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独立议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作者:许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5期摘要: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他的教育思想又有局限性,认识他的局限性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蔡元培;局限性;教育思想;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71-02一、人物简介蔡元培(1868—1940),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898后从事教育事业,1907年赴德国留学,研究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
1912年回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实行全面改革。
二、《教育独立议》的局限性1922年3月,蔡元培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针对北洋军阀政府摧残教育事业的严重状况,提出“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自己的能力,养成健全的人格,使其能够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上尽到自己的责任,不应该把受教育者打造成为某种器具,供有某种目的的人去利用,因此,要把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宗教的影响”。
第一,教育要平均发展人的个性和群性。
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
教育求远效,政党求近功。
政党不能掌握政权,往往不出数年,便要更迭。
若把教育权也交给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
所以,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之外。
第二,蔡元培认为教会是保守的,而教育是进步的,无论什么样尊重科学,一到《圣经》的成语,便绝对不许批评,便是加了一个限制。
基督教与回教不同;回教又与佛教不同。
彼此谁真谁伪,永远没有定论,若是把教育权交与教会,便恐不能绝对自由。
所以,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教会以外。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根本无法摆脱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如果教育不考虑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而一味强调教育的绝对独立,那么此种教育本身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意义,它也得不到政府、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因而也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摘要:教育独立思想是教育发展史上一股重要的思想潮流,它主张教育应该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因素之外,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本文从教育独立思想的内涵、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教育独立思想的内涵教育独立思想是指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主张教育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因素之外,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思想观念。
教育独立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目的的独立性:教育独立思想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为了满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求。
2. 教育内容的独立性:教育独立思想主张教育内容应该具有独立性,不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以科学、人文、艺术等知识为核心。
3. 教育管理的独立性:教育独立思想强调教育管理应该独立于行政、财政等部门,实行自主办学,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4. 教育评价的独立性:教育独立思想认为,教育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标准,而非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二、教育独立思想的理论基础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内在需求,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人才。
2.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科学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内容应以科学为核心,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3.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进步。
三、教育独立思想的实践意义1.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独立思想强调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有利于缩小城乡、地区、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2.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独立思想主张教育内容应以科学、人文、艺术等知识为核心,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3. 优化教育结构:教育独立思想强调教育管理应独立于行政、财政等部门,有利于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教育独立论名词解释
教育独立论是一种主张教育应独立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因素,追求教育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教育理念。
以下是教育独立论的主要内容:
1.教育经费独立
教育经费独立是指教育经费应该由专门的机构或组织来管理和分配,以确保教育机构和教师有足够的资源和支持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对教育经费的干扰,确保教育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行政独立是指教育行政机构应该独立于政府机构,以实现教育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政府对教育政策的过度干预和控制,确保教育机构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
3.教育思想独立
教育思想独立是指教育应该追求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摆脱外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束缚。
这种独立性可以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4.教育内容独立
教育内容独立是指教育内容应该由教育机构和专业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来制定和实施,不受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干扰。
这种独立性可以确保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提高教
育质量和效果。
5.教育人员独立
教育人员独立是指教师和校长等教育人员应该拥有独立的职业身份和职业权利,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和限制。
这种独立性可以确保教育人员能够自主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教育独立论主张教育应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和控制。
这种理念可以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独立论的名词解释引言:教育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而教育独立论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旨在探讨教育脱离其他政治和经济势力的影响,给予教育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对教育独立论进行全面的解释和探讨,以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一、教育独立论的定义教育独立论是指教育应独立于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势力的影响,教育机构应具备自主权和自由度,在不受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开展教育工作。
这一理论强调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和政治的需求。
二、教育独立的意义1. 强调教育的本质功能:教育独立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他们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独立论主张教育机构应当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这样的自主权将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使教育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 保护教育的公正性和中立性:教育独立论认为,教育机构应该独立于各种政治和经济势力的影响,以保护教育的公正性和中立性。
只有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教育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平等的资源,减少社会和经济差距对教育的影响。
三、实施教育独立论的挑战与困难1. 资金与资源问题:教育独立论要求教育机构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投入和资源支持。
然而,教育经费的分配和优先级常常受到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干扰,很难实现真正的独立。
2. 教育政策和评估体系:当前的教育政策和评估体系通常以考试成绩和学科竞争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评估体系不利于教育独立,因为学校和教师被迫追求高分和优秀率,导致教育变得功利化。
