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工作组的政策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368.92 KB
- 文档页数:28
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
张鑫;史奕;赵天宏;王美玉;张巍巍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6(034)020
【摘要】论述了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提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2个方面:一是对污染扩散源的控制;二是减少污染物向受纳水体的运移.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治理,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政策法规支持.
【总页数】3页(P5303-5305)
【作者】张鑫;史奕;赵天宏;王美玉;张巍巍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16;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01
【相关文献】
1.我国大气环境中PM
2.5、PM10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 [J], 宋鹏程;张馨文;朱琳;乔君喜;龙平;吴洪;彭同江
2.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控制措施研究 [J], 马小强
3.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控制措施研究 [J], 刘超
4.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控制措施研究 [J], 刘超
5.我国供水管网漏损现状及控制措施研究 [J], 陆韬;刘燕;李佳;董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摘要】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畜牧业、工业活动等引起的污染,影响着农村地区的水质和土壤质量。
主要来源包括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固体废弃物等。
农村面源污染现状严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污染等问题。
为了有效防控农村面源污染,可以采取加强环境监测、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环境教育等措施。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畜禽养殖环境改善等。
政府应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农村面源污染防控的重要性凸显,未来应加强监管力度,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农村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农业活动、水质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技术手段、政策法规、环境影响、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农村面源污染定义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土地利用、畜禽养殖、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等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直接输入,包括非点源和点源污染。
非点源污染是指来自农田、畜禽养殖场、生活污水等各种散在的排放源,如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物随降雨冲刷进入水体。
点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企业或活动所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农村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对水资源、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农村面源污染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健康,还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
实施有效的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措施,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1.2 农村面源污染的影响农村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农村面源污染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土壤污染会降低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危害农产品安全和食品卫生。
水体污染则直接危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影响农村居民的用水安全。
农村面源污染还影响人类健康,各类有毒物质通过土壤和水体进入食物链,最终危害到人类健康。
农村居民长期接触污染土壤和水体会引发各类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农业部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农业部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业部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三项主要政策措施:提高农业生态效益、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村污染防治。
一、提高农业生态效益为了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农业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加强耕地保护。
农业部要求各地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并加强耕地调控和保护,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其次,推行综合种植模式。
通过推动农作物多元化种植和循环农业模式,降低单一农作物种植的风险,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
同时,农业部还加大农业技术研发力度,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绿色农业种植模式,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为了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农业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农业部要求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治理,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排污标准和措施,减少农田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促进农业生态再生。
农业部鼓励农民开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通过生物防治、土壤修复等措施,促进土壤生态再生,减少农业对土壤的损害。
同时,农业部还推动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三、促进农村污染防治为了解决农村污染问题,农业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推动农村污水治理。
农业部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促进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
其次,加强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置。
农业部要求加强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置,鼓励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并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同时,农业部还加强了对农村环境污染源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村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综上所述,农业部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农业生态效益、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村污染防治。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议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活动所造成的水体、土壤和空气污染。
在世界各地,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它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影响,还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
