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鉴赏写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1
孔雀东南飞语言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语言优美、深沉、含蓄,充满了艺术魅力。
以下是对其语言的赏析:
首先,《孔雀东南飞》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明、生动。
如诗中所描述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的飞翔不仅是实写,更是比喻了主人公的离别之情,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迷茫和不安。
同时,孔雀的东南飞也象征着主人公向南方的故乡归去,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深远。
其次,《孔雀东南飞》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这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
诗歌中的句子大多短小精悍,但却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短短两句话就概括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勤劳和能干。
此外,诗歌的韵律感也非常强,每句诗的尾韵都相互呼应,使得整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最后,《孔雀东南飞》的语言还充满了情感和人文关怀。
诗歌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种种磨难和不幸,但她的坚韧和毅力却让人深感敬佩。
同时,诗歌中也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如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于妇女命运的同情等。
这种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融入,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贴近人心,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的语言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简练、生动、富有韵律感以及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特点,都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孔雀东南飞》作品解析作文
《孔雀东南飞》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读起来就像看到一幅五光
十色的画。
说实话,里面的感情挺让人动心的,那些描述也都很美。
你知道吗,诗里说的孔雀,不只是鸟那么简单。
它其实也在歌
颂爱情和生命。
想想看,那孔雀扑腾着翅膀,往东南方向飞,感觉
就像是在追求什么东西,特别向往。
那身华丽的羽毛,在太阳底下
一闪一闪的,简直就是爱情的象征啊。
这诗写得真是流畅,读起来特别舒服。
每个字、每个句子都好
像是打磨过的,有那种古典的味道,但又感觉很现代。
读的时候就
好像被带到了一个古老又神秘的地方,好像能闻到那里的风土人情,感受到那里的爱和恨。
《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享整理的《孔雀东南飞》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孔雀东南飞》赏析1《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外表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
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
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懊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
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
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
然而,他们没有成功。
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
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
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定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定性。
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
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
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
刘、焦两人所反复辩白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
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
孔雀东南飞诗歌鉴赏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歌,以下是对该诗的鉴赏:
《孔雀东南飞》整首诗以孔雀的美丽舞姿为主线,融入了作者对自由与追逐理想的渴望的思考。
通过孔雀的形象,徐志摩表达了对个人追求、独立自主生活的向往,并展现了对生命的激情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首先,诗中刻画了孔雀飞舞的动态形象。
孔雀展翅飞翔,如画中的舞者,舞姿美丽动人。
诗人通过饱满、细腻的描写,将孔雀的羽毛、眼睛、脚爪等细节生动地展示出来,给人以丰富的视觉感受。
接着,诗人借助孔雀的美丽形象,表达了追求自由、追逐理想的情感。
孔雀展翅高飞,象征着与常人不同的追求和价值观。
徐志摩在诗中抒发了对追寻自由、追逐人生意义的渴望,表达了对抑制与束缚的反叛情绪。
此外,诗中融入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孔雀衔起兀突云霄,却不知远处何国何州。
诗人通过孔雀飞翔的图景,启示人们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未来的道路和未知的未来是如此模糊不清。
但正是这种未知与迷茫,激发了人们向往自由、追逐梦想的勇气与决心。
《孔雀东南飞》通过美丽的孔雀形象,融入个人追求与自由、人生意义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追逐理想与追寻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未知与迷茫。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启示人们勇敢追逐梦想,追求自由与独立自主的生活。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雀东南飞》赏析集锦《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高中学生如何写这篇文言文的赏析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孔雀东南飞》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雀东南飞》赏析(一)《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主要写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
