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02采区采后地质总结

1102采区采后地质总结

1102采区采后地质总结
1102采区采后地质总结

盘县羊场乡松杨煤矿1102工作面采后总结

矿长:

总工程师:

生产矿长:

安全矿长:

机电矿长:

采煤工程师:

通风工程师:

编制人:

编制单位:松杨煤矿总工办

编制日期:2013年4月8日

1102工作面采后总结

1102工作面于2012年12月份开始回采至2013年4月份停采,现将工作面采后总结如下:

1、概况

1)工作面位置:

1102采区位于井田东部,该采区相对地面位置为荒山,无建筑物。

2)巷道布置与联系形式:

1102工作面布置在矿区东南翼中段10号煤层中,工作面回风巷经专用回风巷与1483回风石门连通,运输巷经12号煤层反石门上山再经1122运输巷与1418运输石门连通,构成完整的通风及生产系统。

3)巷道支护情况:

运输、回风巷,全部采用矿用11号工字钢支护,上净宽2.1m,下净宽3.4m,中净高2.0m,棚距700mm。

4)支护设备及材料:

根据采煤工作面顶板及现有设备状况,选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2.6米长金属顶梁,整个工作面按四梁八柱的方式交替迈步支护,齐梁齐柱形式,一梁三柱交替迈步进,在采空区侧,每前进两排打上一根戗柱,在片帮区加打帖帮柱。排距1米,每组柱距0.8米,“四、四”排管理。

2、煤层特征

10号煤层为龙潭组上段主要可采煤层,上居9号煤32米左右。全层厚0.39~3.57米平均2.07米。偶含夹矸,煤层结构简单。在本区可采厚2米左右,煤层倾角16~18°。该层顶底板均为粉砂岩。该层属全区大部分可采较稳定的中厚煤层。矿界内开采标高在1600~

1300米之间。

3、煤层顶底板岩性

本煤层顶板岩性为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不坚固、不稳定、易垮落,见煤后全支护或局部支护。煤层底板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一般与煤层接触外均有0.20—0.50米的泥岩,该泥岩遇水后易泥化。

4、水文地质

井田内含风化裂隙水,随着垂深增加,风化程度减弱,含水性减小,深部含水甚微,甚至无水。风化裂隙水以渗流为主,水力联系较差。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属第二类第一型,即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裂隙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5、地质构造

该工作面区域内地层稳定,地质构造简单,从已掘巷查出,切眼上出口段10米处有一走向断层,采面回风巷往东南方向有一较大走向断层。

6、瓦斯、煤层、煤的自燃性、地温及其它

1)瓦斯

据邻区资料、瓦斯赋存形式一般以吸着状态为主。随着煤层埋藏深度增加,沼气含量相应增高。煤中沼气含量最高,达16.5毫升/克·可燃物。

2)煤尘

根据邻区10、15、18号煤层取样鉴定资料,均为有爆炸危险。 3)煤自燃

15号煤为二类为自燃煤层。

4)地温

区内未发现地温异常区,属地温正常矿井。

5)煤与瓦斯突出

本矿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井上井下均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和管理。

7、1102工作面储量计算及回采率

储量计算

工作面开采前情况工作面开采后情况

走向长(m)112 实采走向长(m)102 倾斜长(m)70 实采倾斜长(m)70 面积(m2)7840 实采面积(m2)7140 煤厚(m) 2.0 实采动用煤厚(m) 2.0

采高(m) 2.0 容重(t/m3) 1.45 实采容重(t/m3) 1.45 332(t)21600 实际动用量(t)20706 333(t)实际采出量(t)19940

落煤损失

(t)

307

顶板煤损

失(t)

450

小计(t)757 回采率(%)95 实际回采率(%)96.2

8、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1102工作面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法,回收率偏低,回采时必须清理净浮煤,并严格按照设计留设煤柱。

2)因煤层局部区域顶板较破碎,应加强破碎带附近顶板的管理支护工作,确保安全回采。

3)回采过程中,应加强薄煤带区域的顶板管理工作。

4)回采过程中,加强通风、防尘工作,严格控制瓦斯浓度和煤尘浓度不超标,并制定防有害气体溢出措施。

5)在回采中,局部区域顶底板可能有较大淋涌水,要求加强防排水工作。

6)严格按照规程措施要求施工。

7)加强浮煤清理,提高资源回收率。

松杨煤矿总工办

2013年 4月8日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平溪镇中心小学2017年洪涝及地质灾害避险工作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好今年汛期洪涝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平溪镇中心小学按照“以人为本,以防为主”的要求,认真扎实做好我校洪涝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结合我镇实际,扎实有效的开展防汛工作,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现将工作进展情况如下: 一、领导重视 县政府、县教育科技局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避险工作,认真抓好排查落实,及时召开避险工作会议,做到避险工作早安排、早落实,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廖国评任组长,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李文武任副组长,班主任及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负责人,各单位通力合作,把各项责任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做到学生上下学路上各路段及各监测点人员落实,职责落实,任务落实。 二、完善工作制度 为确实做好汛期洪涝及地质灾害工作,认真编制全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全校2017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继续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合理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避让,公路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制定了《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监测及巡查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和应急调查制度》、《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完成与学生及学生家长责任人签订防灾工作目标,做到“责任到位,责任到人,认真落实”的要求。完成与辖区内3个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校应急、抢险、救灾小组。设立镇避险办公室。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并结合“3·26”盘县新民镇山体滑坡的经验教训,对广大师生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防御意识和自救能力,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有情况及时上报,形成群测群防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监测,建立群测群防网络

