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证与顽固性皮肤瘙痒治验一得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药辩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探讨皮肤搔痒症是指临床上无原发损害,而以皮肤搔痒为主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
搔痒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有时有针刺、灼热或虫爬行感,不但会对患者的皮肤造成一定损害,瘙痒感常使人寝食难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对本病应予及时治疗,中医药治疗皮肤瘙痒有非常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中医认为瘙痒症病因来决定采取哪种治疗方法的。
在中医辩证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分型而治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这样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达到针对性的治疗,效果自然就会比其他的方法要好很多。
近年来,我们采取中医药辩证治疗瘙痒症,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有关治疗近况分述如下:1临床特征皮肤搔痒症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季节多发于秋、冬季。
在气温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常在洗热水澡后或脱衣睡觉时,出现搔痒。
夏季搔痒病常以温热为诱因而引发。
皮肤搔痒范围不定,可局限于一两处或广泛发生,也可全身皮肤发痒。
发痒的程度不定,以阵发性皮肤瘙痒为特征,短者数分钟即过,长者可达数小时,多于夜间发作而难以遏止,搔抓后可引起抓痕、血痂、皮肤肥厚及苔藓样改变。
皮肤瘙痒在糖尿病病例中,尤其是老年和女性非常多见,有时甚至可以是糖尿病的唯一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皮肤瘙痒,夜间加重,常常可以影响睡眠,甚至造成血糖波动,局部皮肤可表现为干燥、脱屑、皲裂,肤色改变,搔抓后可有抓痕。
女性病患者则更多见皮肤湿痒,有时可伴有白带量多、有异味,皮肤痒甚,搔之流水等。
总之非常痛苦,严重影响糖尿病病友的生活质量。
2病因病机本病在中医学上称“风瘙痒”、“痒风”等。
一般认为其病机由风、寒、湿、热以及老年人阴血不足、血虚生风所致。
中医认为全身性皮肤瘙痒多因肝旺血虚所致,肝旺则风从内生,血虚则肌肤失养,风胜血燥,风动作痒。
外阴、肛门瘙痒多因肝脾亏损,湿热下注,蕴阻肌肤,不得疏泄而作痒。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症是由于身体在虚弱时被各种湿、热、燥、寒、风等病邪趁虚而入,导致体内的气血运行受阻,水谷精微转化不畅导致。
瘙痒难耐,老中医效方显神奇瘙痒,是一种非常折磨人的症状,以瘙痒为主症的病症,往往缠绵难治。
一、老年皮肤瘙痒退休工人郭某,皮肤瘙痒已数年,近1年来加重,于1999年1月找我诊治。
患者几乎24小时剧痒难耐,必抓致出血而后快。
除此而外,身体一直很健康,平时连感冒也很少得。
观其皮肤外观除有抓痕外,别无异常,脉舌等也无异常,唯面部有白癜风。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我想此病属于老年皮肤瘙痒证,视为小恙,为之拟熟地、核桃仁、冰糖、猪板油,同放小盆中蒸熟,一次一匙开水冲服。
另用蛇床子、地肤子、白矾、雄黄研细,用纱布包一小包,蘸温酒涂擦。
过数日,患者来说,上方头几天用似乎有效,近几日症状愈重。
由于药面没有弄细,涂擦时为了解痒又稍用力,故而皮肤已数处擦伤。
患者不用此药则彻夜难眠,用此药则火辣难忍,遂乞用良方。
至此,我才想此证不同于一般的荨麻疹或一般的老年皮肤瘙痒证,必须认真对待。
于是录用《名医类案》江汝洁治验方(原案见《名医类案》卷七身痒门)以试治。
生地、白芍、党参、黄芪、连翘、丹皮、麦冬、黄柏、防风、甘草各10g,五味子5g(方中有川连,我没用,用量也没有按原方)。
又嘱同时服用抗过敏药配合用之。
患者昨夜服药后,一夜安睡,真是舒服极了。
春节后,病人停药,病又犯,但不重,仍用此方(这次没有再用抗过敏药),效果很好。
《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是责之心火过盛,此方配伍,面面俱到,故而有效。
二、湿疹案一:1973年8月初诊。
女性患者左臀部成片起小水泡,瘙痒难忍,皮肤灼痛,搔抓后流水蔓延,打针吃药(药物不详)二十余日不效,渐加重,求方治疗。
我考虑为湿疹类,中医辨证应属湿毒下注,治拟清热燥湿解毒,以三妙散加味。
