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环境影响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的程序、内容、要求与方法考情分析本章是新教材中内容变化最大的一章(真题答案以新教材为准)评价涉及的管理规定、评价文件的内容等为历年考核要点,建议分条分层梳理复习结合第3章建设方案研究中环境保护篇和安全内容复习主要考点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3.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4.安全预评价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09年单(一)概念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至少两个特点:主体是人类天然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改造后的自然环境2、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1、法律:环境保护综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单行法: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如污染防治法、生态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相关法:一些自然资源保护和其他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法律,如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2、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或国务院批准有关主管部门3、政府部门规章4、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三)环境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环境标准体系(1)分类按类型分:五种发布权限:三种行业: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行业性排放标准执行性质:强制性和推荐性,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2)应用环境标准的原则(13年单)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补充和完善)环境质量标准,应结合环境功能区和环境保护目标进行分级污染物排放标准,依据所属行业、环境功能区、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报批时间确定。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略)【2009年真题】对下列各类评价,我国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是()。
5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5.1矿山开采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本项目为建筑石料矿露天开采工程,工程在前期工程施工、表土剥离、矿石开采、矿石破碎筛分、道路运输、表土堆放等活动中均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5.1.1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项目所在区域自然植被以灌木为主,此外还有乔木、草本分布,项目矿区范围内未发现国家及地方珍稀濒危保护物种。
本工程施工影响面积为3.34hm2,扰动区域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不会造成整体生境不可逆影响,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5.1.2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矿山前期施工和后期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弃土等剥离废物对土壤扰动、地表植被造成破坏,改变原有土地类型,降低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加剧水土流失。
剥离物的堆放占用土地,改变土地使用功能和景观。
如生态破坏程度过大或得不到及时修复,可能导致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衰退。
项目区用地均为临时占地,但对现有植被的破坏性却是永久的,这部分植被将永远失去生产能力,在矿山服务期满后通过复垦才能恢复植被,进而减轻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程度。
矿区开发临时占地将干扰和破坏影响范围内的植物生长,影响区域内的植被群落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降低区域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指数。
因而在开采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植被,将露天采场、表土堆场范围控制在设计范围之内,严禁外扩范围,减少植被破坏面积。
矿山前期施工和后期开采过程中车辆运输、机械设备运行及人员走动将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碾压、破坏、扰动地层、损失一定的生物量、破坏和影响矿区周围环境的植被覆盖率和数量、增加土壤侵蚀,加剧水土流失等。
5.1.3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本工程矿石开采使区域内原来的天然林地变成工矿用地,改变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减少了原有的野生动物栖息与活动的范围,迫使一部分野生动物向四周迁移。
因此,一段时间内,矿区外围的一些小型动物的种群密度会上升。
同时矿区的开发使得人类活动的增多,将会干扰矿区周围的自然环境,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活动场所,对矿区周围的野生动物产生不利影响。
环境影响分析及措施1、环境影响分析1.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位于四川省大邑县沙渠镇石泉村3组39号。
