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WR)
- 格式:docx
- 大小:549.28 KB
- 文档页数:6
第十章工程环境影响分析10.1 沿线环境特征10.1.1 社会环境1、城镇分布拟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沿线居民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的失调,气候变异等等。
另一类是环境污染,主要是汽车交通噪声、废气和尘埃注入环境,让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农业的生产。
除此以外,拟建项目不会对影响区内的村镇分布产生太大影响。
2、文化资源概况经调查,拟建项目远离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不会对影响区内文化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10.1.2 生态环境1、沿线土壤类型本项目位于亳州市境内,县境属同一生物气候带,水平地带性土壤均属黄棕壤土类。
由于自然条件不同,母质成分差异,县境内土壤类型多样,分5个土类(石质土、粗骨土、黄棕壤、潮土及水稻土、11个亚类、40个土属、70个土种。
其中,石质土:占县境土壤面积的0.89%,分布于横山、十里长山、青山、龙山等山的顶部和陡坡;粗骨土:占县境土壤面积的3.03%,分布于龙泉、围屏、龙山桥、黄山、藏汉、太白等的山丘顶部或陡坡;黄棕壤:占县境土壤面积的10.42%,分布于县内东北部、中部低山丘陵区;潮土:占县境土壤面积的8.01%,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沿岸滩地和江心洲;水稻土:占县境土壤面积的77.65%,分布遍及县域,是县内面积最大的耕种土壤。
本项目沿线土壤主要包括粗骨土、黄棕壤及水稻土。
2、植被区域内原生自然植被已基本不存在,主要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
沿线植物群落种类主要有农田植物群落、河塘植物群落,取土场占地范围内为林地植物群落。
农田植物群落主要包括人工种植的各类农作物,主要有麦类、油菜、棉花、蔬菜等;河塘植物群落主要有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孤尾藻、灯心草等,还有人工培育的菱、藕、慈菇、茭白等;林地植物群落主要有柳、杨、楝、刺槐、水杉、泡桐等。
3、动物拟建公路沿线区域人口密集,开发历史悠久,开发强度较大,受人类干扰严重。
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报告一、项目背景XX省市计划进行一个新的工程建设项目,该项目的规模较大,涉及到土地开发、建筑施工、水资源利用等方面。
为了充分了解该项目的环境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必须进行一项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
二、项目概述1.项目名称:XX省市工程建设项目2.项目规模:包括XX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建筑面积为XX平方米,涉及水资源利用量为XX立方米。
3.项目地点:位于XX省市区。
4.项目目标: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环境影响1.土地开发影响:由于该工程涉及一定规模的土地开发,可能会导致部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覆盖,从而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树木保护、土壤保护等。
2.建筑施工影响: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噪音、灰尘和废气等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干扰。
同时,施工过程中的机械振动也可能对地下设施造成损坏。
因此,需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降噪、防尘、排气设施等。
3.水资源利用影响:该项目需要利用大量的水资源进行建筑施工和日常运营,可能对周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周围水环境,需确保项目从水源到排水口的各个环节符合相关标准,并采取节水措施。
四、环境保护措施1.土地保护: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精确的土地调查和评估,确保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
在施工阶段,需要进行树木保护和非建设区域的土壤保护工作。
2.建筑施工控制措施: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制定噪音、振动、灰尘、废气的控制方案,通过降噪设备、振动隔离措施、防尘网等方式减少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3.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就需充分考虑水资源供应、处理和排放方面的问题。
在施工和运行阶段,需定期检查和维护水资源相关设施,并采取节水措施。
五、环境监测与评估为了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控制和管理,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
第十章工程环境影响分析10.1沿线环境特征10.1.1自然环境本项目位于天山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阜康、米泉市、五家渠市、昌吉市及呼图壁县境内。
其南部为天山山脉博格达多山;北部为库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东南分支:霍景涅里辛沙漠、恰不拉库姆沙漠及艾里生库姆沙漠。
山丘于沙漠之间为辽阔的山前倾斜砾质平原及平缓的细土平原。
该区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地,随着海拔高程的降低,呈现出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侵蚀堆积地貌及构造侵蚀堆积地貌三种不同的地貌单元。
