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0.31 KB
- 文档页数:13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二)第二单元热实验名称: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实验器材:衣服、温度计、书本、一小瓶温水实验步骤:1、测量书本在空气中的温度。
2、测量书本包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
3、测量一小瓶温水在空气中的温度。
4、测量一小瓶温水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
现象和结论: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实验名称: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实验器材:天平、酒精灯、试管、气球皮、夹子、烧杯、冷水、热水实验步骤:1、装满一试管冷水并把试管口用气球皮包紧。
2、用天平称出装满冷水的试管的重量。
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冷水。
4、用天平称出加热后试管的重量。
5、把包了气球皮的试管先后放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观察变化。
现象和结论:加热前的冷水和加热后的热水重量没有改变。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体积变化实验器材:烧瓶、烧杯、带塞子的玻璃管、冷热水、红墨水实验步骤:1、在烧瓶中装满滴加了红墨水的水,塞上带玻璃管的塞子,使水满上玻璃管,并在水的最高处做上记号。
2、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
3、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
现象和结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
实验名称: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实验器材:锥形烧瓶、大烧杯、气球、冷热水实验步骤:1、在空锥形烧瓶口套上一个气球。
2、把套上气球的锥形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
3、取出锥形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
现象和结论:在热水中时气球膨胀起来了,在冷水中时气球瘪下去了,说明气体会热胀冷缩。
实验名称: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器材: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水槽实验步骤:1、演示在常温下铜球能顺利地通过铜环。
2、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球,然后把加热后的铜球放在铜环上,观察现象。
3、将铜球取出放入水中冷却,再把冷却后的铜球套进铜环。
现象和结论:加热前的铜球能通过铜环,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重新冷却后的铜球又能通过铜环,说明铜能热胀冷缩。
实验名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器材:铁丝、火柴棒、蜡、铁架台、酒精灯、金属圆片等实验记录单:实验步骤:1、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结论:在阻力不变的情况下,离支点越近就越省力。
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方向;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方向,但能省力,使用滑轮组既能改变方向,又能省力。
实验结论:链条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同,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
实验结论:齿轮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
速度比小齿轮慢。
实验结论: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柱形纸筒中,圆柱
实验结论:不同形状的桥梁承受力是不同的。
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的厚
实验结论: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遇酸反映等方面各有特征。
实验内容:认识矿物的特征(第三单元)
课题:2、认识矿物的性质
实验器材:矿物标本盒、16K白纸1张、放大镜、玻璃片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各有特
实验结论:嗅觉和味觉是密切相关的,一旦嗅觉失灵,品味的能力就会下降许多。
实验一:浮力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浮力实验观察材料的浮沉情况,了解产生浮力的原理。
实验材料:小玻璃瓶、水、铅球、木块、小铁钉、塑料袋等。
实验步骤:
1.取一个小玻璃瓶,将其放在水中,观察玻璃瓶的情况。
2.向瓶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玻璃瓶的浮沉情况。
3.往玻璃瓶中分别放入铅球、木块、小铁钉和塑料袋,观察它们的浮
沉情况。
实验结果:
经过观察发现,当瓶中没有加水时,玻璃瓶沉入水中;当瓶中加水后,玻璃瓶能够漂浮在水中;往瓶中加入铅球、木块、小铁钉和塑料袋后,它
们都能够浮在水中。
实验原理:
浮力是产生物体漂浮的力。
实验中,瓶中加入水后,水会对玻璃瓶产
生向上的浮力,使得玻璃瓶能够浮在水中。
而当往瓶中加入其他物体时,
它们也能够浮在水中,是因为它们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受到浮力的
作用而浮在水中。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了解到了浮力的原理,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向上的
浮力时,它就能够浮在液体中。
这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很大
的影响,比如船只能够漂浮在水中,风筝能够飞翔等。
同时,我也学会了
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研究科学现象,培养了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小心操作,否则可能会发生危险。
实验课目:五年级科学下册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实验目的:研究水在变热、变冷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原理:相同重量的物体,冷水变热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大。
实验材料: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等。
实验过程:1.在两试管里装满水,剪一块气球皮把试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
2.把试管插在热水杯里,使试管内的水变热。
3.观察气球皮的变化。
4.再把另试管放到装有冷水的烧杯里,观察气球皮的变化,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气球皮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记录员:班级:组:时间:。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水的沸腾点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点,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实验材料:酒精灯、水、温度计、玻璃杯、火柴。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酒精灯放在安全的位置,确保周围没有易燃物。
