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园林发展、风格、特征与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18.50 MB
- 文档页数:2
东西方古典园林差异说明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园林;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
由于两地强烈文化差异,导致风格迥异的造园艺术。
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的东西方古典园林差异说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东西方古典园林差异一、对古典园林布局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方面:以法国为代表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
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二、对园林建筑的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设计只不过是把建筑设计那一套原则手法从室内搬到室外。
在西方园林中常以建筑为中心,而以庭园包围建筑,呈现典型的外向性格。
当然,建筑只是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使组成园林的各局部、各景点融合于统一的构图之中。
中国园林建筑没有建筑构图所特有的那种明确性和条理性。
而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则常赋予园林建筑以无限的变化。
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
再者,对于一般建筑类型来讲,建筑通常扮演构图的主要角色,建筑与山石、水池、花木巧妙地结合。
三、对水的运用在西方园林中,每处庭园都有水法的充分表现。
常设置水池、水阶梯、跌水、瀑布、壁泉、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与雕塑结合,或以喷水的图案花纹优美取胜,还在喷水技巧上作改进,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音响效果的水景。
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集中水面特点是: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绝大多数均呈不规则形式。
分散用水特点是: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了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给人深邃清幽的感觉。
东西方园林造景分析与比较(1)东西方园林的历史发展和特点东方园林(中国、日本园林),西方园林(欧洲国家法国、英国和俄罗斯),现代公园和绿地系统。
园林概论英文近似名为“garden、landscape、park、openspace”等,风景、景观、开敞空间、公园、庭园日语“造园”、韩国语叫做“造景”人类文明与城市发展的产物,是利用自然物质创造出来的人工户外环境,“第二自然”四个阶段园林的萌芽阶段原始时期,人与自然呈现亲和的关系,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产生园林农业的公社,种植场地,果木苗圃,接近园林的雏形发展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农业出现,自然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城市和集镇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形成了多种风格,共同的特点第一:园林绝大多数是为贵族阶层服务,是私有的第二:园林是封闭的,内向的第三:目的是追求景观美和精神寄托第四:园林主要有造园师、工匠和文人艺术家完成古典园林的概念:在一定地段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助以禽鸟养殖,形成一个一个追求景观美为主要目的的游憩、居住环境中国园林的来源囿、圃,garden或者Jardon(gen与eden组合)瑶池和悬圃,昆仑山、黄帝之宫伊甸园日本的净土宗传统园林,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伊斯兰风格的园林,天园、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园林的基本要素土地、水体、植物、建筑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形成不同风格的园林体系(古罗马、园林、文艺复兴、英国风景、伊斯兰、中国、日本),特征基本了解规那么式园林,园林总体的人工理性美,表现人为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文艺复兴时期园林风景式园林,体现自然的天然美,表现顺乎自然构成的倾向中国、日本园林、英式自然风景园公共园林阶段自然生态的失衡,居住环境恶化人与自然从早先的亲合关系转变为对立、敌对、排斥关系自然保护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奥姆斯特德,中央公园,“景观建筑学之父” ,美国城市公园运动,把乡村带入城市,建立公园绿地系统,城市园林化两大贡献其工作的两个内容:第一,通过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致力于自然资源保护,对大地景观加强维护和管理。
东西方园林的特点及差异一.东方园林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
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
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
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
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
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
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
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浅谈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摘要:对中西古典园林艺术进行欣赏,不仅能够从中感受到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而且能够从中反映出中西社会发展的历程。
本文主要分析对比中西古典园林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自然观的原因,对筑山、理水、植物和建筑四大造园要素对中西古典园林表现形式的差异进行详细描述。
目的在于希望人们能对中西古典园林文化有更加系统而全面的理解,同时借鉴西方园林艺术的有点,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文化整合。
逐步发展以自然、生态为主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园林,使我国的现代园林建设能够跟上时代步伐,更加健康地发展,为我国的园林建设事业寻找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并力求由此对世界园林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造园要素;分析比较前言: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已经奠定了其辉煌的历史地位。
