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的魅力和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重要的文化语文。
语文是一种涵盖文字、语音、文学、翻译、文史、文化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文化。
在传统文化中,语文的地位很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思想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丰富的文化之源。
历来,教育体系都将语文列为第一课,强调其重要性。
第二段:
语文是一门文化,它可以教会人们对古老智慧的理解。
语文可以培养人们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凝练语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
古诗词不仅仅是引导我们思考的工具,还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让我们感受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对语文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段:
语文不仅仅是文化,它还拥有强大的社会话语权。
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话题,这就需要人们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以及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
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语文,才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
第四段:
语文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思维,影响一个人的情感,也是激发一个人梦想的重要因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一本书、一首诗,都能够激发人们的梦想,让人们去追寻着自己理想的世界,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第五段:
语文的魅力和重要性可见一斑: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而且也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理解世界和表达自我的方式。
如果没有语文,就没有文化,也没有梦想,从而丧失了洞察人生、理解生活的能力。
我们应该珍惜语文,学习它,善用它,使之发挥应有的重大作用,让充满灵性的语文成为人们的坚强后盾。
语文与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国家,而语文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理解和传承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探讨语文和文化传承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语文学习来实现文化传承。
一、语文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语文是人们用于交流和表达的工具,是文化传承的媒介之一。
在中国,文化传承是一项重大使命,因为它不仅关乎着我们的根源和身份认同,更关乎着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而语文正是我们了解和体验文化的窗口。
首先,语文是了解古代文献的关键。
古代文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理解古人智慧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能够读懂先贤的经典著作,如《论语》、《诗经》等,从中汲取智慧,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
其次,语文是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
中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传统艺术,如京剧、曲艺、书法等,这些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对语言的精准运用。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传统艺术的内涵和技巧,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艺术,使其永远流传下去。
此外,语文也是文化精神的传播者。
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集合。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能够深刻理解文化精神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语文学习中的文化传承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更是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传承文化。
首先,注重文本的选择和分析。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古代经典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风格和背景,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其中的文化魅力。
其次,提倡多样化的阅读和写作。
通过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包括文学作品、历史资料、科普读物等,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增加对各个领域的了解。
同时,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撰写关于文化传承的文章,让他们通过文字表达对文化的思考和热爱。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时候,用“家君”“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令尊”谦称自己的父亲。
B.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湖心亭看雪》中“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C.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通常会去登高,然后喝一些雄黄酒,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活动丰富多彩。
D. 小明在家不爱学习,妈妈教导他说:“我今年40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我知道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你要改正啊!”【答案】 B【解析】【分析】A项,尊称对方的父亲用“令尊”“尊君”。
谦称自己的父亲用“家严”“家君”。
C项,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是元宵节。
D项,“知天命”是指五十岁。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称谓、时间、习俗、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仔细辨析各个选项的正误。
2.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
