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其教学创新探索《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当前高等教育中的大多数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材过于简单、教学形式单一、课堂内容乏味等。
因此,高专院校应在《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上进行创新。
一、定位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位:1.以语言技能为基础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技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交流质量。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应将语言技能作为学习的重要对象。
学习者应该掌握基本的汉字、语法、拼音等语言技能,通过构建语言语境,并促进学生的口语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效果。
2.以文化素质为目标二、教学创新1.教材创新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十分关键。
传统的教材往往过于简单,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高专院校需要更加注意教材的选择。
教材不仅要有趣,而且要有语言和文化上的广度和深度。
2.课堂创新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如何使课堂生动有趣、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也是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互动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如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使教学更加有趣和丰富。
3.评价创新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专院校需要注重改变这种评价方式,要注重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评价,如口语表达、写作能力、团队协作和参与课堂讨论等。
同时,还应该注重科技手段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总之,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在其定位和教学创新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是学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其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调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的作用。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是我院(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通过学习教材所选文章和知识单元,了解、明确和掌握有关的文学基本常识,接受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陶冶,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阅读及表达能力。
本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
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
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1999年底,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对培养目标作出如下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
虽然几种提法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界定为具有一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虽然是技能型人才,但理论素养应以够用为度,服务社会。
三、《大学语文》多种教学方法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立足于我国文学,承载着民族文化,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民族人文修养、民族文化涵养。
只有我们本民族文化根基深厚了,才能在中西文化融合中批判的吸收外国文化,从而在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打造多元文化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大学教育在我国日益普及,语文作为大学教育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实,大学语文教育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启迪人类思考的灵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人文素质和审美修养。
以下就是我对大学语文教育的三篇总结:第一篇: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中,老师不仅仅是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大学语文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为人生活服务的一种工具。
它不仅在交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在人们的情感、思想、判断、创造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此,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打造高素质的人才。
第二篇:大学语文教育的方法论大学语文教育的方法论需要符合现代化和时代发展的趋势。
教育者需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赏析、演讲、辩论、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思想,增强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大学语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现代大学语文教育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化视野,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要发挥文科教育独特优势,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创新、批判和交流能力,在跨文化、跨领域交流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
总之,大学语文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压舱石;大学语文教育的方法论需要符合时代潮流和学生需求;大学语文教育的推进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人民群众,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
在未来的教学探索中,大学语文教育仍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总的来说,大学语文教育是一项绝不能忽视和荒废的重要任务,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学语文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龙源期刊网
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探索
作者:张丽华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8年第04期
【摘要】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变,不断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在继承传统主要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
文章拟展开对教学方法实践可能性的探索,运用多种具体的实践手段表现出大学语文课堂的生命力,还大学语文课堂现代性气息。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互联网;技能大赛;校企合作
早在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地方高校从传统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
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相应政策。
时至今日,无论是学界还是政府都把发展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教育界的头等大事,明确应用型大学的精神在于学以致用。
作为应用型大学,我校紧跟时代步伐,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始终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价值。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本的通识必修课,面向全校大一新生。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要求:“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具有实践的生命力。
这也从侧面说明过去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正面临着挑战。
过去大学语文教学侧重理论的阐述和钻研,只注重以教学任务为目标,在教学效果上缺乏实践反馈和评价。
如今学生这个受众群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出生的学生,大多伴随着互联网成长,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接触各种信息的渠道是过去难以想象的。
他们这一代从中学时代开始就会思考人生,到了大学,他们需要的不再只是理论,而是实践性的指导。
以前,教师只要掌握了教学技巧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并持续下去,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新的需求出现,新的需求要求新的供给,教学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
教师要为持续改进教学做出不懈努力,不断发掘并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以符合学生的需求。
比如现在各大高校教师都运用慕课——一种新的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服务。
慕课集多种理念,如大数据分析、社交服务等于一体,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
翻转课堂的出现,将以前教学的主导权、主动权从教师手中交还给了学生。
翻转课堂解决了传统课堂时间紧凑的问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更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升。
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看教学视频,思考教学问题,而在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和教师互动,解决他们在学习和思考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