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最终修订版11.10
- 格式:doc
- 大小:202.50 KB
- 文档页数:46
简介Introduction贝多芬: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1这首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OP.22,与OP.18的弦乐四重奏同时着手创作,作于1800年。
在出版时贝多芬命名为《大奏鸣曲》,献给布劳尼(Browne 1767—1827)伯爵。
乐章共4个乐章:• 1.精神抖擞的快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开头有明快的动机,后半乐节则是由对照性的快速流动和开头动机组成,第二主题F大调,是属于用两手相距八度音程而奏的柔和的旋律。
发展部的开始是用呈示部小结尾所出现的3个动机反过来排列的方法,加上开头的16分音型作舒畅的发展。
• 2.极富表情的慢板,降E大调,奏鸣曲式。
因拥有浪漫气息,贝卡由这一乐章联想到“浪漫派的夜曲”。
在幽雅和弦上的第一主题有夜曲风格,第二主题则极富装饰性与抒情气息。
• 3.小步舞曲,降B大调。
中段是16分音符与强奏和弦的二段体。
• 4.小快板,回旋曲,降B大调。
回旋主题充满青春气息,柔和而又优美。
唱片这首奏鸣曲的版本,可选:• 1.布伦德尔1995年版,Philips,CD编号442 774—2。
• 2.肯普夫1964年版,DG,CD编号429 306—2(9张),《企鹅》评介三星。
• 3.巴伦勃伊姆演奏版,DG,CD编号413 759—2(6张)。
• 4.阿劳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32 301—2(9张),《企鹅》评介三星。
• 5.里赫特1963年录音,Philips,CD编号438 617—2(两张)。
• 6.尼古拉耶娃演奏版,Olym,CD编号OCD 563。
此曲历史录音:施纳贝尔1933年录音,EMI,CD编号CHS7 63765—2(8张),《企鹅》评介历史录音三星带花。
贝多芬第十一钢琴奏鸣曲(Sonate Nr.11 B-dur op.22 (1799-1800)) 演奏时间:•I - Allegro con brio(6分48秒)•II - Adagio con molto espressione(5分36秒)•III - Menuetto(3分00秒)•IV - Rondo - Allegretto(5分04秒)赏析降B大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Op.22《降B大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in Bs-dur Op.22 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和年轻人的感情,没有一丝灰暗的阴影。
贝多芬是著名的德国作曲家,他创作了九部交响曲,每一部都是音乐历史上的杰作。
以下是贝多芬九部交响曲的版本列表:1. 第一交响曲:C大调,作品21- Herbert von Karajan(柯隆广播交响乐团,1952年)- Leonard Bernstein(维也纳爱乐乐团,1978年)2. 第二交响曲:D大调,作品36- Leonard Bernstein(维也纳爱乐乐团,1978年)- Leonard Slatkin(圣路易斯交响乐团,1985年)3. 第三交响曲《英雄》:E大调,作品55- Leonard Bernstein(维也纳爱乐乐团,1978年)- Herbert von Karajan(柏林爱乐乐团,1962年)4. 第四交响曲:B♭大调,作品60- Leonard Bernstein(维也纳爱乐乐团,1978年)- Herbert von Karajan(柏林爱乐乐团,1962年)5. 第五交响曲《命运》:C小调,作品67- Herbert von Karajan(柏林爱乐乐团,1962年)- Leonard Bernstein(维也纳爱乐乐团,1979年)6. 第六交响曲《田园》:F大调,作品68- Leonard Bernstein(维也纳爱乐乐团,1978年)- Herbert von Karajan(柏林爱乐乐团,1973年)7. 第七交响曲:A大调,作品92- Leonard Bernstein(维也纳爱乐乐团,1979年)- Carlos Kleiber(柏林爱乐乐团,1989年)8. 第八交响曲:F大调,作品93- Leonard Bernstein(维也纳爱乐乐团,1979年)- Herbert von Karajan(柏林爱乐乐团,1962年)9. 第九交响曲《合唱》:D小调,作品125- Herbert von Karajan(柏林爱乐乐团,1976年)- Leonard Bernstein(维也纳爱乐乐团,1979年)以上是其中一些著名指挥和他们领导的乐团在录制贝多芬交响曲时的版本。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版本