系租用成都荣腾门业有限公司已建成的厂房进行建设,不新增用地,项目仅对租赁厂房进行设备安装,无房屋基础建设,不涉及基础开挖、土石方工程等。
项目生产用房和办公用房施工期产生环境影响已经结束,无任何环境遗留问题。
本环评主要针对项目运营期进行分析。
1.2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1.2.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大气污染源主要为漆烘干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
本项目喷漆房烘房TVOC产生总量为240.5kg/a。
(1)有组织排放废气对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对喷漆房进行封闭处理,喷漆废气先经喷漆房内水帘+过滤棉处理,处理后的水性漆和UV光固化金油废气再进入UV光氧+活性炭吸附,处理达标后的气体最后由离心风机送出通过15米排气筒排放,水性漆和注塑废气和UV光固化金油废气处理后进入活性炭处理后排入15m(2#)高排气筒排放处理,TVOC有组织排放量为0.0235t/a,排放浓度为0.49mg/m3,满足《四川省固定污染源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DB51/2377-2017),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破碎打磨工序产生的破碎打磨粉尘经过集气罩收集后由布袋除尘器处理排放至15m排气筒,风量3000m³/h。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处理,大气污染物均能实现达标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本项目大气污染物预测因子为TVOC和粉尘。
预测内容为项目正常排放情况下。
①预测参数表7-1本项目有组织粉尘产生与排放情况②预测结果与评价表7-2粉尘排气筒1#-大气污染物排放预测表60000.000019340.0165000.000017550.0170000.000016030.0175000.000014760.0180000.000013660.0185000.00001270.0190000.000011850.0195000.00001110.01100000.000010420.01150000.0000063350200000.000004530250000.0000034890浓度0.0002772最大浓度出现距离(m)164表7-3本项目有组织有机废气产生与排放情况②预测结果与评价表7-4有机废气排气筒2#-大气污染物排放预测表17000.00035560.0618000.00033930.0619000.00032380.0520000.00030910.0521000.00029530.0522000.00028230.0523000.00027020.0524000.00025890.0425000.00024830.0426000.00023830.0427000.0002290.0428000.00022020.0429000.00021190.0430000.00020420.0335000.00017240.0340000.00014830.0245000.00012940.0250000.00011440.0255000.00010210.0260000.000091980.0265000.000083470.0170000.000076240.0175000.00007020.0180000.000064970.0185000.00006040.0190000.000056360.0195000.000052790.01100000.000049590.01150000.000030140.01200000.000021550250000.00001660浓度0.001319最大浓度出现距离(m)164由预测结果可知,项目运营后TVOC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评价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点未出现超标现象。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一、水体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概述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1. 物理过程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其中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下面三部分作用所致:(1)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
(2)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的迁移随流输移。
(3)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而引起分散。
2. 化学过程包括氧化还原作用、化学沉淀作用、混凝沉淀作用及吸附作用。
3. 生物过程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自身物质,另一部分氧化分解为无害的简单无机物。
二、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废水进入河流水体后,不是立即就能在整个河流断面上与河流水体完全混合。
虽然在垂向方向上一般都能很快地混合,但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纵向距离才能达到横向完全混合。
这段距离通常称为横向完全混合距离(x1)。
纵向距离(x)小于x1的区域称为横向混合区,大于x1的区域称为断面完全混合区。
如图6-1所示。
图6-1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示意在河流中,影响污染物输移的最主要的物理过程是对流和横向、纵向扩散混合。
对流是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随水流的运动,在横向、纵向、垂向均可发生,主要为纵向对流。
横向扩散是指由于水流中的紊动作用,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混合。
纵向扩散是指由于主流在横、垂方向上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在流动方向上的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分散混合。
