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高二第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6.79 MB
- 文档页数:42
专题04 城市、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城市与区域从中心城市到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问题①大城市辐射的经济要素:人口、资金、资源、产业、信息、技术、交通……②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外溢效应③城市群(区域间)各城市差异化竞争、产业互补,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协同发展④协同发展:要素协同:加强科技研发,促进人才、信息、技术、交通等要素协同产业链协同: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形成产业集群,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政企协同:建立、完善各地政府(企业)间的产业联动机制产城协同:强化产业与服务业、城镇建设的融合发展城市群对我国的意义城市群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
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
发展城市群可以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二、产业发展与产业转移1.产业结构升级(1)表现①劳动力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②国民经济重心变化: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重化工业为主;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2)升级的原因①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 ②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3)规律①区域发展前期,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
②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③当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4)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可以通过产业延伸、产业更新、技术突破等途径升级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也可以从微笑曲线寻求企业的升级路径。
微笑曲线中间环节是工农业生产,附加值低;左边是研发、右边是营销,附加值高。
高二地理选修2知识点汇总地理是一门以地球及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空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选修2是地理课程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一些特定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选修2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概述。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地区人口占整个国家人口的比重增加的过程。
工业化是指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城市与工业空间组织城市与工业空间组织是城市与工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城市空间组织包括城市内部的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工业空间组织包括工业用地的选择、布局以及工业区之间的联系。
三、城市郊区与城市扩展城市郊区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带,是城市扩展的重要区域。
城市郊区的发展与城市对农村资源的依赖、环境污染等问题密切相关。
城市扩展是城市向周边地区不断延伸发展的过程,涉及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等诸多问题。
四、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工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区域差异是由地理条件、经济政策、历史发展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我国工业发展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强、西部地区工业起步较晚等特点。
五、经济区域规划经济区域规划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区域分工和布局的计划。
经济区域规划旨在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实现产业集聚和协调发展。
六、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指通过改变某一地区产业的类型、数量和布局,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减少传统产业比重,提高服务业比重等。
七、农村土地利用农村土地利用是指农村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农村土地利用包括农田、农村居民点、农村工矿用地等。
合理的农村土地利用有助于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八、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专题24《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教学设计
梳理本节课主要内容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始,我忘记了点开录制按钮,辛亏有刘燕珺老师和汪海勇老师提前帮我做了录课准备,对于这样一个不小的失误,我定吸取教训。
从教学设计来看,本节课从课堂导入开始到课堂小结结束,教学环节完整。
教学过程主要设置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三个环节,各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合理,过渡自然。
从课堂教学来看,在课堂导入和产业结构这两个环节节奏较快,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消化知识。
在高一二和高一三班试讲过程中,学生能将三大产业顺利区分开来,但在高一四班正式录课时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三大产业的认识比较模糊,这表明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学情也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备学生,备学情。
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本节课秉承先教后学的原则,针对描述产业结构及升级的特点,教师先带学生一起看图描述,引导学生归纳描述方法,最后通过图表案例让学生运用新学习的描述方法,自己描述产业结构,学生能规范描述,课堂教学具有成效。
此外,在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出现了两位同学争辩的情况,我首先是鼓励同学们辩论,同时要求学生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出现争论情况,说明学生学习状态投入,认真思考了,这从侧面也反映小组活动具有比较好的成效。
整体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在于备学情不充分,存在着急替学生回答问题的现象,课堂教学语言啰嗦,这些缺点需要改进。
湘教版高二下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二)《2.2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同步测试题-带答案一、选择题(2024年广东汕尾期末)曾经的农业大县、被誉为“中国化妆刷之城”的鹿邑县位于豫东平原,常住人口近100万。
该县化妆刷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详见下表),2021年该产业从业人员约7.8万人,占全县工业从业人员的32%。
据此完成第1~2题。
手工作坊期尾毛深加工期化妆刷全国领跑期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业人员4.6万人,把从外地购买的羊尾毛进行初级加工,销售到国内外的化妆刷厂始于2010年,开始发展化妆刷产业,产业链延长,分散个体户向企业化集聚,利润提升始于2016年,政府建化妆刷产业园区,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沿海地区产业链上的管理者、技术研发者等返乡创业1.手工作坊期,鹿邑县发展羊尾毛加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原料B.交通C.劳动力D.技术2.与手工作坊期相比,尾毛深加工期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A.增加了产品种类B.形成了规模效益C.提高了研发能力D.减少了用工数量(2023年新疆昌吉州期末)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从图中可知,该地区( )A.城镇化水平高B.工业发达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D.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4.为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A.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B.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北京是我国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是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下图为1978年、1994年与2018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
据此完成第5~6题。