下列选项中所用的纪年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B.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游》)C. 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看雪》)D. 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答案】 D【解析】【分析】D项与其它三项不同。
此项属于干支纪年。
“己亥”中“己”为天干之一,“亥”为地支之一。
其它三项都是皇帝的年号纪年。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加以识记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理解辨析。
3.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B. 《范进中举》《变色龙》都运用了讽刺笔法,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C.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纪念的是屈原、范仲淹、文天祥。
【初中语文】32篇经典文言文!《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先秦】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导语】不管是中考语文还是高考语文,作文都是受人关注的,同时也是试卷中分值的一个项目。
整理了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三篇供大家鉴赏。
【篇一】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化亦然。
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如何护佑传统文化之根?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变数之中,见微波而知暗涌,闻弦歌而知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方为智者之所为,更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然选择。
具有优秀基因的文化,当在变化之中有所坚守,更有面向环境的创新求解。
自强不息,创新求解传承传统。
诗词歌赋似一脉清流,滋润现代人的心灵。
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还人们苍白的生活以斑斓的色彩。
然而,有人或化身怀疑论患者,认为所谓“文化热”不过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为无厘头病人,以看秀方式做台下的“吃瓜群众”。
人们或怀疑或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目的创新求解,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人们的生活,让悠悠文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有人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
然而我们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废食。
魏源云:“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于天下”,从而传播四方。
《中国诗词大会》的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意境;“摇一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文化驱驰。
以现代科技之土壤护佑传统文化之根,方能养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价值观的多元、外来文化的入侵,难免使国人迷惘于光怪陆离之中,忘了去拥抱传统文化。
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其他文化握手言和。
林风眠在水墨的清雅韵致中得到滋养,方能调和中西,打破画种界限而真正融会贯通;潘天寿挥毫落笔强悍霸道,以力量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状态,与各族文化平等交流。
的诗句,说明了这一点。
到明代,腊八粥已是皇
已极为普遍,连皇帝、皇后等上层人士也煮腊八粥了。
雍正皇帝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后,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
为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状如锥形。
寒龙船始于长江下游的吴越、楚等地。
龙舟比赛的方式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上下长江。
龙舟沿江河前进,顺流或逆流比赛。
另一种叫南北分江。
比赛的龙舟要往返于江河两岸,直到
,一人表演一头小狮子(亦称
舞狮可分为南猖睡北狮两种。
南狮一般流行于广东一带,故又称为广东狮子。
南狮狮身较小,狮衣亦相对缩小。
舞者穿各
只露双脚,下身穿和狮衣同样颜色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鞭。
舞动时,配以京鼓、京锣、京钹,动作合拍,惟妙惟肖。
根据狮子动作和性格特点,狮舞又分为文狮、武狮两类。
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驯神态,动作细腻诙谐。
在手持彩球的武士逗上下,或登山钻洞,或打滚抖毛,
有的还增加一头小狮子,表现大狮与小狮之间的相依之情。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语文的文化内涵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是语言的运用,是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价值,“文”是文化的传承,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
所谓人文性就是指人与文化,它包含着人的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 是与自然之物有所区别的。
语文教学强调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 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观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通过理解和品味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气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学生在文学经典中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从而达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一、文化——语文的魅力与责任语言与文化天生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和载体。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民族文化铸造了民族语言,也决定着语言的民族形态,同时也制约和规范了语言的外在形态和表达习惯,语言就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成为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
学生在对民族语言的学习和民族文化典籍的阅读中,读到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在中国文化中尤其重视语言内在的思想和情感,把语言看作是智慧和人格的外在反映。
民族语言接受和理解民族文化,汉语言保存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表达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与世界的一切联系。
