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背逆行岛状皮瓣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45.25 MB
- 文档页数:11
拇指尺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摘要目的:应用拇指尺背侧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食指远端软组织缺损。
方法:根据拇指尺背侧动脉的解剖特点,以此动脉为蒂在拇指尺背侧掌指关节处设计皮瓣逆行翻转后修复拇指、食指远端软组织缺损23例,其中拇指19例,食指4例。
结果:术后23例均得到1~3个月随访,皮瓣全部成活。
修复后的指端外观良好,质地耐磨,无明显不适。
供区无明显并发症。
结论:该皮瓣血管解剖恒定,成活率高,切取后不损伤手指主要血管神经,修复的手指外观满意,操作简单,在基层医院容易开展。
此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是最佳适应证,亦可用于食指及其他手指的远端软组织缺损。
关键词皮瓣尺背侧动脉指端缺损修复随着械化程度增高,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在骨科临床上越来越多见。
2002年10月~2011年10月应用此技术治疗拇指、食指远端缺损患者2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14~53岁,平36.5岁。
致伤原因:刨床伤9例;电锯伤5例;压砸伤5例;铡草机绞伤3例;刀砍伤1例。
拇指伤19例,食指伤4例。
受伤6~8小时内就诊14例;8~12小时内就诊5例;12小时后就诊的4例。
12小时内就诊的均急诊手术,12小时后就诊的经创面清洁换药,待创面新鲜后择期手术,伤后至修复时间3~14天。
除刨床伤9例外,所有病例均为指端缺损骨外露,刨床伤9例均为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或指尖部软组织斜行手术方法:采用臂丛麻醉,不驱血上止血带,常规消毒术区皮肤并铺无菌巾单。
创面再次清创,修剪创缘以便设计皮瓣大小及有利皮瓣缝合。
设计皮瓣:以拇指指间关节背侧中点尺侧旁开1cm与掌指关节背侧中点尺侧旁开14cm的连线,为血管蒂走行线,于第一掌指关节尺侧皮肤区设计所需皮瓣的大小及形态,所设计的皮瓣一般应较实际创面大1~15cm。
皮瓣蒂旋转点设计不能超过两个动脉弓,一个动脉弓距甲根07cm,另一个动脉弓距甲根23cm。
手背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组织缺损手指背皮肤缺损伴肌腱、骨外露在临床上比较常见,采用邻近组织带蒂转移修复是比较优化的选择。
掌背部皮瓣因质地好、厚薄适中、操作简便、血供可靠,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从2007年3月~2012年3月,笔者应用手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8~57岁,平均37.5岁。
致伤原因:机器损伤7例,钝挫伤5例,锐器切割伤3例。
创面情况: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或挫伤严重坏死,均有肌腱或骨外露,肌腱损伤者5例。
创面范围:2.5cm×1.5cm~4.5cm×3.0cm。
1.2手术方法:皮瓣设计以掌骨为轴心线,蒂旋转点位于相邻掌骨头髁连线的中点。
根据手指背创面面积及形状设计皮瓣,皮瓣面积比创面面积放大15%左右,皮瓣蒂长度为旋转点至受区近侧缘长度再加0.5cm。
手术在臂丛麻醉,气压止血带下操作,创面清创,肌腱损伤者给予修复肌腱。
先在皮瓣近侧切口达深筋膜下,在腱周组织表面掀起皮瓣,切开皮瓣远侧缘至创面近侧缘间皮肤,在真皮层向两侧分离,分离筋膜蒂,保留筋膜蒂宽约1.0cm。
分离至旋转点处将皮瓣逆转约180°后覆盖创面。
无张力,缝合皮瓣与创缘。
切开之明隧道直接缝合。
本组皮瓣切取范围3.0cm×2.0cm~5.0cm×3.5cm。
本组12例供区宽度3.0cm,采用游离皮片植皮修复供区创面。
1.3术后处理:术后保暖护架烤灯应用1周,常规扩容、解痉、抗凝治疗1周。
宽松包扎,防止皮瓣受压,尤其皮瓣蒂反折部避免受压。
术后2周拆线,手指运动训练。
肌腱损伤者石膏固定3周,去除外固定功能练习。
2 结果术后2~3天3例出现皮瓣远端紫红,静脉回流障碍,出现张力水泡。
适当抬高患手,未予特殊处置,血运逐渐改善,表皮脱落愈合。
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
术后随访时间6~18个月。
