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业资料整理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11
内业资料整理要求一、分类整理内业资料一般包括文件、合同、报告、记录等各类文档。
在进行整理前,首先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属性和用途进行划分,以方便后续的整理和查找。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按部门、按项目、按时间等分类。
对于大量的资料,可以考虑采用数字化管理,将其转化为电子档案,利用电子文档管理系统进行分类整理。
二、归档管理分类整理之后,将资料进行归档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归档管理包括确定合适的存储位置、编制归档目录、标识文件编号等工作。
对于纸质档案,可以采用文件夹、文件柜等工具进行存储;对于电子档案,可以建立合适的文件夹和子文件夹,设置明确的文件命名规则。
同时,还需要制定归档管理规范,明确归档的责任人和操作流程,确保归档工作的规范和持续性。
三、备份与保护内业资料的备份和保护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
定期对重要的资料进行备份,确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及时恢复。
可以采用不同媒介的备份方式,如云存储、硬盘备份等。
此外,还应设置不同级别的权限控制,限制不同人员对重要资料的访问和修改,确保资料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四、符合法定要求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内部资料的法定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劳动法、税法等。
在内业资料整理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资料的法定有效性。
并及时跟进相关法规的变化,对资料进行调整和更新。
综上所述,内业资料整理要求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管理、备份保护,并符合法定要求。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使企业的内部工作更加高效、准确,并提高对内部资料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
内业资料整理制度一、引言内业资料整理是企业职能部门的基本工作之一,旨在规范和提高内业资料的管理水平,确保内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用性。
本规章制度旨在明确内业资料整理的原则、流程和要求,以便各部门员工依照规定进行操作和管理。
二、定义和范围2.1 定义内业资料:指与企业职能部门工作相关的文件、表格、数据、报告等。
2.2 范围适用于全部相关企业职能部门内的工作相关资料的整理、归档和管理。
三、管理原则内业资料的整理、归档和管理应遵从以下原则:3.1 规范性原则内业资料的整理应符合企业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操作过程合法、合规。
3.2 可追溯性原则内业资料的整理应保存操作轨迹和记录,便于查阅和追溯。
3.3 统一性原则内业资料的组织结构、命名规范、分类标准等应保持统一,便于查找和管理。
3.4 保密性原则内业资料的整理和处理应遵守保密管理规定,确保数据安全和机密性。
四、整理流程内业资料的整理流程如下:4.1 收集资料步骤:1.依照相关工作内容,收集与企业职能部门工作相关的各类资料。
2.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分类,如依据内容、时间、部门等进行分类。
4.2 布置整理任务步骤:1.依据资料的分类和优先级,指派内业资料整理任务给相关人员。
2.确定整理任务的截止日期和质量要求。
4.3 整理和归档步骤:1.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真实性核实和准确性校验。
2.依据内业资料的分类和命名规范,进行整理和归档。
3.建立电子档案和实物档案,保存相关资料的复制和备份。
4.4 完满和汇总步骤:1.对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增补和完满,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2.依据需要,将资料进行汇总和组织,形成报告、分析和评估等工作成绩。
五、考核标准5.1 完成质量依据整理任务的要求,资料整理应准确无误、完整无缺,并符合相关规定。
5.2 办理时效依据任务的紧急程度和工作布置,资料整理应及时完成,确保任务能够如期交付。
5.3 工作效率依据任务的多而杂程度和工作量,资料整理应高效完成,提高工作效率和处理本领。
内业资料整理归档细则一、概述二、分类原则1.按照资料类型分类,如文件、报表、备忘录等;2.按照资料主题分类,如人力资源、财务、市场等;3.按照资料形式分类,如纸质文档、电子文件、影像资料等;4.按照资料时效分类,如长期保存、短期保存等。
