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三 触发器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34
课后习题三(第三、六、八、九章)1、CPU是指( B )A. 控制器B. 运算器和控制器C. 运算器、控制器和主存D. 运算器、控制器、主存和I/O2、指令系统中采用不同寻址方式的目的主要是( B )A. 可降低指令译码难度B. 缩短指令字长、扩大寻址空间、提高编程灵活性C. 实现程序控制D. 提高指令执行速度3、零地址运算指令在指令格式中不给出操作数地址,它的操作数来源自( C )A. 立即数和栈顶B. 暂存器C. 栈顶或隐含约定的位置D. 存储器4、单地址指令中,为完成两个数的算术运算,除地址译码指明的一个操作数外,另一个数常采用( C )A. 堆栈寻址方式B. 立即寻址方式C. 隐含寻址方式D. 基址寻址方式5、二地址指令中,操作数的物理位置安排,描述正确的是( C )A. 两个主存单元(且依然在现指令系统中采用)B. 栈顶和次栈顶C. 主存单元或寄存器D. 两个同时为寄存器不允许使用6、操作数在寄存器中的寻址方式称为( C )寻址A. 直接B. 立即C. 寄存器直接D. 寄存器间接7、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中,操作数在( C )A. 通用寄存器B. 堆栈C. 主存单元D. I/O外设中8、变址寻址方式中,操作数的有效地址是( C )A. 基址寄存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B. 程序计数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C. 变址寄存器内容加上形式地址D. 形式地址本身9、采用基址寻址可扩大寻址范围,且( B )A. 基址寄存器内容由用户确定,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一般不可变B. 基址寄存器内容由操作系统确定,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一般不可变C. 基址寄存器内容由用户确定,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可随意变化D. 基址寄存器内容由操作系统确定,在程序执行过程可随意变化10、变址寻址和基址寻址的有效地址形成方式类似,但是( C )A. 变址寄存器内容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是不可变的B. 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变址寄存器和基址寄存器的内容可以随意变化C. 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变址寄存器的内容可随意变化D. 以上均不对11、堆栈寻址中,设A为累加器,SP为栈顶指针,[SP]为其指向的栈顶单元,如果进栈的动作顺序是(SP)-1→SP,(A)→[SP],那么出栈的动作顺序是( A )A. [SP] →(A),(SP)+1→SPB. (SP)+1→SP,[SP] →(A)C. (SP)-1→SP,[SP] →(A)D. [SP] →(A),(SP)-1→SP12、设变址寄存器为X,形式地址为D,某机具有先变址再主存间址的寻址方式,则这种寻址方式的有效地址为( C )A. EA=(X)+DB. EA=(X)+(D)C. EA=((X)+D)D. EA=((X))+D13、设变址寄存器为X,形式地址为D,某机具有先主存间址再变址的寻址方式,则这种寻址方式的有效地址为( B )A. EA=(X)+DB. EA=(X)+(D)C. EA=((X)+D)D. EA=((X))+D14、运算型指令的寻址和转移类指令的寻址不同点在于( A )A. 前者取操作数,后者决定程序转移地址B. 前者计算转移地址,后者取操作数C. 前者是短指令,后者是长指令D. 前者是长指令,后者是短指令15、指令的寻址方式有顺序和跳跃两种,采用跳跃寻址方式可以实现( C )A. 程序的条件转移B. 程序的无条件转移C. 程序的条件转移和无条件转移D. 以上均不对16、设相对寻址的转移指令占两个字节,第一个字节是操作码,第二个字节是相对位移量(补码表示),若CPU每当从存储器取出一个字节时,即自动完成(PC)+1 PC。
第4章触发器[题4.1]画出图P4.1所示由与非门组成的根本RS触发器输出端Q、Q的电压波形,输入端S、R的电压波形如图中所示。
图P4.1[解]见图A4.1图A4.1[题4.2]画出图P4.2由或非门组成的根本R-S触发器输出端Q、Q的电压波形,输出入端S D,R D的电压波形如图中所示。
图P4.2[解]见图A4.2[题4.3]试分析图P4.3所示电路的逻辑功能,列出真值表写出逻辑函数式。
