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结构图
- 格式:doc
- 大小:218.0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图
第一部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声现象
第二部分:光现象
第三部分:透镜及其应用
第四部分:物态变化
第五部分:电流和电路
第六部分:欧姆定律
第七部分:电功率
第八部分:电和磁信息的传递
第九部分: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十部分:运动和力
第十三部分:简单机械
各部分主要内容及要求第一部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声现象测量的初步认识
简单的运动
声现象
第二部分:光现象
第三部分:透镜及其应用
第六部分:欧姆定律
第七部分:电功率
第八部分:电和磁信息的传递
第九部分:多彩的物质世界
1、力
2、运动和力
第十三部分:简单机械
第十五部分热和能。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结构图及初中物理公式一览表凝华(放)熔点沸点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日心说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谱线红移说明星系离我们远去。
1 AU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y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分子运动初步(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状态用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物体运动的快慢或者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力与运动物体在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牵引力大于阻力: 物体将加速牵引力小于阻力:物体将减速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平衡力压强与浮力简单机械和功简单机械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单位(1) 1 nm=1×10-3μm=1×10-6mm=1×10-7cm=1×10-8dm=1×10-9m(2) 1 nm2=1×10-6μm2=1×10-12mm2=1×10-14cm2=1×10-16dm2=1×10-18m2(3)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长度的测量(1)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看量程和分度值;( 所有测量工具第一步都是选择测量、分度值)②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③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后一位(初中物理只有刻度尺要估读)⑥注意单位(2)中考常考长度估值①中学生身高约1.6—1.8m,手掌宽度约10cm,②指甲宽度约1cm。
③中学生步长约50—70cm。
④居民楼房每层约3m。
教室门高约2m。
⑤考试所用答题卡宽度约30cm。
⑥一只新铅笔长度约18cm。
⑦物理课本长约26cm,宽18cm。
⑧1元硬币直径约2.4cm,10元人民币长约14cm。
⑨课桌高度约0.8m,椅子高度约0.4m。
⑩一张纸的厚度约0.1mm时间的测量(1)1h=60min=3600s(2)常见的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3)机械停表的使用①读数: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
②先读小盘的读数,单位分钟,③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④读大盘的读数,单位是秒,前半分钟就读0-30s,后半分钟读31-60s。
(4)中考常考时间估值①人脉搏跳动的频率约为70次/min,脉搏跳动一次时间约1s。
②正常人呼吸一次的时间为3s。
③做一次眼保健操时间为5min。
④中学生百米成绩约15s⑤人正常眨一次眼的时间约0.3秒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2)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初中物理知识大致结构初中物理知识大致结构中学物理知识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物理知识是构成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在物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它们是形成科学观念和提高科学技能的土壤和阶梯,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述两个方面是研究并确定中学物理教育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其分类的依据。
1 中学物理科学知识体系物理科学的内容不单由物理知识构成,而是由知识、观念、方法和实验基础组成的有机整体。
因此,物理学习就不单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观念、实验基础的学习。
由于物理理论是建立在实验现象基础上的,实验基础与理论知识密切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学习内容分类时,我们把理论知识和实验基础归为一类,统称为物理知识。
这样,我们就有了物理知识、物理观念、科学方法三类物理学习的内容。
上述三类学习内容还不能明确地反映出物理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及知识、观念、方法三者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分类中还必须加进物理知识结构这一部分。
不掌握物理知识结构就无法达到学习物理的目的。
布鲁纳就把结构的重要性放在首位,他强调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的这一思想是很有借鉴意义的[1]。
另外,由于学习过程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学生对环境的作用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而学生对环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形成相应的物理技能。
因此,掌握物理技能也是物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1)科学知识及其结构;(2)科学观念;(3)科学方法;(4)科学技能;(5)科学态度。
2 物理知识及其结构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构成自然界的物质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具体地讲,物理学研究大到天体,小到基本粒子的各种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运动形式来划分,物理学可分为力学、声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等分支,而每一分支的内容都包括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三方面的内容。
物态变化适用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级所需时六课时,每周两课时,课外两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本中的第三章《物态变化》,内容相对独立,知识目标简单,物理现象直观,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单元分为四个专题:1、温度计;2、熔化和凝固;3、汽化和液化;4、升华和凝华。
“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中心。
以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探究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的基本特征,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规律。
通过对这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温度的概念及物态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物态变化在改变我们的世界,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别固、液、气三种状态,能描述其基本特征。
2.知道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3.能用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物态变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从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尊重实验的科学素养。
2.将物理现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应课标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2.知道物质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认识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了解熔化或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4.认识蒸发现象,了解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5.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沸点及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6.知道液化现象,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7.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温度是怎么定义的?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2.物质有哪几种状态?这几种物态变化如何转化?3.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雨、雾、雪、冰、霜是怎么形成的?专题划分专题一: 1.温度1课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课外1课时专题二: 2.熔化和凝固 1课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课外1课时专题三: 3.汽化和液化 1课时专题四: 4.升华和凝华 1课时专题一温度所需课时1课时课外 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识记温度的物理意义、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热力学温度是如何规定的。
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气液固V V V >>)3、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4、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
(2)、介质温度。
15℃时空气中声速:340m/s 。
5、回声 (1)、概念: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
(2)、回声产生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人耳才能区别出原声与回声。
(即声源与障碍物至少有17m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及其它组织→听觉神经→大脑。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人耳感知声音的方式⎩⎨⎧骨传声空气传导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1、音调(1)概念:声音的高低(2)影响单调高低的因素: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3)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4)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
(5)超声波:高于20000Hz 的声音。
(蝙蝠、海豚可发出) (6)次声波:低于20Hz 的声音。
(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 2、响度(1)概念: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叫响度。