200m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200m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1、工作面井上下位置 井上 地表标高为+620m~+650m,距地表垂深为+380~+420m,对应地表无建筑物及水体等。 井下 S+200m采煤工作面标高在+200m~+272m之间,北为与+200m~+250m采面采空区之间的15米保安煤柱,南至矿井边界保安煤柱线,上部为与+335m水平以上采空区的保安煤柱,下部为原生煤柱(下超前出口与+200m煤巷之间有14米的煤柱,回采时下超前出口平巷与+200m煤巷之间的煤柱不采作为+200m煤巷的护巷煤柱)。工作面由南向北推进,从2013年10月-2014年1月回采结束,回采至+200m水平2号煤上山处。 2、煤层、煤厚地质情况 含煤地层:范围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属海陆交互相和滨海沼泽相沉积,假整合于茅口灰岩之上。其岩性主要由深灰至黑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硅质石灰岩、生物碎屑石灰岩、其次为铝质泥岩、杂色角砾岩及煤层组成。底部以一层灰白色至浅灰色的

铝土岩为显著标志与茅口灰岩为界。含煤5层,即K1、K2、K3、K4、K5,其中K1煤层全区可采,其余全部不可采。按其岩性组合及含煤性,可划分为上、下二段。 上段:(P2l2):厚40~46m,平均44m。上部为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夹深灰色碎屑灰岩互层(标志层);中部为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夹灰、灰白色粘土页岩;下部为灰黑色页岩夹深灰色薄层状碎屑灰岩(标志层)及灰、浅灰至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粘土页岩夹粗砂岩,含煤5层, K5煤层厚0~0.10m平均0.06m,K4煤层厚0.00~0.15m、平均0.10m,K3煤层厚0.00~0.25m、平均0.20m。K3、K4、K5均不可采。 下段(P2l1):厚38.82~65.5m,厚57m。上部为深灰色硅质灰岩(标志层);中部为灰黑色砂质页岩及灰白色粘土页岩;底部为杂色硅质角砾岩,含煤二层, K2煤层厚0.01~0.23m,平均0.12m,不可采,K1煤层在本矿区范围内厚1.05~2.77m,平均1.93m,全区可采。 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厚79.0~106m,平均101.0m。含煤总平均厚度为2.95m,含煤系数3.0%。

乡镇地质灾害总结

篇一:《乡镇地质灾害演练总结和方案》 乡镇地质灾害演练总结 为确保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措施的落实,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避险能力,防止和减少突发性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及损失,根据上级文件要求,9月组织开展了村地质灾害点群众进行了应急避险演练,通过地质灾害模拟应急避险演练能及时安全撤离险区,保障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现将2015年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村组(回头线)1个点,规模5万立方米,类型崩塌,涉及8户35人。该村灾害点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变化多样,生态地质环境脆弱,一旦遭受连续降雨、强降雨、地震等因素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 二、主要成效 (一)加强培训,提高水平。为确保每次应急演练成功,切实体现统一指挥、

迅速、高效和相关部门协调的一体性,组织演练提前召开了协调会议。会议内容是(1)介绍演练工作方案;(2)向当地群众讲解掌握地质灾害前兆、监测方法、报警方式、撤离路线等有关知识;(3)讨论演练方案实施的有关问题,征求参会人员意见,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群测群防意识。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了由乡武装部长任组长和总指挥、该村委主作任副组长和现场总指挥,由村“两委”干部组成的应急演练领导小组,演练所在村组负责人和监测员以及驻村干部为成员的乡地灾防治指挥部,并明确了各组工作职责。 (三)周密细致认真总结。 总结推广经验和做法。演练工作结束后,领导组召开总结工作会,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针对演练工作方案在演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疏忽和不足,需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工作方案。 将应急避险演练过程在乡村干部大会上组织学习、推广经验。 定期不定期开展组织地质灾害点群众再学习、再提高。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演练,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落实人员、经费,保障了应急避险演练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体制建设模版,建立完善了地质灾

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11255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编制人: 地测副总: 总工程师: 编制单位:地测科 编制日期:2020年3月26日

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 11255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11255采煤工作面地质情况: (一)、回采范围煤层赋存状况及储量: 二、煤层特征 1、煤层的物理化学特征: 注:本矿C25煤层无自燃倾向,煤尘无爆炸性险。 2、煤层顶板及底板岩性

3、煤层顶、底板矿压特征: 根据开采过程中观测数据,符合作业规程的设计要求。 三、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述: 该工作面位于井田中部、一采区+580m水平以上,东为上阶段C25煤层采空区,南为11256采面采空区,西为二采区22251采煤工作面,北为一采区C25煤层采空区。回采标高为+653~+601m;区内构造简单,煤层为北东-南西走向,倾向330°,倾角18°,煤层厚薄基本一致,为1.21~2.08 m,平均厚度1.40 m。 水文情况: 本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工作面运输巷顶板无淋水,底板无涌水。但部份大气降水会通过裂隙渗透。在回采过程中进行观察水量每小时0.2立方米左右,通过水沟进行疏导经机巷水沟自流入四石门水沟自流+580m主平硐水沟自流至地面。 与邻近煤层及采空区的关系: 本工作面东为上阶段C25煤层采空区,南为11256采面采空区,西为二采区22251采煤工作面,北为一采区C25煤层采空区。地表为老鹰石东面,在开采过程中未出现地表裂隙和滑坡现象。 地质构造对开采的影响: 从已回采的运输巷、回风巷的揭露情况并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分析,F2断层对该工作面基本无影响。 四、采煤方法