苍术25g,黄柏15g,牛膝10g,连翘15g,蒲公英15g,甘草10g,白术10g,黄芪15g。
5剂。
患者服药3剂,病即愈矣。
【按】此方是我学医早期的一个随手自拟方,后来经常用治腰以下的各种湿疹及下肢淤积性静脉炎,效果很好。
综合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效果【摘要】目的:分析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皮肤瘙痒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
方法:本研究以来我院就医的100名皮肤瘙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首先,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对患者进行了分型和分组处理,共分组了三组,第一组为“血热风燥形”,共有40名患者,第二组为“湿热内蕴型”,共45名患者,第三组为“血虚肝旺型”,共15名患者。
之后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其采用了相对应的治疗措施。
最后对各组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进行了量化对比。
结果:100名患者共接受了4个疗程的治疗,总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7.00%。
治疗后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依托中医辨证分型理论来治疗皮肤瘙痒症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治疗效果。
后续临床工作中,应当立足于患者的实际病情来做好这类治疗措施的应用实践,进而帮助存在这类病症的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皮肤瘙痒症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治疗效果皮肤瘙痒症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皮肤病,与相关中医文献中提到的“痒风”病症比较类似,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的症状。
虽说不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太过于严重的后果,但还是应当及时送医治疗,主要是因为患者会因为瘙痒难忍而抓挠病变部位,之后会非常容易造成感染和色素沉积的问题,所以需要提高关注度。
过去,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抗过敏和镇静类药物为主,虽说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却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推进中医辨证分型理论在这部分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实践,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常规资料本次研究开始于2019年10月结束于2020年10月,主要将来我院就医的100名皮肤瘙痒症患者当成研究对象。
首先,研究人员对所有患者的常规资料进行了整合分析,进而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对患者进行了分型分组处理,具体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为“血热风燥型”,共有40名患者,包括23名男患者、17名女患者,患者的年龄在17-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46±2.37)岁。
中医体质辨证与顽固性皮肤瘙痒治验一得
程铭坤
【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
【年(卷),期】2010(019)006
【摘要】@@ 单纯性皮肤瘙痒在中老年疗养员中很常见.患者除全身皮肤瘙痒外,没有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等,皮肤划痕试验阴性.多有瘙痒部位明显的抓痕、血痂等情况,严重者可并发感染.其他身体状况良好,各项常规检查一般无异常.中医治疗本病大多从祛风止痒、养血润燥、清热凉血等方面人手,笔者曾遵循以上法则治疗多例患者,疗效满意.但1例顽固性皮肤瘙痒却久治不愈,后受体质辨证思路的启发,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竞彻底治愈.