勘察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潮湿气流鞭长莫及不易到达,降水稀少。
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特征,表现为阳光充足,相对湿度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炎热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无霜期较短。
据气象站资料,本区年极端最高气温达39℃,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7.3℃,累年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5.6℃,年平均气温7.8℃左右,昼夜温差大。
冻土从11月下旬开始,最大冻土深度在150厘米左右。
10.1.2社会环境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36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是新疆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园区管辖总面积49.8万亩,其中核心区3.6万亩、示范区46.2万亩。
园区道路建设状况差,直接影响了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不利于区域内及相邻团场、乡镇的农资产品运输、制约了园区及沿线的经济发展。
本项目是园区示范区公路网的骨架,途径自治区华联农场、自治区煤碳厅农场、军区联强农场、昌吉军分区农场、自治区锂盐场农场等9家农场,整个路段贯穿老龙河及牛圈子湖区;同时,对示范区天康集团2万头原种猪示范基地、正大集团现代化畜禽养殖示范中心、中粮屯河2万亩机采番茄示范基地等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旅游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居民增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项目的建成,将使沿线近2万居民收益。
10.2环境影响因素本项目的建设对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项目的建成为该区域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了沿线区域的农业资源开发,刺激产业开发,为沿线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服务,从而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第 10 章工程环境影响分析10.1 沿线环境特征10.1.1自然环境(1)地形、地貌耒阳至许家洞沿线地形南高北低,属山岭重丘区。
构造剥蚀作用强烈,地形切割较深,多形成U形山谷。
山脉走向多为向斜构造控制,山坡坡度一般在15º~35 º之间,标高在85~350m之间,部分基岩裸露,植被较为发育。
许家洞至宜张小塘地处湘南山地,北邻永兴红层盆地,南接南岭山脉北缘,路线东傍五盖山,西倚骑田岭,沿线所经地带为区内相对低矮的构造剥蚀低山重丘及侵蚀剥蚀微丘,间有河谷阶地、溪谷坪地,地形变化较频繁,少数地段地势陡峻,局部切割较深。
(2)工程地质(a)、地层岩性:第四纪覆盖层分布不均,冲洪积砂砾仅零星分布于耒水、西河、郴江及其支流河谷、漫滩地带,厚约5~10m,矮小丘岗、缓坡地带残积土覆盖层较发育,但厚度变化最大,最厚处达20m。
耒阳至许家洞段基岩以二叠系滨海相陆源碎屑沉积的砂岩、粉砂岩、页岩及煤层等为主,次为白垩系陆相砂岩。
此外,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灰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等沿线亦有零星出露。
许家洞至小塘段基岩以泥盆系、石炭系海相灰岩、云灰岩分布最广,厚度最大,次为露于许家洞附近的二叠系陆相、滨海相地层,岩性为砂岩、粉砂岩、页岩及薄煤层、煤线以及侏罗系、白垩系陆相砂砾岩地层。
白垩系陆相砂砾岩亦出露于小塘一带。
(b)、构造与岩浆活动:测区处于耒阳至南北向构造带东缘,经受过多次构造运动,并形成了以北东南西向构造线为主的纵横交错的构造形迹,但多已被覆盖,岩层褶皱成山,形成走向大致南北的复式背斜及次一级背斜、向斜,局部岩层倒转;测区内五盖山、骑田岭一带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较频繁,受其影响,路线附近偶有酸性岩脉穿插,岩层裂隙多已被石英脉充填胶结。
新构造运动微弱。
(3)气候本路线所经地域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春湿多雨,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雨水多集中于3~8月份,约占全年雨量的65%。
环境影响分析
环境影响分析是一种评估特定项目或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
响的方法。
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识别环境影响:对于特定项目或活动,需要对其可能对
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识别。
这包括对大气、水体、
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各个环境要素的分析。
2. 评估影响程度:对于每个环境要素,需要评估项目或活
动可能对其造成的影响程度。
这包括分析可能的负面影响,如排放物的污染、资源的消耗等,以及可能的正面影响,
如生态恢复、资源保护等。
3. 确定关键问题:在分析环境影响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关
键问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这些
关键问题可能涉及到影响的程度、可持续性、灾害风险等
方面。