93上03工作面采后(回采率)总结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二号煤矿93上03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编制单位:地测中心 编制: 审核: 科长: 2011年8月13日

一、工作面概况 93上03工作面位于九采区东部,东临93上02工作面采空区;南到井田边界煤柱;北到九采3上轨道下山;西侧位九采3上轨道上山。 工作面位于井田南部,南阳湖农场一分场东340m,南阳湖农场二分场东北116m,地面为农田。 该面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回采,2011年7月13日停采,面宽243.0m,实际回采长度747.45m,揭露煤层厚度1.2~2.2m,平均厚度1.95m,工作面动用储量48.46万t,采出量47.67万t,落煤损失0.79万t,工作面回采率98.37%,损失率1.63%。 面内多处受断层发育影响,造成断层附近撇三角煤,地质损失面积合计9662m2,损失煤厚0.86m,地质损失共计1.14万t,按规定程序履行了报批。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93上03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山西组3上煤层,煤层底板标高-645.8~735.9m,煤层倾角2~10°,平均4°。煤层局部含一层厚0.3m左右的泥岩夹矸;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总体趋势为南部厚、北部薄。煤层普氏系数(f)一般在2.1左右,为软~中等硬度煤层。 老顶以灰白色中砂岩为主,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平均厚4.7m,顶板为灰黑色粉砂岩,平均厚9.8m;底板为灰黑色泥岩,具膨胀性,平均厚1.5m,老底为浅灰色细砂岩,泥质胶结,平均厚19.0m。 三、地质构造情况 该面煤层起伏变化较大,煤层倾角2~10°,平均4°,宽缓褶曲发育,走向北部近NNW向,中部近EW向,南部SW向,总体趋势南部高、北部低。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精选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我市属××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之一。全市现有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3600余处,其中列入省、市、县三级监控的重要灾害危险点714处。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大中型地面塌陷为主,具有点多面广、危险性大的特征。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连续七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一、主要做法 1、健全管理机构。市、县、乡三级政府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办、国土XX局领导任副组长,财政、民政、气象等18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指挥、部署协调和巡查指导,并将职责任务分配到成员单位,实行防灾减灾领导责任制。 2、编制防灾预案。市、县两级每年在汛前都认真组织编制了《防灾预案》,经同级政府批准后,下发到有关单位、乡镇执行。对全市已发现的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填制“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发放到防灾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填制“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让他们明白面对险情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撤离转移路线。

3、开展科普宣传。每年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日”宣传,通过组织咨询服务队伍上街提供咨询服务,到乡村农户家中发送科普资料,出动宣传车到乡镇、村组进行巡回宣传,悬挂、张贴、刷写大型宣传标语和宣传图画等,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让群众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几率。 4、加强业务培训。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每年都分别举办两次以上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学习班。市国土XX局以召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形式,侧重培训县、乡政府分管领导,县、乡国土资源部门分管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县国土XX局以举办学习班形式,侧重培训县、乡地质灾害领导小组成员和地质灾害危险点监测人员。 5、构建群防体系。以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为骨干、基层党员干部为主体,按照市设中心、县设总站、乡设站、村设组的组织机构格局,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网络,具体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全市已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1529处,设立基层地质灾害监测点135处,在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的监测人员达539人。 6、加强巡查排查。每年汛前,组织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排查。对发现的灾害危险点加强监控,聘请专家到现场勘察,提出隐患点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并根据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进入汛期后,市、县、乡监测点

采煤工作面总结

采煤工作面总结

21091工作面采后总结 编制单位 编制 审核 部长 总工程师 二00八年九月十八

21091工作面采后总结 昌泰矿21091工作面垂直对应地表上覆、小魏楼村庄稼和杨树林,地面没有其它地面设施,地面标高+283.00~+286.00m,该工作面北部为后高村断层;东部为东21轨道巷和皮带巷,南部为21采区轨道下山和皮带下山;西部为未开采的21071工作面。该工作面的走向长320~340m,倾斜长90m,工作面标高+7.0m~-1.7m。 21091工作面自2007年10月24日开始回采工作,2008年9月18日工作面回采工作已全部结束。现将整个回采过程中地质、水文地质及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作以全面的分析、总结如下,并以此为参考与借鉴,为今后21采区及21扩大采区及21扩大采区各工作面的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依据,更好地为矿井生产工作提供服务。 一、煤层赋存情况 21091工作面回采范围内煤层呈黑色、粉末状、光亮型,版金属光泽,工业牌号为三号无烟煤;该工作面煤层局部有夹矸,总体上看煤层赋存较稳定,但局部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其最大厚度为6.0m,最小厚度为1.8m,平均厚度为3.9m,煤底板产状大致为110°~180°∠4°~12°。工作面回采期间,我们对各回采推进位置的地质、水文地质变化进行现