而作为与“中华文明”相互独立对等的“西方文明”同样也拥有着世界三大园林之一的欧洲系统的古典园林。
欧洲系统的古典园林与东方古典园林在人类园林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二者在古典园林的建设方面有着相互借鉴的优势,也有着不可比拟的异处。
这个异处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后世园林的构建。
一、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共性特点1、对自然和生活向往的共性作为同样辉煌的人类文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二者在古典园林的建设上是有其共性的,这就是两者都是产生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同,都是文化的反射、宇宙的现象、人们向往的仙境乐园,都是提供人们游乐玩赏的艺术空间,都是对理想生活向往的物质实体表现,都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自然王国。
2、物质构建角度的共性东方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二者在建筑上是有很多的共性的。
同时从物质性的构建要素角度来讲,二者都是由四大造园要素做组成的:筑山、理水、植物和建筑。
通过这四大造园要素的综合,来贯穿园林的始终。
(1)筑山东方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二者在构建上都使用了筑山这一重要要素,但是筑山的使用角度不同。
中西方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异同中国景观设计的特点:1、北方类型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白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
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
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
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2、江南类型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
因上述条件,其特点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
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3、岭南类型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
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等。
4. 除三大主题风格外,还有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一些共有的设计理念有着自己的处理手段;而且融合了自己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后,也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
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3、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4、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5、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6、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7、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西方景观设计的特点:法国现代园林风格17世纪,园林史上出现了一位开创法国乃至欧洲造园新风的杰出人物——勒·诺特(AndreLeNotre1613-1700),法国园林即由他开创。
勒·诺特的造园保留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庄园的一些要素,又以一种更开朗、华丽、宏伟、对称的方式在法国重新组合,创造了一种更显高贵的园林,追求整个园林宁静开阔,统一中又富有变化,富丽堂皇、雄伟壮观的景观效果。
法国现代园林风格最初体现是在1925年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人们看到了一些具有现代特征的园林,代表作为建筑师斯蒂文斯设计的用十字形截面的支柱和巨大抽象的混凝土块的组合铸就的四棵一模一样的红色的“树”,以及由古埃及瑞克安设计的“光与水的花园”(GardenofWaterandLight)。
西方园林和东方园林汇报人:日期:•引言•西方园林特点•东方园林特点目录•西方园林与东方园林比较•西方园林与东方园林的融合与发展01引言西方园林与东方园林的对比研究东西方文化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园林艺术的共性与差异主题介绍园林概述园林的定义与功能园林的历史发展02西方园林特点西方园林通常采用规则式布局,以轴线、对称和几何图形为基础,营造出严谨、秩序和理性的氛围。
规则式布局西方园林注重景观的层次感,通过地形、植物、建筑、水体等元素的组合,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感和深度感。
景观层次西方园林通常有一个或多个景观焦点,如喷泉、雕塑、建筑等,这些焦点成为整个园林的视觉中心,引导游人的视线。
景观焦点布局特点植物配置特点植物种类丰富西方园林中使用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包括各种花卉、灌木、乔木等,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搭配,营造出多样化的植物景观。
植物色彩搭配西方园林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通过不同颜色的植物组合,营造出丰富的色彩效果,如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等。
植物修剪造型西方园林中的植物通常经过修剪和造型,以形成规则的几何形状或抽象的图案,与整个园林的规则式布局相呼应。
水景与周围环境融合西方园林中的水景通常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如将水景与建筑、山石、植物等元素相结合,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水景的光影效果西方园林中的水景还注重光影效果,通过水的反射和折射,营造出丰富的光影变化,为整个园林增添了神秘感和浪漫气息。
水景形式多样西方园林中的水景形式多样,包括池塘、溪流、喷泉、瀑布等,通过不同的组合和设计,营造出多样化的水景效果。
水景设计特点03东方园林特点东方园林多采用自然布局,模仿自然山水,注重地形、水体、植物等自然元素的运用。
自然布局空间层次曲径通幽东方园林注重空间层次的营造,通过建筑、山石、植物等元素的组合,形成深邃、多层次的空间感。
东方园林中的道路多采用曲线,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变化,同时营造出一种幽静、雅致的气氛。
030201布局特点寓意象征东方园林中的植物常被赋予寓意和象征意义,如松、竹、梅象征坚韧不拔、高洁清雅,荷花象征纯洁、高尚等。
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知识的发展而变化的。
而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的差异,所以中西方在园林风格上也产生了差异,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一“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法则,一直被中国造园家们奉为圭臬。