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
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婚俗中的寡妇再嫁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只十多天,县令就派人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县令的媒人离去几天后,太守就以主薄为媒来为儿子说婚。
被谴回娘家的刘兰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且求婚者的身份较高,从文章的表现手来看,这主要是衬托刘兰芝的貌美才多德高,另外也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的。
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
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西汉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另据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
到了汉末,婚姻十分重视门弟,县令、太守都为儿子向刘兰芝求婚,除上述原因外,也有门弟观念。
由于人们的种种私利原因,寡妇不嫁反而受到种种欺凌。
《潜天论。
断论著篇》讲,汉末那些欲守贞节,洁身自好的寡妇,如果遇到不仁不义的大伯小叔,不仁不义的兄长和弟弟,这些人有的是了聘礼(物),有的是为了钱财,有的是为了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
而那些寡妇为了抗争,有的在房中自缢而死,有的在嫁车上饮药而亡。
刘兰芝被兄长逼嫁,投入清水池,以死抗争,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
七夕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这个节日大致开始于西汉时期。
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七月初七,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诗以孔雀的迁徙为主题,描绘了孔雀在东南飞行的过程中所见所闻,同时也表达了李白对自由与追求的思考和感悟。
诗中,孔雀从西部飞往东南,穿过了大江南北、巍峨的山峦和繁华的城市,领略了自然的壮美和人类的繁华。
在飞行过程中,孔雀感慨人生短暂,对于追求自由和美好的生活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在世间留下一点痕迹,成为永恒的传奇。
而在孔雀飞行结束时,它选择了停留在一个美丽的地方,不再追求更远的天空,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珍惜。
该诗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从孔雀的视角出发,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类世界。
同时,诗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让人感受到自由和追求的力量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珍视。
因此,《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代表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 1 -。
阅读指南航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这里采用了预叙的方式,即对尚未发生的事进行预料。
刘兰芝虽然答应焦仲卿,愿意遵守两人之间的承诺,但是依然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她并不是怕自己不能坚守誓言,而是畏惧外在的压力。
根据后面的情节看,刘兰芝的担忧确有道理。
她才回到娘家,便受到兄长的苛责。
刘兰芝因婆家不容才返回娘家,但刘兰芝的兄长非但不宽慰她,反而立即逼她出嫁。
这也是导致刘兰芝处处受制、陷于被动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离开焦家之时,刘兰芝才会提前告知焦仲卿,希望焦仲卿能够尽早说服焦母,改变两个人的命运。
但故事的最后,刘兰芝在兄长的逼迫下答应改嫁,最终“举身赴清池”。
在时间的安排上,故事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而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求,或顺叙,或倒叙,或预叙,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使得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一波三折。
灵活多变的叙事时间既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又引人深思:刘兰芝与焦仲卿原是一双璧人,为何最终却无法在一起?他们的抗争为何失败了?三、叙事角度:多方切入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
可见,叙事角度也是极为重要的。
《孔雀东南飞》在叙事上采用了多方切入的方法,即通过不同的人物来讲述故事。
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展现故事的全貌,二是可以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以“兰芝求去”为例。
刘兰芝自述:“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而焦母则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由此可见,两人之间的摩擦和纷争由来已久,最终导致矛盾的爆发。
刘兰芝作为儿媳,认为自己并无过错,而是“君家妇难为”;焦母则觉得刘兰芝凡事独断专行,不顺从长辈的意愿,因此强迫焦仲卿休妻。
对于此事,焦仲卿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由此可见,焦仲卿对妻子并无意见,刘兰芝觉得自己深受委屈,焦母则指责儿媳不孝顺。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手法赏析
《孔雀东南飞》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对当时社会文化现状进行
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并探索中国人民在意识形态上、道德观念上以
及文化价值观上应该怎样解决各种难题。
《孔雀东南飞》采用象征主义和暗示主义等艺术手法让人思考,
作者聚焦于共产主义的思想和立场,运用象征性的语言把客观的事物
隐喻抽象成一个虚构的情节,让作品发出自己的特别的声音。
例如,
