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19.74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对比西方园林艺术以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园林为例,论述了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特征,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西方造园艺术主要以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园林为代表。
它们的造园艺术在不同时期都十分显著地体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有些艺术风格在几个世纪中都占统治地位,有些艺术手法一直延用至今。
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同属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但总体而言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
“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
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
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
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
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
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
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
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
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
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摘要:分别概述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论述了中西方园林的差异。
通过从历史起源、文化传统、哲学理念和宗教信仰、美学思想等不同背景和角度,分析中西方园林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差异、一、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迥异的表现形式及风格,构成了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
下面通过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艺术特色概述,细看它们的差异性。
(一)中国园林艺术特色1.中国古典园林体现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中国园林为典型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
园林中山环水抱,曲折多变,花草树木自然生长,建筑也顺应地形而参差错落。
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
重视寓义于物,托物言志。
2.中国园林讲究意境美中国园林艺术在表象上体现形式美,更把自我放人自然中,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借景物窥见心灵、触动情思,体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
”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的最大特点。
3.中国园林的布局构造中国园林在布局上因地制宜,强调有法无式。
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
人们在二维园址上将整体空间分隔成不同形状、尺度、个性的多个空间,通过对其分割与联系的处理,形成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
同时配合借景、对景、分景、隔景、藏景等空间处理手法的运用,形成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园林艺术景观,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三维空间效果。
4.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特点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主体,园林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
作为四大造园要素之一的园林建筑布局灵活,与地形、水体、植物巧妙结合,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构成优美风景。
5.中国园林的景观配置“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园冶》的描绘说明中国园林中花草树木品种繁多。
东西方园林的特点及差异一.东方园林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
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
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
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
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
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
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
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中西景观审美的异同随着社会全球化发展,中西思想相互交融,中西景观审美也有或者将会出现相似的地方,强调以人性美为主,注重体现传统文化,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但中西方的景观审美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中西方园林审美上的差异。
1、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的形式上表现:西方造园艺术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字关系发展。
中国园林则追求一种自然美不过分人工雕琢、自然拟人化的意境。
2、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的园林布局表现:西方园林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遗。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没有的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
3、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的园林风格表现:西方,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式园林风格。
中国,则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风格。
4、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的哲理与思想: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以人为核心。
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并提倡人格精神,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化为一体的游赏环境,注重“景”和“情”交融,把客观事物都赋予伦理道德和人性的色彩,赋予深层的精神内涵,把客观世界纳入主观世界当中,以感性认识为起点,用社会性和哲学的观点来理解自然,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注重伦常之理,着重与人的主观,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的内容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
西方讲自然也讲社会,但主要是自然科学化的社会,中国人讲社会,是感性化,社会伦理化的自然。
通过对中西方园林审美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差异是由于历史源头、文化传统、哲学观念、宗教思想、居住环境等的差异所形成的,中西景观审美的差异也是如此。