人通过语言的解读建立起与生活及文化传统的意义联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对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的语言解读中拓宽人生的境界,理解和解释人自身,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传统获得进入现代的途径,在新的理解和解释中获得新生。
深入挖掘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也是语文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化的教育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1) 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 2) 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
⾼中语⽂⽂化常识汇总 ⾼中语⽂教材中包含着很多⽂化常识,学⽣需要了解。
下⾯店铺给⾼中同学带来语⽂⽂化常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化常识(⼀) 敕造 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先 已故的,称呼死者的敬辞。
如“先珠⼤哥”指已经去世的贾珠。
⽉钱 旧时富户⼤家每⽉按等级发给家中⼈等的零⽤钱。
宸翰 皇帝的笔迹。
宸:北宸,即北极星,代指皇帝。
翰:墨迹、书法。
待漏 旧时⼤⾂在五更前到朝房⾥等待上朝的时刻。
内帏 内室,⼥⼦的居处。
⼩⼳⼉ ⾝边使唤的⼩仆⼈。
请安 即问安。
清代的请安礼节是,在⼝称“请某⼈安”的同时,男⼦打千,⼥⼦双⼿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
寄名锁 旧时怕幼⼉夭亡,给寺院或道观⼀定财物,让幼⼉当“寄名”弟⼦,并在幼⼉的项下系⼀⼩⾦锁,叫“寄名锁”。
护⾝符 从道观领来的⼀种符箓。
迷信的⼈认为把它带在⾝上,可以避祸免灾。
⽐⼲ 商朝纣王的叔⽗,因强谏被纣王以“圣⼈⼼有七窍”⽽剖⼼。
古⼈认为⼼窍越多越聪明。
座次 东为尊,西为卑。
左为尊,右为卑。
如黛⽟到了王夫⼈处,“王夫⼈却坐在西边(炕上)下⾸……见黛⽟来了,便往东让。
黛⽟⼼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黛⽟便不上炕,⽽是在挨着炕的椅⼦上坐了。
王夫⼈再四携她上炕,她“⽅挨王夫⼈坐了”。
稍后在贾母处吃饭。
贾母是正⾯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凤姐让黛⽟坐左边第⼀张椅⼦,黛⽟⼗分推让。
后来贾母发话“你舅母你嫂⼦们不在这⾥吃饭。
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才告了座,坐了。
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现象之⼀就是理学的出现,其⼝号是“存天理,灭⼈欲”。
宋朝理学认为夫权⾃然是“天理”,⽽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它提倡妇⼥守节,“饿死事⼩,失节事⼤”,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
到了清朝,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辈⼦;如果妇⼥为死去的丈夫甚⾄未婚夫守寡、⾃杀、殉葬,地⽅官府还要给予表彰,并为这样的妇⼥⽴牌坊。
语文文化常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掌握语文文化常识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语文文化常识展开讨论,涵盖语文的定义、语文的历史和地位、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
一、语文的定义语文是指以汉语为基础的沟通工具,也是人类思维和情感交流的载体。
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的学习,更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所以,学好语文不仅仅是对文字、词汇和语法规则的掌握,更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语文的历史和地位语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字发展,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书和行书,每一种文字的演变都承载着时代的痕迹。
语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魂魄之学”,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语文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三、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语文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语文教育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语文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好语文将有助于学习其他学科的成绩提高。
四、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培养。
首先,要注重读书。
通过多读经典名著,扩大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要加强写作训练。
通过写作,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词汇和语法的积累,通过大量的诵读和模仿,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要注重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习古代文言文,了解中国文化的渊源和文化内涵,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总结起来,语文文化常识是我们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掌握语文文化常识,我们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为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繁荣作出贡献。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对语文的学习和应用,掌握好语文这一基础学科,为自己的未来铺就坚实的基础。
古代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语文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通过中文、文学、写作等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一门学科。
而古代文化是指古代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思想、艺术等的总称。
古代文化与语文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首先,古代文化对语文教育的价值引领是不可忽视的。
古代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哲学、古代历史等丰富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这些内容丰富多样,充满智慧和哲理,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智慧,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其次,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古代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写作素材。
