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服务规范
- 格式:pptx
- 大小:113.26 KB
- 文档页数:7
重度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23年版)前言《重度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23年版)》是为了规范我国重度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全面提高服务效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而制定的。
精神障碍患者精神障碍概述精神障碍是指由于一系列客观、主观原因,引起大脑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出行为、情感、认知、感知、心境等方面的异常。
常见的包括:精神疾病、药物依赖、精神发育障碍等。
诊断标准和分类根据国际上通行的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和《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诊断标准和分类规定,对精神障碍进行诊断。
精神障碍患者对生活影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常常伴有适应能力下降、自我照顾能力减弱,生活自理困难等问题,而且常常有着高发作性和易复发性。
管理治疗管理治疗原则采用系统、综合性的管理治疗策略,以促进患者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时应考虑到社会因素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管理治疗方案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社会康复等。
监护与干预管理治疗过程中,需要建立在对患者需求基础上的全天候、系列化、多元化的监护与干预服务体系。
治疗机构特殊条件与设施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病区、病房和医疗设备,并加强患者教育和心理干预,充分做好相关防控工作。
治疗流程和配套服务治疗机构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患者,制定相应治疗流程和配套服务,特别是高度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康复进程。
结束语《重度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23年版)》旨在提高我国重度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保障精神障碍患者健康和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重性精神病管理规范重性精神病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等。
加强重性精神病的管理,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康复、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重性精神病管理的规范要点:一、患者筛查与诊断1、建立社区监测网络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村医生等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建立重性精神病监测网络。
通过定期走访、居民反馈等方式,及时发现疑似患者。
2、全面评估与诊断对于疑似患者,由专业精神科医生进行全面的精神检查、病史采集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诊断过程应严格遵循相关的诊断标准和规范。
二、患者登记与建档1、信息登记对确诊的重性精神病患者,要详细登记其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状况、疾病诊断、治疗情况等。
2、建立健康档案为每位患者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包括病历、检查报告、治疗方案等,并定期更新。
三、治疗与康复1、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应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措施。
2、药物治疗管理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定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心理治疗与康复训练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开展康复训练,如社交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训练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随访管理1、定期随访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治疗效果、药物依从性等情况。
2、病情评估在随访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和管理方案。
3、应急处置对于病情不稳定或出现紧急情况的患者,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如送医治疗、危机干预等。
五、家庭支持与健康教育1、家庭支持向患者家属提供疾病知识培训和心理支持,指导家属正确照顾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健康教育开展针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二、服务内容(一)患者信息管理在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二)随访评估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和评估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三)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社会功能情况、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
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2周内了解其治疗情况。
对于未能住院或转诊的患者,联系精神专科医师进行相应处置,并在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
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2周时随访,若处理后病情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未达到稳定者,应请精神专科医师进行技术指导,1个月时随访。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中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二、服务内容(一)患者信息管理在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二)随访评估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 4 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和评估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用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 6 级。
0 级:无符合以下1-5 级中的任何行为。
1 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 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 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 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 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三)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社会功能状况、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3~5 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
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2 周内了解其治疗情况。
对于未能住院或转诊的患者,联系精神专科医师进行相应处臵,并在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 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1~2 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2 周时随访,若处理后病情趋于稳定者,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 个月时随访;未达到稳定者,应请精神专科医师进行技术指导,1 个月时随访。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二、服务内容(一)患者信息管理在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二)随访评估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和评估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三)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社会功能情况、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
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2周内了解其治疗情况。
对于未能住院或转诊的患者,联系精神专科医师进行相应处置,并在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
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2周时随访,若处理后病情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未达到稳定者,应请精神专科医师进行技术指导,1个月时随访。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前言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而严重精神障碍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状况,需要进行专门的管理和治疗。
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服务,需要有一套规范的标准,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照顾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的主要内容。
规范的目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的主要目的在于:1.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治疗和照顾服务。
2.统一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标准,避免因地区、人员和资金等因素造成的不同服务质量。
3.促进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4.保障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和利益,加强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和融合。
规范的基本内容服务目标•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
•促进患者康复、重返社会。
•防止和减少患者自杀、攻击等危险行为。
•提供员工的患者管理和心理治疗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服务人员要求和服务标准•服务人员应具有严格的职业道德和行业标准。
•服务人员应定期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临床处理方法和医疗技术。
•服务人员需要与患者建立信任和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服务人员对患者应保持尊重和保密,不得将任何患者信息泄露给外部人员。
•服务人员应及时、恰当地照顾患者需要,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负责。
患者监护和康复计划制定•患者应提供严密的监护措施,以保证患者运动不受影响,同时能够避免患者对他人造成伤害。
•康复计划应定期评估和更新,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相结合。
•患者治疗过程需要有完整的记录,包括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治疗效果、用药情况、紧急事件等。
组织管理•组织立法和配套政策制定,统一标准,规范组织管理、人员配置等。
•配套管理制度、监管措施和监督机制,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进行评估和监考,定期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
•建立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服务的网络平台,推动组织之间的交流互动和信息共享。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必须得到专业的治疗和照顾服务,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二、服务内容(一)患者信息管理在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二)随访评估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 4 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和评估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 6 级0 级:无符合以下1~5 级中的任何行为。
1 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 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 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 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 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三)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社会功能情况、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 病情不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3~5 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
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2周内了解其治疗情况。
对于未能住院或转诊的患者,联系精神专科医师进行相应处置,并在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 2 周内随访。
2. 病情基本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1~2 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