图P4.3 [解]:图P4.3所示电路的真值表S R Q n Q n+1 0 0 0 0 0 0 1 1 0 1 0 0 0 1 1 0 1 0 0 1 1 0 1 1 1 1 0 0* 1 110*由真值表得逻辑函数式 01=+=+SR Q R S Q nn[题4.4] 图P4.4所示为一个防抖动输出的开关电路。
当拨动开关S 时,由于开关触点接触瞬间发生振颤,D S 和D R 的电压波形如图中所示,试画出Q 、Q 端对应的电压波形。
图P4.4[解] 见图A4.4图A4.4[题4.5] 在图P4.5电路中,假设CP 、S 、R 的电压波形如图中所示,试画出Q 和Q 端与之对应的电压波形。
假定触发器的初始状态为Q =0。
图P4.5[解]见图A4.5图A4.5[题4.6]假设将同步RS触发器的Q与R、Q与S相连如图P4.6所示,试画出在CP 信号作用下Q和Q端的电压波形。
己知CP信号的宽度t w = 4 t Pd 。
t Pd为门电路的平均传输延迟时间,假定t Pd≈t PHL≈t PLH,设触发器的初始状态为Q=0。
图P4.6图A4.6[解]见图A4.6[题4.7]假设主从结构RS触发器各输入端的电压波形如图P4.7中所给出,试画Q、Q端对应的电压波形。
设触发器的初始状态为Q=0。
图P4.7[解] 见图A4.7图A4.7[题4.8]假设主从结构RS触发器的CP、S、R、DR各输入端的电压波形如图P4.8所示,1DS。
《数字电子技术(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课题一认识数字电路任务一认识数制与数制转换一、填空题1.1 232.1 273.1 2154.1 2315.B O D H二、计算题1.2.54,85,4273.0101,1100,1 1000,11 01114.17O,37O,66 O5.110B,010 111B,001 101 110B6.0FH,36H,0AE63H7.0001 0110B,0010 1010B,1111 1100 0000B任务二学习二进制数算术运算一、计算题(给出的二进制均是无符号数)1.(1)1 0000 (2)1 0000 10012.(1)10 1010 (2)1010 11113.(1)1 0100 (2)110 00004.(1)101 (2)11二、写出下列带符号位二进制数(原码)所表示的十进制数(1)+110 (2)-15 (3)-42 (4)+127 (5)+111(6)-63 (7)+0 (8)+32 767 (9)-32 768三、问答题1.(1)答:左移,移动3位,应作乘以8运算。
(2)答:左移,移动4位,应作乘以16运算。
(3)答:右移,移动7位,应作除以128运算。
(4)答:右移,移动3位,应作除以8运算。
2.答:4位二进制无符号数的最大值是15。
3.答:8位二进制无符号数、有符号数的最大值分别是255和+127。
4.答:16位二进制有符号数的最大值是+32 767。
任务三学习二进制代码一、填空题1.二进制数2.43.8,4,2,1二、判断题1.×2.× 3.√ 4.× 5.× 6.×三、计算题1.36,55,892.[0011 0010]8421,[0101 0010 0111]8421,[0001 0011 0110 1001]8421任务四认识基本逻辑关系并测试逻辑门一、填空题1.与或非2.13.04.1 05.Y=AB6.Y=A+B7.Y=A8.Y=AB9.Y=A+B10.Y=A B=AB+AB二、选择题1.D 2.A 3.B,C 4.A,D三、判断题1.× 2.× 3.× 4.√四、问答题1.答:Y1=ABCD2.答:Y2=A+B+C+D五绘图题1.2.3.4.任务五测试TTL集成门电路1.答:TTL集成门电路电源电压范围为4.75~5.25V之间,额定电压为5V。
课题一组合逻辑电路任务 1 逻辑门电路的识别和应用一、填空题1.与逻辑; Y=A ·B2.或逻辑; Y=A+B3.非逻辑; Y=4.与运算;或运算;非运算5.低电平6.输入电压 Vi ;输出电压 Vo7. 3.6V;0.3V8.输出端并;外接电阻 R;线与;线与;电平9.高电平;低电平;高阻态10.CMOS11.非门;非门二、选择题1. A2. C3. C4. D5. C6. A7. B8. B9. B10.A11.B12.B13.A三、简答题1. Y1:Y2:2.真值表逻辑函数式Y=ABC 3.真值表逻辑表达式Y1=ABY2=Y3= A+B逻辑符号4.5.任务 2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一、填空题1.高电平;低电平2.输入逻辑变量的各种可能取值;相应的函数值排列在一起3.逻辑变量;与;或;非4.两输入信号;异或门电路5.代数;卡诺图6.A+B+C ;A;A7.( 1) n; n;(2)原变量;反变量;一;一8.与或式; 1; 09.组合逻辑电路;组合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时序电路10.该时刻的输入信号;先前的状态二、选择题1. D2. C3. C4. A5. A三、判断题1.×2.√3.√4.√5.×6.√7.×四、简答题1.略2.( 1) Y=A+ B(2)Y=AB + A B(3)Y=ABC+A + B +C+D=A + B +C+D3. (1)Y=A B C+ABC+ABC+ABC= A C+AC(2) Y= A CD+A B D + D+ACDAB(3)Y=C+ AB+AB4.状态表逻辑功能:相同出1,不同出 0逻辑图5.( a)逻辑函数式Y=AB+ A B真值表逻辑功能:相同出1,不同出 0(b)逻辑函数式 Y=AB+BC+AC真值表逻辑功能:少数服从多数电路,即三人表决器。