一、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例如,引入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同时,采用科学化管理和精准施肥可以有效减少肥料的浪费和污染。
二、农民环保意识提升提升农民环保意识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对农民的环保宣传,向农民讲解作物间隔、轮作、精耕细作的重要性,以及化肥、农药对农作物、土壤、水体的影响和防治方法。
农民可以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环保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了解最新的环保技术和理念,提高环保意识和观念。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引导农民采用环保措施,促进环保型农业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有机农业的发展,促进有机农业的普及。
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将畜禽粪便和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不仅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推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和环保的双赢。
五、建立科学的农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科学的农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必要措施之一。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农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业污染物的监管和治理。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强有力的监管机制。
农业非点源污染与环境保护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农业养殖规模也日益增加。
然而,农业生产带来的非点源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对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药、化肥、农膜使用、养殖业废物排放等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
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农药在农田中的滥用是导致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往往倾向于过量施用农药,导致了农田土壤和水体中农药残留的严重问题。
农药残留不仅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通过农田排水进入河流和湖泊,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
其次,农业化肥的过量使用也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因素。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许多农民倾向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了土壤中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的积聚。
这些营养物质在雨水的冲刷下进入河流湖泊,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产生大量藻类和水生植物,造成水中溶解氧不足,甚至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死亡。
除此之外,农膜污染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防止杂草生长和保持土壤温度,农民普遍使用农膜覆盖农田。
然而,部分农民不仅大面积使用农膜,还随意弃置或焚烧农膜,导致塑料污染土壤和空气,严重危害生态环境。
针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问题,政府和农业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首先,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施肥技术。
通过培训和示范,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避免过量施用。
同时,政府还可以制定农业保护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应加强农业生产监管,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和农膜的管理。
加强对农田土壤和农产品的检测,及时发现和防止农药残留的问题。
针对农膜污染,可以建立回收体系,对废弃农膜进行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科技和创新也是解决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加大对环保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引进和推广高效、低污染的农业生产技术。
农业建议书农村环境治理的五个创新举措农业建议书:农村环境治理的五个创新举措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为了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
本建议书提出了五个创新举措,旨在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效果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农村地区常常存在农田面源污染和农业活动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强化农业废弃物处理:建立现代化的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对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和回收利用。
2. 推广有机农业: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二、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是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一种创新模式。
采取以下措施可以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1. 推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农田排水系统,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
2. 鼓励粮食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发展农田秸秆还田、生物质能源等方式,实现对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推动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实现农村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进二者的有机结合:1. 林业与农业混合发展:将农田利用区与林业保护区有机结合,实现农业和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加强湿地保护: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好农田的生态环境。
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产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举措来推广绿色生产方式:1. 鼓励农民参与环保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激励,鼓励农民参与环保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绿色转型。
2.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研发绿色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五、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执法严格的环境监管执法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基础和保障。
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执法:1. 增加执法力量:加大对农村环境监管执法力量的投入,提高监管执法的力度和效果。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农业废水、农药残留、畜禽粪便、秸秆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农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但同时也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为了减小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制定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