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有多个版本,以下是其中一些较为知名
的版本:
1.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原版,这是贝多芬本人创作的版本,包括了他所写的所有乐谱。
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一共有五首,分
别是Op. 5 No. 1、Op. 5 No. 2、Op. 69、Op. 102 No. 1和Op. 102 No. 2。
2.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演奏的版本,布伦德尔是20世纪著
名的大提琴家,他的演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闻名。
他录制了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的多个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与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合作的录音。
3. 马丁·罗斯科普夫演奏的版本,罗斯科普夫是俄罗斯大提琴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
他的演奏以其浓
郁的音色和技巧而受到广泛赞赏。
他也录制了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
的多个版本。
4. 雷纳·施密特演奏的版本,施密特是德国大提琴家,他以其
细腻的演奏风格和深情的表现力而受到赞誉。
他录制了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的多个版本,其中一些与钢琴家安德烈·普列文合作。
除了以上提到的演奏家,还有许多其他大提琴家也录制了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的版本,每个演奏家都可能在演奏中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表现方式。
因此,不同版本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欣赏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学古典钢琴的好好收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典藏》贝多芬一共作有有编号的32首钢琴奏鸣曲,另外还有两首简易奏鸣曲,3首早期的《选帝侯奏鸣曲》,这样总共算起来有37首。
37首中的精华自然是有编号的32首。
这32首中第十二号以前的都是1800年以前的作品,应该属早期作品。
但实际上第八号《悲怆》虽作于1797—1798年,却已很具中期特色:个性的张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但第八号之后,第九、第十、第十一这3首似乎又连接上了第七号。
自第十二号开始,真正进入贝多芬辉煌个性写照的中期。
一般把第二十八号以后的5首称为后期作品,但第二十九号《槌子键》实际上是浪漫主义发展到极限的作品,无论曲式之宏大、情绪之强烈,都不应列入后期。
贝多芬的后期是那种超脱的灵秀,严格意义说,在奏鸣曲中,真正属后期的只有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号3首。
贝多芬这32首奏鸣曲中,真正显示其浪漫主义特色的,自《悲怆》起,经由《送葬》(第十二号)、《月光》(第十四号〕、《田园》(第十五号)、《暴风雨》(第十七号)之发展,至《华德斯坦》(第二十一号)、《热情》(第二十三号)、《告别》(第二十六号)、《槌子键》(第二十九号)发展到顶点。
在没有标题的作品中,早期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号(降E大调)和第五号(C小调)。
第四号结构宏大,其规模可与第二十九号媲美(32首中此两首篇幅最长),其早期的技巧高峰与第二十九号中期的技巧巅峰相比,极有意趣。