6.Y=A ABC +B ABC +C ABC判不一致电路,输入不同,输出为1,;输入相同,输出为0。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1. 单选题 C C D B C2. 判断题对错错错对3填空题网状模型用户商业智能数据挖掘系统设计4简答题1)数据模型是指描述事物对象的数据组成、数据关系、数据约束的抽象结构及其说明。
数据模型是指描述事物对象的数据组成、数据关系、数据约束的抽象结构及其说明。
数据模型是指描述事物对象的数据组成、数据关系、数据约束的抽象结构及其说明。
3)数据约束:用于描述数据结构中数据之间的语义联系、数据之间的制约和依存关系,以及数据动态变化的规则。
主流数据库采用关系图模型。
数据库典型数据模型: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其它数据模型(如对象数据模型、键值对数据模型、列式数据模型。
)2)数据库——是一种依照特定数据模型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文件,数据库文件一般存放在辅助存储器以便长久保存。
数据库具有如下特点:数据不重复存放;提供给多种应用程序访问;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增、删、改、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
3)数据库(Database)是一种依照特定模型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数据结构。
在数据库中,不仅存放了数据,而且还存放了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数据库内部元素:用户表:用户在数据库中创建的数据库表;系统表:数据库中系统自带的数据库表;视图:数据库中用于对数据进行查询的虚拟表;索引:数据库中用于加快数据查询的索引项;约束:数据库中对数据、数据关系施加的规则;存储过程:数据库内部完成特定功能处理的程序;触发器:数据库内部因数据变化自动执行的一类存储过程等等4)数据库系统包括:用户、数据库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四个组成要素。
5)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 System,DBMS )——是一种专门用来创建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维护数据库,并提供对数据库访问的系统软件。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主要功能:创建数据库和表; 创建支持结构,如索引等; 读取数据库数据 ; 修改数据库数据; 维护数据库结构; 执行规则; 并发控制; 提供安全性;执行备份和恢复等等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1 单选题 C B D A A2. 判断题对对错对错3填空题全外连接数据约束候选键用户定义完整性4简答题外码键1)在关系模型中,使用“关系”来存储“实体”中的数据。
第一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处理、处理2.黑盒、程序3.输入设备、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出设备4.运算器、控制器、中央处理器5.存储器、数据6.计算机硬件、软件7.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8.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9.输入、输出、键盘、显示器10.更有效、更高速、更可靠11.过程、对象12.以图形用户接口技术13.程序、操作系统14.硬件、软件、数据/信息、过程(处理)、通信15.因特网、开放性16.Web、万维网、超文本置标17.音频、动画、图片18.资源19.抽象、自动化20.计算思维第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进位、进制2.