4. 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基于环境影响的分析结果,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减轻或消除项目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这可能涉及到技术、管理和政策方面的改善和创新。
5. 监测和评估:在项目或活动实施后,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环境影响的可控性和可持续性。
这包括监测污染物排放、资源利用情况等,以及评估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环境影响分析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特定项目或活动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改善措施。
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可以帮助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影响分析一、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属于非污染生态型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土石方及生活垃圾等将对周边环境将造成一定影响,此外,项目施工场地也潜在水土流失的可能,因此,本环评将参照同类项目施工场地的实际施工情况,分析项目施工期间存在的对地表水环境、区域环境噪声、环境空气以及水土流失等各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预防和减缓措施。
1、施工期扬尘影响分析(1)施工扬尘施工扬尘主要产生于挖土机装载运输车辆和运输车辆行驶中产生的路面扬尘;此外,裸露松散堆土在吹风时也可导致扬尘的产生。
较为常见或稳定的产尘源仍为挖土机装载运输车辆时产生的扬尘。
扬尘污染在道路两边扩散,最大扬尘浓度出现在道路两边,随着离开路边的距离增加浓度逐渐递减而趋于背景值,一般条件下影响范围在路边两侧30m以内,因此,做好车辆扬尘的防护措施,防止对农户造成影响,并且工程完工后其影响也随之消失。
为了将扬尘的影响降至最低,环评要求在施工中推行施工环境监理制度,完善合同约束机制,实施国家有关扬尘防治的规定,确保制订的环境管理及工程措施得以实施,同时施工单位需采取以下防尘措施:①湿法作业;②施工工场进出口放置草垫,砂石、水泥堆放场表面用毡布覆盖,拌合场设简易工棚,洒水作业;③开挖出的土石方应加强围栏,且表面用毡布覆盖,挖出的土石方及时回填;④不准运渣车辆超载、冒载。
运渣车辆,车箱遮盖严密后方可运出场外;⑤运输砂石、水泥的车辆密闭,防治扬尘污染。
由于本项目工程量较小,采取以上措施后对周边大气环境影响小。
(2)施工机械废气施工期机械燃油废气排放量小,且属间断性无组织排放,加之施工场地开阔,扩散条件良好,因此对其不加处理也可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
评价要求在施工期内应多加注意施工设备的维护,使其能够正常的运行,提高设备原料的利用率。
综上,只要严格按规范施工,施工期废气对当地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3)淤泥臭气本项目在清淤、疏浚过程中各类垃圾、石块、淤泥等临时堆放时会产生恶臭废气,项目渠道整治长度较短,施工期淤泥临时堆放在淤泥临时堆放场,项目区四周空旷,淤泥风化能力较强,加之项目区地势开阔,利用项目废气的扩散,对项目周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第10章工程环境影响分析10.1 沿线环境特征10.1.1 生态环境(1)森林植被工程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在17℃左右,适宜发展农业生产,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
(2)野生动物辰溪县和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雪峰山与武陵山脉之间,境内地貌以丘陵为主,平、岗、山地兼有。
峰峦起伏,树木茂密,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据调查统计,工程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八科、49种。
哺乳类动物有野羊、聋猪、野猪、野猫、兔、獾、黄鼠狼、松鼠等;两栖类动物有乌龟、平胸龟、团鱼、华南大蟾蜍、青蛙、泥蛙、黑斑蛙、大树蛙、娃娃鱼等;爬行类动物有壁虎、眼镜蛇、五步蛇、竹叶青、水蛇、乌风蛇、中国石龙子等;鸟类有鸬鹚、野鸡、锦鸡、杜鹃、野鸭、喜雀、猴面鹰、麻雀、八哥等;鱼类有青鱼、鲢鱼、草鱼、鲤鱼、鲫鱼等。
黄腹角雉、角雉、长尾雉、麝、大鲵水獭、刺猬、蝙蝠、青蛙、八哥(3)农业生态工程区粮食作物种类较多。
境内盛产大M、油菜籽、柑桔、烟叶、花生、茶油、雪峰天麻、马铃薯、黄豆、葡萄、西瓜、水蜜桃、板栗、金秋梨、冰糖橙、山羊、雪峰乌骨鸡、蔬菜等,2007年,洪江市被授予“中国冰糖橙之乡”称号,同时,“黔阳冰糖橙”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4)水环境工程所在地水资源非常丰富。
在工程区内大小溪流4条,各溪都汇入沅江。
本工程所在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64.3毫M。
工程区内主要水系是沅江,沅江发源于贵州省东南部,流经洪江、中方、溆浦、辰溪、芦溪、沅陵、桃源和常德等县市,至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
干流全长1033公里(湖南长568公里),流域面积89163平方公里,其中湖南51066平方公里。
本工程在铜湾电站蓄水区内。
路线沿沅江右岸展线。
平均河宽400多M,多年平均流量为817.2立方M/秒;交差系数0.2,年平均降雨量1364.3毫M,年均径流641.62毫M,最大流量(出现在1970年7月18日)为23600立方M/秒。
第10章工程环境影响分析10.1 项目区域环境特征1、地形地貌项目所在区域地貌单元属江淮丘陵地区,区内东部地貌形态为低山丘陵,其余广大地区则是岗坳相间的波状平原。
2、气候本项目所在区域气候为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平均气温摄氏15 度,历史上最低气温是摄氏零下23.8 度,最高气温摄氏41.2 度。