【总页数】2页(P560-561)
【作者】程铭坤
【作者单位】650307,成都军区昆明疗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顽固性失眠治验一得 [J], 郝虹;杨光霞
2.小儿顽固性皮肤瘙痒症治验 [J], 曲悦
3.顽固性皮肤瘙痒症治验1例报告 [J], 杨耀昌
4.顽固性肛周皮肤瘙痒症治验 [J], 兰家长;王艳
5.顽固性皮肤瘙痒症治验1则 [J], 郭长河;苏金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对皮肤瘙痒的辨证论治展开全文皮肤瘙痒是指自觉皮肤瘙痒的症状,中医称之为风瘙痒。
多因风邪外袭,或因血热内扰,或血虚失养、生活饮食失节、吸烟嗜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又外感湿热邪,内外两邪相博,充于腠理,浸淫肌肤所致。
常见于各种皮肤疾病,以及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经前隐疹、妊娠风疹、阴痒等病。
临床对以皮肤瘙痒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皮肤瘙痒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1.风寒外袭证:瘙痒多发于暴露部位,天气寒冷或气温急骤变化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解衣卧床时亦甚,皮肤干燥,恶寒、微发热,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
用药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2.风热郁滞肌肤证:瘙痒好发于夏秋季节,气温干燥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卧床时加重,身热,微恶风寒,口渴,出汗,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干,脉浮数。
用药疏风清热、调和营卫。
3.湿毒蕴结肌肤证:瘙痒好发于肛门周围、阴囊及女阴部位,痒时难以控制,引起过度搔抓,抓后局部可有抓痕、红肿,日久则肥厚、苔藓化,汗出,摩擦及食物刺激等可诱发或加重,妇人可伴有带下腥臭,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用药宜清热除湿止痒。
4.血热风盛证:周身瘙痒剧烈,肌肤灼热,抓破出血,遇热痒剧,得凉则安,身热心烦,口燥咽干,多见于青壮年,春夏好发,舌质红苔黄干,脉数。
用药宜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5.血虚风燥证:多见于年老羸弱者,皮肤瘙痒,发无定处,夜间尤甚,难以入眠,周身皮肤干燥脱屑,抓痕累累,经久不愈,冬重夏轻,伴倦怠无力,大便艰涩,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用药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6.肝郁血虚证:皮肤瘙痒多因情绪激动时产生,精神抑郁,面容憔悴,叹息,心烦,口苦,妇女月经失调或闭经,唇甲色淡,舌质淡或暗,苔薄,脉细涩。
用药宜疏肝解郁、养血祛风。
可能有些人认为皮肤瘙痒是小毛病,但是它也会给我们造成极大的不适,皮肤痒了就会产生搔抓的欲望,一点儿不搔抓是不现实的,但是过度搔抓会加重症状。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验方秘方
皮肤瘙痒是生活中很多见的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年纪越大,发病次数越高。
目前西医上主要是采用抗组胺药物进行内服治疗,疗效有限,常易反复发作。
而中医治疗对症调理,效果明显,降低了复发的几率。
皮肤瘙痒顾名思义指的是皮肤上无任何明显皮损,单纯瘙痒。
患者在进行搔抓以后,会出现抓痕和血痂,严重者会色素沉着,角质增厚。
一般瘙痒起来痒无定处,可遍布全身也可局限于某处,以四肢多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皮肤瘙痒的病因多分为内因和外因。
外因则是风湿热外邪入侵,聚结于肌肤,不能疏泄而发。
内因则是血,若是血虚,血燥之人,就会使肌肤失养所致。
中医在治疗时,常通过中药内服和外治的方法结合搭配使用。
在看诊过程中使用较多的药物验方有苍耳子、艾叶、苦参、地肤子、白藓皮、露蜂房、土槿皮、苏叶、川椒等,加适量水煎煮,取药祛渣,带温度适中时,拿来洗浴,每次持续擦洗半小时左右。
而治疗皮肤瘙痒的内服常见中药验方有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知母、黄柏、人参、麦门冬、五味子、桑白皮、地骨皮等水煎服,具有养血去燥,熄风止痒的功效。