知识网络声学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声音的传播:声音靠________传播,__________不能传声声音的特性音调的高低与________有关响度的大小与________有关音色由________________决定人怎样听到声音骨传导双耳效应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划分噪声的单位_______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的利用利用声音可以获得_____利用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物质世界宇宙和微观世界物质由________组成,分子由________组成原子的结构原子核核外电子固、液、气三态的微观模型固体有一定的和液体没有固定的,但有一定的,具有性气体没有固定的和,具有性质量质量定义:物体所含________的多少叫做质量单位:国际单位换算关系:1kg=103g=106mg 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变测量工具:________天平的使用方法使用前注意事项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读数方法密度密度定义:__________某种物质的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计算公式:__________单位:国际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________和________无关密度的应用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公式:_______已知物质的密度和体积求质量的公式:_______ 已知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求体积的公式:________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温度计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1、测量时应将____________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2、记录时应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读数,读数时,________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必须与液柱的上表面_________。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鼎尚图文制作整理透镜及其应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透镜凸透镜边缘薄、中间厚凹透镜边缘厚、中间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f凸透镜的成像规律u >2f 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2f >u >f 倒立放大的实像u=f 不成像u <f 正立放大的虚像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1.与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通过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2.经过焦点的入射光通过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3.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凹透镜成像总是成正立缩小的虚像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投影仪2f >u >f v >2f照相机u >2f 2f >v >f放大镜U <f眼睛与眼镜近视眼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用凸透镜矫正望远镜观测星空研究宇宙发现不明飞行体物镜目镜显微镜的组成物镜目镜望远镜的组成显微镜与望远镜第一节:透镜一、透镜一节主要内容导学1.透镜:(1)知道透镜有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区别(要求会辨认);(2)知道透镜的主轴和光心的概念(要求能找到)。
2. 透镜对光的作用:(1)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2)知道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 知道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的概念。
会用光路图反映出焦点和焦距。
二、透镜一节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结构网1. 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区别:(1)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叫做。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透镜。
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透镜。
如:近视镜片。
(2)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
用CC/ 表示;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
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2. 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因此凸透镜又叫透镜,凹透镜又叫透镜。
3. 焦点和焦距概念:(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做,用“F”表示。
初中物理知识汇总八年级上册 (3)第一章声现象 (3)第二章光的传播 (4)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6)第四章物态变化 (8)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9)八年级下册 (11)一、电压 (11)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1)三、电阻 (11)四、欧姆定律 (12)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2)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2)七、电能 (13)八、电功率 (13)九、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3)十、电和热 (13)十一、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4)十二、焦耳定律 (14)十三、生活用电 (14)十四、串并联电路特点 (14)十六、电生磁 (15)十七、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16)十八、电动机 (16)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总分关系 (17)九年级 (18)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8)二、质量 (18)三、密度 (19)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19)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20)六、运动的描述 (20)七、运动的快慢 (21)八、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 (21)九、力 (22)十、牛顿第一定律 (22)十一、二力平衡 (23)十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23)十三、重力 (24)十四、摩擦力 (24)十五、杠杆 (25)十六、其他简单机械 (25)十七、压强 (25)十九、大气压强 (26)二十、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7)二十二、浮力的应用 (27)二十三、功 (28)二十四、机械效率 (28)二十五、功率 (28)二十六、动能和势能 (29)二十七、机械能及其转化 (29)二十八、分子热运动 (29)二十九、内能 (30)三十、比热容 (31)三十一、热机 (31)三十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33)三十三、能源家族...........................................................................核能33三十四、太阳能 (33)三十五、能源革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34初中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 (35)初中常用物理概念、规律公式 (36)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 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 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 叫超声波;低于 20Hz 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 dB。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示意图
19中八年级物理
即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液、气。
(真空不能传声)
V固>V液>V气
: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
影响弦音调的因素即弦越短越紧越细则音调越高。
: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
例: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都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速是不变的
红、绿、蓝(RGB)
例: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都是光的反射现象
注: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规律(或特点):1、像与物等大2、正立3、虚像4、物距等于像距
例:装水杯中的勺子弯曲、河中叉鱼(真鱼在观察到的正下方)
: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19中八年级物理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对光有汇聚作用(如放大镜在太阳光下可以形成亮点)
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焦点)、经过焦点的光线(平行射出)规律:①物进像退,像变大;②2F是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1F是成虚
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
望远镜:物镜是焦距较长的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或焦距较短的凸透镜
体温计:水银受热膨胀上升,但冷却不下降。
(原因:它有小缩口)
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即溶化时或凝固时温度不变),而非晶体没有。
相同点:都是汽化、都要吸热(使液体和依附的物体温度降低)
不同点:
沸腾:1、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汽化;2、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
19中八年级物理
几点补充:
1、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保持不变,这时的温度叫该液体的沸点,沸点与液面上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而气压又会随海拔的增大而降低。
2、日常现象与物态变化:
液化:雾、露的形成、夏天吃冰棍看到的“白雾”、烧开水时炉口喷出的“白雾”、冬天哈出的“白雾”
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的行星模型):
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体积极小的
原子核里,核外电子绕核高速转动。
注意:
1、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测量前);
2、物左码右、由大到小加砝码(测量时)
公式:ρ=m/V
单位:kg/m3(国际单位)g/cm3g/ml g/L
换算:l g/cm3=1 g/ml=1000kg/m3
应用: 1.可鉴别组成物体的材料。
2.可计算物体中所含各种物质的成分。
3.可计算某些很难
称量的物体的质量或形状比较复杂的物体的体积。
4.可判定物体是实心还是空心。
5.可计算液
体内部压强以及浮力等
19中八年级物理。