将温度计插入玻璃杯中,确保温度计的底部不接触杯底。
2. 加热水:将适量的水倒入玻璃杯中,放在酒精灯上方,点燃酒精灯。
3. 观察变化:当水开始加热时,观察水的表面是否出现气泡。
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泡会越来越多,水开始沸腾。
4. 测量沸腾点:当水开始沸腾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记录下水的沸腾点。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水的沸腾点是100摄氏度。
当水温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
2. 水的沸腾点是一个固定值,不受水的数量和容器的大小影响。
无论是少量的水还是大量的水,在相同的条件下,水的沸腾点都是100摄氏度。
3. 水的沸腾点可以受海拔高度的影响。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大气压力较低,水的沸腾点会降低。
实验分析:水的沸腾点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所需要的温度。
水的沸腾点是一个物质的固有性质,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质。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的物理性质。
实验应用:1. 煮沸水:通过了解水的沸腾点,我们可以控制水的温度,煮沸水用于烹饪、消毒等。
2. 温度计的使用:温度计是通过测量物体的温度来判断其状态的工具。
了解水的沸腾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温度计。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确保酒精灯的使用正确,并远离易燃物。
2. 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烫伤。
3. 实验完成后,及时熄灭酒精灯,注意清理实验场地。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水的沸腾点是100摄氏度,并且不受水的数量和容器大小的影响。
水的沸腾点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烹饪和温度测量等方面。
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安全,合理操作,保持实验场地的整洁。
湘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合集5篇]第一篇:湘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五年级下册科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一、自制电磁铁实验目的:学会制作电磁铁实验器材:绝缘导线(约 1 米长)、淬过火的铁钉、开关、钢棒、木棒、铝棒等。
实验内容及步骤:1、把一根约 1 米长的绝缘导线,紧密地绕在一枚铁钉上,至少绕30 圈。
2、将细导线与电池组成电路。
3、用自制电磁铁接触回形针。
4、将铁钉换成木棒、铝棒等再重复 2、3 步骤。
实验现象:1、电磁铁通电后可以产生磁力,断电后,没有磁力。
2、看到铁钉、钢棒制作的电磁铁可以吸起回形针、但钢棒断电后仍有一定的磁性。
3、将铁钉换成木棒、铝棒不可以吸起回形针。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性的有无可以控制、电磁铁的铁芯只能用普通铁钉。
实验名称:实验二、电磁铁性质实验目的:了解电磁铁的性质。
实验器材:绝缘导线(约1 米长)、淬过火的铁钉、开关、电池、导线、大头针等实验内容及步骤:1、把一根约 1 米长的绝缘导线,紧密地绕在一枚铁钉上,至少绕30 圈。
2、将细导线与电池组成电路。
3、接通电源,用铁钉的尖端接近大头针,观察有什么现象。
4、切断电源又有什么现象?实验现象: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实验结论: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磁能的装置。
实验名称:实验三、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实验目的: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绝缘导线(约1 米长)、淬过火的铁钉、开关、电池、导线、大头针(回形针)等实验内容及步骤:1.先假设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把有固定匝数的电磁铁的导线两端与一节电池的两级连接起来,去吸引大头针,记下大头针的数目,按此方法,分别记下使用两节电池,三节电池时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将细导线与电池组成电路。
2.再假设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用三节电池的两级与缠绕一定匝数的电磁铁两端连接起来,用通上电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针,记下此时大头针的数目,按此方法,还是用三节电池依次增加线圈的匝数,用此时通上电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分别记下此时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科学实验报告单 1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观察到的现象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 2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材料水槽、沉浮块实验过程实验 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观察到的现象实验一中:轻重相同而体积不同的球,体积大的浮在水面上,体积小的沉。
在实验二中,重量不同而体积相同的球,重的沉,轻的浮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 3姓名: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用小瓶子继续研究实验目的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的关系实验材料水槽、水、小瓶子、红色的水实验过程 1.将小瓶子盖上盖子,慢慢放入水中,观察它在水中的沉浮。
2.往小瓶子里加入一点儿红色的水,观察它在水中的沉浮。
3.往小瓶子里再加入一些红色的水,观察它在水中的沉浮。
观察到的现象 1.空瓶子浮在水面上。
2.加入一点儿水后,小瓶子在水中下沉了一些,悬浮在水中。
3.加入更多的水后,小瓶子慢慢沉入水底。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实验材料:小苗、土壤、花盆、水、太阳灯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土壤放入花盆中,用水浇湿土壤,然后将小苗种植在花盆中。
2. 分组实验:将小苗分成三组,每组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
- 第一组:放置在自然光照下,即室外阳光直射的地方。
- 第二组:放置在室内,使用太阳灯提供光照。
- 第三组:放置在室内,不提供任何光照。
3.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并记录每组小苗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颜色和数量等。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第一组小苗在自然光照下生长得最好,株高较高,叶片呈深绿色,叶片数量也较多。