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我国的园林讲究自然美,而西方的园林追求线条的美感,这样一对比,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欢迎阅读!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一、对古典园林布局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方面:以法国为代表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
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二、对园林建筑的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设计只不过是把建筑设计那一套原则手法从室内搬到室外。
在西方园林中常以建筑为中心,而以庭园包围建筑,呈现典型的外向性格。
当然,建筑只是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使组成园林的各局部、各景点融合于统一的构图之中。
中国园林建筑没有建筑构图所特有的那种明确性和条理性。
而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则常赋予园林建筑以无限的变化。
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
再者,对于一般建筑类型来讲,建筑通常扮演构图的主要角色,建筑与山石、水池、花木巧妙地结合。
三、对水的运用在西方园林中,每处庭园都有水法的充分表现。
常设置水池、水阶梯、跌水、瀑布、壁泉、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与雕塑结合,或以喷水的图案花纹优美取胜,还在喷水技巧上作改进,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音响效果的水景。
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集中水面特点是: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绝大多数均呈不规则形式。
分散用水特点是: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了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给人深邃清幽的感觉。
四、在植物运用方面差异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园林,主要是通过花坛、小林园或丛林、树篱和花墙来体现,法国园林中的植物都需要经常修剪,注重人工整理。
东西方园林体系比较意大利传统园林一、主要特点意大利园林受古典主义思想的引导,其形式与文艺复兴的社会意识密不可分。
因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意大利别墅、园林大都修筑在面海的高亢坡地上,恰当地依附于地形,形成了特殊的被称为“台地园”的结构形式。
将府邸等主要建筑安置在中层或最高层的台地上,并修建遮阴的拱廊,这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观赏户外景色的场地,这是意大利人热爱户外生活的性格在建筑园林上的体现。
意大利园林在整体布置上常采用整格局设计的原则,大量运用方与圆的结合,下层的绿从植物多修剪成规整的几何图案,以表现图案的美。
除此之外,意大利园林十分珍视对水的运用,既可增加凉爽又可使园景生动。
在理水的技巧上尽可能地把可以利用的水源全部汇集起来使水量充沛,然后结合地形来组织形成多样的理水形式。
而在容水物的结构物本身,在外形装饰安置上常是优美的艺术创作;作为池或泉的中心雕塑,常是优美的艺术作品。
运用水的光影和水的乐音更成为台地园的一个特色。
在植物的处理上,由于地理因素,阳光强烈,所以在台地园的布局中突出“处处绿荫”的要求,在园路的两旁常用丝衫或其他配树形成配置,这样不仅保证了风景视线的完整性,也达到了绿荫的目的。
但如果园中处处绿荫的话,单一的色调会使人产生乏味之感,因此在意大利园林中对明暗浓淡不同的绿色配置十分重视。
在特殊位置常设置灰白或棕褐色的建筑小品,与绿色的植物形成视觉上的对比从而便显出层次景深;不仅如此,浓暗的丝衫通过黄杨、冬青、女贞而逐步过渡到淡绿色的柠檬,形成了多样的色调变化,又产生了多样的层次效果。
二、经典案例:“百泉宫”埃斯特别墅埃斯特别墅建造之时恰逢意大利式园林的全盛时期,是典型的意大利台地园式建筑。
喷泉、水池和道路等在内的石作、经过修剪的植物和与石作结合的水组成了当时园林建造的基本要素,是意大利经典园林特色的代表之一。
在设计中,设计师着重强调出了光影与水纹的对比,以及巧妙的人工装置的设置,达到了理想的理水效果。
从中国部分园林与凡尔赛宫的比较分析中西园林审美情趣的差异园林艺术创作实际上是按一定的功能和审美需要将山水植物建筑进行有机组合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而风格迥异,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主义为代表,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常以轴线做引导,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特点是不对称,以曲线做引导,成为自然式山水园,风格多样。
中西园林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人工美与自然美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用人工方法改变自然状态,不仅布局对称,花草也修剪得方正,呈现规则的几何图案。
中国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无规律可循,花草树木结尾自然原貌,人工建筑也顺应自然,与自然交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从中西方园林理水方式也可见端倪,拿颐和园及凡尔赛宫比较,颐和园追求水体的自然形态,不强调几何形式,曲折婉转,似尽无尽。
凡尔赛宫的水景采用规则的处理来演绎恢弘的气势,显示浓厚的人工趣味。
形式美与意境美凡尔赛宫轴线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体现出了西方造园对借助理念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的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黄金律,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通过人体美来论证形式美。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以来,由于文人和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伸手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诗画追求意境,使中国造园一开始就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意境通过“悟”获得,而“悟”是一种情感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出世与入世《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心中的仙山琼阁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随历史发展,西方园林从幻想走向现实,路易十四就在凡尔赛宫中园林中宴请宾客,表演戏剧,使得园中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天国乐园的超脱不再,一步步迈入世俗,成为“众乐园”中国对神仙的仰慕由来已久,秦汉帝王“开池筑岛”,与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称“一池三山”,魏晋以后,政治斗争、社会分裂,士大夫阶层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滋生“出世”思想。
简述中西方园林的特点
中西方园林的特点如下:
中式园林的特点:
1. 追求天人合一,反映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2. 讲究布局和造型,注重意境和情趣,强调“造景”艺术。
3. 善于利用自然山水,注重景与观念的糅合。
4. 设计讲究内敛和曲折,让人在园林中感受到神秘和变幻。
西式园林的特点:
1. 追求自然,强调景与观念的互动。
2. 强调空间感和视觉效果,用花园和草坪展现对景观的追求。
3. 横向和纵向设计的平衡,强调整体感。
4. 利用对比和颜色的搭配制造视觉效果,让人产生心理冲击。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差异
西方信奉“天人对立”,崇尚改造自然的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上崇奉直线,以直线几何图案为美。
因此在西方的造园活动中,几何化的规整构图形式是其艺术表现的必然。
而中国信奉“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中崇尚
(1
(2
(3
(4
(5)追求形式与写实。
欧洲人的审美意识与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有着截然的不同,他们认为艺术的真谛和价值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完全建立在各部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中国园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取材于自然,高于自然。
园林以自然的山、水、地貌为基础,但不是简单的
利用,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改造加工,再现一个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的自然。