三、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水,一般是含有各种污染物的淡水,其密度比海水小,入海后一面与海水混合而稀释,一面在海面向四周扩展,如图6-2:图6-2污水在海面上的扩展第二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一、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 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以及水质要求进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污染: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即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
按来源分为自然和认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点、线、面、体源。
按污染物排放时间分:连续、瞬时、间歇源。
按排放形式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
按几何高度:高架源、地面源。
无组织排放: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m以下的排气筒的排放。
连续点源源强:以单位时间内排放的物质或体积表示。
瞬时源源恰:以排放的总质量或总体积表示。
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根据存在形态,可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种类,分粉尘类,有害气体类,湿雾类,放射性污染,酸雨。
按烟雾分伦敦、光化学烟雾。
颗粒物按粒径分:TSP ≤ 100微米。
PM10≤10微米。
降尘>10微米。
粉尘>0.5微米。
4.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先行业,后地方,国家顺序执行。
5.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的因子:SO2,TSP,PM10。
6.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在大气中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性质。
如TSP,NO X,SO2。
7.二次污染物:指在一次污染物之间或大气中非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如光化学烟雾,酸性沉积物,O3。
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监控浓度限值。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的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几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5、环境影响分析
5.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1.1项目建设对土地类型影响分析
项目实施对区内原土地资源的占用从项目建设的性质和特点分析,主要表现在:
⑴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类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及运输车辆的行驶和施工人员的活动等,造成土地的践踏、碾压及地表挖掘,对原有土地造成较大的创伤面,导致区域内土地现状形态和利用类型发生变化;
⑵项目建成后,随着地表形态的再造,随着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的修建,导致项目区土地利用性质及结构发生改变。
项目扰动地表面积约为6.3hm2,土地开发利用类型主要为裸土地和沙砾地,这类未利用地将临时性的变为施工作业用地,但是随着施工期的结束以及恢复治理工作的进行,项目区利用土地将重新恢复原有土地功能。
故项目建设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的影响不大。
5.1.2项目建设对植被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方式主要是挖损、践踏等,总计项目施工期2a内损失生物量约为0.76t,所破坏的土地植被类型为荒漠植物,从破坏程度讲,挖损对植被的破坏是百分之百的,且在自然条件下是难以恢复或再生的。
根据类比调查了解,在自然条件下该地区荒漠植被的恢复大约需要5-8a才可基本达到初始状态,条件较差者在天然条件下几乎无法恢复。
项目施工破坏的生态植被主要为荒漠植物,如骆驼刺、白刺、芨芨草、盐爪爪等。
属于国家要保护的Ⅰ、Ⅱ、Ⅲ类珍稀濒危的植物极少,由于项目施工场地占地面积较小,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在施工期结束后基本上会消除。
因此只要加强管理,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
5.1.3项目建设对动物的影响分析
项目区属于荒漠半荒漠、沙漠动物群,区内动物爬行类以沙蟒、沙虎、漠虎、麻蜥为代表,鸟类以白喉莺、漠莺、灰伯劳为代表,兽类种群数量最多的是沙鼠和中亚兔。
基本没有国家Ⅱ、Ⅲ级保护动物,《国际濒危动物植物种贸易公约》
规定的保护动物种类、《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鸟类。
本项目建设在施工期和运行管理期由于人群的大量出入和施工机械的噪声,将会对荒漠、半荒漠、沙漠动物群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由于项目区的自然环境、水文及植被条件,且项目区距当地农村较近,时常有当地的农户出没,不能提供野生动物赖以生存条件,区内没有野生动物栖息地,不存在保护动物出没区和动物迁徙通道,项目的建设施工期过程人为活动只对一般性动物产生影响,对自然保护区中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基本上不产生影响。
同时随着施工期的结束,本项目对周围环境带来的环境影响也将消除。
5.1.4项目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地表扰动直接破坏植被,使覆盖率降低,且改变了地貌形态,这些破坏和改变减弱了地表的抗蚀抗冲性能,使风蚀蚀和水力侵蚀能力增大,增加水土侵蚀模数;但由于项目施工工程量较小,土石方开挖量不大,且均进行了合理安置,不存在大面积长时间的土石方的堆放,环评经过计算确定本项目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量约为 5.6t,随着项目施工期的结束,其水土流失也将得到遏制。
同时本项目防风固沙林带的建设本身就是对水土流失的一种很好的治理途径,从根本上消弱了水土流失的源强,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将对局部水土流失现状起到改善作用。
