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服务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676.00 KB
- 文档页数:5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国家卫生计生委2017年3月前言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普遍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1—2016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25元提高至45元,先后增加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和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为进一步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基础上,组织专家对规范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形成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以下简称《规范》).《规范》包括12项内容,即: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包括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在各服务规范中,分别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内容、流程、要求、工作指标及服务记录表等作出了规定。
《规范》中针对个体的相关服务记录表应纳入居民健康档案统一管理,工作指标标准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规范》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免费、自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参考依据,也可作为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的依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接受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计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相关业务指导。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规范》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不断调整,国家卫生计生委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规范》进行修订。
附件1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用表(表1-14)表1 精神行为异常识别清单指导语:为促进公众健康,我们需要了解您身边的人(居委会的居民,村里的人,家中的人)是否曾经出现以下情况,不论何时有过,现在好没好,都请您回答我们的提问。
我们保证对您提供的信息保密,谢谢您的帮助。
现在请问您,有没有人发生过以下情况:1.曾在精神科住院治疗。
有没有2.因精神异常而被家人关锁。
有没有3.无故冲动,伤人、毁物,或无故离家出走。
有没有4.行为举止古怪,在公共场合蓬头垢面或赤身露体。
有没有5.经常无故自语自笑,或说一些不合常理的话。
有没有6.变得疑心大,认为周围人都针对他或者迫害他。
有没有7.变得过分兴奋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爱惹事、到处乱跑等。
有没有8.变得冷漠、孤僻、懒散,无法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
有没有9.有过自杀行为或企图。
有没有填表说明:1.本清单用于精神障碍患者发现工作,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对知情人调查提问时填写,或用于精神障碍相关知识的大众健康教育。
2.调查提问时逐条向知情人解释清楚,使知情人真正了解问题的含义。
3.每个问题答“有”或“没有”。
4.当知情人回答有人符合清单中的一种情况时,应当进一步了解该人的姓名、性别、住址等情况,填写《精神行为异常线索调查复核登记表》。
填表机构名称:填表人:填表时间:年月日表2 精神行为异常线索调查复核登记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填表说明:1.本表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填写(1)至(8)项后,报县级精防机构。
2.精神科执业医师对确定严重精神障碍诊断的,在第(9)项“诊断”栏中填写疾病名称;对不能确定诊断的,在“诊断”栏中填写“待核查”;对排除诊断的,在“诊断”栏中填写“排除”,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在第(10)项签名。
3.不能确定诊断的,请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检查诊断,在第(11)项“诊断复核”栏中填写疾病名称,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在第(12)项签名。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中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二、服务内容(一)患者信息管理在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二)随访评估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与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与评估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用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就是公共场合。
(三)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社会功能状况、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以及患者就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
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2周内了解其治疗情况。
对于未能住院或转诊的患者,联系精神专科医师进行相应处置,并在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就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就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与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2周时随访,若处理后病情趋于稳定者,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未达到稳定者,应请精神专科医师进行技术指导,1个月时随访。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正文:----------------------------------------------------------------------------------------------------------------------------------------------------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毕府发〔2017〕19号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深化平安毕节建设,提高综合服务管理能力水平,确保实现摸底排查无遗漏、救治救助全覆盖、服务管控全方位、肇事肇祸零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及《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精神卫生工作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黔府办函〔2017〕14号)等相关规定,结合“法治毕节”创建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大党建为统领,以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为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做实做细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根据“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应收尽收、应补尽补”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以“全面排查、摸清底数”为突破口,以“加强救治救助、强化服务管控”为着力点,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措施,健全完善摸底排查、监测预警、分析研判、救治救助、动态管控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全市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为全市决战贫困、同步小康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和内容(一)工作目标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新机制。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精神障碍患者摸排、登记、医治、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及时开展精神障碍患者风险等级评估,准确掌握精神障碍患者现状与活动轨迹,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应治尽治、应管尽管,从根本上杜绝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
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郴州市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7.12.19•【字号】郴政办发〔2017〕61号•【施行日期】2017.12.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精神卫生正文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郴州市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郴政办发〔2017〕6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中省驻郴各单位:《郴州市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实施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12月19日郴州市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综治办等部门<关于加强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3〕68号)、《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为民办实事实施意见>的通知》(湘办发〔2014〕6号)精神,切实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服务和管理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是指患有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和严重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病情不稳定,经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评估为有暴力倾向等表现、达到3-5级高风险行为的患者,或经鉴定确认为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况并有下列行为之一精神障碍患者:(一)实施杀人、放火、爆炸、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行为的;(二)实施伤人毁物、寻衅滋事等严重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三)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他人或自身安全,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
第二章组织保障第三条成立郴州市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卫生计生工作的副市长、分管公安工作的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综治、公安、卫生计生、财政、民政、残联、人社等(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
精神服务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精神服务管理,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提高服务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类精神服务机构和精神服务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精神医院、心理咨询机构、康复中心等。
第三条精神服务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范、人文、尊重的原则,保护服务对象的人身权益和隐私权。
第四条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精神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保障精神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精神服务机构管理第五条精神服务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医疗资质和从业资质,依法取得相关执业许可。
第六条精神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包括组织架构、服务流程、规范操作等。
第七条精神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服务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服务对象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第八条精神服务机构应当建立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
第九条精神服务机构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和合格的专业人员,包括精神医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提供全面的精神服务。
第十条精神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服务场所的安全和卫生。
第三章精神服务人员管理第十一条精神服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医疗资质和专业技能,并依法取得相关从业资格证书。
第十二条精神服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和伦理准则,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和隐私。
第十三条精神服务人员应当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参加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服务技能。
第十四条精神服务人员应当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和利益。
第四章精神服务对象权益保障第十五条精神服务机构和精神服务人员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和选择,不得强制安排治疗或咨询。
第十六条精神服务机构和精神服务人员应当建立健全的投诉和申诉机制,接受服务对象的投诉和建议,及时处理并反馈结果。
第十七条精神服务机构和精神服务人员应当依法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不得泄露或滥用。
第十八条精神服务机构和精神服务人员应当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舒适、良好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二、服务内容(一)患者信息管理在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二)随访评估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和评估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三)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社会功能情况、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
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2周内了解其治疗情况。
对于未能住院或转诊的患者,联系精神专科医师进行相应处置,并在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
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2周时随访,若处理后病情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未达到稳定者,应请精神专科医师进行技术指导,1个月时随访。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二、服务内容(一)患者信息管理在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二)随访评估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和评估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三)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社会功能情况、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
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2周内了解其治疗情况。
对于未能住院或转诊的患者,联系精神专科医师进行相应处置,并在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
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
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2周时随访,若处理后病情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未达到稳定者,应请精神专科医师进行技术指导,1个月时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