场观测,并探测准确煤厚资料,分析煤底板变化规律,作出预报、临时预报,为工作面的正常回采提供可靠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正确的指导生产,保证了工作面回采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煤层顶底板情况 21091工作面煤层老顶为中粒砂岩(大占砂岩),灰色、中粗粒,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片。其最小厚度为1.35m,最大厚度为3.13m,一般厚度为2.23m;煤层的直接顶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含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及云母片,一般厚度为12.64;煤层的伪顶为炭质泥岩,厚度0.2~1.2m,灰黑色,炭质成份高。煤层的直接底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及云母片,其最小厚度为7.1m,最大厚度为8.96m,一般厚度为8.03m;煤层的老底为L8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含动物化石及方解石脉,其最小厚度为1.72m,最大厚度为2.07m,一般厚度为2.0m。 三、地质构造 1、根据该工作面上、下付巷、切巷掘进过程中所揭露地质资料及钻孔资料分析、本工作面地质构造条件相对比较简单,整体上看,煤层底板呈单斜构造,煤底板产状大致为230°∠2°~16°。同时工作面掘进过程中据上、下付巷资料得知,受煤层顶、底板起伏变化的影响,工作面局部煤层较薄,回采过程中出现过打顶、底现象。

采后总结样板

一、工作面概况: 该工作面位于一采区中部,南临11607工作面(设计工作面),北临11611工作面(正在准备),西临11609内工作面(已回采)。工作面设计走向长为8 13m,面宽为165.45 m,于2009年8月份开始回采至2011年8月份停采。工作面实际回采长度轨顺为825m、运顺为830m,平均采高3.35m,回采面积为1478 53㎡,动用储量74.4万t,实际采出量55.92万t,损失量18.48万t,工作面实际回采率为75%,损失率为25%。 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该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16煤,回采期间煤层厚度 为3.1~3.4m,平均厚3.35m,煤层较稳定,结构相对复杂,以亮~半亮型为主,条带状构造,粉粒状~块状构造。煤层中上部含1~3层泥岩夹矸(厚约0.2~1.0 m),靠近11609外运顺切眼侧煤层中上部含3层泥岩夹矸(厚约1.6~2.0m)。靠近11609切眼附近16煤层相对较薄,由西向东煤层逐渐增厚,绝大部分煤层厚度在3.0m以上。老顶为L7灰岩、灰~深灰色,含泥质,具水平~波状层理,局部垂直裂隙发育,岩石破碎f=8。直接顶为深灰色,泥质粉砂岩,以石英为主,泥质胶结具水平层理,夹粉砂岩条带f=4~6。直接底为泥岩,深灰色~黑色,富含植物化石,稍含粉砂岩,遇水易膨胀底鼓f=3~4。老底部分区域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灰色~灰黑色,以泥岩为主,质细均一稍具滑感,底部含粉砂岩具水平层理,裂隙发育,呈闭合状,夹薄层状细砂岩,较致密、坚硬F=4~6。 三、地质构造及水文情况 1、地质构造:工作面煤岩层总体趋势(沿倾斜方向)呈现西南高东北低,为一单斜构造,煤层倾角为4~15o下行。该工作面在两顺槽及切眼施工中共揭露9条断层,其中对回采过程中有影响的断层有6条,分别为SF65、SF69、SF80、SF8 2、SF75、SF76;其余3条断层SF 3、SF45、SF48由于在

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一、我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地区,集中分布在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和构造发育的花岗岩及玄武岩分布区,主要行政区域为镇、镇、镇、乡、乡等乡镇。经调查,全县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其中滑坡1处,崩塌6处(含潜在崩塌4处),河流岸崩3处。县境内北部丘陵地区以滑坡、崩塌为主,南部平原地区以河流岸崩为主,在浅丘状平原及波状平原有大面积膨胀土分布。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对象主要是居民点居民及财物、土地、公路、房屋等。 二、我县地质灾害主要特点分析 (一)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1、露天采矿场边坡及山区自然山坡过高过陡,岩石裂隙发育、风化较强,易于形成崩塌和滑坡。 2、汛期连续、集中降雨或干旱少雨、水位骤升骤降往往造成水利工程堤坝及山脚坡下地质灾害的发生。 3、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边坡过陡易诱发崩塌、滑坡灾害。 4、居民沿山体切坡建房,易诱发山体滑坡。 (二)地质灾害类型 1、岩土位移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山体滑坡、建筑工程人工切坡引发的崩塌、滑坡及露天采矿引起的崩塌、滑坡。

2、河流堤坝渗漏、滑塌、岸崩及水库坝基渗漏。 3、膨胀土变形改变地貌引起的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重要防范点及威胁对象 为了有效防御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通过对境内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活动规律及诱发因素的分析,确定以下三种地质灾害类型,10处隐患点为我县今年地质灾害防范重点。 1、滑坡 我县境内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处,位于镇街镇村附近,成因为自然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没有威胁到人口,但对滑坡后缘的河道和耕地有潜在威胁,险情等级为小型。 2、崩塌 我县境内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有6处,分别位于: …….,成因为人为切坡建房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威胁到人口4户17人,险情等级为小型。该隐患点已在《..市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中被列入市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点,应重点监控。 乡..村..中心山东坡,成因为自然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威胁到人口1户2人,险情等级为小型。 ..乡..村312省道:78km+30m处,成因为人工开采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差,没有威胁到人口,但对…省道有潜在影响,险情等级为小型。 ..乡…村….省道:78km+50m——78km+150m处,成因为人工开采形成,目前稳定性较好,没有威胁到人口,但对….

