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诗入文的几种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25 KB
- 文档页数:1
如何将古诗词融入我的个人文章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思想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在写作个人文章时,嵌入适当的古诗词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提升文章的品质。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古诗词融入个人文章,以提升写作的魅力和格调。
一、引用古诗词的恰当场合在个人文章中引用古诗词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或生硬。
选择合适的古诗词,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情感和背景来确定。
比如,当我们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时,可以引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句子,以增加文章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而在表达人生哲理时,我们可以引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句子,体现出对生命的思索和领悟。
二、恰当运用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古诗词中富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可以使写作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使用对仗句可以增加文章的韵味和韵律感,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使用夸张手法可以加强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但在使用修辞手法时要注意不要过度,过度的修辞可能会让文章显得矫情或夸张。
三、适当解读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在引用古诗词之后,可以适当地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深意,以增加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共鸣。
对于古诗词的解读可以从词句的含义、作者的情感、历史背景等方面入手。
比如,在引用“明月松间照”的句子后,可以解读其中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这样的解读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中融入的古诗词。
四、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引用古诗词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使之更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思考。
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是有共通性的,可以通过将古诗词与当代社会、个人经历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现实感和亲近感的文章。
比如,在谈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除了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增加文章的真实感。
五、保持自身风格与古诗词的协调性在运用古诗词融入个人文章时,要保持自身的写作风格与古诗词的协调性。
【作文精品】高中作文教学之化诗入文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将诗歌融入作文是一种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建议:1. 诗歌鉴赏与理解: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不同风格的诗歌,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境、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与作文的结合点: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找到诗歌与作文之间的联系点,例如情感、主题或意象,从而在作文中自然地融入诗歌元素。
3. 模仿与创新:鼓励学生模仿经典诗歌的结构或语言风格,然后在自己的作文中进行创新,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
4. 诗歌引用:在作文中适当引用诗歌,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深度。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恰当地引用,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5. 情感表达:诗歌往往能够深刻表达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来练习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作文更加真挚动人。
6. 语言精炼:诗歌的语言通常精炼而富有节奏感,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在作文中运用精炼的语言,提高作文的语言质量。
7.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然后将创作的诗歌与作文结合,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也能加深他们对诗歌与作文结合的理解。
8. 跨文化视角:引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让学生在作文中融入多元文化的元素,拓宽视野。
9. 互动讨论:在课堂上组织诗歌与作文的互动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创作,相互启发。
10.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提供具体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诗歌元素运用得当与否,以及如何改进。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还能够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使作文更加丰富多彩。
化诗入文的几种方法(教师中心稿)化诗入文的几种方法(教师中心稿)化诗入文的几种方法湖北省应城二中李俊明诗歌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璀璨的明珠。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新课标下的新教材更是编入了大量诗词。
这些丰富的文学知识,我们又为何不摄取点滴,行之于自己的笔下,汇成汩汩流淌的作文之源呢?把诗歌与作文联系起来,一来可以广泛积累写作的素材,打开作文的思路,借鉴诗歌的写作方法。
二来可以丰富作文的文化底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指导学生作文时化诗入文:一、直接引用或化用诗句作为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