指背筋膜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外伤性手指皮肤缺损,尤其是残端骨外露很常见,常伴有骨、关节、肌腱等深层组织损伤或外露,通常需皮瓣移位,甚至残端骨短缩,才能完成创面的覆盖。
2008 年5 月~ 2011 年10 月,我们应用带指背神经筋膜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22 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2 例,男18 例,女4 例;年龄18 ~ 50岁,平均28 岁。
手指近中节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2cm×1.5cm ~2.5cm×2.0cm, 末节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0cm×1.5cm ~1.2cm×2.0cm,为切割伤、压砸伤、机器致伤,同时伴有肌腱或骨外露。
1.2 手术方法采用臂丛或指神经阻滞麻醉,上臂上气囊止血带。
(1)带指背神经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设计:根据创面情况在伤指近节指背或中节指背设计四边大于创面0.1 c m 的皮瓣。
首先确定皮瓣的蒂部,以指间关节掌横纹与侧中线的交点处为血管蒂旋转点,以指动脉背侧远端穿支为蒂的指神经背侧支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宽0.5c m 的筋膜蒂为血管蒂,长度为1.0cm ~ 1.2cm。
轴线为以原点向近端引出与指侧方中线成30°~ 40°角的射线,指间关节背侧支及其周围宽0.5c m 的筋膜蒂为血管蒂,长度为1.0cm ~ 1.2cm。
示、中指损伤皮瓣设计于手指的尺侧,环、小指设计于桡侧,但均以损伤程度较轻的一侧为先。
指动脉背侧远端穿支为蒂的指神经背侧支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范围:近端可达掌骨头远端,远端可达远侧指间关节近端,两侧均不能超过手指侧中线。
创缘的近端与旋转点之间的距离即为血管蒂的长度;(2)皮瓣切取:按设计线于近端切开,在伸肌腱膜浅面游离,保留薄层腱膜,将皮瓣与深部组织缝合一针,按此层面切开皮瓣四周并游离,边切取边缝合固定数针以防止皮瓣与基底营养血管分离。
掌背皮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摘要】目的介绍应用掌背皮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5指近中节皮肤缺损的方法。
方法对26例2~5指缺损的患者,应用掌背皮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对手指皮肤缺损进行修复,其中第2掌背皮动脉皮瓣16例,第3、4掌背皮动脉皮瓣各5例。
皮肤缺损面积为1.5cm×2.0cm~2.5cm×4.0cm。
结果2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创面Ⅰ期愈合。
术后随访5~13个月,手指外形、功能满意,皮瓣质地、色泽与正常指相近,皮瓣不臃肿,两点辨别觉为8~11mm。
结论掌背皮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操作方便,易切取,损伤小,不牺牲主干动脉,患者容易接受,皮瓣供区靠近创面,可同时修复多指皮肤缺损,术后皮瓣外形满意,是修复2~5指皮肤缺损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Abstract】ObjectiveTo introduce the procedure of repairing thumb pulp defect by dorsal thumb neurocutaneous flap transfer. Methods Dorsal thumb neurocutaneous flap was applied in 16 cases of pulp defect of the thumb.In 16 case the flap was based on radial dorsal cutaneous branch of the thumb while in the other 5 cases the flap was based on the ulnar dorsal cutaneous branch.The size of the flaps ranged from 1.5 cm×2.0 cm to 2.5 cm×4.0 cm.The dorsal coetaneous nerve was coasted with the digital nerve.