5.1.5对自然保护区功能的影响
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划定的进行专门保护和管理,并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多样性,保存荒漠原野地,体现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
从项目建设占地来看,仅涉及自然保护区边缘的局部实验区区域,项目区距保护区核心区较远,工程建设对其自然生态系统基本无影响;项目建设的影响主要来自工程施工,主要表现在施工过程对项目区周围保护区环境的扰动,同时由于项目扰动范围较小,影响程度较弱,不会对保护区的生态多样性和荒漠原野地造成破坏,也不会使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及其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因此,保护区的功能不会发生改变。
5.1.6项目建设对锁阳城遗址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是锁阳城文化遗址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必会对
遗址本身造成扰动,但是由于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道路工程、管道工程及其环保工程和安防工程,道路工程和管道工程开挖量较小,挖深较浅,管道工程不在遗址内部施工,道路工程是对管理站到个遗址点的通道建设,不在遗址内部及本体上进行工程作业,因此项目实施不会对遗址区的古城址、古寺院、古墓群、古河道、古渠道、古垦区形成破坏;相反,本项目的建设是针对遗址的保护工程的建设,项目实施会改善遗址区内环境现状,强化遗址保护管理,改善区内生态环境状况,对遗址保护工作有交大的积极影响。
5.2其他因素的环境影响分析
5.2.1废气的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主要来自于现场开挖、土方堆放、粉状建筑材料搬运及堆放、搅拌混凝土、道路运输等。
其次,该区域平均风速较大,根据现场踏勘,拟建保护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属砂质土壤,松散细土、砂砾等易随风起尘。
施工扬程的产生与施工人员素质、施工方式、施工安排时段、施工场地平面布置等因素有关。
自然扬程与该区域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属人为无法抗拒因素。
由于各类无组织大气污染源的存在,施工场地内环境空气质量有所下降。
通过施工作业方案的合理布置和施工期洒水等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施工扬尘将得到显著的遏制,同时由于该区域地势平坦、开阔,扩散条件好,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程度较轻、影响时间较短,随着施工行为的结束随之结束。
5.2.2水环境影响分析
①施工废水
项目施工作业面较小,施工量不大,施工废水产生量较小,直接用于施工期扬尘的泼洒。
③生活污水
施工期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小,直接用于施工作业面的洒水抑尘和周围环境的绿化。
运行管理期最大日污水产生量为1.2m3/d,经化粪池处理后全部用于周围植被的绿化。
由于评价范围内无地表水体,项目实施各阶段产生的废水经以上途径处置后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5.2.3施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⑴单台设备不同距离处噪声强度
本评价只考虑距离衰减影响,采用以下模式预测单台设备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
)/lg(201212r r L L -=
式中:r 1、r 2——距声源的距离,m 。
L 1、L 2——r 1、r 2处的噪声值,dB(A)。
由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等噪声源对该区域声环境的影响较为敏感。
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噪声以单点源或多点源在施工区内分布,噪声源强取决于施工方式、施工机械种类及交通运输量,各单独噪声源强衰减情况见表5-1和图5-1。
表5-1 单台设备不同距离处噪声强度一览表
图5-1 单台设备不同距离处噪声强度
⑵多台施工机械噪声
施工机械噪声主要属中低频噪声。
在施工现场,实际有多少台设备同时作业未有定数,因而本评价仅对主要施工机械进行噪声源强叠加,并预测叠加后噪声源强经距离衰减在不同距离的噪声强度。
某点的声压级叠加公式如下:
()10/10/10/101010lg 1021Pn P P L L L P L +⋅⋅⋅++=总
式中: L P 总——叠加后的总声压级,dB(A)。
L P1——第一个声源至某一点的声压级,dB(A)。
L P2——第二个声源至某一点的声压级,dB(A)。
L Pn ——第n 个声源至某一点的声压级,dB(A)。
多个噪声源叠加后在不同距离处的总声压级见表5-2。
表5-2 多台施工机械设备总声压级距离衰减预测情况一览表
另外,施工机械作业时,有的冲击性强,有的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强烈震动。
依据上表预测结果,对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0类区标准,即昼间50dB(A)、夜间40dB(A),则在昼间600m 外,夜间500m 处仍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0类标准。
但项目所在地为无人区,仅在施工期噪声对施工人员及少量动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影响随之结束,不会产生累积影响。
5.2.4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实施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施工期和运营管理期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不大,其中饮料瓶、纸张、塑料袋等可回收资源约占30%,因此,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将可回收垃圾外卖,剩余垃圾经集中收集后全部定期运往距项目区西北约7km 处的南坝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填埋处置。
固体废弃物对周围环境不会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