十、八进制、十六进制3.补码、浮点数、小、整4.组合规则、ASCII、Unicode、特征5.位图、矢量图6.采样、量化7.逻辑非、逻辑与或,逻辑异或、门电路8.逻辑与、逻辑或、逻辑异或9.逻辑函数、二值函数(布尔函数)10.1、011.逻辑函数、逻辑变量12.低位、半加器13.触发器注:其中选择题6,7,8题中的数以8位长表示选择题10的结果是‘A’–‘a’的值三.综合题(部分)4)1101100100011110100000000000.01111.00110.1017)10 55 157 0.625 0.3125 0.8125 2.25 10.1259)(233.154)8 (1252.144)8 (9B.36)16 (2AA.32)1610)111101.110001010 11001001010.11000011111112)设以一个字节来存储,最高位为符号位01100100 01100100 0110010011100100 10011011 1001110001111100 01111100 0111110011111100 10000011 1000010015)用十进制表示范围:-(1-2-8)*263至(1-2-8)*263第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输入/输出;总线2、处理器;端口3、CPU4、运算器;控制器;运算器;控制电路;数据5、运算器;与;或;非6、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7、主频;字长;内部高速缓存器/协处理器8、复杂指令集计算机;精简指令集计算机9、存储单元;存储器地址10、存储单元;3276811、随机(访问)存储器;只读存储器;DRAM; EPROM; EEPROM12、电缆导线;扇区;SA TA13、CD-R; CD-RW; DVD14、固态15、数据;外存;主存/内存;数据;外存16、高速缓存/Cache;虚拟内存17、键盘接口;鼠标接口;并行接口;串行接口;USB接口;音频接口;18、CRT; LCD; 分辨率;显卡;点密度/每英寸点数;激光打印机;针式打印机;RGB; CMYK19、笔记本电脑;通用串行总线;127第四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接口硬件资源2.实时系统单用户单任务多用户多任务3.多多个4.iOS Windows Mobile Symbian OS Android5.内核Shell6.进程管理器存储管理器设备管理器文件管理器7.程序作业进程8.外存内存9.块设备驱动10.硬件时钟软件时钟11.注册表应用程序regedit 注册表编辑器12..exe 文本视频13.文件分配表NTFS二.选择题注:第11题B的答案应该为“窗口管理器”更合理第五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二.选择题第9题:Start:set p = 1;set i = n;while i<=m doif(i÷3的余数=0) p=p×i;i = i+1 ;end whileoutput p;End第18题:Startset i=1set sum=0while i<=n dosum=sum+1.0/ii=i+1end whileoutput sumEnd第六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操作使用2.算法算法3.指令4.数据传输算术逻辑5.操作类型地址下一条指令的地址6.机器语言程序7.汇编语言源程序8.过程对象过程9.C语言Pascal /Fortran C++ Java10.封装继承多态性11.属性行为12.HTML XML13.源程序目标程序14.逐句一次性整体15.算法错误16.运算对象变量常量17.整型实型字符型18.符号常量19.构造数据类型数组元素20.赋值语句复合语句返回语句21.算术运算22.一个变23.函数24.switch25.while for for26.do…while27.设计方案编码运行维护28.黑盒白盒29.瀑布螺旋30.使用第七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八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二.是非题第九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第十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二.多选题三.判断题。
高校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触发器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触发器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触发器的种类和特点。