题目要求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切合话题,诗句正好符合这个要求。
如这些标题就很好:《天地一沙鸥》,《落红不是无情物》,《孔雀东南飞》,《爱莲说》,《感时花溅泪》《生命“诚”可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等。
二、直接引用或化用诗句,以印证、补充、对照自己的本意,表达主旨,抒发思想感情引用或化用诗句表情达意,能够画龙点睛,言简意赅。
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
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又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讲出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因角度、地点等条件的不同,人们会得出别样的结论和看法。
又如: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
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的感情有很大关系。
……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些优美的诗句,至今细细体味,仍给人口有余香、不绝于耳的感觉。
化诗入文,让文章诗意盎然——引用、化用古诗词来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教学目标:1、欣赏优秀作文,探讨其写作技巧。
2、练习写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文。
课前美文赏读用旁观的眼神走进缤纷的书简,捡拾先行者前行的脚步;打开飘零的册页,采撷历史真挚的泪滴。
是谁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是谁悲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悲喜交错,似乎都在诉说:请用旁观的眼神!用旁观的眼神看别人,是意识的清醒。
天地俯仰之间,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撩开世俗的面纱,真真切切现出真实的生命。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一代贤臣的忠言镌刻成人格的高贵;“帝用魏征不念旧事”,唐太宗的“以人为镜”熔铸出一代帝王的智慧。
用旁观的眼神,让心神追随着他人的脚步而愈加明晰。
读出了他人的优点,也读出了自我的真诚。
当鲍叔牙与管仲的“心交”已穿过历史的碎片凝聚成人心追慕的隽永;皇太极大胆任用范文臣已成令人击节赞赏的一页辉煌,用旁观的眼神,就成了智者眉宇间的一丝深刻、志士胸襟中的一份旷达!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
患得患失后,深谙自己的心跳。
是“宠辱不惊,看厅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洒,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坚强。
用旁观的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丑并不因自己的情思而偏移;才能顿悟:自己的心态才是最准确的一面镜子。
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眼望,只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份自信;用旁观的眼神,就成了哲人心中的一缕情思,成了后人仰望的一种超凡的高度!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
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哀怨,顿悟:用旁观的眼神,是与心进行深刻对话后偶得的一种风骨,一种锤炼后的迸发与升华!用旁观的眼神,才有了顾况毫无私心,发出的“居,即易也”的真诚赞赏,让初露才华的白居易消除了后顾之忧;用旁观的眼神,才有了徐悲鸿力携傅抱石,大力支持他出国深造,成就了一代名家的事业;用旁观的眼神,才有了毕加索与张大千的倾心交谈,而奏一曲东西方绘画相融相成的绝唱!抚读沧桑,惜风流人物总被雨打风吹去;遍阅今朝,一种心之坦荡,一种真诚而明智就成了后人亘古不变的追求。
如何化诗入文(五篇范例)第一篇:如何化诗入文一、导入激趣在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
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这些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无不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心灵的启迪。
我喜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之春,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田园,我更喜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豪迈。
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一定也喜欢不少古典诗句,有请你朗读你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示例导学㈠直接引用法:1、见一见从同学们深情的朗读和精彩的发言中,我欣喜地发现,你们喜爱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语言形式美,更多的是诗词中折射出来的诗人的个性品质,人格魅力以及诗歌优美意境里孕育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
如此美不胜收,意蕴深厚的古典诗词,我们应该如何古为今用,使之让我们的作文也语美意丰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请看大屏幕:示例1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2、展望未来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回顾历史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何必沉醉于未来,幻想明天。
何必无奈于过去,怅恨昨天。
__选自中考满分作文《低下头看看》3、生命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从屏幕里优美的文字中,你发现三个例子在诗句的运用上有什么异同?2、议一议在相同的主题中,我们可以把一句或多句巧妙的连缀在一起。
这种将经典的语句不做任何改动,直接引用到我们作文中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直接引用法”。
3、练一练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娴熟地使用这种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练一练。
请同学们完成资料中的续句练习和话题练习。
对应训练(1)续句练习①教师如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常使我们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在作文中巧用诗词添文采纵览全国历年优秀作文,不难发现,语言的出彩和深刻的文化思考就是大多数文章成功的主要原因。
如何才能在作文中做到这两点呢?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巧妙地使用诗词,用诗词打扮自己作文的语言,用诗词为文章增加文化的厚度。
在作文中用好诗词的途径很多,或是利用诗词巧拟标题,或是妙用为题记,或是化用诗词故事、结构构思自己的作文。
在这里我们重点来讲讲如何在文章语段中使用诗词增添文采。