第五号结构严谨,也有一种特殊的古典之美,32首奏鸣曲中,C小调仅3首(第五、第八《悲怆》和最后一首第三十二),3首都有味道,可能与C小调的调性分不开(贝多芬善于在C小调上发挥)。
中期中,第十二号的变奏曲、第十三号(降E大调)第一乐章那种幻想感,非常迷人。
而第二十七号(E小调),有真正的“告别”之称。
当然,贝多芬的后期风格的3首,味道应该说一首比一首“曲径通幽”,技巧上的炉火纯青与感情上的处于宁静,那种超脱的灵秀之气,给这3首一种极难悟通的深邃。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版本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以下是其中一些较为著名的版本:
1. 贝多芬自己的版本:贝多芬写作并指挥了第九交响曲的首演,这个版本被认为是贝多芬对自己作品最真实的解读。
2. 卡尔·贝姆:卡尔·贝姆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指挥家,在他的版本中,他注重了音乐的力量和表达。
3. 赫伯特·冯·卡拉扬:赫伯特·冯·卡拉扬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指挥家之一,他的版本被认为是非常具有个人风格和独特性的。
4. 伦纳德·伯恩斯坦:伦纳德·伯恩斯坦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他的版本被认为是极富激情和戏剧性的。
5. 史坦利·库布里克:著名导演史坦利·库布里克在他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使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录音版本,这个版本也变得非常有名。
这些只是其中一些著名的版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作品之一,因此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供人们欣赏。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可供选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版本:
1. 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发行的原始录音版,由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
这个版本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第九交响曲之一,被广泛认为是该作品的经典演绎之一。
2. 伦敦交响乐团(LSO)的版本,由巴伦波因指挥。
这个版本以现代风格重新诠释了第九交响曲,在音乐界也有很高的评价。
3. 柏林爱乐乐团(BPO)的版本,由阿巴多指挥。
这个版本同样备受赞誉,被认为是一种激进和创新的诠释。
4. 纽约爱乐乐团(NY Philharmonic)的版本,由林德指挥。
这个版本在音乐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被认为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热情的诠释。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版本,不同版本有不同的特点和诠释方式,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丨完全失聪丨全凭内心听觉创作的作品丨贝多芬的最高境界贝多芬的Piano Sonata op.109手稿 (第一版)贝多芬的Piano Sonata op.111手稿 (第一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op.109,110,111(波利尼)浅析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从1817年起,贝多芬进入了他创作的第三阶段。
由于社会黑暗、家庭不快、完全失聪、生活贫困、健康不佳等原因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担忧。
这时的贝多芬遁入一个沉思宁静的世界,“从前的与人交流的迫切感没有了,代之以沉着宁静;热烈的倾吐没有了,代之以安详的陈述,语言变得更加凝练,更加抽象。