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均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
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均显得自然和谐,丝毫没有人工穿凿之感,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
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
园林中所有的景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园中虽有许多自然物,但自然的气韵已不存在。
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园中的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连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呈现出几何形状,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二不同的建筑美学风格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使古建筑在西方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来制造不同的建筑物,展现不同的信仰。
西方的石头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建得又高又大。
同时巧妙的建筑屋顶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
但是,如何将高密度石拱顶引擎,如仓库架构是它的位置,所以是一个直线上升的支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曼干栏,也可以说是西方建筑地基基础支柱。
发展支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建筑屋顶,如果西方建筑的支柱是“基本词汇”,那么建筑物的屋顶是西方“基本句型。
中西方造园变迁的特点和差异东方以中国为代表,中国的山水园林是同一社会文化源流下发展成熟的产物。
虽然在两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内经历了数次朝代更替, 但仍是在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内独自发展。
中国文人的写意山水不求形似, 但求意境。
尤其是造园家多由画家来担任,山水画往往成为园林模造的范本, 而画论著作也成为园林构图原理的重要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儒家、道家和佛教。
特别是禅宗的思想观念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特质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从根本上来讲,是关于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
它为园林审美和建造设计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性的理论基础。
园林环境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对受制于儒家君臣思想, 向往出仕治国, 不得志时又力图归隐以明志这种社会境遇的精神寄托。
道家审美原则直接影响了中国园林的一些景观意向, 特别是从人在自然中获得精神解脱的角度去看山水之美,导致以传说中的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
而禅宗同中国哲学观念的结合, 带来人与自然进一步融合的境界。
禅宗美学的兴起,为形式有限的园林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推进了中国园林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审美取向和实践手法以及寺庙园林的兴起。
据考,我国园林早在公元六世纪就传到了日本,明末朱舜水到日本带去了江南园林。
在东京建造后乐园,明计成的《园冶》传到日本后,书名被译为《夺天工》。
对日本造园有着深刻的影响。
十八世纪中国自然式山水园,由英国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
在英国出现中国式的宝塔和桥。
中国园林很快风靡欧洲,及至法国、德国。
在德国波茨坦有一座十八世纪的桑苏西园林,至今还有中国式的茶亭、古香的香鼎。
在法国巴黎有中国式风景园二十余所。
在北欧丹麦哥本哈根的趣伏里园,有中国式的亭子。
直到现今,随着中外文化学术交流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国园林在世界上进一步受到重视。
美国、联邦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建造中国园。
中国园林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以及所形成的鲜明而艺术化的特点,其原因是复杂多元的。
东西方园林体系比较意大利传统园林一、主要特点意大利园林受古典主义思想的引导,其形式与文艺复兴的社会意识密不可分。
因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意大利别墅、园林大都修筑在面海的高亢坡地上,恰当地依附于地形,形成了特殊的被称为“台地园”的结构形式。
将府邸等主要建筑安置在中层或最高层的台地上,并修建遮阴的拱廊,这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观赏户外景色的场地,这是意大利人热爱户外生活的性格在建筑园林上的体现。
意大利园林在整体布置上常采用整格局设计的原则,大量运用方与圆的结合,下层的绿从植物多修剪成规整的几何图案,以表现图案的美。
除此之外,意大利园林十分珍视对水的运用,既可增加凉爽又可使园景生动。
在理水的技巧上尽可能地把可以利用的水源全部汇集起来使水量充沛,然后结合地形来组织形成多样的理水形式。
而在容水物的结构物本身,在外形装饰安置上常是优美的艺术创作;作为池或泉的中心雕塑,常是优美的艺术作品。
运用水的光影和水的乐音更成为台地园的一个特色。
在植物的处理上,由于地理因素,阳光强烈,所以在台地园的布局中突出“处处绿荫”的要求,在园路的两旁常用丝衫或其他配树形成配置,这样不仅保证了风景视线的完整性,也达到了绿荫的目的。
但如果园中处处绿荫的话,单一的色调会使人产生乏味之感,因此在意大利园林中对明暗浓淡不同的绿色配置十分重视。
在特殊位置常设置灰白或棕褐色的建筑小品,与绿色的植物形成视觉上的对比从而便显出层次景深;不仅如此,浓暗的丝衫通过黄杨、冬青、女贞而逐步过渡到淡绿色的柠檬,形成了多样的色调变化,又产生了多样的层次效果。
二、经典案例:“百泉宫”埃斯特别墅埃斯特别墅建造之时恰逢意大利式园林的全盛时期,是典型的意大利台地园式建筑。
喷泉、水池和道路等在内的石作、经过修剪的植物和与石作结合的水组成了当时园林建造的基本要素,是意大利经典园林特色的代表之一。
在设计中,设计师着重强调出了光影与水纹的对比,以及巧妙的人工装置的设置,达到了理想的理水效果。
西方园林特点:意大利:概述:意大利台地园被认为是欧洲园林体系的鼻祖,对西方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图例均为百泉宫埃斯特别墅)背景:1.在气候上:意大利多山地和丘陵,地中海气候,平原闷热,山丘上有凉爽的海风和山林的冷空气,这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台地园。
2.在文化上:意大利人对罗马帝国的辉煌十分向往,于是罗马人的古典主义成为园林艺术的源泉,权贵在风景秀丽的丘陵或山坡上建自己的别墅,采用了连续的台面布局,成为台地园。
发展历程:1.文艺复兴初期:选址环境优美,台层独立,没有贯穿各台层的中轴线。
建筑保留中世纪风格。
