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的声音——电影《黑天鹅》的女性主义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384.55 KB
- 文档页数:5
FILM CULTURE《黑天鹅》中精神分析理论的体现曾艾文(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摘要】影片《黑天鹅》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女演员妮娜的的惊悚故事。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表现了妮娜三重人格之间的碰撞。
妮娜挖掘自己的黑暗面最终实现了人格的融合,和肉体的毁灭。
【关键词】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中图分类号:TN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2-127-03 Embodiment of psychoanalytic theory in Black SwanZeng Aiwen(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Abstract: The film Black Swan, directed by darren aronofsky, tells a thriller about the ballerina Nina. According to Freud's theory, "id", "ego" and "superego" show the collision between Nina's triple personality. Nina excavates her dark side and finally realizes the fusion of personality and the destruction of body.Keywords:Freud; The id; Self; Superego1. 简介与理论来源影片《黑天鹅》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女演员的惊悚故事。
妮娜一辈子中几乎所有时间都给了芭蕾舞,现在芭蕾舞团要排演新版《天鹅湖》。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黑天鹅》女主角进行分析从影片的一开始,女主角便以紧皱眉心的形象出现,如同一只毫无抵抗力的白天鹅,又轻又脆弱。
事实上,在整部电影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此女一直保持着这种受伤状,估计这种压抑的感觉也因此让很多人觉得看不下去。
你可以觉得她这样真的很美,但是未必会对她产生爱的感觉,怜爱除外。
毕竟压抑的呆滞的形象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引出生命的激情的。
女主角一副苦大仇深,幽怨委屈的表情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由于过于保守懦弱,一举一动无不畏畏缩缩、诚惶诚恐。
每一次跳舞,也都恪守“精确”准则,力求也只求技术上的完美,不仅令总监无言以对,观众也昏昏欲睡。
在此我并不想讨论与“压抑、突破自我、释放激情、达到生命本质”这些词语相联系的哲学意味浓厚的命题,因为这些命题不仅在世俗的文化、道德上,就是在哲学上也一样的歧义多多莫衷一是,这些就留给逻辑分析哲学去讨论吧。
哲学专业的分析我不敢尝试,只好限定一个范围发表有限的一些个人意见了,这个范围便是依照精神分析学的框架讨论如下问题:一个技术上可以如此完美的舞者,一个舞者,一个比常人更容易触摸到生命灵性的人,何以竟会缺乏对生命对激情的触感?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只需机械性地重复思考“导致一件事发生的前因是什么”就行了。
模式虽然机械简单,思考却是灵活而丰富的。
首先我们会回答因为她总是处于压抑的精神状态,固守着一种僵化的状态永远得不到突破。
然后问题变成了是什么造成了她的这种状态?比较笼统而模糊的一种说法是,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无非受着三种影响,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
我们姑且采取这种说法,继续肤浅的讨论。
由于女主角一直活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可以把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看成是在另一种环境下家庭影响的延伸。
家庭对她的影响可以表述为单亲家庭对她的影响及母亲对她的影响。
单亲会使她遭受同伴的另眼相待与鄙夷,而现实也确实是这样;又由于母亲的失职,没有及时地对她有足够的关爱与保护,在孤独、缺乏被爱的环境下成长,性格或者说人格被扭曲应该是不难理解的。
在自我矛盾中寻找生命平衡的支点—试析电影《黑天鹅》女主角的自我传播:本文通过对电影《黑天鹅》的女主人公进行自我传播分析,从自我价值定位、自我角色冲突、自我人格分裂三个方面分析其主我与客我的失衡、黑天鹅与白天鹅的夹攻、本我与超我的自残,透视其对待人生平衡的支点的心理和行为。
本文希望能做到的,不仅仅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分析,还有对寻找生命平衡的支点的执着和勇敢幸福生活下去的决心的追寻和反思。
论文关键词:关,键,词,自我,生命平衡,支点,自我传播《黑天鹅》应该是除了《国王的演讲》之外,在这届奥斯卡上的又一个大赢家。
饰演妮娜的娜塔丽·波特曼在这部影片中,一举夺得最佳女主角的荣誉。
她是舞蹈的赢家,规范的动作、美丽的舞姿展示其身体平衡之美,而在自我矛盾中,在自我的一次次对立、博弈和厮杀中,她却失去了生命平衡的支点,畸形的完美为她唱起了生命终结的葬歌。
舞台上,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经久不衰。
