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情商教育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78.67 KB
- 文档页数: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与实践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发展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
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职教育重要的一环,跟着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也不断面临新挑战和问题。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全面评价。
这个评价方法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等方面。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考虑其在学术方面的成绩,还要考虑其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因此反映了学生各方面的特长和劣势。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是评价的核心,必须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评价标准应包括以下方面:1、知识水平:反映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归纳总结、思考能力等。
2、技能水平:反映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人际交往:反映学生与师生和同学之间的相处关系以及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团队合作:反映学生在模拟性质的团队合作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度以及贡献度。
5、社会实践:反映学生在课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能力。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需要注重学生全面评价的覆盖面,同时注重指标的量化、可操作、可比性。
具体指标如下:1、知识水平的指标:包括考试成绩、学科知识掌握度、查阅资料的速度、了解业内前沿动态的能力等。
2、技能水平的指标:包括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应用能力等。
4、团队合作的指标:包括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团队内部分工协作能力,以及号召和推动小组内成员参与度等。
5、社会实践的指标:包括参与度、社会实践结果反馈和总结等。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应该注重评价机制的建立以及评价的操作性和实际效果。
将综合素质评价落实到学生管理中,关键在于三个方面:1、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和依据。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存在着主观性强、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
急需一种更科学、更准确、更全面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大数据技术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评价依据。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习惯、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更为准确的评价数据,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发展。
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校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于大数据的学生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素质以及个性特点,有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成长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大量的学生成绩、行为数据,为高职院校提供科学依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服务。
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有助于发现学生的潜在问题和不足,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对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确立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摘要】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等。
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对策研究和具体措施,如加强学校人文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等。
最后总结指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教育的全面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深入研究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路径,同时建议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力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对策研究、具体措施、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建议、反思。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教育教学环节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高职院校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存在不足,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也需要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规划。
一些高职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影响了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亟待改善,需要进一步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具体措施来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这不仅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1.2 研究目的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旨在探究当前高职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表现情况,帮助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及其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掌握其整体水平和特点;2. 探讨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3. 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具体措施,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发展;4. 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放在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上。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所具备的综合素质进行客观评价和总结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培养目标单一、教学方式陈旧、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等问题。
开展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
1.2 研究意义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 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品德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2. 优化教育教学流程。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调整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3. 促进高职教育改革。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4.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
通过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5. 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以上就是关于的内容,希望对你进行的文章撰写有所帮助。
2. 正文2.1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和特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对高职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全面、真实、客观的评价。