”①他在晚期创作了五首钢琴奏鸣曲,一首钢琴变奏曲,《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及六首弦乐四重奏。
他将目光转向对位和变奏技术,“审慎地挖掘主题和动机的最大潜力”②,作品趋于深刻并富有哲理性,同时也预示着浪漫派的许多创作手法。
这时的贝多芬已完全失聪,全凭他的内心听觉和感受来创作,可以说,晚期作品是贝多芬创作的最高境界所在。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具有“传记性质”的32首奏鸣曲。
最后的五首(Op.101、106、109、110、111)与以往的27首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音乐内省、充满反思、语言艰涩、浓密凝重,基本指示着他晚期的创作方向。
Op.101已显示出自由、即兴的特点,复调与对位大量融入其中;Op.106(Hammer-klavier“槌子钢琴奏鸣曲”)与《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创作于同期,布局与内容的伟大可同它们媲美,是古今绝无仅有的巨作,被称为“钢琴的《第九交响曲》”;Op.109被称为“巨人奏鸣曲”,抒情性强,类似于幻想曲,末乐章的变奏曲是晚期最甜美的作品之一;Op.110、111在结构上进行了探索。
这些作品的形态各异,奏鸣曲式结构已很难察觉,但它们的核心仍是古典主义,这是贝多芬晚期哲理思考的结果,从这些作品的曲谱犹如“满天星斗”般密集复杂的织体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内心所历经的艰难沉思。
作者序二十五年之前,在我开始着手写这本不起眼的《贝多芬传》时候,我并不期待它成为一份关于什么音乐学的著作。
那时正值一九零二年,我无法平复自己骚乱的心态,毁灭还是新生,这些问题反复困扰着我。
于是我选择离开巴黎,来到了波恩,这里是贝多芬的故里。
贝多芬不仅是我童年的玩伴,而且也是他在人生的战场上面支撑着我不停的向前。
在这里,我再次找到了他的影子和他的故交。
在到科布伦兹访问的韦格勒的孙子们身上,我重新见到了当年的韦格勒夫妇;在缅因兹,我听到了由魏因加特纳1指挥的贝多芬的大型交响乐演奏会。
在那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充斥着湿冷和灰暗的四月天里,我与他单独相逢,我倾吐这自己的衷肠,也感受着他的苦楚,他的勇气,他的快乐以及他的悲哀;我跪在地上,由他坚实有力的手搀扶起来,为我的新生儿约翰·克里斯朵夫2行了洗礼;在他的鼓励之下,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寻得生命的意义,于是我踏上了回到巴黎的路,路上我唱着感谢神明的赞美曲。
这赞美曲就是这本小册子。
它先在《巴黎杂志》上发表,然后被贝玑3拿去披露。
我没有料到这本书会突破我的朋友圈子。
可是“人各有命……”请饶恕我的絮絮叨叨。
我只是想以此来回复日后的一些人,他们会在这首赞歌里面用严格的史学方法来写成渊博的专著。
我已经为我留出了做为史学家的时间。
在《韩德尔》和关于歌剧研究的几部书里面,我对音乐学做了相当的工作。
但《贝多芬传》不仅仅是为了学术而为。
它是因受伤而窒息的心灵在得到救世主的帮助下得以苏醒和振作而写的赞歌。
只是这个救世主已经被我改头换面。
我相信所有的出自信仰和爱情的行为大抵都是如此。
正如我的《贝多芬传》被大家人手一册的传播出去,并为幸运女神所眷顾。
那个时候的法国几百万的生灵,被压迫的为理想奋斗的一代,正在焦急的等待着解放的讯号。
而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了这些讯号,便向他大声呼喊。
凡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有谁忘得了那些四重奏音乐会,仿佛在做弥撒时唱《神之羔羊》4时的教堂。
有谁能忘记那些包含痛苦的脸,注视着祭献的礼仪,因受其启示而大彻大悟。
生于今日的人们已经和生于昨日的相距甚远。
但生于今日的人们又怎么与生于明日的靠的更近呢?在本世纪初的这一代人里面,有多少人已被歼灭:无情的战火毁灭了他们和他们的优秀的孩子。
我的微小的《贝多芬传》保存着他们的形象。
它出自一个孤独者的手笔,但却不知不觉的与他们相似,而他们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1魏因加特纳:Weingartner Felix (1863-1942)贝多芬作品最权威的指挥家。
2约翰·克里斯朵夫:《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名著,最初几卷的故事和主人翁的性格,很多取材于贝多芬本人的生活和为人。