3. 让学生学会触发器的应用和调试。
二、教学内容1. 触发器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1 触发器的定义1.2 触发器的作用2. 触发器的种类和特点2.1 基本触发器2.2 同步触发器2.3 异步触发器2.4 其他类型触发器3. 触发器的应用和调试3.1 触发器的应用场景3.2 触发器的调试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触发器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触发器的应用场景和调试方法。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数字电路》等相关教材。
2. 教具:触发器演示板、示波器等。
3. 课件:制作触发器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和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触发器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触发器的基本概念,如定义、作用等。
3. 讲解触发器的种类和特点:分别讲解基本触发器、同步触发器、异步触发器等类型的触发器,并分析它们的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触发器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使用,如在计数器、寄存器等方面的应用。
5. 调试方法讲解:讲解触发器的调试方法,如如何检查触发器的稳定性、速度等。
6.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触发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触发器的重要性和应用。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触发器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设计一个简单的触发器电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触发器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针对触发器种类的选择题和应用场景的简答题。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触发器调试方法的实际应用,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七、教学拓展1. 触发器的历史发展:介绍触发器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机械触发器到现代的固态触发器。
第5章 触发器5.1 画出图5-1由与非门组成的SR 锁存器输出端Q 、Q′的电压波形,输入端S D ′、R D ′的电压波形如图中所示。
图5-1解:波形图如图5-2所示。
图5-25.2 画出图5-3由或非门组成的SR 锁存器输出端Q 、Q′的电压波形,输入端S D 、R D 的电压波形如图中所示。
图5-3解:波形图如图5-4所示。
图5-45.3 试分析图5-5所示电路的逻辑功能,列出真值表,写出逻辑函数式。
图5-5解:当CLK=0时,S、R的值不能加到或非门,此时Q的状态保持不变。
当CLK=1时,Q的状态随SR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真值表如表5-1所示。
表5-1卡诺图如图5-6所示。
图5-6化简得n1+=+Q S R'QSR=。
5.4 图5-7所示为一个防抖动输出的开关电路。
当拨动开关S时,由于开关触点接通瞬间发生振颤,S D′和R D′的电压波形如图中所示,试画出Q、Q′端对应的电压波形。
图5-7解:Q 、Q′端对应的电压波形如图5-8所示。
图5-85.5 在图5-9所示电路中,若CLK 、S 、R的电压波形如图中所示,试画出Q 和Q′端与之对应的电压波形。
假定触发器的初始状态为Q =0。
图5-9解:当CLK =0时,SR 的值不能加到或非门,此时Q 的状态保持不变。
当CLK =1时,成为与非门组成的SR 触发器。
Q 和Q′端对应的电压波形如图5-10所示。
图5-105.6 若将电平触发SR 触发器的Q 与R 、Q′与S 相连,如图5-11所示,试画出在CLK 信号作用下Q 和Q′端的电压波形。
已知CLK 信号的宽度t W =4t pd 。
t pd 为门电路的平均传输延迟时间,假定t pd ≈t PHL≈t PLH 。
