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哲学常识66个考点与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03.50 KB
- 文档页数:35
政治高考哲学知识点整理政治高考哲学知识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哲学(要求背诵)✧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外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所有事物和现象。
【注意】(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在哲学课本中讲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客观性、真理客观性、联系客观性、矛盾的客观性————共性在于,所有的客观性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见,物质是客观的)(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将二者等同,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4)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5)马哲物质观的意义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③“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高三政治哲学必背知识点高三政治哲学必背学问点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才智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肯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索。
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亲密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才智,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学问的概括和〔总结〕。
●留意:①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肯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1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熟悉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行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需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进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确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确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三政治答题技巧方法1、表达类表达型的设问有“表达了什么?”、“怎样表达?”“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
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表达了所学政治学科的学问点。
应把教材中全部与材料相关的学问点一一排列,然后将这些学问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
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学问点。
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学问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2、根据类根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根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
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高考一、政治哲学概述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哲学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科。
它不仅是政治学的基础学科,更是政治学中最为基本的部分之一。
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它在分析政治现象的基础上,揭示政治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为解决政治实践中的问题提供哲学思考和理论指导。
二、政治的本质和价值1. 政治的本质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是在社会中产生、发展、作用的。
政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
政治关系是人与人在政治生活中的相互作用的总和。
一切国家和政治都是基于人和社会需求而形成的。
政治社会关系的主体对象是国家。
欧文·费斯勒在《政治学的政治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上的所有社会之中的社会收入。
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对政治的定位是对过度意义概念及其社会政治实践的时代,以及城市社会的超越的探讨。
2. 政治的价值政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是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作紧密相关的。
政治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权力是政治的基本属性,是政治活动的载体。
政治权力的合理和合法行使是政治活动的核心价值。
(2)政治是协调社会利益的工具,是社会利益的实现者。
政治的价值在于调和各种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政治道德是政治价值观的内在核心和基本要求。
政治活动需要遵循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注重公平、公正、公正和诚实。
(4)政治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推动力量,政治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
三、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1. 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依规行使的权利。
政治权力是政治活动的核心和关键。
政治权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权力机构的设立、权利确定、权利的授予、权利的行使、权利的限制、权利的约束等。
政治权力是政治活动的基本属性,是国家和政治组织生活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政治权力的合理、合法和有效行使是政治活动的核心和关键。
理清哲学基本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坚持唯物论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和全面的观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发扬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坚持唯物史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将智慧和理性精神注入日常生活之中。
(三观原理表述为是什么,方法论表述为要怎样)01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含义和关系?(常用于单选,要能判断对错)(1)含义:哲学是为追求智慧寻找光明和让生活更美好,而对实践的不断追问和思考,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并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与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与根本方法。
(2)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考点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常用于单选,要能判断对错)哲学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特殊规律,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
二者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非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要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并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考点3: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常用于辨析考题,要注意全面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一标准。
(只在本原的意义上使用)(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高考政治重要的哲学知识点总结高考政治哲学知识一、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矛盾知识点矛盾的观点1、对立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高中政治哲学是一门富有深度和智慧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哲学必背的详细知识点。
一、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常识》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总结政治哲学是高中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理论,对于理解政治制度、政府行为以及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高中政治哲学必背的详细知识点总结。
一、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1. 政治哲学的含义和内涵: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理论的哲学学科,主要关注政治的本质、目的、组织形式以及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等问题。
2. 政治哲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政治学是政治哲学在现实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二、政治哲学的重要思想家和学派1. 古希腊政治哲学:- 柏拉图:理想国、哲人统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人的本性和政治制度。
2. 中世纪政治哲学:- 圣奥古斯丁:上帝国、世俗国;- 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和上帝法。
3. 近代政治哲学:- 马基雅维利:政治中立、以目的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 洛克:自由与平等、社会契约论;- 卢梭:社会契约、民主的不平等。
4. 当代政治哲学:- 韦伯:权力、统治合法性;- 恩格斯:阶级斗争、国家消亡;- 劳尔·沃尔纳斯坦:语言游戏论。
三、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 政治:政治的内涵、政治的要素、政治行为和政治社会化。
2. 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分类、政治权力的形式和机构、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制约。
3.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分类、政治制度的原则和特点、政治制度的评价。
4.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的概念、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迁。
四、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 现象学方法:通过对政治现象的直观描述和分析,揭示政治的本质和规律。
2. 逻辑学方法:通过逻辑分析和构造理论模型,探究政治思维的演绎和归纳。
3. 历史学方法:通过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寻找政治哲学的源流和脉络。
4. 比较学方法:通过对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理念的比较研究,揭示不同政治体制的异同。
五、政治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1. 政治哲学的重要价值:政治哲学能够提供对政治现象和政治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解决政治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思维方法。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整理高考政治中的哲学知识点是整个政治科目中最为抽象和深刻的部分,需要考生具有对哲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领会和运用能力。
为了帮助广大高考生更好地掌握高中政治的哲学知识点,本文将对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进行整理。
第一、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7分)哲学是对人类及其所关心的一切综合认识的一门科学,包括存在、认识、价值和社会等四个基本领域。
一、存在:存在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物质存在是指有形的、能接触、可测量的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精神存在是指人的自我意识、思维、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中存在的客观规律的本质。
二、认识:是指人类在感官、思维和语言符号等方面与外界事物建立关系并对外界事物的属性、本质和相互关系进行反思和理解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方面。
三、价值: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评价标准,是人类活动目的和意义的体现,包括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两个方面。
客观价值是指物质和精神世界中具有普遍意义、客观存在的规律和价值,主观价值是指个体或群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可以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变化的主观标准。
四、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各种关系、规定和制度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等多个方面,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场所和载体。
第二、哲学原理及其思想(13分)哲学原理是哲学思想的根本观点,包括唯物主义原理和唯心主义原理。
一、唯物主义原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意识和精神活动是物质的产物。
二、唯心主义原理:它是哲学中的另一种根本原理,强调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认为意识能够掌握整个世界,而物质存在只能靠意识的认识和描述。
哲学思想是哲学原理在具体领域和历史条件下的应用和阐发,涵盖了众多思想和学派,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强调认识和存在、物质和意识、内在和外在、本质和现象、必然和自由等对立统一的观点。
高考哲学常识66个考点与分析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它。
②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联系:①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方法论则体现了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①二者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
哲学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
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
②二者的方法论不同。
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
而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或人类自身的关系。
联系:①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而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②科学性不同: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哲学。
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因为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新阶段,才使其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哲学重新焕发了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3.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为意识所反映。
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5.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其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6.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次,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再次,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7.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①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②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
③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都是首先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并服从自然的属性与规律的结果。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8.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客观实在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③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客观的。
(三)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表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事物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才会形成人的意识。
3.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这就进一步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
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
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无论是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总之,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只是反映的形式与性质不同而已,这也进一步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4.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早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但这并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
人们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从主观方面来看,主要原因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我们应当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5.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的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6.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含义: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7.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8.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要重视和调动人的精神能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四)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1.规律是客观的,按规律办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就要受到惩罚。
2.人的主观能动性。
(1)是什么①人的自觉能动性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二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三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3.实事求是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4.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是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哲学依据。
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在实事求是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5.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空谈尊重客观规律,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因此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6.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质,谁决定谁。
二是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
对前者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对后者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不同于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前者包括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两个方面,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后者是指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与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
5.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6.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7.做到从实际出发,一要了解国情,立足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