除了内服中药和外洗,还可使用生姜来日常调理,准备老生姜,将其捣碎如泥,用纱布包裹,涂擦患处,既能止痒,又能滋润皮肤。
当然,除了药物治疗,平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减少洗澡次数和频率,避免用过烫的水洗浴,容易进一步刺伤皮肤。
每次洗完澡以后可以简单的涂抹温和型的保湿品。
同时不要穿摩擦性大的衣物,穿纯棉宽松衣物,忌食辛辣之物。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效果探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皮肤瘙痒症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02例皮肤瘙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辩证理论作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分型,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对比。
结果:在经过4个疗程的中医治疗之后,69例患者痊愈;30例患者显效,3例患者无效。
结论:在皮肤瘙痒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皮肤瘙痒症;治疗效果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与中医文献中所讲的“痒风”有一定的相似性。
皮肤瘙痒属于一种患者主观感觉,瘙痒但并没有原封性损伤的皮肤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分为全身皮肤瘙痒和局部皮肤瘙痒,较低忍耐力的患者会采取抓挠等措施来进行人工止痒,因此皮肤瘙痒症的患者的瘙痒处一般具有抓痕。
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在皮肤瘙痒症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02例皮肤瘙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辩证理论作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分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为(49.3±3.1)岁。
所用研究对象均经过临床确诊为皮肤瘙痒症,在研究对象的选择过程中要排除患有其他重大脏器疾病的患者。
1.2方法首先对102例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经过辩证后发现血热风燥患者52例,湿热内蕴患者50例。
然后根据不同分型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并进行方案落实[1]。
最后对治疗方案的描述如下:(1)血热风燥型治疗方案:对于此类型的患者,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治疗方案是清热凉血及祛风止痒[2]。
(2)湿热内蕴型治疗方案:对于此类型患者,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治疗方案是清热利湿及解毒止痒。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用药方案,以15d为1个疗程,总共4个疗程。
中医辩证治疗皮肤瘙痒症 中医辩证治疗皮肤瘙痒症 作者张凤琴 皮肤瘙痒症属于常见的皮肤病。
好发于秋冬季节,临床上男性多于女性,尤以老年男性为多见。
作者运用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四物消风散加减治疗本病 50 例,效 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0 例患者系 2004—2010 年在门诊治疗的病人,其中男 39 例,女 11 例。
年龄 20—70 岁, 50 岁以上者 44 例, 占 88,病程最短 7 天, 最长 5 年。
50 例患者中泛发型皮肤瘙痒 26 例,局限性皮肤瘙痒 24 例,其中合并 瘙痒者 10 例,发病前有明显过敏史者 4 例。
全部病例均查肝、肾功能及血糖,排除肝肾功能及糖尿病引起的皮肤 瘙痒症。
临床症状常发有定时,秋冬多见,发病后常难遏止,尤以晚饭后至入 睡前为甚,必须强力搔抓;皮肤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青壮年患 者常湿疹化;皮肤瘙痒可泛及全身或肢体一部,一般以阴部、下肢、肩、 背、 足背部等多见; 并伴有心烦失眠, 舌质红、 苔薄黄或无苔, 脉细数等。
