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7-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 诗歌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12
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词赏析语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的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小编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语文网。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歌翻译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
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
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1.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欣赏提示第一部分(前六句),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
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
第二部分(后十句),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
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
随着时间的飞驰,游子越走越远,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
“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这种心情。
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
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卷分析][备考指导]1.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另外,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出现比较鉴赏的题型,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
2.复习备考应遵循诗歌阅读的规律,注重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第一,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
若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首先须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的遭遇,展开想象,准确体会诗歌意境并理解情感主旨。
第二,梳理近年的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分考点逐点突破。
3.据2017《考试说明》,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由原来的两道简答题变更为一道多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2018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阅读(三)及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2017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
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
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力模糊;而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A.所以,处于噪声环境中长时间地活动,就很容易使人出现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B.因此,人如果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就很容易出现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C.所以,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对于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的人来说,是很容易产生的。
D.因此,对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来说,时间长了,就很容易产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答案】B2.【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两个作为开头,仿照例句写两句话。
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的特征;②句式与例句一致;③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橘子洲康桥雨巷丁香云彩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脉脉含情,你的天然风韵,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2)雨巷,你的凄婉迷离,你的幽怨冷漠,你的若即若离,不正好应和了我彷徨的心境吗?【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
诗歌鉴赏之形象与感情(讲)考向一鉴赏形象之人物形象1.讲高考(1)考纲要求能够鉴赏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
(2)命题规律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刻划了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等,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少数省市也有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例:【2018年高考某某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X使君①X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X使君,指唐代诗人X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X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5分)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X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X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分析近三年的某某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的第一题,可以发现,其实这几年在第一题的设置上一直很稳定,2015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2016年“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2017年“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2018年“根据前两联,概括X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都是针对人物形象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圈出题干中的引文,如今年的“闲”,理解其意思,即“闲适”或“没事干”,然后圈出诗句中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概括表现并分析具体的原因。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2018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阅读(二)及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把下列句子整合成一个语意连贯的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大意)①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创造出一个科学预言。
②这个预言是“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③这个预言必定实现。
【答案】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做出的“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的科学预言必定实现。
【解析】试题分析:句式变换主要有长短句互换、整散句互换、变式句和常式句互换,短句变长句,长句一般为单句,特征是只有一套主谓宾,把其它的句子分别变成单句的中的定语和状语。
长句变短句相反,把成句的定语或状语变为单独的句子,然后提出句子的主干,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此题是短句变长句,注意先找到句子的主干,然后添加定语。
2.【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学历是就业的敲门砖。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有拿下名牌大学的毕业证,才能有更好的前途。
前途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有了光明的前途,你的人生才会幸福。
学历不但对我们的事业重要,对我们的生活也很重要。
幸福的家庭生活都是建立在两个人的高学历前提之下的。
①好的前途不一定只有名牌大学毕业才行。
②。
③。
【答案】②有了光明前途,人生也不一定支幸福③幸福的家庭生活不一定都是高学历3.【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是高风险家庭。
一旦遭遇非常事件导致孩子夭折或者严重的伤病残,“风险家庭”就转化为“残破家庭”或“困难家庭”,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就无法摆脱困境。
全面二胎政策在人们的呼声中应运而生,使众多独生子女家庭多了一份选择,也给其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只有生育二胎,才没有失独风险。
2017——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集锦〔广西用卷外〕参考答案2018年〔全国卷1〕14.B 〔此题错误明显。
“生活贫穷”是对“穷”的误解,在《滕王阁序》里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为“处境窘迫、困窘”之意。
〕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似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慨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词句注释】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