孔雀的“东南飞”象征了中国人民的意识形态的变迁和理想的追求;
三只新郎的“追逐”反映了社会中的各种力量的博弈;孔雀的“舞蹈”则是对文化精神思考的一抛出,暗示着对审美价值追求的寻求。
此外,《孔雀东南飞》还利用反讽和讽刺的艺术手法,以尖刻的
写照将当时社会生活和种种道德腐败描绘得淋漓尽致,反映出中国人
民在思想进步以及新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例如,新郎们势利眼、
刻薄言行,穷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
玲珑婆婆以“金刚钻”的传说为概念,把贪婪的行为和财富的暴食变
成了一个经典的讽刺;厨子“爆炸”,表明这种狭隘的观念在推动人
们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不可提起。
总体而言,《孔雀东南飞》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具有
深度和活力,让人们有所思考和反思,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深层
次的文化意义。
孔雀东南飞的作品赏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首先,作品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成功。
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位主人公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情感和遭遇都非常真实,让人感同身受。
同时,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如兰芝的兄长、焦仲卿的母亲等,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
其次,作品在情节安排上非常巧妙。
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时而悲伤、时而欢喜。
特别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线索,让人感受到了生命中的无奈和悲凉。
同时,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也非常到位,如兰芝回家时的心理描写、仲卿为兰芝弹琴的场景等,都让人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世界。
第三,作品在思想内容上非常深刻。
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对于人性、道德、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讨。
作品中通过对于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封建礼教的束缚、人性的扭曲等。
同时,作品中还蕴含着对于自由、爱情、生命的珍视和追求,这些思想主题一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最后,作品的艺术手法也非常出色。
它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既注重对于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又注重对于环境和气氛的渲染。
特别是作品中的语言运用非常出色,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节奏感,让人读起来非常愉悦。
总之,《孔雀东南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
它通过对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成功塑造和处理,成为了一部让人回味无穷、启示心灵的优秀文学作品。
《孔雀东南飞》赏析:南唐诗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南唐诗人李煜所作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诗以雄奇而壮美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与思考。
通过对诗歌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一、诗歌内容《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帝国命运的忧虑。
诗人通过孔雀展翅东南飞翔的景象,暗喻了帝国的兴衰和命运的不可掌控性。
诗人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政治乱象和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从而抒发了自己的心中之苦。
二、结构特点《孔雀东南飞》采用了五律的格式,分为四个回环句。
整首诗创造了一种循环的韵律感,使得诗歌内容与结构相辅相成。
回环句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凸显了诗歌的音韵美。
三、语言特点1. 感情真切:诗人用感性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乱世的关切之情。
例如,诗中的“我心如秋月,鸣蝉寄鄙音”描写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之感。
2. 比喻形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
这些生动的比喻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双关语与修辞手法:诗中还使用了一些双关语和修辞手法,如“永夜抱琴鸣,恨不寄还家”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张力。
四、文化内涵《孔雀东南飞》作为南唐诗歌的代表作,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南唐文化融合了汉文化与南方文化的特点,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诗中的“孔雀”象征着帝国的繁荣和崇高,同时也象征着虚无和无常。
通过对孔雀的描绘,诗人意在表达对帝国命运的思考,体现了南唐文化的精髓。
总结:通过对《孔雀东南飞》的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首诗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南唐诗歌以其丰富的意象、优美的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孔雀东南飞》作为南唐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南唐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首诗品味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
《孔雀东南飞》思考题:
1.焦仲卿母对儿子说明休弃儿媳的理由是“此妇无
礼节,举动自专由”,而刘兰芝向丈夫焦仲卿诉说时说自己每日辛劳,“大人故嫌迟”,所以主动提出“妾不堪驱使”“便可白公佬,即时相遣归”。
婆媳二人说法相异,你怎么看?
2.刘兰芝自嫁到焦家之后,处处显露出优秀的品质。
如此优秀的儿媳妇,焦母为什么一意孤行地要休弃她?
3.在被婆家休弃中,刘兰芝自己是否也有自己方面的问题?
4.你是否喜欢刘兰芝这个人物形象?为什么?