22201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永煤公司永锦能源 河南煤化集团用心做事追求卓越 22201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云盖山煤矿二矿 目录 第一节设计总结 (1) 一、22201综采工作面采区设计、巷道布置情况 (1) 二、22201综采工作面运输顺槽 (2) 三、22201综采工作面轨道顺槽 (2) 四、22201综采工作面开切眼 (2) 五、设计好处与不足 (2) 第二节安装、回撤分析与总结 (3) 一、22201综采工作面安装 (3) 二、22201综采工作面回撤 (6)

三、22201综采工作面推进740M后对接 (7) 第三节工作面回采分析总结 (8) 一、厚煤层工作面在初采初放时压力小,初采初放安全可靠 (8) 二、薄煤层给22201工作面回采带来的影响 (8) 三、22201综采工作面过薄煤带期间方法 (8) 四、22201综采工作面过变坡点采取措施 (11) 五、22201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治理 (12) 六、回采末期轨道顺槽顶、帮部变形严重 (12) 七、回采期间防治水管理 (13) 八、回采期间通风、防尘、防火管理 (14) 九、22201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技术创新 (14) 第四节煤质管理 (15) 第五节安全管理总结 (15) 第六节技术经济管理分析与总结 (15)

22201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22201综采工作面位于云盖山煤矿二矿+60m水平、Ⅱ采区,该采面的构造形态为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煤层倾角12°~15°,走向NE35°~42°,倾向SE55°~48°。开采煤层为二1煤层,通过对地质资料和该工作面上下顺槽的掘进情况分析及相邻采面回采情况证实,该工作面开采范围内二1煤层赋存情况较稳定,全区可采,工作面上部为万迪煤矿采空区,东部为回风下山,西部为矿井边界煤柱,下部为22203综采工作面,工作面标高为+130~+180m,倾角12~15°,平均14°,煤层平均厚度4.35m,地面标高+325~+385m,可采储量103.6万吨,22201综采工作面产出煤量为167.5万t。 本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一次采全高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的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由西向东推进。工作面轨道顺槽长1190 m,运输顺槽长1170m,平均走向长度为1180m,倾斜长147/192m,工作面推进740m 后沿倾向延长45m。 22201综采工作面2010年4月13日开始进行正式生产,2012年6月19日开始进行设备回撤,2012年8月5日回撤结束,共回采26个月。 第一节设计总结 一、22201综采工作面采区设计、巷道布置情况 22201工作面总体为一单斜构造,煤层倾角12°~15°,从工作面上、下顺槽实际揭露情况来看,上、下顺槽构造、煤层变化较复杂,掘进期间工作面内共揭三处薄煤带,对采面回采带来一定影响。上部为万迪煤矿采空区,东部为回风下山,西部为矿井边界煤柱,下部为22203综采工作面。22201轨道顺槽与+168m车场相连,22201运输顺槽与+112m运输斜巷相连。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1**项目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项目部认真学习贯彻公司**文件,按照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现将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1、贯彻地方政府、上级有关安全管理工作情况。项目部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上级、业主、监理及相关部门下发各种安全管理文件,认真贯彻实施,通过会议、文件和现场督察、检查、巡查等方式落实文件要求,并按照文件规定及时上报有关安全管理信息。2、项目部制定了安全岗位责任制,并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建立了“四个”岗位安全责任体系,于4月6日重新学习安全责任制内容,并“四个”责任体系责任人签订了承诺书;项目部全体员工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和安全措施,特别是项目经理(兼书记)和各体系责任人责任落实,保证了项目部处于低风险施工状态。3、项目部按照上级要求,制定了20多个管理制度,对安全生产工作中涉及到的工作,做出来比较明确的规定,在操作上有了依据。各级管理人员认真履行本工作岗位安全管理职责,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法、措施等要求开展相关工作,有关安全方面工作没有出现“真空”无人管控的现象,各岗位管理人员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作业人员遵守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项目部安全生产状态良好。4、项目部根据本项目部地理

位置和生产经营情况,由项目经理组织,生产副经理、项目总工、项目安全总监、工程部有关人员,邀请监理参加的对春季(二季度)施工安全生产状态,特别是辽河项目有关应急抢险、应急撤离等进行评估,内容包括:项目部安全管理体系、人员配备、现场负责人安全管理经验、判断识别安全隐患水平能力、现场应急事件能力、现场应急设备物资能力、应急预案启动效应能力等,项目部现在每天派人对辽河施工围堰进行24小时巡视,对施工道路进行监测维护。进行了桌面应急抢险和应急撤离演练。项目部认为,满足各项应急处置和安全生产需要。5、项目部按照上级和业主监理要求,制定了本项目部专项防洪度汛方案,方案中对人员责任、配备设备物资和值班做了明确要求,上报监理,并得到批准。业主监理在安全检查中没有提出异议。6、我项目部施工不使用炸药等火攻材料,工程设备使用油料由供应商派送,没有其它重大危险源,其它一般危险源处于受控状态。7、我项目部属于工程分包施工,就一家分包商,各种资质符合要求,项目部对安全教育纳入安全管理工作中,是安全管理工作重要内容;分包商营地“硬件”、“软件”符合公司安全管理规定;项目部建立了分包人员档案材料。8、分包商有两台履带吊,由于需要于4月份又租赁了3台履带吊,均为新设备,经过政府部门检测。项目部定期检查,并按照分局、公司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上报有关管理信息。9、本项目部有吊装作业和经常出现高边坡开挖作业,制定了专项技术安全措施和现场安全监管,处于受控状态。