传说大雁为躲避对手,经常衔着芦苇而飞。
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
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
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
屈:不伸。
穷:困。
枯荣:贱贵。
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
嗔:生气发怒。
天公:老天。
看即:随即,转眼。
【白话译文】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
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
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似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诗歌鉴赏】《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
诗的开头两句表象上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
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街是京都,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
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愿。
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的文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手。
可正在诗人信心满怀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轻薄”。
专题组合(十七)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二)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经过90分钟苦战,中国男足在主场2∶0兵不血刃....地战胜卡塔尔队,奇迹般地登上了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的末班车。
②生活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的我们,已经很少静得下心来好好读书了,即便读也是东鳞西爪....浮光掠影的文字信息的汇集,难得有对着美食大快朵颐式的阅读快感。
③作为一名学者,他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了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不为利,不媚上,不畏权;即使处在政治旋涡中,也丝毫没有改变。
④参加第三届“黄河文化杯”全国美术创作大赛的艺术家们着手成春....,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呈献给大家。
⑤短小精悍....的吕厚民,1950年被调到中南海,专门给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照相,开始了前后12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⑥近日,涉嫌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的一部分相关责任人被问责,广大市民对此无不弹冠相庆....。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③⑤⑥解析①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未经交锋而取得胜利。
不合语境。
②东鳞西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也说一鳞半爪。
③胸无城府:为人坦率,没有心机。
④着手成春:称道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望文生义。
⑤短小精悍:a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b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
此处取a意思。
⑥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祝将有官可做。
含贬义。
褒贬失当。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与会专家认为,建设文化名城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文物、遗址等方面的展示与开放,而是整个城市各种文化元素共同作用营造出的文化氛围。
B.对于对手球队的这次堪称教科书般的战术配合,主教练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队员作了精彩的示范和准确的阐释,大家从中获益匪浅。
C.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地球一小时”活动倡议的目的是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改变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以此来表明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D.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认为,女性将是机器人取代趋势中最大输家,因为她们的岗位主要集中在低增长行业,如销售、管理、餐饮服务。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关联词应为“不只是……更是……”;B项,语序不当,“精彩的示范和准确的阐释”应为“准确的阐释和精彩的示范”;C项,成分残缺,“表明”后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态度”。
答案 D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__①__小巷越是久远,越幽深,越蜿蜒,越斑驳,历史的沉淀就越深,文化的底蕴就积淀得越厚重。
__②__把小城比作一本线装书,__③__这一条条小巷就是书中那一行行优美绝伦的文字,需慢慢品味__④__体味其深邃的内涵,也正__⑤__有了这些小巷,江南的小城__⑥__生动起来,情趣盎然起来。
解析①处直接引入话题,不需关联词;②③假设关系;④条件关系;⑤因果关系;⑥条件关系。
答案 D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今的人们对过度医疗的危害已有相当的认识,____①____。
其实,我们感受强烈的考研热、高考热、补课热、择校热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便是过度教育惹的祸。
过度教育不仅会使受教育者的兴趣、自信、潜能以及亲子关系等受到损害,还会在各层次受教育者间递次产生挤兑效应:____②____,低学历者不得不从事更低端工作甚至失业。
这是巨大的教育成本和智力资源的浪费。
可见,学时并非越长越好,学历并非越高越好,____③____,才是正确的教育观就业观。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①空,从上文的“过度医疗”的话题,和下文中“过度教育”危害的内容,可知应该填写“人们没有意识到过度教育的危害”;②空,从前面的冒号可知,应该紧接解释说明的内容;从后文内容“低学历者不得不从事更低端工作甚至失业”可知“高学历存在低就业的问题”;③空,属于总结句,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就业观,“不凭学历凭能力”才是正确的教育就业观。
答案①但对于过度教育的危害却认识不清②高学历者因供过于求而低就业③接受合适的教育不唯学历凭能力5.下面是某机构人才招聘面试流程图,请用简洁的文字将流程表述出来,不超过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考生抽签后进入考场面试。
先进行个人答辩,考生面试答题后评委打分;再进行组内展示,考生个人陈述、自由讨论后评委打分。
最后确认成绩,面试结束。
二、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自然界的一些生命极其短暂,错过了很多美好事物。
(2)李白在《蜀道难》中,不仅描写了蜀道奇异的自然景色,也通过“所守或匪亲,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对剑阁防御的担忧。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说,自己想要飞往月宫,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出了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对理解型的默写,要注意分析题干的意思要求,选择合适的语句填写,还要注意书写的正确性。
易错字:晦朔、蟪蛄、豺。
答案(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化为狼与豺(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三、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
“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自己竟忘了回去。
D.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E.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山川景物,表现出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
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解析A项,“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不准确。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E项,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
答案AE8.这首诗五、六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
答案这两句诗写到: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既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更突出了作者等闲适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金]元好问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
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
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尾联既展现了诗人倚剑饮酒、慷慨高歌、念念不忘故国山河的豪壮形象,也寄寓对青口帅保卫金国的期望。
E.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解析B项,诗人表达对千年豪杰的赞美,将青口帅归入豪杰之烈,赞美、希冀;而辛弃疾表达的是对英雄难觅的无奈哀伤。
D项,“展现了诗人倚剑饮酒、慷慨高歌、念念不忘故国山河的豪壮形象”有误,不应该是诗人的形象。
答案BD10.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二)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