全书的战斗精神与坚忍的气质,颇受贝多芬的影响。
3贝玑:Charles Peguy,(1873-1914),法国近代大诗人。
本文全文曾在贝玑主编的《半月刊》上发表。
4《神之羔羊》:弥撒祭典礼仪中的一个部分。
影子。
这本小册子,由一个无名氏的人写,从一家无名的店铺出来,几天之后便在大众手里传播开去,它实际上已经不属于我了。
我把这本书重新读了一遍,虽然有些残缺,但我也不想有所更改5。
因为它应当保存原有的性质,以及许多追求自由和抗争者的形象。
在贝多芬百年祭辰的时候,谨以此文纪念那伟大的一代和他们正直与真诚的大师。
是他们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看待生死。
罗曼·罗兰1972年3月5作者原计划写一部关于历史性和专门性的书,用来研究贝多芬的艺术和他创造的人格。
此书以于1928年正月于巴黎出版。
贝多芬传“致力于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便为了王座,也永不背弃真理。
”——贝多芬(见一九七二年贝多芬手记)他的身材矮胖,体型粗壮,仿若一副运动家的坚实骨骼,脸庞宽大且红润健康,只是到了晚年,枯木朽株的时候,才显得有那么点苍白和病态,尤其在冬季,当他足不出户、困于屋内而远离田野时,尤为如此。
他的前额宽阔,额角微微隆起,头发乌黑,霹雳啪啦乱蓬蓬的,并桀骜不驯的直立着,似乎从来没有被梳子眷顾过,好似传说中“美杜莎的蛇发”6。
而在他的眼中,闪耀着一种奇特的能量,使见过他的人无不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无法辨别其中微妙的差别。
因为他的眸子散发着狂野的光芒,映衬着古铜色悲壮的脸,大家都以为他的眼睛是黑色的,其实却是蓝灰色的7。
这双眼睛细小而深陷,一旦他在感情上产生愤怒或者兴奋的情绪时,就会突然大张开来,眼珠就在眼眶中滴溜溜的旋转着,无比精确的反映了主人的全部思想8。
他常常将忧郁的眼神投向天空。
他的鼻子宽大,又短又方,鼻孔粗大,犹如一头狮子。
他的嘴倒是长的温柔秀气,只是下唇稍微前凸,但牙齿却刚劲有力,似乎能够磕破核桃的样子,而在他的下巴上,又有一个代表甜美的大酒窝,这样就使他整个脸部显得怪异而又不对称。
据莫舍雷斯9说:“他的微笑甜美,和他谈话时,他的表情亲切随和而又可爱。
但他的笑声却不这么让人舒服,粗鲁、难听而又短促刺耳。
那是一个不习惯欢笑的人的笑。
他的表情通常都是郁郁寡欢的神情,好像他的悲伤是“无法被抚平一样”。
一八二五年,雷斯塔波曾说,当他看到贝多芬“饱含着痛苦的温柔眼神”时,好不容易才忍住没有让眼泪留下来。
一年以后,布劳恩·冯·布劳恩特尔在一家小酒馆遇见了他,他窝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支长烟斗,紧闭双目,这是他人到晚年、行将就木的时候养成的习惯。
一个朋友和他说话。
他凄凉的微笑着,从口袋里面掏出一个小小的谈话记录本,尖着嗓子叫对方把想说的话记录下来,像一个经常这样做的聋子一样。
他的表情变幻莫测。
有时在大街上,由于灵感的突然迸发而变化的表情,经常让路人大吃一惊,以至于莫名其妙。
有时坐在钢琴前面,遭遇突然而至的灵感,“他的脸部会肌肉膨起,血脉喷张,野性的眼神会变得更加可怕,唇6美杜莎,希腊神话中著名的蛇发女妖,曾拥有一头美丽的长发,传说因为得罪智慧女神雅典娜而被变成一头蛇发,并因此而有邪恶的力量。
根据罗素在1822年的记录,在1801年,贝多芬最著名的学生,还只是孩子的奥地利钢琴家卡尔·车尔尼(Carl Czerny)就见过他,当时贝多芬几天没有刮胡子,披头散发的,穿着用山羊毛织就的衣服,让卡尔以为碰到了小说中的鲁滨逊。
7根据画家克莱贝尔的记载,他曾于1981年为贝多芬做过画像。
8根据米勒医生的记载,在1820年,他特别观察了“他的眼睛,富于生动的表情,时而温柔动人,时而迷茫,时而严厉,咄咄逼人。
9莫舍雷斯,英国钢琴家,曾改编过贝多芬的歌剧《费德丽奥》。
部微颤,像一个召唤了魔鬼而无法让魔鬼退却最后反而被魔鬼钳制的巫师”。
恰如尤里乌斯·贝内迪克特所言:他恰似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10。
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路德威希·范·贝多芬出生在一个破旧房子的小阁楼中,这所房子位于科隆附近的莱茵河畔。
他的祖籍却是弗朗德勒11。
他的父亲是一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极其失败的男高音,母亲是一个厨师的女儿,做过女佣,最初嫁给过一个官宦家的男佣,在这个男佣丈夫死后改嫁了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是充满悲剧与不幸的,他没有像莫扎特那样享受过家庭的温暖与关爱,从幼年而起,人生对他而言就是一场为生存而展开的惨烈而又残暴的战争。