一、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加强农业生产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的含量。
2.加强对农机具的管理,避免农机具排放过多的废气和废水。
3.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管理,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4.加强畜禽养殖管理,合理规划养殖数量,防止畜禽养殖污染环境和水源。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农业废水治理,建立农业废水处理设施,对农业废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2.加强农药管理,对有毒有害的农药进行禁止销售和使用,严格控制农药残留量。
3.加强农田灌溉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的流失和过度浸润产生的污染。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必经之路,只有将现代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措施如下:1.研究农耕种植模式,采用合理农耕措施,减少土地的耕犁次数,增强土地肥力。
2.推广新型质优的育种技术,培育适应性强,对环境污染小的“绿色”品种。
3.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技术控制,采用先进的农机装备,保证农机作业出色。
四、宣传普及农业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普及农业环境保护知识是增强农民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农业环保专题讲座,宣传农业环保政策和标准。
2.加强宣传意识,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从关心自己的生产到关心生态环境,发挥农民积极作用。
中国非道路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格局及未来非道路移动源管理建议分析非道路移动源主要包括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小型通用机械、船舶、飞机、铁路机车等。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燃煤和机动车污染防治力度的加大,非道路移动源排放逐渐凸显。
一、非道路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2019年非道路移动源排放二氧化硫(SO2)、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共计576.7万吨。
其中,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飞机排放的碳氢化合物(HC)分别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30.1%、47.4%、19.8%、1.6%、1.1%;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分别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33.3%、34.3%、28.2%、2.5%、1.7%;排放的颗粒物(PM)分别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34.6%、37.9%、24.2%、2.1%、1.2%。
1、工程机械排放量按机械类型划分,2019年全国装载机排放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共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132.7%;挖掘机排放三大污染物共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107.1%;叉车排放三大污染物共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40%;压路机排放三大污染物共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9.7%;推土机排放三大污染物共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 6.3%;摊铺机排放三大污染物共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 2.3%;平地机排放三大污染物共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1.9%。
按排放标准划分,2019年国Ⅰ前标准的工程机械排放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分别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23.6%、26.1%、26.8%;国Ⅰ标准的工程机械排放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分别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46%、44.1%、39%;国Ⅱ标准的工程机械排放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分别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19.6%、19.2%、22.3%;国Ⅲ标准的工程机械排放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分别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10.8%、10.6%、11.9%。
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工作组的政策建议(即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课题组工作报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课题组中方组长朱兆良外方组长戴维·诺斯2004年10月10日目录致谢一、中国农业的非点源污染1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1.1化肥施用引起的非点源污染现状1.2农药施用引起的非点源污染现状1.3湖泊富营养化现状2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原因2.1粮食安全保障的压力大2.2蔬菜生产的发展迅猛2.3农田养分循环不平衡2.4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快、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率低2.5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2.6开放的化肥市场政策下农民过量施肥行为3国际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经验3.1国际制定有关肥料和农药合理施用法规的经验3.2强制方法和志愿方法3.3应用经济手段二、建议1政策1.1保持恰当的粮食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1.2合理布局,建设粮食基地1.3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1.4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2环境立法2.1制定控制有机废弃物排放的法规2.2制定促进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规2.3制定控制农药污染的法规3技术体系3.1全面监测农田环境容量和耕地质量3.2建设高效的技术推广体系3.3积极推广成熟的高效施肥技术3.4开展流域综合规划和小流域治理致谢本项目获得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北京秘书处、加拿大国际开发组织(CIDA)和中国科学院(CAS)的资助。
一、中国农业的非点源污染1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1.1化肥施用引起的非点源污染现状为提高粮食单产,满足我国对粮食的需要,我国农田的化肥投入逐年增加(图1)。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
2002年全世界化肥总用量1.42亿吨,我国用量为4339.5万吨,超过世界总用量的1/3,居世界之首。
按粮食播种面积计算,全国平均氮肥施用量达158公斤/公顷(上海达319公斤N/公顷)。
图11980-2002年我国粮食总产与化肥施用量(N+P2O5+K2O)增长(据《中国农业年鉴》)在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的讨论中,氮肥不合理施用引起的非点源污染受到广泛关注。
据估算(图2),除N2外,化肥氮的损失中对环境质量有影响的各种形态的氮素总量约为其施用量的19.1%。
2002年我国农田化肥氮(2471万吨)通过损失进入环境的数量达到471.8万吨;其中通过淋洗和径流损失分别有123.5万吨氮进入地表水,49.4万吨氮进入地下水;分别有27.2万吨氮以N 2O形态、271.7万吨氮以NH3形态进入大气。
这些氮导致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地下水的硝酸盐富集、以及大气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健康。
1980-1989年长江、黄河和珠江每年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其中NO3-N>80%)达到97.5万吨。
在每年进入长江和黄河的氮素中,分别有92%和88%来自于农业,特别是化肥氮约占50%。
1990年以来,我国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1998年,七大水系及太湖、滇池和巢湖中,63.1%的河段水质为4类、5类和劣5类,其中劣5类水质达到了37.7%。