5.有人说这首长诗的主题是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对爱情的残酷迫害。
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分析语言的问题:
甲组:
1. 而仲卿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淫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争取婚姻的幸福。
是仲卿的懦弱导致了最终休弃的悲剧。
2.《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悲剧的起因是刘兰芝的婆婆跟她怄了一肚子气,把她休回娘家。
……焦母早年丧父,一个人把一双儿女抚养成人,并且家境还不算苦,儿子还在府里谋了个差事。
3.(刘兰芝)虽然品质优秀,精明能干,但
是性格过于好强,自己不愿意吃一点亏,而婆婆也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所以导致了婆媳矛盾。
但刘兰芝可能没有过错,却不懂得“退一步海阔”的态度……
4.焦母为了自己的快乐生活,得到满足,所以有了休弃刘兰芝的念头……但是刘兰芝那好强的性格才是让焦母下定决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焦母为了得到满足感而鸡蛋里挑骨头地“嫌迟”。
5.我认为,一个人能有自己独得的性格是很
好的,有时更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如果任由它发展,也不加以掩饰或有意识的调整,这些事往往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6.(焦仲)卿之所以会赶走刘兰芝,并非是因为刘兰芝懒惰、无礼,而是因为刘兰芝做事的风格。
卿母在这个家中一直是领导者的存在,可是刘兰芝处处做得过于优秀,而且还心高气傲的行为作风却让卿母感到不满甚至厌烦。
7.从此人隔两地,焦仲卿临别时给她的誓言
与希望,犹如残留的烛光一样越来越暗。
刘再也无法忍受寂寞,以及来自母亲与大哥的重压。
终于,内心萌生怀疑:他什么时候来接我?他会履行誓言吗?她终于支持不下去了,并选择了放弃。
心神不定的她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再婚。
8.起码,她应向聂小倩学习,先搞好婆媳关系。
像祥林嫂那样,让干什么(就)干什么,顺着眼,悲剧绝对会转变为喜剧。
【完】
乙组:
1.《孔雀东南飞》中第一段中兰芝的自途(述)让人沉思。
我首先想表达对她的羡慕与佩服。
这般才艺,在当时的女子中应是少有的。
或许相当于当时男子的一表才华的说法。
我作为一名学生,于学习阶段,也想像兰芝一样完成应尽的努力,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如果这样的结果。
我便会觉得我已没愧对我的学习生涯,可以前途明朗,以致可以料到那种职场上的得意。
人生,是这样吗?
作为一名青年,我对这没有话语权。
2.焦母的说法是为了休了刘兰芝而找的一个无中生有却又无法证实的理由,为她下步休妻做好了理由。
我认为刘氏说的为真正情况,但她这样说也有一定装可怜的成分。
3.而刘兰芝只是一个妇人,彼此门不当户不对,贵贱不同就不该在一起。
焦母把刘兰芝休掉,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她看上了东邻的一个贤惠女子,美
丽在城内外出名,她觉得这样的女子才配得上自己的儿子。
4.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刘兰芝的婆婆是很爱她的儿子的。
“可怜体无比”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她想给儿子最美好的(她认为)的幸福。
尽管焦仲卿不这么认为。
但是她婆婆根本不考虑儿子的感受,一味地强(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儿子的身上。
5.“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当婆婆刁难时,她主动向丈夫提出“相遣归”,这是她害怕丈夫为难,是善解人意的表现。
6.最初焦母是想出些难题来刁难刘兰芝,但她均一一做到,很不服输。
这也是本想压下刘兰芝嚣张气势的婆婆怒不已。
7.作为丈夫,儿子的焦仲卿在这场婆媳战争中表现得并不明智,他并没有分清母亲和妻子谁说是对的,只是稀里糊涂的轻信母亲,导致刘兰芝的离开并自杀,而他自己也随刘兰芝一并自杀了。
8.当刘兰芝回到家,太守的儿子来提亲时,她母亲谢绝媒人是这样说的“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是非常跋扈的,甚至连她的母亲都管不了。
【完】
作业:《中华一题》外国诗歌单元
·32~33页的7题
·36~37页的7题
·39~40页的7题
·42~44页的7题
※下周一(4月12日)早上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