工作过程3.制冷与低温设备的优化运行二、培养目标本学科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面向国家、特别是广西的战略需求,并扩展在东盟的影响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
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达到如下要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国际视野,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掌握制冷及低温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动态,受到良好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训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的技能,具有运用本学科知识独立解决制冷及低温工程领域内的科学与技术问题的能力。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扎实进取的作风,可胜任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或相应的管理工作。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低于 35 学分。
学位课:政治理论课必修2门,3学分;基础英语必修,4学分;专业类学位课必修 5 门, 13 学分。
非学位课须修 5 门, 10 学分。
必修环节:社会实践2学分;论文选题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发表论文1学分。
2.课程设置注意:申请学位的成绩要求为学位课成绩≥70分,非学位课≥60分说明:对非本专业(以跨一级学科界定)或同等学历考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1-2门,其他是否需要补修本科课程,由导师依具体情况而定,要求经过考试并取得成绩为及格及以上(不计入研究生学分)。
四、实践环节基本要求实践环节为社会实践,时间安排为第二学年。
可以参加教学实践,讲授一定学时的本科课程,批改本科课程的习题,讲解习题课、辅带专业实验、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的任务,具体内容由导师根据教学需要来指定,总时间不少于20学时;亦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并提交有较高价值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不少于6000字。
制冷及低温工程1、学科概况制冷及低温技术是研究获得并保持低于环境温度的方法、装置及其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防、空间技术、科学研究以及人民生活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本学科以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为基础,并与数值计算、优化理论、自动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互相渗透,主要从事制冷、空调及低温工程技术以及能源、环境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是1986年国家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天津商业大学重点学科,具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的学术队伍。
在天津市“十五”建设项目和中央共建项目资助下,本学科实验条件和测试手段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学科专业在制冷系统的优化及节能技术、食品冷链技术与装置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多项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工程热物理领域的坚实理论基础和相应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能够独立从事本学科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
2、研究方向(1)制冷系统的优化及节能技术围绕制冷系统的节能和环保两大热点研究问题,本研究方向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现代化测试手段,开展环保工质制冷系统及商用制冷、冷冻装置系统性能及部件优化匹配方法的研究。
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 传热传质分离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研究及利用高温导热介质进行余热利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关键技术研究。
(2) 热泵空调器结霜工况下工作特性和系统匹配技术及低温恒湿系统的工作特性和优化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3)使用多元工质的制冷系统制冷剂分布特性、自然混合工质在制冷装置中应用及自然工质复叠式制冷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2)食品冷链技术本研究方向在传热学、热力学、流体力学及食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紧紧围绕食品的生产采集、流通与贮藏等环节,主要研究保证食品品质的关键技术及系统和装置的性能优化方法。
制冷及低温工程一、学科概况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主要是研究获得、并保持低于环境温度的原理与方法,实现该条件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低于环境温度的条件下工程应用。
根据温度的不同,它又可划分为制冷工程和低温工程两个领域,前者涉及低于120K的问题,后者涉及高于120K的问题。
本学科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的地位越显重要。
本学科在机械、冶金、石油、化工、食品保存、人工环境、生物医学、低温超导以及航天技术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二级学科与相邻几个二级学科有共同的学科基础和内在联系,但又有区别于相邻学科的研究内容。