三、归档流程1.收集资料:收集各部门、个人产生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2.分类归档:按照上述分类原则,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确定档案号;3.登记档案:将归档的资料登记进档案管理系统,并进行档案号、档案题名、存放位置等信息的录入;4.封装保护:使用适当的封装材料将纸质文件进行保护,防潮、防尘等;5.存放管理:按照相关规定将已封装的资料存放于指定位置,并做好相应标记;6.定期检查: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7.妥善处理:对于过时、不再需要的档案,可进行淘汰、销毁或电子化处理。
四、档案管理系统建设1.制定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内业资料的归档标准、程序和职责;2.建立档案管理软件:选用适合企业需求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资料登记、检索、借阅等功能;3.培训档案管理人员:为档案管理工作配备专业人员,并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4.建立档案室:提供安全、整洁、温湿度适宜的档案存放环境,并配置合适的档案柜、架等设备;5.制定档案管理流程:制定档案管理的详细流程和操作规范,并确保执行;6.建立档案查询和借阅制度:规定档案查询和借阅的权限和程序,保证资料的及时查阅和使用。
五、注意事项1.档案保密:对涉及企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资料,要严格控制查阅权限和保密措施;2.档案存放安全:建立健全的档案防火、防盗措施,定期检查档案室的安全情况;3.电子档案备份:对电子档案进行定期备份,以防数据丢失;4.文件命名规范:制定良好的文件命名规范,便于查找和管理;5.定期整理:定期对档案进行整理和重组,确保档案的规范和清晰;6.档案销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定,对已达到保存期限的档案进行销毁处理。
内业资料填写、整理要求(一)一、表格填写要求1、所有一览表、汇总表除签名外均采用微机打印,打印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字加粗,数字字体采用Times New Roman,表中“统一里程”栏的填写本标段起讫点里程,“序号”栏按整公里用阿拉伯数字编写序号。
2、竣工文件所有表格(除评定用表C-50、B-05-1)表头要求采用小四宋体字不加粗(对已加粗的可不更改),编号可采用微机打印至受件人号(例1D08C1H),流水号用碳素笔手写;或者编号全部用碳素笔手写。
一览表与汇总表表头打印内容字体与表头字体之间留一个字节空格(英文输入状态下一个空格),其它用表表头全部采用微机打印,应尽力做到表头打印整齐、美观、字体一致,位置上下对齐、左右对齐、居中后左右空格一致。
3、各单位基础资料底稿(原件)不清楚的要尽快重新抄写、签字后进行更换。
4、试验用表中试验单位一栏要求填“××标段工地试验室”,已填为“工地试验室”的可不进行更改。
5、所有表格日期、签名均不允许用微机打印,必须手写。
二、竣工表填写要求1、主要工程项目设计、竣工数量对照表:工程项目按下发的已填入工程项目名称的新表填写,其中路肩按路面封顶路肩计算数量,表中未包括的项目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增补。
2、工程量清单造价汇总表:投标报价栏填写实际投标报价,竣工价栏待竣工决算后填写,暂空。
3、水准点一览表:填写设计单位提供的工程完工后仍保留的导线点及施工期间经监理认可(桩志埋设稳固、便于长期保存)的加密导线点。
加密导线点要在备注中注明。
4、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对小于2°设计为折线的数据填写时,可按设计填写,没有的项目不填,表中曲线长度指缓和曲线和圆曲线长度之和。
5、固定点一览表:填写要求同水准点一览表。
6、软土路基处理一览表:要求以处为单元填写,要将软土地基的地质情况和采取的处理方法描述清楚。
7、涵洞工程一览表:表中“长度”指涵洞沿水流方向的直线距离,不含进出口建筑长度。
内业资料整理一、前期审批手续及技术资料1、前期审批手续资料主要有:建立用地规划许可证、建立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中标通知书、国家建立用地申请表、防雷审核意见,节能审查、消防设计审核意见抗震设计审批、质量监视备案表、质量监视方案、七方责任主体承诺书等相关资料按楼号进展存放。
各审批文件和备案文件中的工程名称、建筑面积、参建单位名称等相关信息应一致。
2、工程资料中参建单位名称、参建单位负责人及其他人员名字、签名笔迹和质监站备案的质保体系中的名称及签名笔迹应一致。
各参建单位资质和各参建单位人员岗位证书进展统一存放〔证书复印件需加盖相应单位公章〕。
假设质保体系中有人员变更,变更人员所属单位应提前办理人员变更手续,经建立单位批准前方可进展变更,资料中人员签名应按照变更时间进展更改。
质保体系资料的日期填写时需注意前期审批手续日期、开工报告日期不能相互冲突。
3、施工单位管理人员、特殊作业人员岗位证书依据现场人员分工情况按楼号或者分地块进展存放,岗位证书必须在有效期范围内。
监理单位见证员、施工单位取样员需有单位授权书,并在质监站、实验室进展备案。
4、勘察和设计文件如:地质勘察报告、图纸审查合格证书、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单等文件按楼号进展存放。
二、施工资料1、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按楼号存放。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封皮必须有编制、审核、批准人员的签名。