1993 至2005 年,年均降水1018.6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549.5 毫米,年最小降雨量589 毫米。
年无霜期215 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冬季多为西北风。
3、水文项目沿线水系较不发育,多为长江、淮河支流的上游段,流源短,径流小,易干涸。
选线范围最大河流为滁河、池河,其次还有一些小支流水系、干渠及配套的的人工沟渠。
4、水土流失现状项目地处江淮丘陵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中的面蚀为主,丘陵岗地面蚀中伴有沟蚀,缓坡地较多,林地较少,植被率低,易产生水土流失。
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本项目所在区域属水力侵蚀类型区中的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类型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10.2 推荐方案对工程环境的影响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生态敏感点的影响:拟定方案的线位已尽量避开了,与其不干扰。
对生态功能影响:修建公路时取土、弃土所引起地形、地貌的改变,原有植被的破坏,动物栖息环境的变化以及修建公路引起水土流失、河道及池塘淤积等情况,使得局部生态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
对陆生植物影响:项目施工过程中,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施工过程挥洒的石灰和水泥,会对周围植物生长带来直接的影响。
这些尘土降落到植物的页面上,会堵塞毛孔,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生长减缓甚至死去。
石灰和水泥被雨水冲刷进入土壤,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植物根系对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
另外,原材料的堆放、沥青和车辆漏油,还会污染土壤,从而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对陆生动物影响:施工期间,公路建设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会迫使它们迁移到非施工区,但对其生存不会造成威胁。
鸟类和兽类受施工噪声干扰将被迫离开原来的领域,当临时征地区域的植被恢复后,它们仍可回到原来的领域。
营运期交通噪声和夜间车辆行驶时灯光对动物的活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造成公路两侧区域动物活动范围缩小,并向附近地区转移,但影响较小。
对评价范围陆生动物而言,工程占地将减少动物的生境,评价范围陆生动物在公路两侧主要以个体形式存在,且栖息生境较广,受公路施工、营运影响可以迁移到附近栖息地,公路建设对其影响程度有限。
对水生生物影响:桥梁的建设(桥墩水下作业时的水下噪声等)对水生生态环境产生干扰,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
桥梁施工过程中必然会扰动河床,产生水土流失。
危险品事故泄漏将造成部分河段或水体的水生生态的损失。
2、对水环境的影响施工期影响:若施工废水、施工废料、物料堆场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处置不当而进入襄河、土桥水库等水体,则会对其的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施工期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这些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SS 、CODcr和少量的油类;桥梁施工钻渣任意抛至河流污染水体;施工所需物料堆放不当受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营运期影响:汽车尾气排放物、路面滴油、轮胎磨擦微粒、尘埃等随雨水径流进入水体,对水体的污染;道路辅助设施(服务区、养护工区等)产生的污水造成水体污染。
3、对声环境的影响施工期影响:项目途经全椒县等居民集中点,施工机械运转的噪声和运输建设材料的车辆的噪声会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运营期影响:由机动车排气、引擎运转、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等原因产生的噪声。
4、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施工期影响:粉状物料的装卸、运输、堆放、拌合过程中有大量尘散逸到周围环境空气中;施工运输车辆行驶会产生扬尘(尤其是运输粉状物料);沥青搅拌及铺设过程中产生的沥青烟气中含有THC、TSP等有毒有害物质, 对人体有伤害。
其中以扬尘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突出。
运营期影响:汽车尾气中的多种污染物如NO X 等会污染环境空气。
10.3 减缓工程环境影响因素的对策10.3.1 路线方案的对策1、路线与城镇规划相结合,尽量绕避人口密集区、学校、医院、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
2、尽可能减少沿线居民的搬迁数量。
3、尽量避免或减少大填大挖区。
4、尽量绕避风景名胜区或者自然保护区。
5、尽量少占用和分割良田鱼塘、林地及具有特殊用途的土地。
6、避让或减少对重要设施,如高压输电线网、地下管线、工矿企业的干扰和影响。
7、路线布设时尽量保护现有水网和水利设施不受破坏,保证原有水利排灌系统正常发挥作用。
10.3.2 生态影响减缓措施1、工程设计阶段应制定合理的生态维护方案,优化线路设计,尽量减少耕地和林地占用数量,对占用林地采取异地栽植措施,避免砍伐。
道路边坡防护应采用植物为主防护措施,防护树种选择地方树种,并采取乔、灌、草等结合方式进行综合防护。
2、加强施工期管理,施工活动要保证在征地范围内进行,施工便道及临时占地要尽量缩小范围,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对占用耕地部分的表层土予以收集保存,施工结束后用于复耕或绿化。