本学科的有些研究内容与流体机械及工程以及化工过程机械的有些研究内容比较接近,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
我校在1981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国内首批“制冷及低温工程”的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
并在1988年培养出国内第一位获“制冷及低温工程”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本专业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科研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原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教学方面曾获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本专业除招收制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外,特别欢迎及其他跨学科的考生和有关产业、研究部门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前来报考。
二、培养目标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近代制冷与低温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动向;掌握制冷与低温领域中的测试、信息处理和分析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从事科研的能力;能解决制冷和低温工程领域理论或实践方面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硕士学位获得者可胜任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三、业务范围(一)学科研究范围制冷低温设备与系统,冻结和冻干过程机理,低温生物医学技术,冷量储存及输送技术,制冷及低温系统的自动控制及计算机模拟,制冷及低温工程的测量技术和测试设备,制冷、空调与低温技术在有关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节能。
第1篇一、施工准备1. 技术准备:施工前,项目管理人员应组织施工人员学习相关规范、标准及施工图纸,确保施工人员了解工程特点、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2. 材料准备: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准备所需材料,如制冷压缩机、膨胀阀、蒸发器、冷凝器、管道、阀门、保温材料等。
材料应具备合格证,确保质量。
3. 施工设备准备:确保施工设备完好,如焊接设备、起重设备、检测设备等。
4. 施工人员准备: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施工质量。
二、施工过程1. 施工测量:按照施工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测量,确保管道、设备安装位置准确。
2. 管道安装: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管道安装。
管道焊接应采用氩弧焊或其他合格焊接方法,确保管道密封性能。
3. 设备安装:按照施工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制冷压缩机、膨胀阀、蒸发器、冷凝器等设备的安装。
设备安装应牢固,连接处密封良好。
4. 保温施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管道和设备的保温施工。
保温材料应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确保保温效果。
5. 真空试验:管道、设备安装完成后,进行真空试验,确保系统密封性能良好。
6. 充注制冷剂:真空试验合格后,进行制冷剂的充注。
充注过程中,注意控制制冷剂压力和流量,确保制冷系统正常运行。
7. 调试与试运行:完成充注制冷剂后,进行系统调试和试运行。
检查系统运行参数,确保制冷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三、施工验收1. 施工质量验收: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对施工质量进行验收。
验收内容包括管道安装、设备安装、保温施工、真空试验、充注制冷剂等方面。
2. 安全文明施工验收:检查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情况,确保施工过程中安全、文明。
3. 系统试运行验收:系统试运行合格后,进行系统试运行验收。
验收内容包括制冷效果、运行参数、节能效果等方面。
4. 验收报告:根据验收结果,编制验收报告,提交给建设单位。
总之,低温制冷工程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质量,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低温制冷服务。
摘自《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制冷学会编著制冷学科的定义、范围及重要性制冷学科的中心任务就是营造不同于自然界环境温度的微环境或物质状态,从较低的温度状态下提取热量,并在较高的温度状态下释放这部分热量。
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低于自然界环境温度的低温状态,称为狭义的制冷;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高于自然界环境温度的高温状态,称为“热泵制热”。
实际上这两种目的的物理过程相同,同属于制冷学科的基本任务。
制冷技术是伴随工业**而诞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传统技术,而同时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产生新概念、萌发新技术、扩充新领域。
制冷学科的应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制冷学科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研究平台。
无论是正负电子对撞的现代物理学研究还是受控热核聚变或低温超导等现代技术前沿,都需要制冷技术产生极端低温环境或提供精准的热环境状态。