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之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积极的社会意义。
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可以开拓视野,感悟人生哲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文学素养。
同时,古代文化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通过模仿古人的文风,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古代文化也能够通过语文教育的方式传承和弘扬。
语文教育是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教授古代文学、经典文化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精华,进而承受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炬。
同时,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学生可以学到古人的优秀品格和为人处事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古代文化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全球意识。
文化语文
——扬州学习考察心得
培兰小学胡展有
一、考察印象
1、务实的办学理念
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创办于2002年8月,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公办学校。
建校以来,他们坚持“服务大众,创造卓越”的办学思想,实施“用科学的目标凝聚力量,用高素质的师资支撑质量,用严格的管理打造品牌”的办学策略。
务实“精致管理”,使“人人都是管理者,个个都是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重视文化建设,用文化引领成长。
在学校领头人刘俭国校长的带领下,短短的10年,美琪学校就成为一所名校,每年迎来大批省内外的校长、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
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等100多项区级以上集体荣誉称号。
2、浓郁的校园文化
走进美琪学校,你就立即被它的校园文化所吸引,走进校门就是四个篮球场,标准的400米跑道的运动场,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栋五层的教学楼,高大雄伟。
整体而又科学的规划,使整个校园庄重而又大气。
“寒香亭”“勤乐园”“试翼”“支点”“五环墙”“钟灵毓秀”“百美石”“连廊文化”等“美琪十景”,一个个看似平常的景致,其实都是师生们精心打造,并且赋予了文化的内涵。
而一件东西一旦有了文化的内涵,平凡也就变成了非凡。
“百美石”是由全校百名师生在石碑上所写的一百个“美”这组成,这些“美”字形态各异,诸体兼备,体现了全校师生对美的追求。
“连廊文化”恰当运用连接三栋教学楼间的长廊,三层楼分别是“爱我扬州”、“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三个板块,展示了“人物”“风光”等。
文化做到如此精致,让人叹服。
校园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块草坪,每一条走廊……都闪烁着教育的光茫,仿若一位默默无言的教育者。
3、语文味的课堂
(1)重朗读
二年级韦登月老师的《青蛙看海》是第一课时,老师非常重视朗读的指导,注意纠正读音,学生站起来都是自信,声音响亮,尤其是在响亮朗读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张璐、樊金芳老师的《狼和小羊》则通过角色朗读,指导学生朗读。
三节语文课都是朗读贯穿其中,整节课谭书声朗朗。
(2)重写字
4节语文课,学生的课桌上都放了《语文》、《小学生硬笔习字》两本书。
老师在课堂上舍得花时间去指导写字,留够时间让学生写字。
这也符合2011课程标准里每天的语文课要有十分钟写字的要求。
在听课的间隙,我翻阅了一下学生的字贴,果然写得非常工整。
(3)教师基本功扎实
如果说美丽的外表是女模特的名片,那普通话,粉笔字则是语文老师的名片。
一位语文教师开口就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这难道不是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吗?这几节课的授课老师的普通话都非常标准,表达简洁,听来让人非常舒服。
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也是工整,漂亮,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看来他们在教师基本功的培训上收效不少。
二、收获与思考
(一)学校要有文化的内涵
1、教育是学校文化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当前,东莞的教育,对教师的领导基本处于行政上的“领导”,环保、档案馆、卫生、公安……很多政府部门工作都可以都与你有关。
于是,环保资料,档案馆资料,检查预防接种情况,登记流动人口资料等接二连三,教师疲于奔命,放下手中的教学,先把资料做好再说。
教师没有教育上的思考,屈从于行政的命令。
我觉得教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涵,与教育无关的事情或意义不大的事,学校可以说不。
2、构建精致、成体系的校园文化
很多学校校园非常漂亮,硬件设施也非常好,有亭子,有假山,有水池,但这些优美的景致却连名字也没有,更别说赋予它文化的内涵了。
我想一个没有内涵的亭子还是亭子,一个没有灵魂的假山也只是一堆石头而已。
还有的学校不是没有搞校园文化建设,而是搞了很多,学校的墙上都贴上了学生作品,名人名言,环保标语等。
虽然数量充足,但却没有形成体系,而且贴的过多,给人“乱花渐欲为迷人眼”感觉,缺乏了精致之美。
(二)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语文味的课堂是书声朗朗的课堂,学生都能声音响亮、正确地朗读。
反思我自己的教学,在朗读上花的功夫不够,总怕读太多了,分析课文就没时间了。
其实,如果学生多读几遍文章,把文章读懂了,内容自然就懂了,这一点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作转变。
语文味的课堂也是写字的课堂。
写字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点特别体现在低年级教学中。
2011版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每一节语文课要有十分钟的写字时间,美琪的学校的做法很好,上课就让学生让在桌面上放两本书,一本是《语文》,一本是《小学生硬笔习字》,在课堂中指导,练写。
我们学校也有《钢笔写字》,大部分老师的做法都是当课外作业布臵,学生为了更快地完成,胡乱写,根本没有达到练字的目的。
回去在科组里就强调,在课堂上重视写字,用好《铅笔写字》、《铅笔写字》。
语文味的课堂还表现在教师的基本功上。
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漂亮的硬笔字,作为母语教师,这是必须具备的素质。
作为广东的的老师在普通话上先天就不足,这点学须终身学习。
现在的师范教育也忽视教师基本功的培养,我的母校就是如此。
那时没有普通话考试,也没有三笔字考级,老师教的不严,自己学习的又不刻苦,自然基本功也不怎么样。
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吉春亚让我挺佩服的,虽然她特别忙,经常周末还要到全国各地去上课,但是她还是经常练字,甚至在宾馆,在讲课的间隙也时常练字。
反思自己,周围的同事,总是以忙为借口,放过自己。
其实少聊会天,少在网上晃荡一会,每天30分钟的写字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其实,不是没时间,而是没去练。
一周的学习考察虽然短暂,但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感动更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