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5 to 13 months. All 16 flaps survived with primary healing of the donor site. Th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of the thumb was satisfactory.The flaps were not bulky, but with near normal color and texture. 2-PD recovered to 8-11 mm. Conclusion Dorsal thumb neurocutaneous flap is an optimal flap for coverage of defects of the thumb pulp. The donor site is close to the defect. Operation is relatively easy both on the surgeon and the patient. The flap has good appearance and is sensate.【Key words】the coetaneous dorsal metacarpal artery ; Surgical flaps;Skin defect第2~5指近、中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在手外伤中比较常见,手背部皮肤质地好,厚薄适中,有一定的伸缩性,并有掌背神经、伸肌键、掌骨等可做多种组织移植,因而,掌背皮动脉皮瓣及其复合组织瓣是一种修复手指多种组织缺损的理想手术方法[1]。
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瓣修复指背缺损的病例观察摘要目的:应用手部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手指指背软组织缺损。
方法:采用手部第二、三、四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示、中、环、小指,共3种27块,修复指背皮肤缺损27例。
皮瓣切取的最大面积达5.6cm×4cm。
结果:27例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
结论:此类皮瓣血运可靠,创伤相对较小,操作相对简单。
尤其适用于一期修复伴有伸指肌腱缺损的指背创面。
关键词掌背动脉岛状瓣指背缺损资料与方法2006年11月~2007年10月收治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13~51岁,平均32岁。
修复部位:示指13例,中指9例,环指3例,小指2例;逆行岛状皮瓣类型:以第二掌背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14例,以第三掌背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9例,以第四掌背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4例。
皮瓣切取面积5.6×4cm~2.6cm×2.0cm。
供区16例行直接缝合,11例行游离植皮修复。
手术方法:术前做全身检查,排除内脏复合伤及其他较重疾患,臂丛麻醉成功后,抬高患肢,在不缺血情况下,自患者上臂上止血带不超过1小时。
①皮瓣设计:根据不同手指指背侧软组织缺损的形状及大小,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皮瓣。
示指背侧软组织缺损用第二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中、环、小指背侧软组织缺损分别用第二、三、四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
②皮瓣切取:首先自皮瓣近端切口内解剖出相对应的掌背动脉后,即行皮瓣内侧或外侧切口并掀起皮瓣,便可清晰看到相应掌背动脉在皮瓣内的走行,切取皮瓣的解剖层次在伸指肌腱与骨间背侧肌之间,切开皮瓣的另一侧皮肤,自骨间背侧肌肌筋膜深层向中间会师,游离皮瓣,在切开皮瓣的远端蒂部皮肤时注意,仅小心切开皮肤全层,避免伤及滋养血管,同时用3个0丝线简单缝合肌筋膜和皮瓣皮肤,保证使滋养血管不与皮瓣分离。
必要时需暂行伸指肌腱切断、抽出,切取皮瓣后再行肌腱吻合。
需要时可以同时切取示、环指固有伸肌腱一期修复伴有伸指肌腱的缺损。
拇指桡背侧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骨科在线手机版拇指末节皮肤缺损在手外伤中较常见,多伴有指骨、肌腱外露,由于其功能重要对其修复从外观、质地、感觉的要求较高[1]。
传统方法多采用推进皮瓣、邻指皮瓣、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或残端修整等。