舞台下,妮娜的扮演者娜塔莉·波特曼,曾经的杀手小萝莉,以瘦骨嶙峋的身体、苍白的脸、惊恐不安的眼神,完美地诠释了那个清教徒般的执着、近乎疯狂的舞者妮娜。
影片中,妮娜需要同时演好舞剧中白天鹅的高尚、纯洁与善良,还要兼具黑天鹅的邪恶、狡诈与淫荡。
妮娜深受母亲影响,是出色的“白天鹅”演员,而在黑天鹅这一角色上,她有着有力的对手莉莉(米拉·库尼斯饰),她们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舞台总监托马斯(文森特·卡塞尔饰)也早已看出妮娜的潜质,并不断提点她。
可最后,在与母亲、总监、莉莉、队员还有她自己的矛盾冲突中,她精神扭曲,勾心斗角甚至同性恋接连上演。
妮娜也步步踏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本文试图对女主人公的自我传播进行分析,并能对自我在诸多的矛盾中寻找生命平衡的支点有一定的启发。
自身传播,又叫人内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所组成的,所有参与传播活动的个人都会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内向传播,因此内向传播是一切人类传播的基础,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2013年第21期、22期合刊总第482期外国电影评论75《黑天鹅》———从女性主义分析Nina 自我意识的觉醒□文/张媛,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电影《黑天鹅》海报2011年,由戴伦·埃罗诺夫斯基导演、娜塔莉·波特曼领衔主演的电影《黑天鹅》无疑是异常成功的。
该片上映后斩获了多个重量级的奖项,如2011年美国电影学会年度影片奖,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剪辑的提名。
女主角波特曼摘取了美国金球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女主角奖以及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这部电影主要以女性的经历为故事的主线,从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女主角Nina 的视角,讲述了她作为一名芭蕾舞演员,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和自我价值,不断的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历经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磨难,最终冲破精神的桎梏,在舞台上成功的塑造了黑天鹅的角色,但却因无法承受精神重负,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凄惨结局。
该片以柴可夫斯基的经典曲目《天鹅湖》的美妙音符开始,音乐时而舒缓甜美,时而紧张刺激,剧情丝丝入扣,不断的将剧中的矛盾推向高潮。
同时,导演把梦境,现实,幻觉不同空间的描述交织在一起,再加上波特曼精湛的演技,使得观众无论在视觉、听觉还是情感方面都与影片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很多人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都会觉得心情复杂,内心压抑,这恰恰体现出这部影片的优秀,大家成功的融入Nina 的角色,体会到她为了突破自己、挣脱束缚所受的内心和身体方面的痛苦和折磨。
本文着重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剖析Nina 自我意识的觉醒。
女性主义的观念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
过去在父权体制的主宰下,一直把女性视为男性的私有财产,而不能展现其本身具有的聪敏才智,女性一直不被当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只是·外国电影评论76一个附着在男性身上的菟丝花,因此,女性只有认清自己,不再从男性的角度,而是以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态度,重新从女性的眼中探究自身存在的意义和自我价值,才能真正的去实现属于她们的梦想,就像片子中Nina 所经历的那样,从最初的被束缚———不断挣扎———自我意识觉醒———勇敢斗争———彻底摆脱,到最终的获得精神的解脱和自由。
电影《黑天鹅》解析:晚熟少女的蜕变之舞展开全文雏鸟长成亭亭玉立的天鹅,需要忍受浑身插满羽毛的痛苦;而一个人要想蜕变,须得突破现实的束缚。
生活在父母过分呵护和控制下的孩子,他或她的蜕变,必然会造成与父母的决裂,甚至血腥的暴力与自残也是不可或缺的成长方式。
而新来的芭蕾舞导师托马斯是个生性风流,很有魅力与眼光的成年男性,他想选拔出一名舞员担任剧院里《天鹅湖》的主演,条件是该舞员可以驾驭剧中分别象征“邪魅”与“纯洁”黑白二色的两只天鹅,而大家清楚,他所选出的女主角即将成为整个芭蕾舞圈的明日之星。
舞蹈剧《天鹅湖》讲述了一名女孩变成了善良的白天鹅,只有获得王子的真爱才可以打破魔咒变回人类;但邪恶的黑天鹅却魅惑了王子,失望的白天鹅跳下悬崖自我解脱。
自卑胆怯的妮娜身上具有白天鹅纯洁善良的品质,就连托马斯看到她面试时的物资时,也赞叹她是最适合白天鹅的演员。
可惜,作为完美主义者的妮娜,其规矩的舞蹈动作却无法体现出黑天鹅的放纵和邪魅,因而被托马斯宣判落选。
但怯弱的妮娜不肯就这么罢休,她涂抹着从贝斯那儿偷来的口红,来到托马斯的办公室,请求导师再给她一次机会。
抹口红是人物刻画的重点,一直不施粉黛的妮娜却悉心打扮了一番私下会面导师,说明她潜意识里“希望拿下这个角色,哪怕出卖色相也在所不惜”。
导师看出了妮娜的野心,便顺势在办公室中和她接吻。
而面对导师的调情,妮娜如受到惊吓的小手,咬伤了托马斯嘴唇,慌乱逃离了办公室。
原本托马斯已经定下了出演《天鹅湖》的女主,但刚刚妮娜的举动,让他看出了妮娜纯真如小女孩的气质下,藏匿着黑天鹅的秉性。