制冷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制冷学科提供各种气体分离、气体液化技术,是诸多重化工业、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所提供的多种冷冻技术又是大型水利工程、地下工程的重要施工技术;而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级计算机、大功率激光器等前沿技术装备提供有效的冷却方式,则成为这些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制冷学科还应用于低温生物医学,提供有效的外科手术措施,保存和运送细胞、血浆、皮肤、软骨和各类器官等生物材料,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技术和方法。
而制冷学科最大的应用领域则是食品(包括农产品、水产品、禽类产品等)储藏保鲜和冷藏链。
随着食品供应模式从小规模就地产销的手工业方式向大规模生产加工和异地产销的现代工业模式的转变,食品冷藏冷冻储运和冷藏链系统成为现代食品工程中决定食品安全、优质与低损耗的重要的环节。
空调制冷与热泵工程则是另一项制冷学科的重要和广泛的应用。
以满足人的舒适要求为目标的空调制冷系统已经成为各种现代化民用建筑必须具备的条件。
制冷与低温工程实验技术课程设计引言制冷与低温工程是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制冷原理、制冷设备及其应用等领域,是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制冷与低温工程领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的1.熟悉制冷与低温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实验设备;2.学会使用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3.分析实验数据,掌握制冷循环的基本原理和热力学性质。
实验内容实验一:制冷循环实验1.实验目的:理解制冷循环的基本原理,掌握制冷循环的实验操作;2.实验装置:制冷循环实验装置、氧化铜塞;3.实验步骤:1.将制冷循环实验装置接通电源,开启制冷机组;2.等待制冷机组运行稳定后,测量压力表和温度表的数值;3.关闭制冷机组,记录压力表和温度表的停止数值;4.去掉氧化铜塞,观察制冷循环中的运动情况;5.清洗和维护实验装置。
实验二:冷却器效果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冷却器的原理和性能,学会测量冷却器的效率;2.实验装置:冷却器实验装置、温度计、加热器;3.实验步骤:1.将冷却器实验装置接通电源,开启加热器;2.等待加热器升温稳定后,测量加热器表面温度;3.关闭加热器,测量冷却器的出口温度和进口温度;4.计算冷却器的效率和热量传递系数;5.清洗和维护实验装置。
实验三:蒸发冷却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蒸发冷却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测量蒸发冷却的效率;2.实验装置:蒸发冷却实验装置、压力表、温度计、水泵;3.实验步骤:1.将蒸发冷却实验装置接通电源,开启水泵;2.等待蒸发冷却实验装置运行稳定,测量压力表和温度表的数值;3.记录水泵的流量和蒸发器的制冷量;4.关闭实验装置,记录实验数据;5.清洗和维护实验装置。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的操作和数据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制冷循环实验中,制冷压缩机集中了制冷循环中消耗的大部分能量,冷凝器和蒸发器是制冷循环中热力学性质发生改变的地方; 2. 冷却器实验中,冷却器的效率和热量传递系数与加热器的温度有关,冷却器表面积和冷却介质的流速也会影响冷却器的效率; 3. 蒸发冷却实验中,蒸发器的制冷效果与压力、温度和水的流量有关,蒸发器制冷量与水泵的流量呈正比增长。
【专业介绍】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介绍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介绍一、专业概述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主要是研究获得并保持低于环境温度的原理与方法,实现该条件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低于环境温度的条件下工程应用。
根据温度的不同,它又可划分为制冷工程和低温工程两个领域,前者涉及环境温度到120K温度范围的问题,后者涉及低于120K温度范围的问题。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的地位越显重要。
本学科在机械、冶金、石油、化工、食品保存、人工环境、生物医学、低温超导以及航天技术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介绍二、培养目标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近代制冷与低温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动向;掌握制冷与低温领域中的测试、信息处理和分析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从事科研的能力;能解决制冷和低温工程领域理论或实践方面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可胜任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介绍三、专业特色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二级学科与相邻几个二级学科有共同的学科基础和内在联系,但又有区别于相邻学科的研究内容。
本学科的有些研究内容与流体机械及工程以及化工过程机械的有些研究内容比较接近,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介绍四、课程设置基础理论课:现代数学方法概论,现代测试技术,制冷与低温技术,低温生物医学技术,制冷与空调应用新技术,动力工程学术报告,高等热工学,数值传热学。
专业课:制冷换热器传热强化,制冷系统测试与控制,制冷压缩机新技术,环保新工质,药品与食品冷冻干燥技术,药品与食品冷冻干燥技术,制冷与空调装置仿真,吸收吸附制冷原理及应用,热泵技术,食品冷冻冷藏装置。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介绍五、就业前景制冷及低温工程是一门既成熟又极具活力的、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应用前景与发展潜力十分巨大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制冷及低温工程的应用与发展非常迅猛可以说现代社会已离不开制冷与低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