2009年8月~2012年7月,我们应用拇指桡背侧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28例,术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21例,女7例。
年龄16岁~53岁,平均为34岁。
致伤原因:碾压伤14例,电锯伤8例,皮带绞伤6例。
受伤上肢:左17例,右11例。
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cm×1.0cm~5.0cm×3.5cm。
均伴有骨或肌腱外露。
1.2手术方法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臂气囊止血带止血,并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每隔1h松止血带10min。
受区处理:按急诊手术处理,刷洗创缘,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碘伏消毒,创面彻底清创,0.05%洗必泰溶液浸泡创面5分钟,生理盐水冲洗,止血。
手术步骤:测量拇指末节皮肤缺损面积,根据皮肤缺损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在第一掌骨头的桡侧设计皮瓣,以拇指腕掌关节的桡侧与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的连线为轴心线,以拇指近节中段桡侧为旋转点,旋转点与拇指皮肤缺损创面之间的距离为蒂部长度,创面与皮瓣间成锯齿切口。
沿设计线切取皮瓣,达伸肌腱膜的浅面,蒂部带宽约1.0cm 筋膜蒂,将拇指桡侧指背神经及其营养血管、指背静脉包含在皮瓣的血管蒂内。
将皮瓣沿拇短伸肌腱桡侧缘自深筋膜层向远端掀起,游离至拇指近节指骨颈水平处,注意不要剥离过多,以免损伤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的血管交通吻合,形成岛状皮瓣[2]。
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待皮瓣红润、血供恢复后,切开旋转点至皮肤缺损创面皮肤形成皮下隧道,将皮瓣转移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创面,分离供区皮肤后直接拉拢缝合。
如供区不能直接拉拢缝合,取上臂远端内侧皮片植皮。
1.3术后处理抬高患肢,常规应用解痉、抗炎药物,若皮瓣肿胀张力大、静脉回流障碍,可拆除部分缝线以改善血循环。
指外伤致指端组织缺损,尤其是甲床部分保留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保留手术长度,尤其是保留了患者掐、捻、摁、扣等动作,对患者日后进行生产、生活劳作有重要意义。
结合我国目前基层卫生医疗单位及技术、设备实力进行显微外科操作困难重重。
但以同指指掌侧固有动脉远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手指端缺损是一种实用且简单、有效的方法。
因为该皮瓣的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特点,蒂部的处理是该术式的关键点之一。
在处理几乎180°旋转的蒂部覆盖的策略上,以前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皮瓣切取时蒂部保留小三角形皮片;(2)蒂部游离植皮;(3)蒂部减张缝合甚至局部直接裸露;(4)切取蒂部时尽量缩窄蒂部宽度。
但以上各种方法均有不足,分别是:(1)只是使手指远节隧道区宽松,没有解决蒂部旋转点无张力覆盖缝合的问题[5];(2)移植皮片张力难以把握,张力太大造成蒂部卡压影响皮瓣血液循环,张力太小造成移植皮片难以成活;(3)蒂部筋膜组织裸露于外界环境,极容易造成蒂部血栓形成[6];(4)蒂部保留过窄,造成皮瓣静脉回流受阻。
他们均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皮瓣坏死。
谢仁国[7]等设计临指桥式带血管蒂皮瓣修复手指端缺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血管蒂旋转的窘境,但存在破坏相邻正常手指,且需要后期断蒂手术的不足。
我科采用的新型皮瓣切取方法及蒂部皮肤缝合方法,一方面充分利于了手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富裕的相对活动度较大的皮肤的特点,有效减压皮瓣蒂部皮肤的张力;另一方面同时扩充了隧道区及蒂部旋转点的有效容积,允许保留较宽(可宽至1cm)的蒂部筋膜组织。
侯春林[8]等强调指固有动脉远端蒂皮瓣要求至少保证动脉周围0.5cm宽度的筋膜蒂软组织,以确保皮瓣血液循环。