硝态氮和磷进入主要河流后,还导致近海水体的富营养化。
近年来,河口地区和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赤潮发生频次增加,面积扩大。
同时,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升高,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和饮用水硝酸盐污染。
调查表明,目前5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图2我国农田化肥氮在当季作物收获时的去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其中华北地区的污染尤为严重。
在苏、浙、沪的16个县中,饮用井水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超标率已分别达到38.2%和57.9%(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为NO3-N≤20mg/L,NO2-N≤0.02mg/L)。
合肥市地下水NO3-N含量超过WHO标准的样点数为21.8%,超过10mg/L(美国标准)的样点为34.6%。
京、津、唐地区14个县市NO3-N含量超过11.3mg/L(欧盟标准)的达50%,最高者达68mg/L。
西北地区绥德至榆林公路两侧的93口井中,NO3-N含量超过国标的占21.5%;关中灌区和渭北旱塬地区24个县的74口井中,NO3-N含量超过国标的占29.7%。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在城郊的集约化蔬菜种植区特别严重。
根据中国农科院在北方5省20个县集约化蔬菜种植区的调查,在800多个调查点中,45%的地下水NO3-N 含量超过11.3mg/L,20%超过20mg/L,个别地点超过70mg/L。
根据我们的预测,不考虑化肥损失(气态损失、径流、淋溶)的情况下,农田氮盈余量(化肥N投入+生物固N+作物根茬归还-作物N吸收)将从2002年的137公斤/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175公斤/公顷(图3)。
从我们对近5年(1997-2001)氮素平衡状况的计算结果分析,目前具有高风险施肥区(N盈余量超过200公斤/公顷)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7个省(市)和中部的湖北省。
按目前趋势分析,如不加以控制,预计到2010年,除江西,山西外,我国中部及东南部地区15个省(市)将全面进入高风险区域(图4)。
图4我国农田化肥氮盈余环境风险的变化1.2农药施用引起的非点源污染现状中国是世界上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
1990年起农药生产量一直位于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目前中国农药生产量达46万吨(有效成分),各种制剂产量达到80-120万吨。
中国农药使用量居世界第一,近10多年来,农药使用量每年基本稳定在23万吨左右(有效成分),各种制剂(实物量,包括有效成分和各种辅剂)约120万吨(图5),已注册登记投入使用的农药有效成分的品种约600多种。
农药施用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逐渐递增的分布趋势,施用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各省及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四川等农业大省。
据1998-2000年统计数据分析,全国平均农药使用水平为12.73kg/ha(有效成分)。
目前农药使用量最多的作物是蔬菜、果树和粮食作物(水稻、小麦)。
我国目前使用的农药主要以杀虫剂为主,其中高毒农药品种仍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据统计,2000年我国有机磷杀虫剂仍占农药总用量的39.4%,占杀虫剂总用量的70.5%。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的高毒品种用量占整个农药用量的37.4%,占杀虫剂用量的67.0%。
长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必然导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的污染。
农药施用大量超标和不对症使用是导致污染的根本原因。
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民的病虫害管理知识不足和我们技术推广部门服务不到位有关。
据我们前几年的一项农民水稻田施农药行为研究表明,大于1/3的农民并不知道农药对人体和环境是有害。
另外,有65%的被访农民并不了解虫害天敌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概念。
在技术信息获取方面,只有34%的农民说他们能从技术人员处获得农药施用的技术指导。
而由于技术指导跟不上,有超过84%的农民会超过规定标准剂量来用药。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数据和研究资料,土壤农药污染主要以有机氯农药残留为主,其它类型的农药没有形成大面积的污染问题。
中国自50年代开始使用有机氯农药,到1983年的30多年时间内,共累计施用六六六约490多万吨,DDT约40多万吨。
有机氯农药的大量、广泛使用,造成了全国性的农田土壤环境污染。
调查表明,1980年全国农田耕层土壤中六六六总体残留水平为0.742mg/kg,DDT为0.419mg/kg,当时全国受有机氯农药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亩(约1400万公顷),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7。
为了缓解农药污染问题,我国政府在1983年禁用了有机氯农药和DDT,同时对作物中农药的残留量上限作了规定。
此后,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不断降低。
据1989年农业部对全国九省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抽样检测报告,土壤中六六六、DDT残留水平在大部分地区均有所下降,通常下降一个数量级。
但是,虽然有机氯农药对中国土壤的污染总体上已趋缓和,但是,近年来对农产品及产地环境的监测表明,有机氯农药污染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地区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检出率相当高;同时,新闻报道中关于中国出口农产品因检出有机氯农药而受到影响的事件时有发生。
由此可见,由于有机氯农药的长残留特性,其对我国土壤的污染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据报道,长江、松花江、黑龙江等重要河流都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农药的污染。
在江苏、江西以及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也已发现有六六六、阿特拉津、乙草胺、杀虫双等农药的残留。
新闻报道和研究资料显示,农药对农产品污染的情况也十分严重,特别是在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上,农药过量施用甚至滥用和违规使用国家禁用的高毒农药等问题尤为突出,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图51991-2000年我国农药的实物量1.3湖泊富营养化现状中国目前有大小湖泊4880多个,总面积83400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0.8%。
近10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迅猛、人口的激增以及湖泊利用强度加大,而湖泊的水污染控制和保护措施滞后,使得湖泊水污染,特别是富营养化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表现在4个方面:湖泊富营养化迅速上升、城市湖泊富营养化程度严重、大型淡水湖泊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湖泊营养化程度与磷密切相关。
据2000年对全国131个湖泊的营养程度评价表明,61个湖泊富营养化(占被调查湖泊数的51.2%,面积占42.3%),54个湖泊中度营养化(占被调查湖泊数的41.2%,面积占43.1%)。
大型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和云贵高原的湖泊。
对35个主要湖泊的调查表明,每天有5.646×106吨废水入湖(其中89.0%的废水由河流入湖),占全国排放量的6.6%。
但随着点源治理力度的加强,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湖泊富营养化主要影响因素。
以我国富营养化较为严重的太湖、滇池和巢湖为例,非点源污染(包括人畜粪尿和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入湖全氮和全磷负荷的主要来源。
太湖1995年统计表明,在未考虑降水、降尘贡献下,非点源的全氮和全磷的入湖量占总入湖量的55%和28%,其中除了农田施肥外,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的污染产生量已可与工业污染源相当。
“973”项目“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1999-2004年)在太湖地区的研究表明,人畜粪尿和生活污水对水环境中N负荷的贡献率分别占34%和14%,农田施肥占24%,工业生产占22%,养殖业占6%。
氮的同位素分析也表明,太湖流域地表水中氮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人畜排泄物,而地下水中主要来自农田氮的渗漏。
1994年对滇池的分析表明,每年点源和非点源入湖的全氮总量分别为2735.0和953.0吨;全磷总量分别为234.7和147.1吨,因非点源入湖的全氮和全磷分别占进入湖体总量的19.4%和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