3. 社会和家长的期望:社会和家长通常期望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评议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界曾经涌动起一股要求“教育独立”的思潮和运动,其标志是1922年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李石岑《教育独立建议》等方案的提出和当时南北各校师生的有关活动。
尽管“教育独立”主张立意颇高,但在现实层面充其量体现为企望“教育经费独立”这一基本诉求。
唯一的例外,是1928年前后一度试行的大学院及大学区制,那是一种力求在“法理上”为教育独立奠定根基的努力,却以失败告终。
“教育独立”理念在知识界引起一定共呜,直至抗战时期教育独立主张仍时有出现,该主张几乎成为民国时期自由知识分子的一个玫瑰色的梦。
已往学术界对此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适当评价,更绝少从教育自身运行规律的视角作出解释和定位。
本文拟就这段史事作一简要评述,以期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教育独立”主张由来已久。
清末,章太炎即提出教育独立的设想:“学校者,使人知识精明,道行坚厉,不当隶政府,惟小学与海陆军学校属之,其他学校皆独立。
”[1]其主旨是摆脱清政府对中等以上学校的干预,保证学术、教育的自由发展。
与此同时,严复亦主张“政、学分途”,而王国维更明确强调:“学术之发达,存乎其独立而已。
”[2]西方观念的启悟和中国书院的传统,使得上层知识界对学术和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已有了清晰的近代意识。
1912年,蔡元培作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其中论及政治家与教育家的区别:政治家是以谋现世幸福为其目的,而教育家则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其追求;故而前者常常顾及现实,而后者往往虑及久远。
因而他主张共和时代的教育应当“超轶于政治”[3]。
此番议论,颇令时人耳目一新。
蔡氏也确能“知行合一”,在民国肇始、党争甚烈的政治环境中,他组建北京教育部,全然不顾党派之分,请出教育专家、共和党人范源濂作次长,称“现在是国家教育创制的开始,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党派的立场,给教育立一个统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计”[4]。
显然,他在向世人表明教育的超然地位,也因此招致国民党内胡汉民诸人的不满和指责。
1. 学在官府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
这种官学合一的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2.六艺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包括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用来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
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用来陶冶内心情感。
射是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是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是文字读写。
数是算法。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 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比如一个方的东西,已说明一个角的样子,如果这个学生不能类推其余三角的样子,这就表明他没有动脑筋去思考,或者是他接受能力不够,教师不必多讲,否则就是包办和灌输,难于达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
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孔子提出的,“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造成人与人的差别。
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
5.“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不分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他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是历史进步。
摘要:教育独立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种重要思想,它强调教育应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因素,以实现教育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本文从教育独立思想的内涵、历史渊源、现实意义以及实践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教育独立思想的内涵教育独立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独立于政治:教育应保持政治中立,不受政治干预,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2. 教育独立于经济:教育应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追求经济效益,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3. 教育独立于社会:教育应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 教育独立于传统:教育应不断创新,摒弃陈旧观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独立思想的历史渊源1. 西方教育独立思想:西方教育独立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培养独立人格、追求真理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2. 我国教育独立思想:我国教育独立思想起源于清末民初,以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教育家倡导教育独立,强调教育应摆脱封建束缚,追求民主、科学。
三、教育独立思想的现实意义1.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独立思想强调教育应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2.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独立思想强调教育应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3. 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独立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 促进社会和谐:教育独立思想强调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教育独立实践研究1. 教育政策层面:我国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教育独立发展的政策,如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制、保障教师权益等。
2. 学校管理层面:学校应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使学校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蔡元培:教育独立议
《教育独立议》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
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
例如,鼓励人民亲善某国,仇视某国;或用甲民族的文化,去同化乙民族。
今日的政党,往往有此等政策,若参与教育,便是大害。
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
中国古书说:“一年之计树谷;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
”可见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时能达到的。
政党不能掌握政权,往往不出数年,便要更迭。
若把教育权也交与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
所以,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以外。
教育是进步的:凡有学术,总是后胜于前,因为后人凭着前人的成绩,更加一番功夫,自然更进一步。
教会是保守的:无论什么样尊重科学,一到《圣经》的成语,便绝对不许批评,便是加了一个限制。
教育是公同的:英国的学生,可以读阿拉伯人所作的文学;印度的学生,可以用德国人所造的仪器,都没有什么界限。
教会是差别的:基督教与回教不同;回教又与佛教不同。
不但这样,基督教里面,天主教与耶稣教又不同。
不但这样,耶稣教里面,又有长老会、浸礼会、美以美会……等等派别的不同。
彼此谁真谁伪,永远没有定论,只好让成年的人自由选择,所以各国宪法中,都有“信仰自由”一条。
若把教育权交与教会,便恐不能绝对自由。
所以,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教会以外。
但是,什么样可以实行超然的教育呢?鄙人拟一个办法如下: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凡中等以上各种专门学术,都可以设在大学里面,一区以区的中小学校教育,与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如通信教授、演讲团、体育会、图书馆、博物院、音乐、演剧、影戏……与其他成年教
育、盲哑教育等等,都由大学办理。
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
大学校长,也由
委员会举出。
由各大学校长,组织高等教育会议,办理各大学区相互关系的事务。
教育部,专办理高等教育会议所议决事务之有关系于中央ZF者,及其他全国教育统计与报告等事,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
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
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的影响。
大学中不必设神学科,但于哲学科中设宗教史、比较宗教学等。
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育的课程,不得举行祈祷式。
教育统计与报告等事,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
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承认,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
各区教育经费,都从本区中抽税充用。
较为贫乏的区,经高等教育会议议决后,得由中央ZF拨国家税补助。
(注)分大学区与大学兼办中小学校的事,用法国制。
大学可包括各种专门学术,不必如法、德等国别设高等专门学校,用
美国制。
大学兼任社会教育,用美国制。
大学校长,由教授公举,用德国制。
大学不设神学科,学校不得宣传教义与教士不得参与教育,均用法国制。
瑞士亦已提议。
抽教育税,用美国制。
原载《新教育》第4卷第3期,1922年3月
摘录于《大学精神》杨东平主编文汇出
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