工作面采后总结

13107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生产技术部 2013年10月25日

13107工作面采后总结 1、井上、下位置: 井上:该工作面地表位于耿杨炸药库西北约170米的缓坡地带,地形东北高,西北低。工作面西北上覆渑杨公路及耿村村庄至苏庄村的乡村公路,工作面回采后经过及时的采取措施,对其造成了很小的影响。 井下:该工作面位于3-1煤一盘区东翼,北部为13106工作面未开采实体煤,南部是13108工作面,上覆2-2煤采空区。 2、煤层情况: 3-1煤,黑色,煤岩成分以丝煤、暗煤为主,煤层结构复杂,含多层夹矸,煤层厚度 1.5~ 2.2m,平均厚度 1.7m,煤层有益厚度 1.7m,煤层倾角8°~14°。 3、采煤 13107工作面由2013年1月试采至2013年10月回采结束,历时10个月。工作面采用长壁后退式采煤,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控制顶板。 4、顶底板岩性: 工作面直接顶为灰色砂质泥岩,厚约1.5m,底部含碳质泥岩较多,上部含砂质较多。老顶为浅灰色细-中粒细砂岩,厚约13.9m。 直接底板为黑色泥岩,厚度为3.5m,松软、遇水易膨胀。其下为砂质泥岩,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厚约12米。 5、构造: 该工作面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整体呈北西向西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受古沉积环境影响,煤层底板赋存不稳定,靠近煤层底板处煤层含多层夹矸。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遇到一正断层(倾向99°,倾角41°,落差4.1米),给工作面的回采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

6、水文: 该面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上邻2-2煤采空区,在回采过程中已探放,回采时工作面上拐头出现了少量淋水。 7、储量: 工作面回采煤量:609817吨 工作面动用煤量:677050吨 工作面损失煤量:67233吨 工作面回采率: 工作面回采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 677050÷677050=90.7% 工作面损失率: 工作面损失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 67233÷677050=9.3% 工作面回采率指标符合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回采任务。 根据工作面的探煤厚资料、采高计算、实际回采煤量分析,工作面的主要损失为工作面落煤损失,造成工作面落煤损失的主要原因是: 1、工作面割煤割净后,矸石割下来,必然影响煤质,如果提高煤质,煤可能割不下来,会造成煤量损失。 2、工作面接近边界断层,煤质受到影响,为了提高煤质,接近断层处没有放煤,造成煤量损失。 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有层0.1-0.3米的夹矸及煤矸互叠层,致使煤层厚度变薄,也会造成煤量损失。 4、工作面为保证正常推进,工作面底部留0.1米左右的底

黑眼泉煤矿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巴里坤银鑫矿业投资有限公司黑眼泉煤矿 N A1103工作面采后总结 黑眼泉煤矿地测科 二0一五年一月

会签栏 编制年月日科长年月日安检科年月日地测副总年月日生产矿长年月日总工程师年月日领导批复及意见

一、工作面概况 NA1103综采工作面位于11采区北翼,是黑眼泉煤矿首采工作面,东邻NA1104工作面(计划);南至井筒保护煤柱;北至DF1断层保护煤柱;西邻NA1102工作面(正在准备)。工作面于2013年8月16日正式回采,2014年12月25日停采,面宽193.5m,实际回采长度2070m,揭露煤层厚度0.6~3.9m,平均厚度2.94m,工作面动用储量144.69万吨,采出量137.28万吨,顶煤、底煤损失7.41万吨,工作面回采率95%,损失率5%。 工作面面积为402182㎡,范围由以下坐标连线圈定: 序号X(m) Y(m) 1 4896140.044 428182.138 2 4896140.044 428380.760 3 4898176.041 427835.216 4 4898152.779 427645.766 工作面位于井田北部,地表为平原型丘陵地形,被第四系洪积、冲积层及戈壁砾石所覆盖,偶有少量植被,回采范围内无建筑及常年地表径流。 NA1103工作面地形地貌图

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1、煤层 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A1煤层,煤层底板标高+1458.7m~+1526.8m。煤层倾角8~12°,平均10°。煤层厚度0.4m~3.8m,平均2.94m。煤层局部含一层厚0.01m左右的泥岩夹矸;煤层厚度总体稳定,局部变化频繁,变化波动较大。煤层普氏系数(f)一般在2.1左右,为软~中等硬度煤层。 工作面煤质稳定,是良好的配焦用煤。煤种为44号气煤。发热量5000~5800Kcal,平均5600Kcal。灰份25~30%,平均28%。水份5~6%。挥发份36~38%。硫份0.8~1.2%。精煤产率25~38%。中煤产率52~56%。 煤质化验单

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我市属××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之一。全市现有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3600余处,其中列入省、市、县三级监控的重要灾害危险点714处。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大中型地面塌陷为主,具有点多面广、危险性大的特征。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连续七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一、主要做法 1、健全管理机构。市、县、乡三级政府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办、国土资源局领导任副组长,财政、民政、气象等18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指挥、部署协调和巡查指导,并将职责任务分配到成员单位,实行防灾减灾领导责任制。 2、编制防灾预案。市、县两级每年在汛前都认真组织编制了《防灾预案》,经同级政府批准后,下发到有关单位、乡镇执行。对全市已发现的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填制“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发放到防灾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填制“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灾害威胁的群

众手中,让他们明白面对险情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撤离转移路线。 3、开展科普宣传。每年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日”宣传,通过组织咨询服务队伍上街提供咨询服务,到乡村农户家中发送科普资料,出动宣传车到乡镇、村组进行巡回宣传,悬挂、张贴、刷写大型宣传标语和宣传图画等,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让群众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几率。 4、加强业务培训。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每年都分别举办两次以上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学习班。市国土资源局以召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形式,侧重培训县、乡政府分管领导,县、乡国土资源部门分管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县国土资源局以举办学习班形式,侧重培训县、乡地质灾害领导小组成员和地质灾害危险点监测人员。 5、构建群防体系。以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为骨干、基层党员干部为主体,按照市设中心、县设总站、乡设站、村设组的组织机构格局,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网络,具体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全市已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1529处,设立基层地质灾害监测点135处,在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的监测人员达539人。 6、加强巡查排查。每年汛前,组织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