编制人为工程技术负责人、审核人为工程经理、批准人为公司技术部门负责人。
施工组织设计报审表盖公章、方案可盖工程章,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需加盖齐缝章。
2、技术交底交底人为施工员,接收人为被交底班组的班组长,并有技术负责人签字。
3、施工日记的填写要求:施工日记由资料员根据施工员填写的施工日记为参考,结合资料情况进展重新编写。
施工日记中需包含内容有:气象;②形象进度;③当日施工的各施工小组、人数、施工内容及部位、完成任务情况、质量验收情况、施工负责人〔班组长〕;④进场材料名称、规格、数量,自检验收情况等。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单位的内业资料档案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提高档案的利用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内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工作。
第三条内业资料档案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二)规范化、标准化原则;(三)安全保密原则;(四)便于利用原则。
第二章档案收集第四条各部门应按照档案收集范围,定期收集本部门产生的内业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文件、报告、计划、总结等文书资料;(二)会议记录、录音录像、照片等声像资料;(三)图纸、设计、工艺、标准等技术资料;(四)数据、表格、图表等统计分析资料;(五)其他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
第五条收集的内业资料应真实、完整、规范,符合档案收集要求。
第三章档案整理第六条内业资料档案整理应遵循以下要求:(一)分类:根据档案内容、形式、时间等特征,对档案进行科学分类;(二)编目:对档案进行编号、编目,建立档案目录;(三)装订:按照档案装订标准,对档案进行装订;(四)登记: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情况进行登记。
第四章档案归档第七条内业资料档案归档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收集:各部门按照档案收集范围,收集本部门产生的内业资料;(二)整理:对收集到的内业资料进行整理,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规范;(三)鉴定:对整理好的档案进行鉴定,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四)归档:将鉴定通过的档案按照档案目录进行归档。
第五章档案保管第八条内业资料档案保管应遵循以下要求:(一)安全:确保档案库房安全,防止火灾、水灾、盗窃等事故发生;(二)通风:保持档案库房通风、干燥,防止档案霉变;(三)防虫:定期对档案库房进行防虫处理,防止档案被虫蛀;(四)防尘:保持档案库房清洁,防止档案被灰尘污染。
第六章档案利用第九条内业资料档案利用应遵循以下要求:(一)查阅:档案查阅应办理相关手续,确保档案安全;(二)复制:档案复制应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三)保密: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档案,应严格执行保密规定。
内业资料管理标准
一、设置专用资料室,规划整洁,面积适当;在资料室墙上醒目位置张挂管理制度、资料借阅制度、保密制度等,标识明确;室内防潮、保持干燥,严禁烟火。
二、资料室由设置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建立资料的接收、登记、分发等台帐本。
三、资料室内摆放多层资料架,资料架资料存放区域划分清楚、标识明确,容易查找;每层资料架文件盒摆放整齐,每个文件盒的正面、侧面标明资料名称及档案盒号;每个文件盒内均建立卷内台账,反映目录和资料的份数、记录存放时间、存放档案盒号、归档部门、文件内容表明是否有效、借阅时间和借阅人及退还时间等。
四、资料可按照细目分类管理,建立文件清单、受控文件、有效文件、作废文件、目录、在文件上进行标识:
(一)设计文件资料 ( 包括设计图、参考图、变更设计、设计图审核、设计图优化和各种规范、验标等 );
(二)过程控制资料 ( 包括检验批记录、分项工程评定、分部工程评定、测量资料、工程日志、征地拆迁、地质核查、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和技术交底发放记录、工程试验、试验检验及测量设备台账等 );
(三)施工技术管理资料 ( 包括项目部形成的各种文件、会议记录和会议签到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创优规划、质量保证措施、施工技术小结或总结等);
(四)工程试验资料,设专门资料室由试验室负责管理、试验资料 ( 包括原材试验检验报告、理论配合比、施工配合比、进场检验、试件记录、原材料合格证等 )。
五、按《铁路科学技术档案管理规则》的要求,对资料分别进行登记造册、归档,建立登记总台账、并与卷内子目录相互对应。
六、资料书写工整、数字准确、签字齐全、整洁美观。
内业资料管理制度与规定一、总则1.内业资料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公司内部的资料安全和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流动的效益。