设触发器的初始状态为Q =0。
图5-11解:当CLK =0时,触发器输出保持不变;当CLK =1时,输出随SR 触发器变化。
脉冲的上升沿到来时,S =1,经过G 1门和G 3门的时延,Q 被置1;同时,经过G 2门的时延,G 2门输出为1。
(完整版)触发器教案第9章触发器【课题】9.1 概述【教学⽬的】了解触发器的特点和分类。
【教学重点】1.触发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
2.触发器的分类。
【教学难点】触发器的不同触发⽅式。
【教学⽅法】讲授法【参考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简要叙述组合逻辑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新授内容1.触发器的基本特点(1)触发器由门电路构成,它有⼀个或多个输⼊端,有两个互补输出端。
(2)触发器有两个稳定状态,在外加信号的触发下,可以从⼀个稳态翻转为另⼀稳态。
(3)触发器的输出状态,不仅与当前的输⼊信号有关,还与电路原来的状态有关。
2.触发器的控制信号(1)置位、复位信号。
(2)时钟脉冲信号CP。
(3)外部激励信号。
3.触发器的种类(1)根据有⽆时钟脉冲触发可分为两类:⽆时钟触发器与时钟控制触发器。
(2)根据电路结构不同可分为3类:同步RS触发器、主从触发器和边沿触发器。
(3)根据逻辑功能不同可分为5类: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T触发器和T 触发器。
三、课堂⼩结1.触发器的基本特点。
2.触发器的控制信号。
3.触发器的种类。
四、课堂思考什么是触发器?它和门电路有什么区别?五、课后练习P198 想⼀想2。
【课题】9.2 RS触发器【教学⽬的】掌握RS触发器的电路结构、⼯作原理及逻辑功能。
【教学重点】1.基本RS触发器的电路组成。
2.基本RS触发器的逻辑符号、真值表、逻辑功能。
3.同步RS触发器的特点、时钟脉冲的作⽤。
4.同步RS触发器的逻辑符号、真值表、逻辑功能。
5.会绘制RS触发器的波形图。
【教学难点】根据输⼊信号波形绘制RS触发器的波形图。
【教学⽅法】讲授法【参考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提问与、或、⾮基本门电路的逻辑功能。
⼆、新授内容9.2.1 基本RS触发器1. 电路结构及逻辑符号2. 逻辑功能3.波形分析(举例分析)4. 基本RS触发器的主要特点5. 集成RS触发器9.2.2 同步RS触发器1.电路结构和逻辑符号2.逻辑功能3.波形分析(举例分析)4. 同步RS触发器的主要特点三、课堂⼩结1.基本RS触发器2.同步RS触发器四、课堂思考基本RS触发器有何逻辑功能?哪种情况应当避免?五、课后练习1. P202 思考与练习题:2、3。
数字电路习题答案(第一、二次实验)实验一:1. 在示波器处于“内触发”、“常态”扫描方式时,若改变电压灵敏度(V/div),特别是降低它,则可能会使信号波形消失。
问若是“外触发”,是否也会影响信号波形的显示呢?解:这道题主要从以下几种情况来分析:A.示波器是“内触发”,而误打到“外触发”的情况下,如果是“自动”扫描方式,示波器有波形显示,但是不会稳定;如果是“常态”扫描方式,示波器没有波形显示;B.示波器确实是“外触发”,则要求外触发信号与被测信号的频率和相位都相关,这时波形才有可能稳定。
C.示波器在“外触发”工作时,若改变电压灵敏度,会影响波形的显示。
当扫描方式为“常态”时,如果降低它,可能会使波形消失,原因是降低了电压灵敏度的同时也降低了触发信号的电平,当触发电平降低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足以使触发器工作,触发器不工作,扫描发生器也就不能工作产生扫描电压,波形就消失了。
2. 实验内容3中,如何用示波器观察CH1+CH2的波形?解:要观察CH1+CH2的波形,只要使示波器的显示方式处于“叠加”,同时保证CH1和CH2的电压灵敏度保持一致就可以了。
3. 简述用示波器测量TTL高、低电平的步骤。
解:将函数发生器输出TTL波形(f=1kHz)接到示波器一个通道上;示波器扫描方式打“AUTO”;电压灵敏度选择旋钮和时基因数选择旋钮处于适当的位置(比如1V/div和0.2ms/div);微调旋钮都处于“校准”位置;把输入耦合方式打到“GND”,确定零电平线的位置,再打到“DC”,读出高低电平值。
4. 对于方波和三角波,交流毫伏表的指示值是否它们的有效值?如何根据交流毫伏表的指示值求得方波或三角波的有效值?解:对于方波和三角波,交流毫伏表的指示值不是他们的有效值。
先由指示值除以1.11得到它们的平均值,然后根据平均值和有效值的关系求到有效值。
U方=U平,U三=1.15U平。
实验二1. 由实验结果总结以上各门电路的逻辑关系,画出真值表、逻辑图,写出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