5.北京市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产业结构调整B.对外吸引力降低C.环境污染严重D.从业人员减少6.北京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有( )①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大②公共事业投入大于产出③经济总量增长较慢④新兴产业行业存在一定缺陷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023年湖南娄底期末)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曾经“一矿独大”,县城内80%为山地,独特的地貌特征一度制约其发展,但也为降雪创造了条件,每年存雪期长达150多天。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教学目标:1.了解地区产业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了解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变化的一般规律及成因。
3.了解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及成因。
4.以“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的为例,掌握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方法及成因。
核心素养:1.通过“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的学习,掌握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方法及成因。
2.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3.综合思维:查找资料,图文结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及成因。
【填空版】一、地区产业结构1.含义: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如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受、以及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产业结构以为主;经济较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以为主。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1.经济发展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的过程。
2.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通常表现为从第产业向第产业转移,重心由第产业转向第产业,进而转向第产业。
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方式的转变,例如,在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可以表现为:由以工业为主上升到工业为主;由以为主上升到以为主;由以的产业为主上升到以的产业为主。
3.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1)两大因素:和促使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的原因很多,其中,比较和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可能逐渐丧失,而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在这样的时期,国家或地区政府的引导,往往能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变化(2)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每一次都产生一系列的。
这些新兴产业首先在地区得到发展,促使该地区,新的产业不断向其他地区扩散,并依次带动相应地区的产业。
高二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试题答案及解析1.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文明生产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
这体现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A.科技含量高和信息化程度高B.经济效益好和生产成本低C.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D.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答案】D【解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文明生产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故D符合题意。
A、B、C均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但缺乏材料信息支撑,与题意不符。
【考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哪项经济指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A.人均GDP的变化B.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的变化C.GDP增速变化D.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的是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如三大产业的比重等,A、B、C与题目无关。
【考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截至2013年10月,我国共114个城市668个点位开展了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等空气质量新标准的监测工作。
面对环境监测标准的提高,企业生产必须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依靠科技进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③立足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④要坚守职业道德,做到诚信经营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答案】C【解析】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关键词是“空气质量,环境标准的提高”,说明企业要推进环保工作,承担社会责任,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④与材料无关。
【考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4.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松江一中洪振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三大产业的划分。
2.能根据数据计算产业结构并制作产业结构柱状图。
3.理解产业结构升级的含义,并能分析出世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
4.知道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和优化的方向。
5.结合资料能理解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计算相关数据,制作产业结构柱状图,并由此分析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原因。
2.读“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和“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图,说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理解产业结构升级的含义。
3.比较海口和上海的产业结构,分析两者产业结构差异的原因,由此理解产业优化的含义和意义。
4.阅读“上海纺织工业”的材料,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
5.观看视频“工业设计: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体会科技对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理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
2.明确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要立足于区域实际,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3.感受科技对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作用。
4.学会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产业结构,理解社会生产活动,建立起区域整体和谐发展的地理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产业结构升级的含义,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2.教学难点: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对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实践画图、案例分析、问题引导。
教学过程教学说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是专题24《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最后一个内容,是对以前内容的概括和提升。
主要内容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学生对这些概念缺乏认识,但同时也已接触到这些词汇。
所以在教学时从基本的入手,从基本概念出发,由易到难,逐步认识这些含义。
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终引导学生学会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产业结构,理解社会生产活动,建立起区域整体和谐发展的地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