一是直接引用诗词。
一般可以围绕话题,发散思维,搜寻相关的诗词,排比成文。
比如下面关于“生命”主题的一段文字,就是引用了四位诗人的诗句对“生命”作了解释: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直接引用诗词让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这四位诗人的形象,而排比成文更显示了作者对语言的把握能力,使文章的文采“跃然纸上”。
再比如作文《望月》中的一个片段:‚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月是我们应该珍惜的人人共享的天赐之福。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是我们招之即来,尽可倾诉的知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游子思乡念亲的一杯苦茶。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又是我们参透历史,顿悟人生的一剂良药。
对诗句的引用和评价淋漓尽致地将作者对诗词的分析鉴赏和感悟能力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那轮万古的明月高悬在我们的上空,使我们遥想百年、千年之前古人的梦想,使文章有了深刻的文化思考。
一是化用诗词。
所谓化用,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
如何引用化用诗词名句增添文采?铜仁市第十中学田玉明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是语言的精华,词采的宝库。
它对于文章创作有着非凡而绝妙的效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的文章离不开好的文采。
要有好的文采,在文中引用古典诗词是一种便捷的手段。
善写文章的人,常在自己的文章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和化用古典诗词来表情达意,使文章词采华美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引用和化用在正文中,写一段内容时直接引用某本书或者某位名人的一段话,使用冒号和双引号来引用内容,引用的内容中的最后一个标点要放在引号内。
套用与引用差不多,主要在于标点的使用略微不同,无需冒号,直接用引号引出内容,文段中的其它内容为自己写的内容,即一段引用+自己的理解,可以形成一段排比句,既有气势语言又优美,能大大提升作文两点。
化用并不是直接在文中引用诗句或名言警句,而是化用这些句子,即将经典的句子揉进自己的句子中,也可以参照名句格式自己写一段话,还可以将诗句的两点词语活用在自己的句子中。
(二)引用和化用可在哪里运用此写作技法我们可从以下几点把握。
一、用题记,揭示主旨。
题记是指位于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揭示文章主旨的独立段。
借用古诗名句作为题记,不仅能提携全文,凸显主旨,还能增添文采。
如:“一个名人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作者巧妙借用这一名句作为文章的题记,贯穿全篇,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给全文定下了一个诗意美的基调。
二、开头引用,起点高远文章开头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巧妙地引用名言或名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文采.例:在我的记忆仓库里,储藏着许许多多的名言。
它们像一盏盏指路灯,或多或少地给我以帮助,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这一句:“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
《和时间赛跑》三、穿插文中,诗意盎然。
写作文时,如果在文中精心穿插几个名句,定能使文章诗意盎然。
如:“隆冬时节,雪花纷飞。
到处粉妆玉砌,银装素裹。
‘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冬天是寒冷的;‘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冬天是肃杀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天是孤独的。
化诗入文的几种方法
湖北省应城二中李俊明
诗歌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璀璨的明珠。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新课标下的新教材更是编入了大量诗词。
这些丰富的文学知识,我们又为何不摄取点滴,行之于自己的笔下,汇成汩汩流淌的作文之源呢?把诗歌与作文联系起来,一来可以广泛积累写作的素材,打开作文的思路,借鉴诗歌的写作方法。
二来可以丰富作文的文化底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指导学生作文时化诗入文:
一、直接引用或化用诗句作为文章的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
题目要求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切合话题,诗句正好符合这个要求。
如这些标题就很好:《天地一沙鸥》,《落红不是无情物》,《孔雀东南飞》(2002年江苏满分作文),《爱莲说》(2003年满分作文),《感时花溅泪》(2003年湖北满分作文)《生命“诚”可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等。
二、直接引用或化用诗句,以印证、补充、对照自己的本意,表达主旨,抒发思想感情
引用或化用诗句表情达意,能够画龙点睛,言简意赅。
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
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999年高考作文)又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讲出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因角度、地点等条件的不同,人们会得出别样的结论和看法。
(2000年高考作文)
又如: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
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的感情有很大关系。
……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些优美的诗句,至今细细体味,仍给人口有余香、不绝于耳的感觉。
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诗人的感情却不尽相同:王维的安适,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苏轼的旷远。
也正是如此,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2003年满分作文《感时花溅泪》)以诗词中诗人对月的不同态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再如化用诗句的情况:“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
”(仿《登幽州台歌》)“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
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
”(仿《清明》)仿陈子昂和杜牧的诗句,对环境污染进行辛辣的讽刺,机智幽默,发人深思。
还如: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些诗句都用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