父亲开发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样到处炫耀,利用他赚钱。
从四岁起,贝多芬就被父亲逼着练习好几个小时的羽管键琴,或者被关在房间里面练习小提琴,这种繁重的作业几乎把他累死,父亲这样多年的压制强迫他进行练习,有时候还会动粗,而他没有由此对音乐深恶痛绝真是一个奇迹。
从少年时代开始,贝多芬就承担起养家糊口的家庭责任,为生计操心,劳累奔波,殚精竭虑,对于他的年龄而言,实在是为时过早。
十一岁时,他进入了剧院的管弦乐队。
十三岁时,又做了教堂的管风琴手。
一九八七年,贝多芬失去了他挚爱的母亲,“她对我多么仁慈啊,多么值得我爱啊,她是我最贴心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称呼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还有谁能比我更幸福?12”她死于肺结核,以致贝多芬也以为他也会感染此病,他不仅在身体上经常感受到病痛的折磨,在精神上也是忧心忡忡的13。
十七岁时,他已经是一家之主,担负起培育两个弟弟的责任。
他不得不羞惭地请求剧院让父亲退休,因为他经常酗酒,已经不能承担支撑家庭的重任,剧院的人担心他父亲又将钱挥霍在喝酒上,就将退休金交给儿子收领。
这些悲惨的事情在他心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
尽管如此,他还是在波恩的一个家庭中找到了温情上的依托,那就是他一直无比珍惜的布罗伊宁一家。
埃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比他小二岁,温柔可人。
他为她教授音乐课程,引领她走上诗歌的道路。
她是他的童年伴侣,兴许他们之间产生过相当温暖的情思。
后来,埃莱奥诺雷嫁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为了贝多芬的知己好友之一14。
一直到他们晚年,他们还保持着坚实、恬静的君10画家克莱贝尔却说是“莪相的面目(中世界苏格兰著名的吟游诗人)”。
以上这些细节均来自贝多芬的朋友或者见过他的旅行者的记录,如卡尔·车尔尼,莫斯科尔斯,克莱贝尔,丹尼尔·阿曼德斯·阿特波姆,w·j·米勒,洛克利兹等人。
11弗朗德勒,今为比利时西部地区,于法国交界。
贝多芬的祖父名叫路德维希,是家族里最杰出的人物,出生于安特卫普,二十岁时搬迁至波来,做到当地王室大公的乐长。
贝多芬的气质最像他。
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祖父出身与经历,才能懂得贝多芬桀骜不驯的个性并不完全属于德国人的气质。
12以上据1789年9月15日贝多芬致奥格斯堡的沙德医生的书信13后来,他在1816年写到:“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十五岁上已经知道了。
”14贝多芬的老师c.g内夫也是他挚友和良师,他高尚的道德和宽阔的艺术胸襟,都给贝多芬留下极其重要的影响。
子之谊,从韦格勒、埃莱奥诺雷和贝多芬彼此间书信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们三人到了老年时候的情谊也格外动人,并且,在心灵上,他们青春依旧,不减当年。
尽管童年时代悲惨凄凉,但每当贝多芬回忆起儿时的居住地和在那里的时光时,忧伤的心底都会涌起一丝温暖,后来,他被迫离开波恩,几乎在鄙俗的都市维也纳及其贫瘠的郊区度过了自己整整的一生。
但是他从没忘记过自己的故乡——莱茵河畔以及那里波涛汹涌的、壮阔的大河,被他称之为“我们的父亲河”的莱茵河,的确,它是那样的栩栩如生,几乎赋有人性似的,内蕴着一颗伟大的灵魂,其间流淌着无法穷尽的思想与力量,而莱茵流域中再没有一个地方比风光旋妮的波恩更美妙、更雄壮、更温柔的了,那里有着浓荫覆盖、落英缤纷、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的岸边坡地。
在那里,贝多芬度过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那里,诞生了他少年时代的梦境——无边无际的原野慵懒地浮在水面上,笼罩在雾氛中的白杨,繁密丛生的灌木,细细的垂柳及果树都把它们根须浸润在沉静而又喧嚣的河流中,村庄、教堂、墓园静静伫立在两岸,用好奇而又悠悠的眼神俯瞰着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