(2)追求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3)高雅的文化意境。
中式造园除了凭借山水、花草、建筑所构成的景致传达意。
中西园林艺术风格比较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其发展则伴随着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中、西方园林在各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形态。
而关于它们之间差异的比较正是当今景观园林界所关注的课题。
一、中西园林艺术风格的比较(一)东方风格东方园林以含蓄、蕴藉、恬静、淡泊、古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
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
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
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嵘峨如泰山雄峰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荡似河湖的韵致。
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返璞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
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
在这样的园林中,可以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竹挂衣”的趣味。
东方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意,花木也有情味意趣。
窗外露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
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东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
东方园林可以中国江南文人园的造园理论和法式为例。
凡是能够体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各种景物,都是造园的物质要素,不仅有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有峰峦岩崖及溪瀑湖海,有亭台楼阁、水榭山馆等各种建筑,还包括各种有利于构成园景的皓月、朝阳、晚霞、雨露等气候气象因素,以及与园林内容和形式和谐的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品。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差异的分析园林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
中国古典园林有意识的改造、调整、加工、剪裁这些造景元素,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式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
前者按古典园林的建筑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而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誉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含蕴。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静物。
江南园林;南方人口密集,所以园林地域面积小,又因为河糊、常绿树较多,所以比较细腻精美。
特点就是淡雅朴素、曲折深幽、明媚秀丽,但是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
这类代表多集中在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岭南园林:因为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较好。
其明显特征是具有亚热带风光,建筑物都比较高而宽。
著名的如广东的顺德清晖园、东莞的可园和番禺的余荫山房等。
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3、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4、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5、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园林6、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7、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其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障景法、隔景法)、框景、借景(如杭州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浅议中西方传统园林差异一、起源的差异: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在几千年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中国园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迅速发展的园林已具雏形。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人们尚未建构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
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知识的发展而变化的。
而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的差异,所以中西方在园林风格上也产生了差异,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一“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法则,一直被中国造园家们奉为圭臬。
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均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
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均显得自然和谐,丝毫没有人工穿凿之感,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
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
园林中所有的景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园中虽有许多自然物,但自然的气韵已不存在。
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园中的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连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呈现出几何形状,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二不同的建筑美学风格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使古建筑在西方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来制造不同的建筑物,展现不同的信仰。
西方的石头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建得又高又大。
同时巧妙的建筑屋顶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
但是,如何将高密度石拱顶引擎,如仓库架构是它的位置,所以是一个直线上升的支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曼干栏,也可以说是西方建筑地基基础支柱。
发展支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建筑屋顶,如果西方建筑的支柱是“基本词汇”,那么建筑物的屋顶是西方“基本句型。
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对比西方园林艺术以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园林为例,论述了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特征,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西方造园艺术主要以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园林为代表。
它们的造园艺术在不同时期都十分显著地体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有些艺术风格在几个世纪中都占统治地位,有些艺术手法一直延用至今。