・临床实践・掌指背侧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同指皮肤缺损赵民1 邵新中2 田德虎2 王利民1 李延明1 孙绍斌1 张国鑫1 【摘 要】 目的 介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同指供区掌指背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月,应用掌指背侧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同指不同部位皮肤缺损32例36指,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9~46岁,平均27岁。
外伤32指,受伤时间1~4h,平均2.5h;肿瘤切除4指。
皮肤缺损位于手指近节6指,中节6指,末节24指;位于指掌侧20指,指背侧16指。
皮肤缺损范围2.0c m×1.0c m~3.0c m×1.2c m。
以掌骨头、近节或中节手指中点为旋转点,分别于掌、指背侧切取岛状筋膜蒂皮瓣,逆行移位修复36个同指皮肤缺损。
切取皮瓣范围2.5c m×1.0c m~3.5c m×1.5c m。
结果 32例36指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
皮瓣颜色红润、质地柔软、外形饱满,两点辨别觉6~10mm。
按国际手外科联合会的评定标准,手指运动功能优26指,良10指。
患指外形及功能均满意。
结论 掌指背侧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手术操作简便,不损伤指固有动脉及神经,血供可靠,可一期修复手指不同部位皮肤缺损。
【关键词】 指动脉背侧支 指背动脉网 逆行岛状皮瓣 皮肤缺损中图分类号:R658.2 R622.1 文献标识码:B 手指外伤或因肿瘤切除造成的皮肤缺损,常需要皮瓣修复。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推广及对手部皮肤血运的解剖研究进一步深入,临床上出现了多种新皮瓣,同时对旧皮瓣也做了很多改良,多注重应用掌指背侧皮肤,设计皮瓣[126]。
2004年1月~2006年1月,我科应用掌指背侧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同指不同部位皮肤缺损32例,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2例36指,男20例,女12例。
年龄19~46岁,平均27岁。
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切取指近侧缘侧方岛状皮瓣,以远侧指掌侧固有血管为蒂,逆行旋转,修复同指远端创面,若将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包含在皮瓣内,皮瓣旋转后与创面神经吻合,可使转移皮瓣恢复良好的感觉功能。
(1)皮瓣设计:以指固有动脉为轴血管设计皮瓣,原则上供区示指选择尺侧,小指选择桡侧,中环指选择尺侧、桡侧均可,皮瓣长不超过近指横纹,宽不超过指掌及指背的正中线,皮瓣旋转点视指端创伤情况,一般不超过远指间关节近缘平面。
(2)切取皮瓣与移植:先在皮瓣近缘切口,解剖到指血管神经束后再作指腹侧及背侧和远侧切口,在腱鞘浅面游离皮瓣,最后切开皮瓣远端,解剖指血管并与神经分离,在皮瓣近缘用血管夹阻断指固有动脉,松止血带观察皮瓣,如皮色红润,皮缘渗血良好,指动脉仍可见搏动,则切断结扎指血管近端,将皮瓣掀起解剖至皮瓣旋转点。
以旋转点为轴心,将皮瓣旋转,覆盖至创面,若皮瓣中包含指神经背侧支,应与受区残端指神经吻合,可恢复皮瓣感觉功能,供区用全厚皮片移植。
(3)注意事项:在皮瓣旋转时,应检查旋转后血管蒂有无受压、扭曲;一般皮瓣逆转角度在160°左右,设计时就应注意此角度,以免旋转后影响皮瓣血循环。
A.采用手指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创面时,应将指神经背侧支包含在皮瓣内,并与手指残端指神经缝合,以重建皮瓣感觉。
B.设计皮瓣时,旋转角以150°左右为好,过大或成直角,皮瓣易受压,影响血循环,此时应拆去皮瓣蒂部部分缝线减压,或加用生理盐水、肝素液擦拭皮缘,使其渗血,以避免皮瓣胀死,数天后,皮瓣缘或创基建立侧支循环,皮瓣可转红润而成活。
C.皮瓣通过隧道转移到受区,有时皮肤隧道过紧,皮瓣过厚大,为防止血管蒂受压、扭曲,不如用明道转移皮瓣。
D.为保护皮瓣内包含指掌侧固有神经的背侧分支,宜在指根部显露指血管神经束时,就小心寻找指固有神经的背侧分支,该分支较粗大,解剖部位恒定,找到后沿该分支向远背侧分离,确认其进入皮瓣区内,再切取皮瓣。