这是因为自然光照中含有丰富的阳光和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能够为植物提供足够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
第二组小苗在太阳灯的光照下也有一定的生长,但与第一组相比,生长速度较慢,叶片颜色较浅,叶片数量也较少。
这是因为太阳灯无法提供与自然光照相同的光能,植物无法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第三组小苗在没有光照的条件下几乎没有生长,株高极低,叶片颜色呈黄色,叶片数量几乎为零。
这是因为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没有光能供给,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制造足够的养分来支持生长。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光能是光合作用的关键。
自然光照下的植物生长最好,太阳灯提供的光照次之,没有光照的情况下植物几乎无法生长。
实验启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需要光能来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给植物提供足够的阳光来促进植物的生长。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实验了解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得到有价值的结论,从而提高我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了解到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还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记录。
教师班级姓名等级试验名称借助不同的工具观看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试验时间月日试验目的试验器材试验步骤试验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显微镜观看生物细胞洋葱鳞片内表皮、放大镜、手持简易显微镜1.用放大镜认真观看手背皮肤。
2.用显微镜认真观看手背皮肤。
〔正确使用手持简易显微镜:灯泡要亮、镜筒底部要靠在玻璃片上、用螺旋调整视野清楚度,左眼贴近目镜。
〕3.用放大镜认真观看洋葱鳞片内表皮。
4.用显微镜认真观看洋葱鳞片内表皮。
5.整理器材保持干净。
放大镜下皮肤较粗糙,可以看到大的毛孔,洋葱表皮较粗糙,显微镜下手背皮肤呈不规章的外形,类似鳞片,洋葱表皮呈长方格形,有较清楚的界限。
放大镜下皮肤较粗糙,可以看到大的毛孔,洋葱表皮较粗糙,显微镜试验结论下手背皮肤呈不规章的外形,类似鳞片,洋葱表皮呈〔〕,有较清楚的界限。
注:试验装置简图应在试验步骤栏表达。
教师班级姓名等级在显微镜下观看到的手背试验名称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有什么一样之处?试验时间月日试验目的试验器材试验步骤1、学会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方法,了解其根本构造;2、运用显微镜观看生物细胞,光学显微镜、小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洋葱、人体表皮细胞装片、稀碘液、清水1、用干净纱布擦干净载玻片和盖玻片;2、在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清水;3、在洋葱表皮内用小刀轻轻划“井”字,用镊子把“井”字内的洋葱表皮取下来,放到载玻片中心,将内表皮在水滴中开放;4、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使其一侧轻轻接触水滴,再缓缓放下〔避开消灭气泡〕;5、在盖玻片与载玻片接缝的一侧滴稀碘液,用吸水性强的纸在接缝的对侧吸;6、放在显微镜下观看并记录;7、观看人体手背皮肤;8、取下载玻片,整理好显微镜和试验器材;试验现象在显微镜下看到小格子似的构造。
试验结论在显微镜下看到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似的构造就是〔〕。
注:试验装置简图应在试验步骤栏表达。
教师班级姓名等级试验名称试验目的制作“小水塘”进展观看试验时间月日让学生知道微生物的产生过程。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第一单元沉和浮实验名称:观察物体的沉浮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2面实验目的: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步骤: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
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3-4面实验目的: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实验步骤: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实验记录单: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实验名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课题和页码:《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5-6面实验目的: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
实验步骤: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实验人员:实验名称:水的沸点实验实验年级五年级实验器材:酒精灯、水、温度计、试管1、将水倒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
2、点燃酒精灯,将试管放入火焰中。
实验步骤:3、观察水的温度变化,当水开始沸腾时,记录下温度。
4、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发现,水的沸点约为100℃左右。
同时也了解到,沸点的高低与海拔高度、气压等因素有关。
实验名称:研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实验人员:(略)实验年级:五年级实验器材:A4打印纸3张、双面胶、新华字典(可用科学书代替)、钩实验步骤:1.取A4纸的宽为高,用3张A4纸分别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注意在折纸筒时要事先考虑留出连接部分,纸筒的连接部分用双面胶粘起来。
2.把新华字典放到纸筒上面,然后在XXX加钩码,记录各种纸筒能承受多少钩码不被压垮。
3.加钩码时,要将钩码放在新华字典中心,加钩码时要轻放。
4.计算纸筒能承受多少钩码时,要用压垮纸筒的钩码数减1.实验结果: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柱形纸筒中,圆柱形纸筒承受力较好。
实验名称:建高塔实验人员:(略)实验年级:五年级实验器材:吸管、大头针、小棒、细线、胶带、剪刀等实验步骤:1.画出设计草图。
2.选择制作材料和连接物,确定合适牢固的连接方法。
3.测量塔的高度和牢固性。
实验结果:建高塔要上宽下窄,上轻下重才稳固结实。
实验名称:研究不同形状支架的稳固性实验人员:(略)实验年级:五年级实验器材:吸管、大头针等、搭支架的不同材料(自选)、重物(自选)实验步骤:1.分组做实验。
2.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3.对比不同支架的承受力。
4.支架形状: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
实验结果:三角形支架最不易变形、最稳固。
实验名称:研究不同桥梁的特点和承重力实验人员:(略)实验年级:五年级实验器材:硬纸板、木块、胶带、粗绳、胶水、铅笔、厚书、砖头实验步骤:1.用硬纸板、木块等东西做一座平板桥、一座拱形桥、一座斜拉桥。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全册实验报告》实验一:观察水汽的汽化和凝结过程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汽的汽化和凝结过程。