2.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全部业务资料的收集、分发、保管、利用和销毁等全过程。
3.资料管理的原则是合法、规范、安全、高效。
二、资料收集与归档1.对于需要收集的资料,在收集之前应明确目的和范围,并获得相关方的授权和同意。
2.资料收集应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格式进行,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3.资料的归档应按照规定的类别、时间、地点、方式等进行,归档文件应按照编号和索引进行管理。
4.资料归档后,应做好相关备份和存档工作,确保资料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三、资料分发与使用1.资料分发应根据岗位职责和需要进行,确保资料的传递和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资料分发应明确接收人的身份和权限,并进行记录和登记。
3.资料使用应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严禁非法传播、泄露和滥用资料。
4.资料使用时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保密,确保资料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四、资料保管与安全1.资料保管应按照分类、编号、密级等进行,分级管理和定期检查。
2.资料保管室应设置专门的保管人员,严格控制资料的进出和存放,定期进行清点和整理。
3.对于重要和机密资料,应加密或设置密码等安全保护措施,授权人员尽可能少,确保安全性和防护。
4.资料外借应经过审批和登记,借出期限不得超过规定时间,逾期应及时归还。
五、资料销毁与处置1.资料销毁应根据规定的流程和方式进行,确保资料的完全销毁和不可恢复性。
2.资料销毁前,应进行审核和备案,确保销毁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3.对于涉及个人隐私、商业机密、法律法规或公司利益的资料,应进行专门处理和安全销毁。
六、资料管理监督与评估1.公司应设立资料管理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资料管理工作,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
2.对于资料管理工作的效果和实施情况,应定期进行评估和检查,及时纠正和改进不合理的地方。
3.对于违反资料管理制度和规定的行为,应按照公司内部的纪律和惩罚机制进行处理。
内业资料整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企业内业资料的整理和管理,提高企业内业资料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内业资料的安全和可追溯性,订立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的职能部门,包含但不限于人力资源、行政、财务、市场营销等部门。
三、内业资料的定义内业资料是指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组织管理中产生的各类文件、报告、数据、合同等信息的记录和保管。
四、内业资料的收集1.职能部门应及时收集与本部门工作相关的内业资料,并保证其真实、准确、完整。
2.内业资料的收集应尽量依据官方途径,如邮件、系统记录、会议纪要等,以确保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五、内业资料的归档与管理1.内业资料应依照文件归档分类标准进行整理,并建立相应的归档系统。
2.归档分类标准应依据资料的性质、用途和紧要性进行订立,以便于后续检索和使用。
3.职能部门应将收集到的内业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并记录归档信息,包含资料名称、归档位置、归档日期等。
4.内业资料的归档位置应明确标注,并定期与归档记录清单进行核对,确保资料的存放位置正确无误。
5.管理人员应定期审核归档系统,对过时或无用的内业资料进行清理和销毁。
六、内业资料的备份与保护1.内业资料的电子版本应定期进行备份,确保资料的安全和可恢复性。
备份应保管在可靠的存储设备或云平台上。
2.职能部门应订立内业资料备份计划,并明确备份频率和备份内容。
3.内业资料的电子版备份应进行加密和权限掌控,确保资料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4.内业资料的纸质版本应妥当保管,防止遗失、损坏或泄露。
应采取掌控访问、防潮、防火等措施,确保资料的安全。
七、内业资料的使用1.内业资料的使用应遵从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定。
2.使用内业资料前,应核实资料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并确保资料的保密性。
未经授权,禁止私自复制、转发、传播内业资料。
3.内业资料的使用应尽量避开对资料进行二次修改,如确有必需,应记录修改过程和原因,以备查证。
八、内业资料的考核标准1.内业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考核的紧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