综合素质包括但不限于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部分是指对本研究主题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从而引出研究问题和研究的必要性。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当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人文素养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不足,文化品位较低,缺乏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感;另一方面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缺乏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也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本研究旨在深入调查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影响素养培养的因素,探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对策,旨在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研究背景】的提出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系统分析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探讨提升人文素养的对策和方法,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人文关怀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通过本研究的展望和建议,可以为今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工作提供可行性和指导性意见,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1.3 研究意义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职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可以帮助教育部门和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不断掌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因此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指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本文将从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以及评价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时,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
评价体系应该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等几个重要方面,并且各个方面之间要相互连接、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评价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该基于评价目标和评价体系。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在定性评价方面,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师生互评、专家评价等方式,通过询问、访谈、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在定量评价方面,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考试成绩、实践表现等方式,以数据化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是评价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也是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
在评价实践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多方合力,以确保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评价实践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以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基于中职英语教学情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摘要] 情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
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情商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全新课题。
本文探讨了情商的内涵,情商的教育意义以及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实践情商的培养。
[关键词] 英语教学;情商;探索与实践一、前言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但使学生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自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问世以来,情感智商,即“情商”的研究引起了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极大兴趣。
情商英文为emotional(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为eq),是指一种为人的涵养,一种做人处事的态度,一种人格特征,它包括除智力与能力之外同智力活动发生交互作用的一种心理因素,如:与智力因素有关的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兴趣因素、性格因素等多种非智力因素。
二、情商教育在中职英语课堂中的实践1、构建情感课堂教学模式中职情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职业关键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策略体系。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课堂教育的前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教学中,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到严中有爱,靠智慧赢得学生喝彩,用真诚帮助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用期待的目光鞭策学生的积极进取,用高度热情和微笑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用高度平等的信任去引导每一个学生,建立起他们坚定的自信。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真诚能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师生密切配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乐学。
其次,轻松、风趣的氛围是情感课堂教育的保障。
中职生英语底子薄,学习习惯差,教学中,教师更应循循循善诱、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意志。
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现状思考及对策探索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思考并探索有效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1. 学习能力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困难,学习能力不足成为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障碍。
一方面是学生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也与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有一定关系。
2. 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对自主研究和创新的热情。
对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接受能力较差,不善于主动创造和创新。
3. 人文素养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
4. 就业能力待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包括职业规划不清晰、求职技巧不足、适应能力较差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对策探索1. 加强基础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教育不容忽视,学校要着力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开展创新教育高职院校应加大创新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强化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人文环境。
4. 加强就业指导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包括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实习培训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5. 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拓宽学生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比赛和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7.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责任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高职学生情商教育研究综述
张红艳
(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720)
摘要:对于近年高职学生情商教育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综述:一、 高职生情商教育及研究现状;