所以他最终定下由妮娜出演《天鹅湖》的黑天鹅与白天鹅。
得知自己入选的妮娜,在公共洗手间激动地向母亲宣布这一消息;等到她走出洗手间,才发现有人在外面的镜子上写下了“whore”这个表达荡妇羞辱的词汇。
妮娜的母亲年轻时也是名芭蕾舞演员,从她的话语中我们得知,她在年轻的时候和男人偷食禁果而怀孕,在生下妮娜后因为美貌不再,名声事业被毁,不得不离开舞团。
电影《黑天鹅》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当我难过了,我不说;当我伤心,我不说,当我无助了,我不说。
所谓成长,就是不必忍吞这些,而我能处理好这些。
”做到这句话的人,说实话,真的没见过……或者说做不到才是好的,我们都与人一样。
——[情绪多多]小序:说实话,这篇文章不符合“思念与诗”的调调,挣扎了一下要不要和大家分享。
不过《黑天鹅》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在心理电影中,它的名字也是响当当的。
关于心理,关于精神分析,故事的演绎都值得我们一看再看。
这篇精神分析赏析写得好与不好我们另说,但对于我们了解精神分析,了解《黑天鹅》还是很有帮助的。
希望我的朋友们,也就是你们,会喜欢。
电影《黑天鹅》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作者:郝新莉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由西格蒙·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更作为主流学科渗透到人文科学和艺术研究领域。
精神分析学自20世纪传入我国后,被逐渐引入到文学和艺术批评上来,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精神分析美学。
所谓精神分析美学,就是指将精神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艺术哲学、文艺心理学、艺术批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1]。
而电影精神分析学,就是用精神分析原理解释电影现象的西方现代电影理论。
一、黑天鹅的梦魇:释梦理论下的解读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会在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这三个不同的层次中发生。
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等是占据潜意识的大部分内容,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压抑,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
所以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所以透过梦或者和梦类似的状态,我们可以窥探人的心理内部,研究他的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妮娜,与同是芭蕾演员但已退休的母亲居住在一起,在母亲的影响下,她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职业目标。
妮娜所在的舞团要重新排演《天鹅湖》,并要求领舞可以一人分饰黑、白天鹅,妮娜为了这一角色陷入了与另一舞者的竞争中。
电影《黑天鹅》心理学分析摘要获得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四项提名的《黑天鹅》讲述了一名性格柔弱的女性芭蕾舞演员妮娜,为了塑造与自己性格完全对立的黑天鹅角色,通过人格的对抗而走向重生的故事。
这部影片出现了大量的心理学领域的症候,存在诸多精神分析学的符号特征。
精神分析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电影文本分析的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
本文将运用精神分析学中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对电影文本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心理学;精神分析学;释梦理论;人格结构理论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
弗洛伊德以必不可少的分析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梦的解析无意识领域性欲说等理论。
精神分析学于20世纪传入我国,并逐渐应用到文学分析和艺术批评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精神分析美学。
所谓精神分析美学,就是指将精神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艺术哲学、文艺心理学、艺术批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1]而电影精神分析学,就是用精神分析原理解释电影现象的西方现代电影理论[2]。
一、梦的解析———对现实匮乏的想象性满足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梦象征性地满足了被压抑的欲望。
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等组成了潜意识里的主要内容,潜意识中的欲望避开压抑,通过伪装的方式潜入意识变成了梦境。
因此可以这么理解,梦境是在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特殊表达方式。
通过梦境或者与梦境相似的状态,可以探索人的心理深层空间,研究并挖掘人的潜意识中的欲望和矛盾。
影片刚开始,身着白色舞裙的妮娜随着轻柔的音乐翩然起舞,当她蹲坐在舞台上时,突如其来的黑衣舞伴变成了恶魔死死地缠住妮娜,白天鹅陷入无限的恐慌之中。