2 治疗方法 拟养血润燥, 祛风止痒方, 用四物消风散加减当归 10,川芎 12,熟地 15, 苦参 12,羌活 9,薄荷 3,防风 9,蝉衣 6,党参 12,白藓皮 15,白蒺藜 15,心烦失眠 者加莲子芯 15,每日一副,水煎分 2 次服。
3 结果 按以下标准判定疗效痊愈瘙痒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瘙痒 基本消失,仅留有少量抓痕,随访半年无加重;好转瘙痒减轻;无效治疗 后瘙痒无改善。
结果痊愈 47 例占 94,显效 3 例,占 6,总有效率 100;最多服药 28 剂, 最少服药 3 剂,无明显副作用。
4 小结 本病属神经机能障碍性皮肤病,病因复杂,由体内外诸多因素,如代 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肿瘤、变态反应、自体中毒、神经机能障碍、外界 刺激、气候变化、药物、辛辣食物、毛纺织品及化纤衣着、虫咬等都能引 起发病,且无特效疗法。
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辨治皮肤瘙痒症分全身性皮肤瘙痒症和局限性皮肤瘙痒症两种类型辨治,治疗时忌食辛辣发物。
皮肤瘙痒症无原发皮损,丘疹、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均属搔抓继发。
一、全身性皮肤瘙痒症辨治(一)、风湿热型风盛则痒,风热客于皮肤,作痒起粟。
若粟疹抓之有水汁出,此为湿热蕴于肌肤。
治宜疏风散热,清化湿热。
内治宜服“散风止痒汤”,外治以“苦参汤”或“四子汤”煎水洗浴。
1.散风止痒汤(《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生地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紫草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6克、甘草6克。
水煎服。
也可煎水外洗。
本方养血润肤,疏风止痒,清热凉血。
如风热盛,加银花15克、连翘10克。
瘙痒剧烈,加白鲜皮10克、地肤子10克、苦参10克。
如用于治疗盛夏湿疹瘙痒,加绿豆衣10克(或绿豆60克)、苦参10克、地肤子10克、炒蛇床子10克。
2.苦参汤(《疡科心得集》):苦参60克、野菊花60克、黄柏15克、地肤子15克、白芷15克、水菖蒲15克、蛇床子30克、银花30克。
煎水擦洗。
本方治疗全身性皮肤瘙痒,一般1剂效,2剂愈。
瘙痒剧烈可加白鲜皮15克、薄荷15克。
3.四子汤(《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法》):地肤子、苍耳子、蛇床子、大风子仁各15克,苦参、黄柏各30克,白芷9克。
煎水洗浴。
(二)、风寒湿型风寒作痒者,有怕冷症状,遇冷则痒重,甚至起鸡皮疙瘩,往往由出汗受风或受冷所致。
皮疹多在肢体伸侧外侧。
风寒湿作痒者,除风湿症状外(皮肤有丘疹、水疱、渗出等局限性皮疹),有怕冷畏寒,遇冷则痒重等症状,常是下肢出现局限性皮疹。
“祛风止痒洗剂”主之:荆芥20克、防风20克、透骨草30克、艾叶15克、川椒10克、刺蒺藜15克、白鲜皮15克,煎水洗浴。
(三)、血虚肝旺型一般以老年人多见,病程较久,多属慢性。
如情绪波动,可以引起发作或瘙痒加剧,有血痂性皮疹,皮肤干燥,抓之起白屑,甚则苔藓样病变,属血虚血燥生风,兼血瘀肌肤失养所致。
中医体质辨证与顽固性皮肤瘙痒治验一得
单纯性皮肤瘙痒在中老年疗养员中很常见。
患者除全身皮肤瘙痒外,没有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等,皮肤划痕试验阴性。
多有瘙痒部位明显的抓痕、血痂等情况,严重者可并发感染。
其他身体状况良好,各项常规检查一般无异常。
中医治疗本病大多从祛风止痒、养血润燥、清热凉血等方面人手,笔者曾遵循以上法则治疗多例患者,疗效满意。
但1例顽固性皮肤瘙痒却久治不愈,后受体质辨证思路的启发,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竟彻底治愈。
一案之中,感受颇深,谨录于此。
1 病案实录
患者,男,63岁,初诊日期:2008年10月6日。
患者全身皮肤瘙痒6年余。
6年前不明原因发病,持续不断,无明显季节性特征。
皮肤瘙痒以小腿胫前、肩背部最为明显。
瘙痒为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
热则痒甚,得凉则减。
由于瘙痒剧烈,常常不自主地抓挠,可越抓越痒、越痒越抓,形成恶性循环。
皮肤多处出现抓痕、血痂,小腿胫前还散在色素沉着及轻度苔藓样变。
常在浴后全身涂抹“止痒润肤露”,可短暂止痒。
曾多次就诊于西医皮肤科,用过抗组织胺药、钙剂、维生素,外用氢化可的松软膏、薄荷酚洗液等,都只能暂时止痒。
饮酒后、环境温度变化、衣服摩擦等因素都可引起瘙痒发作或加重。
先后服用中药“消风散”等30余剂,未效。
刻诊:全身皮肤瘙痒,口渴多饮,午后偶感身热,饮食如常,小便多,大便略干。
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数。