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同属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但总体而言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
“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
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
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
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
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
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
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
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
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
追求形似与写实。
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
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
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
正如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大勃隆台所说:“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中国园林因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中国园林在形式上体现的是自然美,它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明显的规则可循,而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但树木任自然之原貌,结实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索主要遵循的是寻求自然界和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
中国园林虽然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林,但决非简单的再现和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和典型化。
这种造园的美学思想是自然拟人化。
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是意境美。
注意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
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备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及“意境”。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
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
经过综合地分析归纳却可以找出一些浅规则。
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玄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虚实相济: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一原则。
一般来说,园林中的陆地面积往往比水上面积大,但每以水上面积为园林中心,其中设计手法在园林的比较中心地段开辟池沼。
池沼以作不规则的为多,但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可选择池沼一向的陆地边缘建筑作为重要的中心建筑,南向池沼或北向池沼都可。
例如苏州留园的涵碧山房北向池沼,苏州狮子林的荷花厅则南向池沼。
在古典园林方面,以水代表虚,陆地代表实。
所以水陆搭配,实际上就是虚实问题。
当然虚实问题在古典园林的各个方面都可以遇到,但以水陆搭配更为突出。
对比和陪衬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二个原则。
临池建筑占着池面的一个方面,其隔池对面必须堆叠山岭以起对比作用。
假山可左右伸展,并环绕山水参差错落地建上亭子,水榭画舫平台等次要建筑。
其地位有高低,有进有退,有处境开朗,哟扑处境聚敛,变幻多端,各具特色。
这些次要建筑的相互间其着对比作用,同时次要建筑又陪衬着临池的重要中心建筑。
集聚和分散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三个原则。
池沼或山岭四周的大小景色要参差错落,更重要的是要顾到集聚和分散。
四面都集聚则觉得过实,四面都分散则觉得过虚。
例如苏州的狮子林,池沼面积不太小,但假山成为半环形,占去东边不少面积,而自修竹阁到六角亭的假山又占去池面的大幅面积以致荷花厅前面的池沼分外狭窄,并和假山视距太逼近。
参差又整齐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四个原则。
参差和整齐相互对比,只觉的谐和和变化,是一种艺术手法。
上海的徐园规模虽小但巧妙的作着平直整齐地基和高低参差湖石所砌的驳岸相对比。
其池旁有船厅;池沼四周围以石栏杆和附近所设的错落湖石相映掩,在参差之中又别具一种直线条的美感。
连续和阻隔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五个原则。
因为不论河流还是走廊,如果一味继续延长,没有些阻隔和弯曲则既单调而有呆板,河流一味延长,没有曲折回旋之势,则失去诗情画意。
扬州的瘦西湖是一条清澈的河流,这条四、五里长的小河流,极尽曲折之致,而两旁又多桥,塔,亭台,搂阁,无形中造成各种阻隔回旋,,成为扬州风光汇集之所在。
明暗对比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六个原则。
山洞之中则有天光隐约,深邃幽暗。
只有绕出洞口,便觉豁然开朗。
因为只有由塞入敞,由暗转明,才能在性质,处境,局势各个方面都觉得豁然开朗的意境。
所以每见园林中往往在转角尽头先用石砌塞,必须转弯穿过山洞,才觉别有洞天。
平面和立体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七个原则。
这就是平面要布置,也要注意立体的布置。
西方的园林往往一片平坦,极目所至,都是绿草如茵,只在边缘或道旁种植些树木。
这是平面式的,很少有立体的布置。
中国的古典园林着都出现假山和池沼相互掩映的局面。
见山假山还峰峦层叠,山壑之间最好导出一股清流,布置成为直落或跌落的瀑布,泻注在幽潭之中。
另一面的池沼,则一片涟漪的碧波,极目远眺,这两种景色相辅相衬,更显得立体和平面的巧妙搭配。
比例与谐和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八个原则。
在这一般的布局下,才觉到和谐。
主要观赏点一般都隔水对山而立,那么环绕着山水,还要布置些次要的观赏点,,如亭台轩榭之累。
那么这些次要观赏点和主要观赏点的间距,以及次要相互之间的间距,都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同时主要观赏点的建筑尺度以及次要观赏点的建筑尺度也要保持着适当的比例;唯有这样才能感到谐和悦目。
向和背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九个原则。
向南的建筑东暖夏凉,但背北的建筑却特别适合于夏季。
苏州拙政园中有十八曼陀花馆和三十六鸳鸯馆,和其南面已到了园林的边缘,筑有高墙,并植有两棵浓荫的白皮松,左右相峙。
由于枝繁叶茂,层叠交错,把南方的日光完全遮住,而整座建筑在各个方向又为葱绿的绿荫所笼罩,透过绿荫,参差4隐约地尽览园林景色。
一到夏季,周围青翠碧绿,整个建筑几乎不透进一丝日光来。
置身其中,宛如处于清凉的世界,这是背向建筑的特殊景色。
隐和露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第十个原则。
所谓“隐”就是由墙体,屋宇,树木,山石隐没了景物,使人们的视线受到限制,只能在朦胧迷离之中,隐约见到其大概。
只有到了另一个角度,视线恰巧配合着景物的范围和距离,景物又会重新显露在眼前;但角度不同,景物面貌也会随之而改变,能给人一种新鲜感。
所以隐和露这个原则在园林中广泛运用。
中国园林主要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
中国的封建皇朝历代帝王多在北方,历朝历代建造大批的皇家园林。
当遇到残酷的政治斗争,社会动乱分裂,士大夫阶层为了保存性命与乱世,多逃避现实,遨游名山大川,寄情以山水,甚至过着隐居的生活;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变营造宅院,以安贫乐道,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
因此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味,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
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边带有诗词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
中国古代哲学“儒、释、道”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雅淡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