妮娜在与恶魔的纠缠共舞中挣脱而出,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影片开头的这场梦境,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缩影。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梦往往象征了现实欲望的匮乏,人们通过梦境进入自己的潜意识,完成对现实欲望匮乏的想象性满足。
妮娜梦见自己成为女主角白天鹅,是她在日常生活中欲望的匮乏。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电影《黑天鹅》【摘要】影片《黑天鹅》讲述芭蕾演员nina担纲《天鹅湖》主演,一人饰演纯洁美丽的白天鹅和魅惑贪婪的黑天鹅两个截然对立的角色。
在对角色身心认同的体验中,nina 本人经历了从白天鹅到黑天鹅的精神炼狱,最终她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创造了辉煌的舞台形象。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nina悲剧结局的成因。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声音;男权主导《黑天鹅》是2010年出品的心理惊悚影片,是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
世界级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nina,和同样曾是芭蕾舞者的母亲住在一起。
她的全部生活几乎都被舞蹈所占据,但每当回到家中,母亲对她强烈的控制欲又让她感到窒息。
当舞团的艺术总监thomas宣布要在新的演出季中换下《天鹅湖》的首席女演员贝斯时,他要求首席舞者能够分饰两角,既要演出代表纯洁与优雅的白天鹅,又能诠释代表着邪恶与淫荡的黑天鹅。
nina对白天鹅的演绎堪称完美,而另一位演员lily则简直就是黑天鹅的化身。
在对角色身心认同的体验中,nina 本人经历了从白天鹅到黑天鹅的精神炼狱,最终她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创造了辉煌的舞台形象。
关于影片的主题内涵,大多数影评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阐释的,有论者以神经症、人格阴影理论来诠释nina,有论者借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剖nina,也有论者认为nina 的悲剧是“本我与超我的自残”所导致的“自我人格分裂”。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影片进行剖析,因为一方面影片对女性深层心理的深刻揭示呈现出鲜明的性别立场;但另一方面菲勒斯中心的男权主导意识弥漫,制造出具有迷惑力的假象,对观众产生误导作用。
一、强悍的女性声音《黑天鹅》女性主义立场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nina 与母亲之间那种既相爱相依又充满了紧张、焦虑而彼此伤害的母女关系的展现;第二是对女性情欲与艺术创造力关系的探讨。
(一)残酷而真实的母女关系影片相当完整地表现了nina从温顺的乖女儿到开始反感母亲的管束、从情感叛逆到行动反抗并最终完成独立人格的发展过程。
有的女人看似完美,为何却没有魅力:心理电影《黑天鹅》解析✦喜欢你来,开心✦作者:洛红尘“四年了,每次你跳舞,每一步都很完美无瑕,但是我从没有见过你释放感情,从来没有。
完美不是只靠控制出来的,它同样要求释放。
”这是电影《黑天鹅》中导演对妮娜说的一句话,看了每每令人深思。
《黑天鹅》是2010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一部美国电影,上映后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并获得了包括2011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在内的很多大奖。
这部电影围绕舞蹈演员妮娜的故事展开。
在外人眼里,妮娜就像她饰演的白天鹅一样美丽纯洁,但没有人知道,妮娜其实有很多“怪癖”,还经常出现“幻觉”,而其深层次的原因,和她成长过程中大量“未处理的情绪”密切相关。
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临近,妮娜的压力越来越大,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也像沉默的火山,随时在寻找缺口准备爆发。
影片中大量的芭蕾演出场面很美,女主角的内心冲突更是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得以呈现,看得惊悚又震撼,令人深思。
下面,我就结合这部电影来浅析一下“未处理的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1、为何有的女人看似完美,却缺乏魅力妮娜是个资深芭蕾舞演员,从小和单亲妈妈一起生活。
28岁的她美丽、单纯、安静,是个乖乖女,长这么大还没有交过男朋友。
与此同时,她对自己要求很高,练舞时一丝不苟,对完美的追求达到了近乎自虐的程度;待人处事也总是彬彬有礼,很少有情绪波动的时刻。
这天机会来临,剧团要推出一个大型节目《天鹅湖》,黑白天鹅将由同一个人饰演,谁能饰演这个“天鹅女皇”,将会一炮走红。
妮娜特别想得到这个机会。
但她饰演白天鹅游刃有余,却一直演不出黑天鹅的性感、邪魅。
任凭怎样努力,却总是火候欠缺。
导演问和妮娜搭舞的男伴:你想和她做爱吗?男伴毫不犹豫地摇头。
导演一针见血指出妮娜的问题所在:“四年了,每次你跳舞,每一步都很完美无瑕,但是我从没有见过你释放感情,从来没有。
完美不是只靠控制出来的,它同样要求释放。
”为什么有的人看似完美但却缺乏魅力,有的人虽然不完美、却也惹人喜爱?心理学上有个“犯错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