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范文-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17.14 KB
- 文档页数:9
一、名词解释1、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结合煤矿安全生产实际和综合管理体系运行经验,建立一套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以PDCA管理为运行模式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实现生产过程中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
达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
2、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风险: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
4、危险源辨识: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5、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
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分级。
6、风险预控: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的出现的过程。
7、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
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来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属于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而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则属于广义的不安全行为。
-8、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煤矿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9、PDCA:是戴明提出的一种循环管理模式,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从管理的计划到改进是一种闭环的管理。
10、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1)瓦斯事故:瓦斯、煤尘爆炸或燃烧,煤(岩)与瓦斯突出,瓦斯窒息(中毒)等。
井下三大保护管理范文随着现代化矿井的建设,井下工作环境的安全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矿工的人身安全及设备的正常运行,井下三大保护管理成为了井下作业过程中必须重视的方面。
下面将介绍井下三大保护管理范文。
一、人身安全保护管理为了降低井下作业中发生事故的风险,需要在井下进行人身安全保护管理。
这包括对矿工的培训、检修和监督。
首先,矿工在进入井下作业前应接受必要的培训,了解作业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并获得相关证书。
其次,井下设备应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确保其运行安全可靠。
此外,还需要安排专门的监督人员对井下作业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防止走漏电、防止出现可燃气体浓度过高等措施,确保矿工人身安全。
二、设备运行保护管理井下作业中,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对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因此需要进行设备运行保护管理。
首先,应建立设备运行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计划,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指南。
其次,对井下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或损坏,并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设备运行的巡检制度,加强设备的监控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通过设备运行保护管理,可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减少设备故障引发的事故风险。
三、环境保护管理井下作业环境的安全性和适宜性对矿工的生产效率和身体健康都有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环境保护管理。
首先,应采取合理的通风措施,保持井下空气的流通,降低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浓度。
其次,应定期进行环境检测,监测井下空气的成分和质量,确保环境达到相关标准。
另外,还需要确保井下的水源安全,防止井下积水导致设备损坏和作业环境恶化。
通过环境保护管理,可以改善井下作业环境,提高矿工的安全感和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井下三大保护管理是确保矿工人身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
人身安全保护管理、设备运行保护管理和环境保护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并加强培训和监督工作,确保井下作业环境的安全性和适宜性,从而保障矿工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概念本质安全管理体系(Inherently Safer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SMS)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系统,旨在通过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风险,从而确保工业过程的安全性。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改变工艺设计和操作方式,使工业过程本身就具备安全性,而不是依赖于管理措施和设备监控来控制风险。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在1985年提出,随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一概念主张利用设计和选择更安全、更可靠的工艺和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风险和危害,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 基本原则: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是避免或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这包括通过选择安全和稳定的工艺、材料和设备,减少物料和能量的储存和传输,避免危险反应和条件的出现,确保操作员的安全。
2. 风险评估: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对工艺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这包括确定潜在的危险源、评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以及制定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3. 工艺改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对工艺进行改进,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这包括通过减少潜在危险源,改进工艺和操作方式,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事故风险。
4. 应急管理: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
这包括建立应急预案,培训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准备必要的设备和资源,确保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
5. 持续改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不断进行改进和学习,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这包括对事故的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管理措施和工艺设计,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企业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将其列为重要的生产经营目标,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员工应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工作,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知识一、名词解释:1.事故: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设备损坏或其它损失的意外情况。
2.危险源(危害因素):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果的过程。
4.不安全行为: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
5.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6.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的全过程。
7.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8.可接受的风险:根据组织上法律义务和本质安全管理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的程度的风险。
9.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采取的措施。
10.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它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11.预防措施:对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它潜在不期望情况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12.持续改进:为改进本质安全管理总体绩效,根据本质安全管理方针,组织强化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
二、简答:1.什么是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答: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系统的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和社会可能接受水平的风险管理过程。
2.本质安全基本原理是什么?答:本质安全强调从根源上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消除或减少。
概括起来,本质安全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面四个:1)最小化原理(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系统中的危险因素)。
2)替代原理(在系统中使用相对更安全的物质替代危险的物质)。
3)稀释原理(必须使用含危险性事物时,采用危险、有害物的最小危害形态或造成最小危险的环境、工艺等条件)。
4)简化原理(保证系统中的工艺、设备、管理程序、制度等保持最简洁、科学、合理)。