项目地质灾害隐患检查工作总结(2)

****项目地质灾害检查工作总结 为加强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各类安全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结合公司文件,工区及时组织各施工部及各厂队办公室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工作,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深入贯彻公司及分局关于安全生产的指导精神,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一、加强领导作用,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根据公司【2014】20号《转发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检查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要求,项目部单位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成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领导小组。由工区经理任组长、安全总监任副组长,各施工部、办公室及厂队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组织及监督开展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监督落实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的落实,项目部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检查防治工作,按照“分区分片,落实到人”的原则,在工区所属各施工隧洞、各作业面开展地质隐患排查并落实防灾措施。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迅速落实防灾责任,做到责任到基层、到个人。经过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工区所属各施工部、各厂队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都明确了责任人和联系人,全区由上至下形成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施工部及办公室组织协调、各相关单位具体实施的三级群测群防体系。 二、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有效防范地质灾害。 为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结合工区各施工面的具体情况,制定下发了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防洪度汛应急预案》、《边坡坍塌应急预案》并召开安全生产及地质灾害检查工作会议,对全工区地灾防治工作进行早安排早部署,下发了防治方案和预案,充分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及隐患排查工作。 三、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宣传教育及警示工作,提高全员防灾意识。 (一)、为使地质灾害防治宣传人人皆知,切实增强全体员工防灾、避灾、减灾的意识。把由于爆破震动、开挖坡角、弃土不当、排水等人类活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归类进行宣传培训 1、崩塌:爆破震动、开挖坡角、弃土不当、排水进入岩土体裂隙等往往造成破裂的岩土体崩落。 2、滑坡: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因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蓄水排水,水渠和水库的浸溢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排放,农业溉等,均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

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XX煤矿 XX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编制单位:XX煤矿 编制日期: XX煤矿XX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采煤工作面概况 (一)、XX采煤工作面位置关系 XX采煤工作面位于矿井XXm皮带机运输大巷三部皮带机巷左侧,水平名称为+XXm水平,XX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如下表1所示。工作面位置图见附图1 表XX工作面井上下关系对照表 (二)、煤层赋存特征

XX采煤工作面所采煤层为XX煤层煤层赋存情况为:厚度为XX 之间,平均厚度为XX米,煤层倾角在XX°之间,属于缓倾斜中厚煤层,煤层具体赋存情况如下表2所示。 (三)、地质情况和水文地质情况 XX采煤工作面煤层属于一单斜构造,煤层倾角为4~8°。根据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的揭露情况以及工作面回采情况看,工作面地质结构简单,煤层基本稳定,且煤层厚度、倾角等无较大变化。工作面无较大的断层,在回风巷XX米左右有地质构造,煤层变薄,但对工作面回采影响不大,煤层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类型,主要以节理裂隙为主,根据地质资料和已揭露的煤层显示,涌水量极小,局部地方有少量裂隙淋水,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是太大。 (四)、工作面储量及可采期 工作面设计长走向长度(面长)为XXm,倾向长度(运输巷)为XXm,面积为XX0m2;平均可采煤层厚度为,容重为m3 。 工业储量=47340××=万吨 可采储量=万吨×=万吨(工作面回采率为95%) 工作面日产量=×90××=

可采期=98800÷÷25=月(每月生产25天) 二、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顶板管理方面的总结 XX采煤工作面采用倾向壁式采煤方法,顶板岩层为细砂岩,岩体较为完整,容易支护,底板为粉砂泥质岩,岩体较差较软。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XX米的铰接顶梁采用“见四回一”的方式支护顶板,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另外再支设密集支柱和戗柱。每隔10米支设一个木垛,上下安全出口采用“四对八梁”的端头支护,运输巷(进风巷)、回风巷超前压力范围内支设超前支柱,前10米采用双排柱,后10米采用单排柱,工作面在遇到地质构造带加密支柱、缩短木垛支护距离。 根据XX采煤工作面的回采顶板管理情况来看,XX采煤工作面按照“见四回一”的支护方式、并支设密集支柱、戗柱和木垛等特殊支护,上下安全出口采用“四对八梁”的支护方式能较好的控制顶板,在在工作面初次放顶以后,顶板随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回柱放顶后就垮落,不存在大面积顶板未垮落的情况。只有上下安全出口处会存在顶板未垮落的情况,此种情况属于进风巷、回风巷两侧有煤墩支护,所以未及时垮落,经过人工打眼,装药强制房顶以后,顶板会垮落。采煤工作面的周期来压步距为15-20米左右。在周期来压期间若不加强工作面的支护强度,则工作会出现顶板断