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背皮肤缺损 手指背皮肤缺损修复的理想皮瓣应该是带血管蒂、微小化、薄型化的皮瓣。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背皮肤缺损。
掌背部作为皮瓣的供区,用于修复手指背小面积皮肤缺损,自1990年国外学者maruyama 提出以掌背动脉为血管蒂的逆行手背皮瓣修复手指背创面之后,1991年国内学者路来金等[3] 对其作了进一步研究,使其成为修复手指和手掌小面积皮肤缺损的主要方法之一。
我们自1996年1月以来,参照maruyama报道的方法,采用带第2或第3掌背动脉的手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背皮肤缺损8例,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皮瓣的应用解剖 掌背动脉属知名小动脉[4] ,共有4条,第1掌背动脉由桡动脉发出,第2、3、4掌背动脉由掌深弓的近侧穿支与腕背动脉网的分支汇合发出,位于手背伸肌腱的深面,走行于各骨间背侧肌的浅面,至近节指骨底分成2条指背动脉,达各指近节毗邻缘背侧。
在第2、3掌骨间隙,食指伸肌腱斜行越过第2掌背动脉。
各掌背动脉长42~58mm,起点外径0.5~0.9mm,走行途中发出6~12条皮支,营养相应部位手背皮肤。
各掌背动脉末端,大约距指蹼缘15mm处与指掌侧总动脉或其分支之间有恒定的吻合支相连,该吻合支长10~12mm,外径0.5~0.8mm,有两条小静脉伴行。
各掌背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两条伴行静脉之间有众多的交通支相连,静脉在指蹼远端与指蹼静脉有吻合,并与指动脉的伴行静脉相连接,由于深静脉缺少瓣膜,皮瓣转移后静脉压增高致静脉扩张,可通过交通支做迷宫式逆流,故伴行静脉可作为皮瓣的回流静脉。
同时手背的皮下组织内有丰富的浅静脉,通过深浅静脉之间的交通支也有助于皮瓣静脉血的逆流。
基于掌背动脉与指掌侧总动脉存在吻合支这一解剖基础,设计以此吻合支为蒂的掌背逆行皮瓣。
2 手术方法 2.1 皮瓣设计以第2、3或第3、4掌骨间隙为皮瓣的轴心线,大约距指蹼缘15mm 处为掌背动脉吻合支连接指掌侧总动脉的位置,以此吻合支为皮瓣的旋转轴心点,根据受区的部位、缺损的面积和形状以及皮瓣轴心点距受区远端的距离,在相应的掌背动脉轴心线上设计皮瓣的大小和蒂部的长度。
掌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组织瓣在手外伤中的应用自2006年开展了应用掌背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组织瓣修复手指或指蹼皮肤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关节裸露或缺损的创面14例。
9例随访,手指功能及外观均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男性。
年龄28~58岁,平均年龄46岁。
碾压伤5例,绞窄伤1例,切割伤5例。
软组织缺损合并指骨骨折6例,肌腱缺损7例。
皮瓣最小l.5×2.0cm。
最大3.5x6.0cm。
1.2手术方法臂丛麻醉后,上臂扎气囊止血带。
彻底清创。
若有骨折或骨缺损,则先行克氏针内固定,并测量骨缺损长度。
按剖面大小、形状设计皮瓣。
在掌骨间隙近掌指关节处切开,牵开指伸肌腱显露掌背动、静脉血管柬,锐性分离血管蒂远端到指蹼缘1.5cm处为旋转点。
皮瓣在肌腱腱膜、掌骨骨膜层锐性切取。
若需携带肌腱、掌骨条可同时切取或凿取。
操作过程中发生血管痉挛时立即解痉。
组织瓣移位后,先将骨条嵌入骨缺损,缝合肌腱,稀疏缝合皮肤,勿使血管蒂受压。
供区皮肤可直接缝合或创面植皮。
石膏外固定2周后功能锻炼。
2结果26例经随访,成活皮瓣温度、质地、颜色均好。
有痛、温觉,冬季无冻伤发生。
皮瓣厚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变薄,外形美观。
移植肌腱和修复关节囊的手指活动略受限,大部分手指功能满意。
3讨论手背有4条掌背动脉,第1掌背动脉由桡动脉直接发出,第2~4掌背动脉由尺桡动脉在手背近端形成腕背动脉弓后分别发出,向远端走行距指蹼缘1.5cm 处,与掌指动脉有恒定的吻合支。
掌背动脉外径0.5~0.8mm,有2条伴行静脉。
结扎掌背动脉近端,通过掌背动脉远端与掌指动脉的吻合支供血形成逆行皮瓣。
皮瓣长度近端可达腕背横纹,宽可达血管轴心线两侧各2.5cm。
皮瓣可带肌腱、掌骨条形成复合组织瓣。
有学者报道,掌背动脉有8%缺如。
本组4例第4掌背动脉缺如而第3掌背动脉存在,术时应注意。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很多,选择修复方式时,不仅要考虑创面覆盖,还要兼顾手的功能与外观,因而对修复术的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