3.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是促进我国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增强煤矿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落实安全发展观,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煤矿安全工作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文化手册第二节安全文化的功能及作用4第二章黄白茨矿业公司本质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和内容7第一节本质安全文化内涵7第二节本质安全文化目标9第三节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内容与任务11第三章黄白茨矿业公司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模式13第一节安全观念文化13第二节安全管理(制度)文化18第三节安全行为文化26第四节安全物态文化31第四章黄白茨矿业公司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流程36第一节研究树立37第二节培育强化37第三节评价考核40第四节确立巩固42第五节检查反馈、持续改进44第五章黄白茨矿业公司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45第一节组织保障45第二节制度保障46第三节舆论保障46第四节经费保障47第六章黄白茨矿业公司安全文化知识47第一节煤矿安全生产方针47第二节安全理论48第三节安全理念52第四节安全生产月的由来53第五节历年全国安全生产月(周)主题54第六节二十种安全不放心人56第七节安全十大劝56第八节安全工作十关键57第九节亲情寄语58第十节安全三字经78第十一节安全口诀83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文化手册(2)本质安全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科学和系统的管理措施,预防、减少和控制安全风险,实现安全生产的状态。
在实施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建立和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安全文化是指企业成员对安全价值观念、安全知识和安全行为的共同理解和认同,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本手册旨在向企业成员普及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和建立良好的安全文化,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绩效。
一、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一套涵盖组织架构、职责分配、风险评估、安全目标、安全计划、安全操作、应急预案、安全培训等环节的管理体系,以确保生产活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1. 组织架构和职责分配:明确安全管理的组织结构,确定各层级的职责和权力,实现安全管理的有效落实和执行。
2. 风险评估:对生产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确定重点控制的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理念员工无违章,管理无漏洞,设备无隐患,系统无阻滞,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
职工安全誓词:为了企业,为了家庭,上标准岗,干标准活,遵章守纪,三不伤害,杜绝“三违”,确保安全。
二、安全管理观1、管理上六亲不认,情感上亲如一家。
2、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管理。
3、违章的话不能听,冒险的活不能干,分心的事不能想,违纪的事不能办。
4、违章作业就是自杀,违章指挥就是杀人,对违章作业不制止就是见死不救,对违章指挥不惩处就是纵容杀人。
5、没有安全就没有干部的政治生命,没有安全就没有职工的家庭幸福,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安全就没有矿井的持续发展。
6、安全方针贵在坚持,安全管理贵在到位,安全监督贵在公心,安全责任贵在落实。
7、抓安全要有决心,抓质量要有恒心,抓“三违”要有狠心,抓帮教要有耐心。
8、安全思想认识到位,安全教育培训到位,安全监督检查到位,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三、区队安全理念1、综采一队(1)“三违”治理是对职工最大的关爱。
(2)安全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
(3)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干保险活,干放心活。
(4)幸福是棵树,安全是沃土。
(5)安全人人抓,幸福千万家。
(6)人人常念安全经,个个永做幸福人。
(7)规范操作行为,向“三违”行为告别。
2、综采二队(1)不怕困难无困难,怕不安全最安全。
(2)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3)机械损坏有备用,人体伤害无备件。
(4)对于家庭和个人,您的安全就是百分之百。
(5)遵守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习惯。
(6)增强意识,规范行为,提高技能。
(7)从细节做起,规范职工岗位行为。
3、采煤三区(1)对“三违”的容忍,就是对职工的残忍。
(2)严格抓管理,注重看效果。
(3)与其在事故的痛苦中徘徊,不如在实际的生产中实抓安全。
(4)工作不能凑乎,安全不能马虎。
(5)工程措施不兑现,事故时时在眼前。
(6)规程原血写,落实不含糊;若有施行误,君将后悔愚。
一、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应知应会部分一、质量标准化与本安体系的关系:1)质量标准化是本安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2)本安体系是质量标准化的深化和升华;3)、质量标准化体现的是过程和结果管理,以质量标准化为基础的本安体系更突显了风险预控的思想,二者相辅相成,质量标准化与本安体系已实现了高度融合。
1.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定义: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系统中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管”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值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煤矿安全管理过程。
2.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特点: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煤矿特色的,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危险源辨识和本质安全管理标准、管理措施为基础的,以人员不安全行为预控与管理为重点的,形成PDCA持续改进的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3.事故: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设备损坏或其它损失的意外情况。
4.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5.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1)本质型危险源:(2)非本质型危险源:(1)本质型危险源是由煤矿自身特点决定的,存在于机器设备、设施、自然地质条件、工作场所等中的固有的危险因素。
比如:断层、褶曲、地质破碎带;破碎的顶板;井下存在的煤尘、瓦斯、有毒气体、冲击地压、地热;通风井及溜矿井等易发生坠落的场所;易发生坍塌、冒顶的采空区等都是煤矿固有的危险源,危险是它们的本质属性,它们是系统产生风险和事故的内因。
本质型危险源其危险本质是无法改变的,对其控制更多的依赖于技术、工艺水平。
(2)非本质型危险源:凡不是煤矿本质型危险源的不安全因素都是非本质型危险源。
非本质型危险源大多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对其控制需要依靠有效的管理。
6.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果的过程。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知识
一、名词解释:
1.事故: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设备损坏或其它损失的意外情况。
2.危险源(危害因素):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果的过程。
4.不安全行为: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
5.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6.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的全过程。
7.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8.可接受的风险:根据组织上法律义务和本质安全管理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的程度的风险。
9.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采取的措施。
10.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它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11.预防措施:对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它潜在不期望情况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12.持续改进:为改进本质安全管理总体绩效,根据本质安全管理方针,组织强化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
二、简答:
1.什么是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答: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系统的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和社会可能接受水平的风险管理过程。
2.本质安全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本质安全强调从根源上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消除或减少。
概括起来,本质安全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面四个:1)最小化原理(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系统中的危险因素)。
2)替代原理(在系统中使用相对更安全的物质替代危险的物质)。
3)稀释原理(必须使用含危险性事物时,采用危险、有害物的最小危害形态或造成最小危险的环境、工艺等条件)。
4)简化原理(保证系统中的工艺、设备、管理程序、制度等保持最简洁、科学、合理)。
3.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是促进我国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增强煤矿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落实安全发展观,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煤矿安全工作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4.本质安全管理的核心和管理模式是什么?
答:本质安全管理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PDCA管理为模式,体现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特点,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环境和管理的本质安全。
5.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答: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风险管理,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