二、高职生情商教育的的模式和途径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情商教育;综述
情商作为“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尝试对高职学生情商教育研究进行综述。
一、情商教育研究现状
情商教育,是最近一些年被人们提出的一种教育形式,可以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情商,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该理念被人们所提出,相应的书籍和报纸等材料也在不断的出现。
专家学者们根据情商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高职院校工作开展的情况,编写了一系列与情商教学相关的书籍,并且希望通过该方式来促进高职院校情商教学工作更好更快的开展。
不同的学者对情商教学的看法不同,所以教学方式也是不同的。
从教育的方法来讨论该问题,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们人为,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情商教学的时候,要将主要的教学方式集中在如何灌输教学方法上。
关于高职院校的情商教育现状,众多学者形成较为共性的结论:
1、情商教育的观念问题,应当智商、情商并重
目前很多学生对情商的认知程度偏低,普遍都将情商作为一种学生可以自己掌握或者是学生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这种情商在人们的眼里主要表现为是否会为人处世,是否能认得清自己以及是否会对自我进行调整等,保证自己的情绪时刻处在正常的范围。
2、情商教育的系统化和长期化
在情商教育中,学校并没有把学生的情商作为考核的范畴;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情商培养不连续,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涉及到理想、责任、感恩、创新等内容,但这些内容零乱、分散、不系统。
大学生正处在接触社会的前夕,并且成功的从高中走出来,所以学生的个人想法比较多,导致一万个大学生一万个思想,所以大学生的思想以及大学生的行为做派是存在很大差异性的。
所有人个人情商都是不同的,如果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注意自己零散的情商,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日后整体情商的培养。
只有让学生关注零散的情商,才能让学生个人主动参与到情商的学习中,将各种比较零散的情商都综合到一起,组成完整的情商结构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3、情商教育的主体
很多高校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情商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充分,很多高职很少甚至没有情商教育教师,有些情商教育教师甚至没经过任何相关知识培训。
情商教育的主体不明确,认为情商教育仅仅是针对那些对社会和生活抱消极态度的人。
二、高职生情商教育的的模式和途径研究
(一)部分学者提出在学科中渗透情商教育。
如 《情商教育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王春香.职教论坛,2012,( 6) )、 《高职生职业指导中的情商教育研究初探》(张引.教育时空,2011,( 12) )、《情商教育: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不容忽视的内容》(张科杰.职教通讯,2012,( 2))等。
具体到高职商科类学生情商教育,龚丽佳在《高科类高职高专商业伦理构建途径研究》中提出要设商业伦理选修课并将思想道德修养课与商业伦理课有机结合(科教导刊,2013,(9) )。
(二)众多研究结合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以促进学生成才、就业为质量为出发点来深入探讨高职生情商培养的模式与途径。
2009 年,冯莉群等人提出开设适合高职特色的人文类课程,以提升高职学生情商为契机,加强创业教育和角色转换意识,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 : 31 - 33.)。
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把握情绪智力教育的重点; 积极营造有利于培养情绪智力的育人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 加强情绪智力教育与各教育教学环节的结合(青年文学家,2011,(19):164-165.)。
2012年,丁洁、张新南提出从:了解自我,勇于直面情感挫折;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抗挫心理与能力这两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提高抗挫折承受能力(江苏高教,2012,(5) : 148-149.)。
(下转第27页)
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从而及时的给予学生最为适合的体育项目。
学生的情况也互不相同,所以,老师还要给予学生不一样的鼓励,学生对体育会越来越热爱,教师给予的鼓励,学生会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并且对体育锻炼的毅力也越来越强,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要点,在其战场上就可以大显身手。
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身体上的锻炼,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把握好高职赏识教育教学的尺度
在高职的体育赏识教学中,对学生在体育中的优点尽数掌握之外,对学生的进步情况也表示更加的关注,并在学生进步时给予学生奖励。
但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不可能不存在着不足或者是错误,所以,教师在赏识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些错误,对于错误老师应该严肃的对待。
所谓的赏识教学的尺度,指的就是在表扬以及鼓励的同时要把握好尺度,适可而止。
老师在布置体育活动时,也是老师最应该把握赏识教学尺度的时候,在面对学生比赛之后的输赢时,不要急于评价、鼓励或是奖赏,要根据学生的总体表现,实事求是的进行,禁止夸大学生的表现,使学生产生了自负的心理状况,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习惯。
四、总结
新课堂改革提出的赏识教育,对于高职体育教学起着极大的作用。
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更加的投入,并且更是使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面,体育课堂的沉闷、压抑也随着减少了不少,而老师不断的激励与鼓励,更加使得学生的自信心有了明显的提高,高职体育赏识教育的发展,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大的帮助和改善。
参考文献:
[1]朱望平,田宁.浅谈教师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实施赏识教育善待每一位学生[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9):253‐253ꢀ
[2]余燕.运用赏识教育塑造学生价值观‐‐社会不和谐的内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J].教育界,2013(21):24‐24,48ꢀ
[3]徐力.让赏识教育扎根传统文化沃土‐‐赏识理念与学校物质文化融合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4):230‐232ꢀ
(上接第25页)
2015年,蓝冬玉认为高职院校应从转变观念、明确主体、方向指引、丰富内涵、榜样示范、知行通途等方面加强高职生情商教育,促进高职生顺利就业。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三)构建情商整体教育体系
肖飞等学者认为要把将学生个人情商的培养归入到学校日常建设中去,也可以将情商培养这一工作理念纳入到高职院校日常教学考核中。
通过使用目前已经落实的项目建设制度以及校园建设章程等,对情商教育进行规划。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从承受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适岗能力、自律自理能力五个方面构建情商教育模块。
(职业技术教育,2010,(20):93-95)吴荣认为高职学生情商教育包括认知能力教育、心理调适能力教育和交流协作能力教育三大模块(西江月·中旬 2012,(11))。
(四)按高职学生学习阶段深化情商教育
余琼芳,李兴琦等将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在学校中的全部生活历程划分成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门就是学生在刚刚进入到学校之后的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段被称之为入学适应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在学校内进行学习的阶段,也被称之为稳定发展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学生在毕业之后准备踏入到社会中的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之为待业阶段。
第一阶段为普及性教育,以宣传情商的重要性,普及情商知识为主。
第二阶段以专题教育板块进行。
通过开设各类课程及讲座;开展“挫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实施自我教育,发展学生情商;以各式活动的方式组织实践训练教育;第三阶段是情商教育的传播阶段。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2) :186-187.)周瑜提出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大学生的高情商工作目标作为系统性较强的一种高职校园建设工程,并将情商培养工作当成基础工作目标来实现,并归入到人才培养计划当中。
不同的学生特点不同,所以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些分阶段的目标,并安排专人对其进行情商教育。
(继续教育研究,2015,(4):102-104.)
可见,在情商教育研究方法上,大部分研究采用观察总结的理论思辨性方法,因此未来的研究将更多采用调查分析和实验论证等实证方法。
作者简介:张红艳,(1968-), 女,汉族,湖北京山人,硕士,南华工商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是企业管理、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