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932.00 KB
- 文档页数:14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教案教案标题: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 熟悉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和要求。
2. 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领会并掌握不同诗歌的意境和深意。
2. 学会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诗歌作品的创意思维和多元解释的能力。
2. 帮助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和背景知识评析诗歌。
3. 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1. 高考诗歌鉴赏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2. PPT或者幻灯片展示材料。
3. 活动或练习题和答案。
4. 样例诗歌作品和学生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首经典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作用和意义。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介绍高考诗歌鉴赏的考试要求和评分标准。
2. 介绍常见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结构分析等。
3. 分析不同年代和流派的诗歌特点和风格。
三、诗歌解读与分析(40分钟)1. 选择一首经典的高考诗歌作品,逐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深意。
2.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练习与互动(25分钟)1.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诗歌鉴赏。
2.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评析所给的诗歌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3. 针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进行答疑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和技巧。
2. 激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激情。
延伸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经典的诗歌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
2. 带领学生参观文学馆或诗歌展览,拓宽他们对诗歌的了解和体验。
3.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鉴赏比赛,并为优秀作品颁发奖励。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案【高考要求】鉴赏诗歌的语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语言风格的能力。
3.培养学生准确审题规范作答的能力。
【题型剖析】炼句炼意型★命题形式:诗中××句,你认为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题指津: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凝练且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赏析诗句不仅要读懂其字面含义,还要联系全诗主旨、表达技巧仔细推敲、揣摩其言外之意,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鉴赏古人炼句炼意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释句意,点出诗句的表面意或言外之意;第二步,明手法,说出该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三步,点情景,概述该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创设了怎样的意境;第四步,析感情,指出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时第一步可以省略。
★答题示例:(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这句诗借景抒情(明手法),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廖的景象(点情景),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析感情)。
赏评语言风格型★命题形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式: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种题型重在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淡雅高远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清新、明丽、豪迈、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清新飘逸、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高考语文诗歌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考语文诗歌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高考语文诗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2. 掌握高考语文诗歌复习的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3. 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4. 诗歌的鉴赏和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包括韵律、格律等基本要素。
2. 解释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包括抒情、写景、抒怀等常见主题。
3.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取高考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经典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四步:诗歌鉴赏练习(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一些高考诗歌题目,要求他们独立进行鉴赏和理解。
2. 学生完成后,进行互评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第五步:巩固练习(15分钟)1. 提供一些与诗歌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解答等形式。
2. 学生独立完成并批改,强化对诗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第六步: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需要重视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2.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欣赏诗歌。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发表观点等。
2. 练习题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后完成的练习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诗歌鉴赏评估:评估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包括对诗歌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经典和现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和理解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邀请专业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歌讲座或分享会,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诗歌鉴赏之形象【教学目】1、了解古代文在高考中的常考点、型。
2、掌握古代文的方法及技巧。
3、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古的方法,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授法法朗法【教学数】2【教学程】第一教学要点:古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一、入:在浩瀚的海中,大的人我塑造了很多不朽的形象:如夕阳下断的游子,南中卧听滴漏的女,悠然采菊下的者,不破楼不的将士,哀民生之多的国民者⋯⋯今天我一起来歌中的人物形象。
(板)二、朗宋,探究方法。
(全国卷Ⅰ)次石湖扇韵①姜夔②西一曲水通村,岸浮萍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开。
【注】①石湖:南宋人范成大( 1126— 1193)晚年去石湖(在今江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 1155— 1221?):字章,号白石道人,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 1187)夏,曾去拜范成大,首作于此。
:同学完首古,我注意些什么?三、歌一般解方法。
1、要注意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
4、要注意材。
5、要注意意象。
四、歌中的形象1、人物形象 : 中的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人自己。
有于小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 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往往是借助客物象(山川草木等)表出来的主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人一般借意象来表自我,人作主体,往往与意象个客体合而一。
有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五、人物形象鉴赏:1、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2、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但比较常见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1)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一、意境(画面)类【常见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诗中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解题思路】1.题型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即“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意象、画面、情感三个方面。
2.解题步骤:①找出诗中的意象(景、物);②依据诗句内容,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由意象组成的画面——(语言优美);③点明画面的意境特点,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等——(用词准确);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具体准确)。
【答题模式】诗中描写了意象,描绘了的画面(景象),(点明意境特点),表达了作者(体现了“主人公”)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题赏析】(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这首诗描绘怎样的画面,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这首诗描写了岳阳楼、洞庭湖、大雁、山峰、明月、云间、凉风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画面,意境雄浑辽阔、飘渺优美,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登楼远望时,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之情。
