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 城市景观之路_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
- 格式:pdf
- 大小:226.61 KB
- 文档页数:5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生态学家、景观设计师俞孔坚教授的讲座,深受启发。
俞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案例,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彩演讲。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态设计理念的深入人心俞孔坚教授在讲座中强调,生态设计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生态设计不仅仅是景观设计,更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它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生态设计中,我们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聆听俞教授的讲解,我深刻认识到生态设计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设计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显得尤为迫切。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要时刻牢记生态设计的原则,将环保意识融入到每一个设计项目中,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生态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俞孔坚教授在讲座中详细阐述了生态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 尊重自然:在设计中,我们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景观,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2. 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要关注长远发展,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 人文关怀:在设计中,我们要关注人的需求,创造人性化的空间,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 创新思维:生态设计需要创新,我们要勇于尝试新的设计理念、技术和方法,为生态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5. 生态修复:针对受损的生态系统,我们要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
三、生态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俞孔坚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许多生态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使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 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处理厂打造成生态景观,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2. 城市公园:运用生态设计理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
3. 建筑设计: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建筑设计,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舒适性。
俞孔坚的景观设计理念
俞孔坚是中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其创作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维,强调“自然、人文、创新”的整合,注重产品化、市场化和文化内涵的结合。
首先,俞孔坚强调“自然性”,认为景观设计应以自然为基础,融入自然的元素与质感。
他坚持把自然优先,让自然成为景观设计的核心与灵魂。
在景观设计中,俞孔坚善于运用自然元素,享受自然的美好,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其次,俞孔坚注重“人文性”,认为景观设计必须以人为中心,通过设计与营造,创造人们居住的舒适空间,强调空间与人的互动。
他在景观设计中,注重人的感受,强调设计的人性化与人文化,使景观设计成为一个引领生活方式、传达文化内涵的载体。
最后,俞孔坚追求“创新性”,认为设计一定要有创意与创新,注重设计的表达性、艺术性与价值性。
他在景观设计中,不断创新,创造具有现代感的设计风格,尤其擅长在设计中融入多元文化,让景观设计成为多样性与和谐共生的代表。
87城市设计彰显生态与人文精神俞孔坚 刘向军 凌世红 边文光【摘要】介绍了北京市昌平新城东部新区商务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方案。
从区位和自然及社会禀赋,明确了其作为中央游憩商业区的定位。
围绕此功能定位,提出城市设计应以生态与人文城市理念为核心,进行城市空间设计,体现在:充分利用场地及其附近的自然条件,通过营造内湖,抬高水面和水城相穿插,创造滨水游憩空间,构建滨水城市阳台和空中画廊;通过将核心区的街道下沉,形成城市绿谷,营造冬暖夏凉的微气候,并通过立体交通处理,与滨水带连为一体,形成步行友好的休闲商业环境;在建筑布局上采用合院方式,营造宜人的空间和良好的微气候;方案打破常规的建筑退红线做法,通过建立穿越地块的步行绿道,形成城市步行绿道网络,与公交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绿色交通网络。
通过具体案例,提出了与洪水为友建立“城—水”关系、“反滨江路”、景观都市主义、低碳城市及矫正建筑退红线的控制法则等一系列城市设计观点。
【关键词】城市设计;景观都市主义;生态城市;中央游憩商业区;昌平新城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ward winning urban design scheme for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New Town of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The design positions the new city center as an RBD (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basedon its location and surrounding natural and social situations. The design strategies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creation of an ecological and livable city that sustains the function of the RBD.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the creation of an raised lake to mitigate the big elev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zone and the wetland at beside, and brings water to the city to create a recreational water front; The creation of a green valley and a peninsular RBD core in the center, which connects through the under pass to the waterfront, and creates a sole pedestrian zone, meanwhile it is an adaptive green solution to the summer heat and winter cold wind; The creation of courtyard-like architectural blocks as a reference to the vernacular culture of old Beijing and as an adaptive strategy to the harsh climate in this area; The creation of a greenway network that cuts across the building blocks and connects