材料:水,容器,加热器,冷水,温度计。
操作步骤:1.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并放置在加热器上。
2.打开加热器,加热水至沸腾,记录此时的温度,称之为温度A。
3.将一块冷水放入另一个容器中。
4.关闭加热器,同时将温度计放入加热后的水中,记录温度,称之为温度B。
5.将记录下的温度A和温度B进行对比,并观察水蒸气的凝结过程。
结果:加热水时,温度逐渐上升。
当水达到沸点时,水开始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并不断上升,同时水面上也有水蒸气逸出。
当关闭加热器后,温度开始下降。
在水凉下来的过程中,水蒸气开始凝结,变成小水滴,并逐渐沉积在容器壁上。
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当水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时,水会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称为汽化;当水停止受热,温度开始下降时,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滴,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是因为水蒸气在冷却时失去热能,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速度变慢,从而凝结成液体。
实验二:用眼睛欣赏水声目的:通过实验欣赏水声,了解水声的产生原理。
材料:玻璃杯,水,银勺,小纸片。
操作步骤: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杯子约八分满。
2.拿起银勺,让勺子的领子贴近杯子的边缘,然后轻轻敲击勺子。
3.观察和听取水面的反应。
结果:当用银勺轻轻敲击杯子时,可以听到悦耳的声响,并观察到一些水滴跳动。
分析: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当银勺敲击杯子的时候,银勺所产生的声波通过空气传输到水面,同时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要快,这时水面就受到了压力,水面产生振动,形成波纹并发出声音。
实验三:探究光的传播路径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
材料:光源,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闪光的物体。
操作步骤:1.将光源始终保持点亮状态。
2.用不透明物体(如纸板)遮挡光源,观察到世界处于黑暗状态。
3.用透明物体(如玻璃片)尝试遮挡光源,观察到光线能够穿过玻璃片照亮物体。
实验内容1种子发芽对比实验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器材种子发芽实验盒、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2、将种子放入洞中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进行对比。
实验现象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结论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缺一不可。
实验效果实验人实验时间仪器管理员签字实验内容2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阳光)实验器材绿豆芽、实验盒、实验步骤将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绿豆芽生长的不好甚至死亡。
实验结论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实验效果实验人实验时间仪器管理员签字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实验内容3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实验器材绿豆芽、水、纸巾实验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3----5天后观察观察。
实验现象豆芽的根会向有水的方向生长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实验效果实验人实验时间仪器管理员签字小学科学实验报告(4)实验内容4蚯蚓的选择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实验器材蚯蚓、泥土、水、盒子实验步骤1、(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实验记录报告单(一)实验课题:太阳和影子实验目的: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引导发现规律。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小标杆。
实验过程: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呈半圆周状,竹篾代表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手电筒代表太阳;小标杆代表地球上产生影子的物体。
把手电筒挂在竹篾上,把小标杆放在竹篾下正中心,沿着竹篾自东向西移动开着灯的手电筒,看竹篾中央小标杆的影子变化。
注意:电筒在竹篾上的位置保持不变;手电筒始终照在小标杆上。
实验现象:发现手电筒的方向与影子的方向正好相反,手电筒在两边影子长,手电筒在中央影子短。
实验结论: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是正好相反的,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关系:太阳高度高,影子短,太阳高度低,影子长。
(二)实验课题:昼夜交替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实验器材:手电筒、地球仪。
实验过程: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固定手电筒,在地球仪上任选一点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实验结论: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一个昼夜的时间约是24 小时。
(三)实验课题: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实验目的: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实验器材:小孔板、手电筒。
实验过程:1.当三个小孔成一直线时,用手电筒从一端向另一端照射,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2.当三个小孔不在同一直线时,用手电筒从一端向另一端照射,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实验课题:小孔成像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探究小孔成像的原因,进一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实验器材:纸盒、铝箔纸、透明纸、蜡烛、小钉子、胶布。
实验过程: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用透明纸蒙住纸盒的另一面。
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移动纸盒,直到能在透明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注意:做小孔成像的小孔不宜大,直径一般在1毫米左右。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五)实验课题:制作潜望镜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潜望镜,认识光的反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