加强公路两侧绿化,在公路两侧绿化范围内采取乔、灌、草结合的形式进行绿化,绿化树种尽量选择乡土物种。
3、为了减少工程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避免在野生鸟类和兽类晨、昏(早晨、黄昏)或夜间外出觅食、正午是其休息时间施工作业。
4、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
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在施工时严禁对其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动物。
10.3.3 水土保持对策1、路基防护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综合考虑安全、美观、经济、实用性和各路段不同的地质水文条件。
一般路基段,路基边坡高度小于3米时,边坡采用植草皮防护;路基边坡高度大于等于3米时,采用拱形护坡防护;难以填筑路段,采用路肩墙以收缩及稳固坡脚;桥梁两端10米范围内的,为防止洪水冲刷,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满铺防护。
2、地面开挖后尽可能减少地面坡度,并做好施工建设期区域内临时排水系统规划,注意保护挖、填方边坡的稳定。
3、施工便道及临时用地要尽量缩小范围,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施工结束后对临时用地及时进行植被恢复或进行耕种,可有效缓解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影响。
4、取土场尽量不占耕地,特别避免占用保护型基本农田。
在雨季施工后,应采取随开挖随防护措施,以免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和增加随后施工及后期土地水土流失治理的难度。
5、严禁向江、河、湖泊、水库、沟渠、农田弃土、弃渣。
弃方应堆放规则整,并及时平整压实,及时采取排水、拦挡、绿化措施,以避免弃方破坏或掩埋林木、农田、堵塞河道。
10.3.4水污染防治对策1、施工期间制定严格的环保制度:在项目开工前,明确各专业的环保责任人,组织项目经理、班组长认真学习有关环保的法规,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施工期间,必须对施工人员提出严格的要求,自觉保护河流水体,禁止向河道随意倾倒一切废物,包括生产和生活污水及垃圾等。
制定严格的施工操作程序,防范物料洒落对上述水体产生污染。
2、涉水施工应避开洪水期,建议选在枯水季节进行。
桥梁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的废弃钻渣必须妥善处理,严禁直接排入河流。
桥梁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施工船只必须严格检查,防止油料泄漏。
禁止将污水、垃圾及船舱油污水抛入河流,应全部收集并与施工营地上的污染物一并处理。
桥梁基础施工完毕,应将围堰内沙土及其它废弃物与围堰所用的各种材料清运至陆岸上。
3、高度重视施工期产生的和临时生活设施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
生活基地的生活污水设化粪池收集,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生活垃圾要收集在防雨棚和地表径流冲洗的临时垃圾池内,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及时清运。
4、路面和路基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定期检查清理雨水排水系统,保证畅通,保持良好的状态。
5、公路管理处应加强襄河、土桥水库等敏感水体路段监控力度,设置安全监控设施,一旦突发事故发生,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10.3.5噪声污染防治对策1、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时间,尽可能将噪声大的作业安排在白天施工,昼间施工时也要进行良好的施工管理和采取必要的降噪措施,如临时声屏障等,以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等相关标准;高噪声施工机械夜间(22:00—次日6:00)严禁在沿线的声环境敏感点附近施工,必须在夜间施工的项目,要有安民告示和计划。
2、施工单位选用符合国家相关噪声标准的施工工具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最大限度减少噪声强源。
3、种植隔声绿化林带,这是道路营运期消除噪声及减少废气污染的最有实效的补充措施。
10.3.6大气污染防治对策1、沥青拌和设备应采用封闭式装置,配备消烟除尘装置后,能满足达标清洁生产的环保要求。
2、采石场、采砂场要经常洒水。
3、运料车辆尽量避开居民区,车辆要用帆布、盖套遮盖。
4、临时施工便道要经常洒水、整修。
5、结合道路绿化对植物进行适当的选取,绿化树种选取对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具有吸收作用并能对化学物质起有效隔离防护作用的植物。
这样即可净化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的作用。
10.3.7其他对策1、严禁各种泄露、散装超载车辆上路,以防在路上散失货物造成沿途水体污染。
2、对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运输,道路管理和公安等部门应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以防危险品的意外泄漏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和对道路的破坏。
10.4结论本项目的建设对于完善区域路网结构、提高道路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均有巨大的作用。
项目建设的同时会对沿线环境带来诸如减少土地资源、破坏原有植被和环境质量下降等影响,但采取相应的措施后,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减轻或消除,可以为环境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