辨为风痒症,热入营血。
治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自拟清热止痒方:生地15g、丹皮12异、赤芍12 g、当归10g、川芎10 g、僵蚕6 g、苦参10 g、荆芥9 g、防风9 g、蝉衣6g、白藓皮10 g、生甘草3 g。
3剂,水煎服,2次/d。
服用上方9剂,初期略有疗效,增减药物或剂量再服6剂,症状依然。
考虑患者除全身皮肤瘙痒外,每日下午感两颊发红并有热感,汗少。
剧烈运动后汗出较多,瘙痒随之减轻。
细思此症,颇似《伤寒论·太阳病篇》之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予原方6剂,仍无效果。
细问病史,患者素来体健,喜食辛辣肥甘,体型略胖。
主症之外尚有头屑甚多,头皮剧痒;经常口臭,口渴多饮,自喻“水桶”;颜面部皮肤经常处于油腻状态,时常面红耳赤,尤如饮酒之后;大便长期偏干,偶感肛门瘙痒。
重新辨证为湿热内蕴。
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30 g、黄芩12 g、黄连6 g、蝉衣6g、火麻仁10g、茯苓15 g、车前草10 g、淡竹叶10 g、生甘草3 g。
3剂。
1剂起效、2剂效显、3剂诸症消失,治疗历时月余。
后因饮酒过多致皮肤瘙痒再发,继用上方3剂而愈。
嘱少饮酒,多吃瓜果蔬菜,少吃辛辣肥甘之物。
随访1年余,未再复发。
2临证体悟
2.1谨守病机本例患者发病时间长,无明显季节性特点。
之所以久治不
愈,主要原因在辨证失误,未能谨守病机。
所谓病机,历代医家早有阐述。
赵进喜等认为,病机是引起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是决定临床证候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内在根据,并提出可以通过审察临床症状表现来推断病机的观点。
前医重在辨病,但见皮肤瘙痒便用消风散治疗,服用30余剂未效,有失灵活。
初诊辨为热入营血,其后考虑为太阳病之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均未抓住病机。
思其平素体健,喜食辛辣肥甘之物,必有湿热内蕴脾胃,应为湿热体质。
脾胃主肌,头面为阳明经所过之处。
湿热循经上蒸,故见皮肤瘙痒、面红耳赤、面部皮肤油腻、头皮剧痒、头屑甚多;湿热困阻中焦,津液输布不畅,肌肤失于濡养,故见皮肤干燥瘙痒、口臭、口渴多饮;湿热下注,则见大便干燥、肛门瘙痒。
由于推断病机准确,抓住了湿热内蕴这个关键,运用葛根芩连汤3剂而愈。
可见,重视“病的人”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体现的是整体观念,而谨守病机是其核心,正如《黄帝内经》所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
2.2重视体质状态细思此案初期治疗失误之处,关键在忽视了患者的湿热体质。
初诊虽辨为热证,然考虑的是热人营血,运用生地、丹皮、赤芍、当归、川芎等清热凉血、养血活血药物,显然受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桎梏。
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意在扶正祛邪、小发其汗、邪从汗解,却也方证不符。
患者身体基本健康,从舌脉上看,其舌淡红、苔不黄腻。
仅有脉数,将辨证思路引入歧途。
但湿热内蕴是其长期存在的整体体质状态,这就决定了其皮肤瘙痒或其他问题大多与湿热内蕴有密切的关系。
面红耳赤、面部皮肤油腻、头皮剧痒、头屑甚多、口臭、口渴多饮、肛门瘙痒等症状佐证了湿热的存在。
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用之立效,再次反证湿热的存在。
可见,不能拘泥于湿热之存在必有舌红苔黄腻之表象,还应重视患者的整体体质状态。
张亮亮认为,当治疗陷入困境时,在关注患者体质特征的情况下进行整体辨治,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其后的治疗效如桴鼓,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3经方的运用《伤寒论》设葛根芩连汤是针对太阳病误下后致邪热内陷、下痢不止。
但该方的临床运用范围很广,并非只针对下痢一症。
医家陆九芝对该方曾有评述:“此温病辛凉之轻剂,为阳明主方,不专为下痢设也。
”从该方的组成看,葛根清热止渴、轻清透达;芩连苦寒清热燥湿,凡湿热内蕴所致病症均可运用,属运用范围较宽的经方。
方证相应是运用经方的关键,从本案来看,只要把握好“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不必担心芩连苦寒伤胃等问题。
如此,可有效扩大经方的运用范围,让古老的经方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