to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together to form an overall green transportation system. Using this case study, the author is able to question multiple conventional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ropose new approaches, including making friends with flood, say no to a water front highway, landscape urbanism, and give a second thought to the setback for wider than necessary greenbelt along the urban streets.KEYWORDS: urban design; landscape urbanism; green city;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Changping New City北京昌平新城东部新区商务中心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起崔昌北支一路,南至昌怀北路,东起内环西路,西至滨河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36km 2,是昌平新城东部新区乃至整个昌平组团未来的中心。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5.1 反思传统规划方法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弊端之一,城市与区域的整体的有机性没有得到尊重。
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首先它就把土地划了红线了。
这城市100万人口,就给你1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剩下的才是自然的地方,剩下的才是农业,才是林业,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
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就象文革中划分“五类分子”似的,用同样的理念来划分我们这块土地。
土地被切割了。
所以,传统方法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可以划出一块地来,说是“城市建设用地”。
弊端之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
实际上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中国五十年来做了五十年的规划了,差不多没有一个城市说是通过预测人口能够来科学地建城市的。
深圳当时预测2000年的人口是100多万,并按此来规划,结果到2000年达到了700万,差距多大!北京更是这样,谁都没有预测准过,如果用统计学上的精确性来衡量的话,简直是荒唐。
所以,用传统预测人口的方法来预测城市和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城市,是不行的。
中国五十年来,影响城市人口的主要是政策,政策变了,整个城市人口就变了。
开始就是反对城市化的,上山下乡都是把城市人口疏解到农村。
后来又鼓励城市化,现在又开始加快城市化、想尽各种方法推动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立——俞孔坚∙作者:佚名来源:景观中国 2010年11月03日浏览: 1179∙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人物简介:俞孔坚先生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现任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和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其主持的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大奖,8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大奖,其中包括201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杰出设计奖(Award of Excellence);两度获得世界建筑节世界最佳景观奖(World’s Best Landscape)(2009,2010);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2004)。
曾获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2005)。
出版著作17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尊敬的周校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今天,百年燕园秋色正浓,这里,北大学术殿堂里,高朋满座,来自中国和世界的专业领袖们千里迢迢,汇聚于此,在堂堂百年学府里庆祝一个幼小学院的诞生,我的心情非常激动。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在今天得以成立,得益于任彦申和闵维方两位书记,和陈佳洱、许智宏及周其凤三位校长,长达13年的细心呵护和培育;得益于北京大学各个部门众多领导和老师的热情支持和积极推动。
我要代表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全体师生感谢他们,正是因为有他们不懈的支持和悉心的培育,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把建筑与景观设计两个学科发展到今天,并最终整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学院,建立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从第一天开始,北京大学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
从十年前,我有幸代表北京大学在香港亲手接受陈囯钜校董为北京大学建筑中心的创立捐赠的第一张支票开始,到前天晚上,王和平先生让我讲出其对北大支持的最大数目,这十多年来,北大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科受到许许多多在座和没有在座的人士的关怀和慷慨支持。
活的建筑需要寻常景观(一)居住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回到土地,从人与土地的关系中,找回寻常景观。
(二)没有诗意的栖居:异常景观的泛滥,这种“盲目”和自我的失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认同古典中国的封建士大夫景观:误认古代传统可以代表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身份;2.认同古典西方的景观:误认高贵典雅的巴洛克景观可以标榜自己出众的身份:3.认同现代西方的帝国景观:误认为只要是现代的形式便具有现代的意义;4.认同现代异域的景观:误认为奇花异卉奇景就可以产生美。
(三)面对这样一个危机,现代居住景观的设计必须重新回到土地,归还人与土地的本真。
(四)对现代建筑的批判——国家大剧院、央视大楼:1.是用一种“暴富”的心态来接受一种“帝国”的建筑。
2.违背了基本的现代精神土地的伦理、理性、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功能服从形式的原理,而是在用十倍、甚至更昂贵的花费,在造一个具有同样功能的展示建筑。
3.是古典西方君主意识和暴发户意识以及古典中国封建士大夫意识的幽灵附体,最多是幼稚的城市景观现代观的体现。
(五)中国要有活的城市,要活的建筑,要活的景观,活的居住空间,也就必须用“白话文”——即寻常景观,就是”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一) 当代乡土( Contemporary vernacular):一种自觉的追求,用以表现某一传统对场所和气候条件所作出的独特解答,并将这些合乎习俗和象征性的特征外化为创造性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能够反映当今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 新乡土( Neo-vernacular):就是恰当地综合民间传统文化与全球性先进技术进行设计的形式。
(三) 景观: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地域综合体。
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人文过程和人类的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
(四) 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