150108采后总结

150108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工作面概况 150108工作面北为150109回风顺槽,西为一采区轨道巷,南侧为150106工作面采空区,东为矿井边界保护煤柱。 150108运输顺槽走向设计长1150m,150108回风顺槽走向设计长1240m,工作面宽150m,面积172500㎡。工作面地表为丘陵荒坡。于2015年七月份开始回采,2017年08月07日结束,因煤炭行业不景气,公司在2015年11月份至2016年八月份前半月未对工作面进行回采,所以150108工作面回采历时15个月。 二、地质构造 150108综采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区内地层平缓。在掘进过程中揭露一条断层,F4断层:断层性质为逆断层,走向NF42°,倾向NW312°,倾角8°,落差15m,无出水情况,因断层位置在工作面停采线外,所以该断层对工作面回采无影响。 三、煤层赋存及顶底板情况 150108工作面回采的煤层为太原组15#煤层,工作面内煤层起伏变化不大,煤层倾角8°~12°,平均8.5°。 本工作面煤层厚度稳定,平均厚度6.0m,煤层结构简单,煤层中局部含2~4层夹石,总厚0.1~0.3m之间,最大顶夹石层厚0.22m。 煤层的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简述如下表:

直接顶:厚度11.01m,砂质泥岩,灰黑色,砂泥质结构,断口平坦,具有挤压现象,底部含黄铁矿团块。 老顶:厚度8.87m,深灰色,上部偶见植物化石,层理不明显,具有挤压现象,中部夹砂泥质。 直接底:厚度2.48m,灰色-浅灰色;含铝土质;含丰富植物化石,偶含砂质,岩芯较破碎。 四、水文地质情况 本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相对较简单,顶底板砂岩裂隙水为工作面主要直接充水源。随工作面直接顶垮落,水将涌入工作面。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K2、K3灰岩水受顶板断裂破碎影响将造成灰岩水水从工作面涌出,最大涌水量为8-10m3/h,另据地质报告,煤层顶底板砂岩底板含水较弱,以静储量为主,补给条件较差,对回采威胁较小。 该工作面为伪下山开采,开采过程中应将工作面涌水自流到采区水仓,在通过水泵排到中央水仓,局部低洼处应设积水坑,由小水泵通过管路系统把水排入采区水仓或导入巷道水沟中排入采区水仓,再排到中央水仓。 五、影响工作面回采的其他因素 本工作面为高瓦斯地区,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为50.31m3/min,

地质灾害个人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个人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个人工作总结》的范文,。篇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结 根据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迅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摸底的通知》(长政办发电93号)精神,我县立即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摸底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质灾害现状 我县目前地质灾害包括人为地质灾害和自然地质灾害两大类,共有各类地质灾害122处,其中人为地质灾害64处:地裂缝46处,地面塌陷18处;自然地质灾害58处:滑坡19处,崩塌3处,不稳定斜坡36处。列为重大监测隐患45处:滑坡14处,不稳定斜坡18处,地面塌陷7处,地裂缝6处。 二、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地质灾害防治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群众的安居乐业。我县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建立了防灾抗灾长效机制。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我县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

灾害应急预案》。最全面的严格按照两个方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网络健全,监管到位 一是加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和地质监测预警工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群防群测网络,在45个地质隐患设置警示牌,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监测人、联系电话、避灾信号、疏散路线,县政府每年拨付10余万元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正常开展;二是联合气象局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三是加强巡查,在“防”上下功夫,绷紧安 全弦,监测人员做到每周巡查一次,并做好监测记录,在汛期监测工作做到日查日报。 (三)制度完善责任到位。 为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我县先后制定了《地灾预报制度》、《地灾速报制度》、《地灾巡查制度》、《地灾监测制度》等10余项工作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地灾防治中的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地灾防治工作机制。 三、地灾隐患排查情况 为汲取7月6日吕梁市方山县大武镇王家庄村黄土滑坡地质灾害教训,我县以乡镇为单位认真组织了各类地质灾害隐患摸底排查。经排查,我县未发现因近日连续降雨而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为有效防范因连续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

2503工作面采后总结

2506工作面采后总结 1、井上、下位置 井上:该工作面地表位于杨树岭西部300m处,地面标高为+690m~+710m。 井下:2506综放面位于二采区西北部,是二采西翼区第一个工作面。 2、煤层情况: 采5号煤层,黑色,以半暗煤为主,暗淡煤、半亮煤次之,含极少量的光亮煤,煤层结构简单,含0~2层夹矸,平均煤厚5.27m,煤层倾角6°~8°。 3、顶底板岩性: 工作面直接顶为砂纸泥岩,深灰色含植物化石,厚0~3.64m; 老顶为砂岩厚约15.3~26.8m。 4、构造情况 据工作面揭露资料分析,该工作面未发现构造,走向及倾向变化较大,局部底板有起伏变化且煤层有变薄现象,但整体煤层较稳定。 5、水文情况 工作面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煤层之上山西组砂岩含水层和煤层下伏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因为这些含水层的

水可以通过冒裂带和底鼓等途径直接进入矿井。由于太原组以上各含水层大都是含水性较弱,一般不会对煤层开采造成威胁。工作面上部采空区,在回采过程中已探放。 6、工作面情况 2506工作面走向有效长度960m,面长150m,煤层厚度平均5.27m,于2012年7月份开始初采初放,截止2013年11月份收尾结束。 7、储量 工作面回采率符合指标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回采任务。 根据工作面的探煤厚资料、采高计算、实际回采煤量分析,工作面的主要损失为工作面落煤损失,造成工作面落煤损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工作面放煤放净后,矸石放下来,影响煤质,如果提高煤质,煤可能放不下来,会造成煤量损失。 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有0.2米的夹矸及煤矸互叠层,致使煤层厚度变薄,也会造成煤量损失。 3、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工作面底部留有底煤,造成损失。 为此在今后的回采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在不影响煤质的情况下,把煤放净,提高回采率,降低损失率。 2、杜绝工作面丢底煤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