喷泉、水池作为局部中心。
植坛图案花纹简单,为常见装饰。
整体简朴,大方,比例尺度适宜。
2.全盛时期:多在山坡上构成若干台层。
中轴线贯穿全园,景物对称布置于两侧。
建筑作为全园主景位于最高处。
各台层有多种理水形式,技术成熟。
迷园,花坛,水渠,喷泉等日趋复杂。
3.巴洛克时期:庭园壁龛用天然岩石造成。
做新颖别致的水景设施。
滥用整形树木,做成树木迷园,形态愈发不自然。
花园变为矩形,四角加各种形式的图案。
花坛、水渠、喷泉线条多用曲线。
设计特点:1.整体:台地园林被认为是宅邸室外的延伸,与别墅一起设计,继承古罗马花园的特点,格局整齐。
园林往往是由下而上展开一个个景点,最后登高远眺,全园景色尽收眼底,周围的山林、城市均可展现眼前。
花坛的位置和大小、坡道的形状、建筑物的位置、与台地的关系,一开始就结合起来考虑的,保证园林构图布局统一。
基本元素有石作(台阶栏杆道路雕塑)、树木(绿墙绿廊植坛)、水(喷泉碧泉瀑布流水声)。
2.轴线:是意大利园林特点之一,严重影响着欧洲园林体系。
地形往往限制了重要轴线的分布,规定了台地的设置。
中轴贯穿数个台面,在台地上对称布置几何形的水池,经历高差还能形成跌水,显现出宏伟壮阔气势。
中轴两侧用黄杨、柏树组成有花纹图案的植坛。
有些庄园的轴线不止一两条,几条垂直相交,平行并列,或呈放射状。
浅谈中西方园林对比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关于美的思辩,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
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体系概述东方体系: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
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
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
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
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
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西方体系: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
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刑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出现新的飞跃。
中西方园林风格分析对比摘要:因为存在历史文化的差异和地域方面的区别,所以我们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园林设计布局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本文中对园林设计中关于山水运用、建筑设计、植物配置等方面,对中西方在园林风格上存在的不同进行了阐述,希望对我国的园林发展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园林;要素;风格;对比我国的园林设计,一般都把园林景观作为综合的生态环境,将山、水、建筑、道路、花草树木等赋予生命力,既具有自然形态,又融入人的想像力,并且充分运用风水理论,集自然、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并获得最大效益[1]。
追求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和最高艺术追求。
陈从周认为意境是诗与画的境界在实际景观中的体现,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表达了一种言外之意、话外之音,使情、境交融。
中国园林与文学艺术、诗词绘画、音乐等结合,园内诗词歌赋、楹联匾额、水墨丹青、碑林石刻与园林融糅,形成中国古典园林的特有魅力。
而西方园林的人文景观相对单调,主要通过雕塑和喷泉等来描述宗教故事、神话传说。
西方园林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强调审美对象的秩序和匀称,认为和谐是一种数量关系,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达斯说:“数为万物的本质。
”由此“征服自然”成为西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指导思想。
因此在欧洲园林中处处可以见到强迫接受人指挥的喷泉,按人的意志改变成几何样式的树木、刺绣花圃和绿色雕刻。
园中的一切都有人工穿凿的印记。
一、中西方造园要素分析对比1、山水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标志。
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在中华先人的自然崇拜中,名山五岳是上帝之下都,又是神仙居住的灵境,远离尘世的山林,成为隐士高人的理想选择。
儒家的山水作为志士仁人的精神拟态,积淀着士人的高雅和风流,山水成为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抒情物质建构。
中国园林中的山水同时负载着与道德相联系的情愫。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认为水之美,在于它具有与君子(智者)相同的智、德、勇等品质,而仁者则具有高山般广阔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对比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对比摘要: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中、西方园林为何如此会循着不同的方向、路线发展呢?且不同的方面各又是怎么表现的呢?该文通过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中西方园林风格的差异对比。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西方园林;风格设计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人类知识的扩展而日益更新从而逐渐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上生活的享受和要求。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同国家、地区的界定也不完全一样。
提到园林,就不得不谈到中、西两大园林流派。
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但在某些表达方面却极其的相似。
中西园林艺术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都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配景和建筑布置,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性,那就是补偿现实生活境域的某些不足,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玩、居住的环境。
中外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布局上来看,中国园林艺术风格由生态形式自由式布局,而西方园林艺术风格以几何形式规则布局。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一般在进入一个较大的景区前常有曲折,狭窄,幽暗的小空间作为过渡,以收敛人们的视觉和尺度感,然后转到较大的空间,以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这是“先藏后露”“先扬后抑”的“抑景”手法。
比如扬州何园,苏州挫政园,无锡寄畅园无不选择了这一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