【参考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答: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山峰、受降城、沙地、明月、芦管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下,月如霜、沙如雪,还传来芦笛哀音的画面,意境荒凉开阔、空廖寂静,体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参考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的特点,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2.把握一些诗歌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意象及构成的意境,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3.诗歌鉴赏题回答的表述技巧。
教学设想:在复习诗歌鉴赏时,先给同学们介绍有关鉴赏诗歌的专业术语,这就要从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入手,然后复习语言风格、作者诗歌的风格,再此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分类复习,让学生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解题方法。
教学课时:十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一、考点评析200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改变为主观题形式,考查的范围从新诗古诗并举缩减为古代诗歌。
从高考角度看,如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较好地完成诗歌鉴赏题已成为全体语文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笔者认为,根据作品体裁特点进行阅读和鉴赏,是我们常用的基本的方法。
但是,目前的语文报刊上的高考诗歌阅读和鉴赏解题指导文章,大都注重所谓解题技巧的指导,总是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尤其是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
我认为,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抓住诗歌的特点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教学和考试的根本目的,这样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在鉴赏诗歌时必然会遇到一些术语的运用,同时在鉴赏诗歌时必然要结合诗人在诗歌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本节课就先从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下面结合具体例子重点分析以下一些表现手法。
㈠赋、比、兴“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
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
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一、诗歌鉴赏高考专题复习教案二、章节名称:第一章诗歌基本概念与术语复习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诗、词、赋、散文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诗歌形式的特点和区别。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的定义与区分。
2. 各种诗歌形式(如古体诗、近体诗、词、赋、散文等)的特点和区别。
3. 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复习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2. 分析各种诗歌形式的特点和区别,让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3. 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诗歌鉴赏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基本概念和术语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各种诗歌形式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七、作业布置:1. 整理并复习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分析一首诗歌的形式特点,写成小论文。
3. 选取一首诗歌进行鉴赏,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八、教学资源:1. 诗歌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资料。
2. 各种诗歌形式的案例分析。
3.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九、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十、教学延伸:1. 深入研究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探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历史文化背景。
3. 组织诗歌朗诵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
六、诗歌鉴赏高考专题复习教案七、章节名称:第二章诗歌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
九、教学内容:1.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例子。
2. 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和表达效果的分析。
3. 诗歌创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练习。
十、教学步骤:1. 介绍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2. 分析一首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review of Chinese poetry a ppreciation in senior three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解析(一)把握作者的感情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
今年高考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据所选句子的特点,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1)借景抒情。
抽取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
如XX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里作者写了“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
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
这种方法考生以前也学过,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它所抒发的情感与此相仿。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高考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诗歌的类型和特点。
3. 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4.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
5. 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的分析。
2. 难点: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运用,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介绍诗歌鉴赏的相关概念和术语,如意象、情感、主旨等。
3. 诗歌的类型和特点:分析不同类型的诗歌,如山水诗、边塞诗、豪放诗等,并总结它们的特点。
4. 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讲解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即读题、析题、答题和点评,并介绍常用的鉴赏方法,如直译法、意译法、比较法等。
5.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通过具体诗歌案例,分析意象的营造、情感的表达和主旨的揭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3. 综合运用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对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深层含义的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鉴赏的步骤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高考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诗歌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对意象、情感和主旨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诗歌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诗歌鉴赏之形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板书课题)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三、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诗歌艺术手法鉴赏——修辞手法一、诗歌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言组织方式。
二、艺术手法包含: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考点一:诗歌的修辞手法诗歌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二:比拟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情感,使被描写的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拟物:把人当做物或把物当做物来写,使被描写的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把人当做物写如:我扎根在这座城市。
把a物当做b物来写如:白云在天上游来游去。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三:借代借代: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代指音乐。
《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
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造酒的杜康代酒。
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绿和红两种颜色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四:夸张夸张:能够更突出更鲜明的表现事物。
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五:双关双关:双关分为语义双关和语音双关。
双关可以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
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诗歌的修辞手法之六:对偶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